摘要: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系统性风险得到了财经领域的诸多关注。特别是近些年来,银行业不断创新与发展,一方面提高了银行业服务水平,给用户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与危害性,给监督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刻不容缓。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风险传染;监管
1系统性风险的内涵
在定义方面,最受认可的是包全永(2005)的说法。他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广义来说就是指一种可能性,导致银行体系全部都难以正常运行。狭义的银行系统性则是指一种负的溢出效应,这种效应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经营困难给其他机构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损失。综合其他学者的分析,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理解,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角度一危害范围大小:会对整个金融系统甚至宏观经济产生威胁,而不仅仅威胁个别金融机构的生存。角度二风险传染的角度:原始冲击通过连锁反应在市场中传染,最终危害整个市场的可能性。角度三金融功能:突发冲击引起金融市场功能紊乱,从而破坏其整体稳定性与自我协调能力。角度四对实体经济影响:原始冲击使某个机构的信用崩塌,经营困难,伴随的可能是整个银行体系面对挤兑风险,实体经济的运营风险也会加大。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公认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定义问世,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一问题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且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此,本文综合前人的成果,将银行系统性风险定义为:由于外界危机,导致一家或者几家银行出现持续运营危机,但是因为银行与银行之间是存在业务联系的,这种联系将外界所带来的危机扩散到银行系统中,导致银行业甚至其他的金融行业面临生存压力。
2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点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这几个方面:传染非常快,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波及面相当之广,破坏力巨大,解决方案极其复杂即处置难度大。详细分析如下:
2.1危害性极大
银行虽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框架之一,他们通过存贷款业务将整个市场中的资金盘活了起来,也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媒介。所以,一旦系统性风险发生,危害就是巨大的。正是因为银行的重要地位,万一银行体系发生危机,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会发生清算危机以及资产配置问题。
2.2传染性极高
就拿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子,起初,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于2007年2月13日对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状况发出警告,接下来是美国房地产次贷业务面临巨大损失,危机很快传染到德国,因为其工业银行在美国次贷市场中做了巨大投资。然后马不停蹄的传染到法国、日本、韩国。到最后美国财政部接管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放弃雷曼兄弟,收购美林公司,昔日风光大盛的华尔街投行一个个倒下,这波海啸席卷全球花了不到一年时间。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性之高可见一斑。
2.3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虽然每次的金融危机都来势汹汹,其威力绵延几年,整个经济才能回到正常轨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有突发性的,可能并不会提前发布预警。“明斯基时刻”则较好地刻画了风险爆发的突然性。所谓“明斯基时刻”,是指一直正常或者高估的资产价值,在某一瞬间,其原先的价值不再存在,彻底崩塌。经济上行时刻,投资者愿意加大投资,其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比较高,伴随而来的,是债务积累,杠杆率不断上升。直到某一时刻,收支极度不平衡,一个极小的突发事件会导致“雪崩”,系统性风险突然爆发,快速传染。“明斯基时刻”可以称为金融天堂与金融地狱的分水岭。
2.4涉及面广泛
银行系统性风险一旦爆发,导致银行系统的崩溃,其影响绝对不会被控制在银行这个圈子里。还是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危机从银行业全面爆发,影响了投资者信心,投行大量倒闭,其他的投资公司随之受到影响,其他国家的外贸行业随之衰落,接着影响到实体经济、房地产业、汽车行业、钢铁行业等等,整个经济陷入一片萧条之中,最终连最基本的医药、食品行业也难以置身其外。
3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观察以往银行系统性风险爆发的起因,我们可以发现,银行系统性风险直接“导火索”可以分为三类冲击:第一类冲击是来源于宏观经济领域的负面冲击,比如说大企业罢工事件、通货膨胀、谣言导致挤兑风波,等等,这类冲击可大可小,关键在于应对是否得当;第二类是资本市场的突发事件;第三类是银行之间的危机传染,具体分析,就是当一家银行无法清偿债务,会给他的债权人带来意外损失,那么有可能导致其债权人出现债务危机,无法清偿其债务……以此类推,这种连锁反应会导致整个银行系统出现经营危机。这些因素导致风险的爆发,其本质原因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内部因素
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将内部因素又具体分为六个小因素:
第一,银行体系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较早期的研究有Minsky(1978)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即金融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来源于诸多方面,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资产价格并不稳定。银行体系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这一不稳定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金融市场创新不当,在金融交易中过度运用进入杠杆,导致大部分投资者并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复杂的金融交易。当下,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层出不穷,并且理解难度日益加大,推销人员也不能真正理解他们所销售的银行产品,在这种信息及其不对称的情况下,危机四伏。
第三,随着互联网以及其他科技的不断进步,银行机构之间的联系是一天比一天要多,风险同质化的可能性也一天比一天要高。Chakravort(2000)曾经在JournalofInternational上面发表一篇文章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同业往来而彼此之间持有头寸或者持有结构相似的资产组合所造成的。
3.2外部因素
外部原因可以分为经济周期和政策干预。谢平和邹传伟(2010)提出,经济周期通过以下途径来影响经济:当经济处于下滑阶段时,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其财务状况都会恶化,其结果就是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额大幅上升,导致公众对于这类机构的信心不足。如果由其恶化,极有可能引发银行挤兑风波,风险会快速蔓延。政策干预则体现在以下方式:由于金融机构是存在一定的自我维护与稳定能力的,政府在监管资本充足率、拨付贷款损失等等活动会顺从经济周期,在经济萧条时信贷供给比平时要少,经济繁荣时则多,这造成经济的波动扩大化。但是这种波动是短期的,与之相反的政府干预,在短周期中会稳定经济,但是从长期来看,则可能是在积累更大的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一旦爆发,对银行业的破坏力是毁灭性的。
4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建议
如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几大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银行系统的监督与管理,一旦处理不得当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本文从预防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和监督系统性风险的扩散两个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4.1不断完善系统性风险预防机制
在上文中,笔者详细分析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几大成因,从源头预防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但基于有些因素是银行机构的特有属性所导致的,比如說银行市场结构本身的不稳定性以及大银行巨大的辐射性都是难以避免的,故而笔者从以下方面提出预防建议。
首先,鼓励银行业金融创新,控制银行业金融创新。“鼓励”与“控制”并不是相悖的概念。创新是金融市场散发长久活力的源泉,所以鼓励创新是基于金融市场的未来考虑。但同时也必须控制金融创新。并不是所有的银行类新产品都是好的,任何新兴银行产品投入市场之前需经过严格的审批,这一审批应该也必须由政府部门独立且中立的完成。目前市场上的银行产品多且杂,这不是一个好信号。审批部门应该缩紧审批口径,防患于未然。
其次,处罚为主,教化为辅,全方位应对道德风险。一方面,查漏补
缺,不断完善银行合同的漏洞,减少信息不对称,使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下降;另一方面,政府金融机构要谨慎担保,避免源于政府部门高信誉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危害性扩大,认清楚银行也是企业这一事实。除此之外,对于银行业道德风险的处理,应该更加快狠准,一旦发现严厉处罚,加大违背道德的成本,将道德风险控制在笼子里。
4.2不断完善银行业监管机制
我国的金融监管市场简单来说就是“一行三会”,银监会作为其中一员,地位可见一斑。银监会的工作与制度,对于应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产生与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应该加强对银行的日常制度监管。不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或者是老牌银行或者是新型银行,都必须加强监管,应该认识到银行系统是一个整体,可以有重点,但是必须做到无疏漏。
其次,应该重视对于银行预防系统性风险的培训。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其核心目的还是盈利,在巨大的利润面前,银行管理者可能会一时冲昏头脑,做出不利于银行业稳定的决策。因此,银监会除了要加强制度监督以外,更是要从观念上加强监督,将这种意识深殖银行管理中的思想中。
最后,必须更加重视对于大银行的监督,同时关注小银行的交易对象是否过于集中。大银行作为银行网络结构的中心节点,他们的地位更加超群,这意味着他们的稳定也更加具有价值。而小银行避免过于集中的交易,否则一旦产生系统性风险,可能会由于集聚效应,产生远大于单个小银行总和的破坏力。
结束语
系统性风险并不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新概念,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就有美国学者研究这一课题。最早的定义由威廉•夏普给出,他认为所谓系统性风险,是指在证券市场中进行交易时,不能通过将自己的资产分散开来进行规避的损失可能性。这种风险对市场上的所有机构产生影响。但是,人們真正开始重视系统性风险,却是在世界各国一次又一次地爆发金融危机开始。
参考文献:
[1]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0(08):72-84.
[2]李丛文,闫世军.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基于GARCH-时变Copula-Covar模型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5(10):64-75.
[3]谢平和,邹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2010(02):1-17.
作者简介:
王浩远身份证号码:34242719931020xxxx
论文作者:王浩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3
标签:银行论文; 风险论文; 银行业论文; 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这一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