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人格培养的紧迫性与现实意义_贫困问题论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人格培养的紧迫性与现实意义_贫困问题论文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人格培养的紧迫性及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紧迫论文,现实意义论文,人格论文,性及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著名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说:“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①由此可见,在西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没有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终将难以成功。即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人的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现代人格的培养,因此,关注西部民族地区现代人格的培养,是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纵观现代人格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有关少数民族现代人格探讨还是冷门,研究者寥寥无几,有的也是在文化研究或教育研究中略有所及。比如杨文炯著的《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提及到“现代化视界下的西部大开发。”他认为:“对我国少数民族来说,实现自身实质性传统面向时代的自觉转型是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前提,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前心理准备和精神预制,只依赖中央政府和东部地区的支持和先进生产方式的引进,只能永远是一个现代化门前的‘乞丐’。”②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客观形势的发展,已经向我们昭示出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不能不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现代人格是以与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并体现主体性本质内容的心理特质和行为规范的总和。”③也就是指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意向等主体状态方面告别传统性走向现代性的具体表现。

我国教育理论界的孙喜亭教授把现代化的人的特征概括为:第一,现代化的人必须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文化的基本知识;第二,现代化的人必须具有民主观念,民主的精神;第三,现代化的人应具有理论思维的能力;第四,现代化的人应该是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呈现的人,这是现代人的最根本的标志。④综上所述,从中国的现实发展来看,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人格至少应具备以下六种特征,即:

(1)独立自主性。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摆脱盲目顺从依赖的陋习;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尊重自我,增强独立和自主自强意识;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和历史使命。

(2)竞争合作性。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是和传统求稳、守旧、中庸之道格格不入的,因而要求现代人要具有赶超意识,大胆创新求高,事事争先,从而推动社会的加速前进;在竞争的同时,现代人还要懂得顾全大局,以集体的利益为重,愿意与人合作。

(3)开放性。现代社会的一大趋势就是经济文化的不断开放,要求现代人相应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开放的生活方式,改变过去内向闭锁,自我抑制的消极人格,更加主动开朗,积极地投身社会,投身生活。

(4)时效性。市场经济是高度重视时效的经济运作机制,重视效率、重视时间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的保证。现代人具有强烈的时效意识,拥有高效率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反对懒惰、拖沓和敷衍。并有较强的信息接受能力和选择能力。

(5)应变性。现代社会是高速度、快节奏的,新形势、新问题、新困难、新机遇不断出现,呈现出瞬息万变的趋势。现代人具有判断因形势变化带来的利弊得失的能力,善于捕捉良好机遇,对新生事物能够欣然接受,并能时时感到危机来临,不断充实自己,以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胜利时再接再厉,受挫折后不馁不躁,面对突然变化,善于冷静分析,妥善处理。

(6)法制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现代人具有较强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具有不盲从、不迷信,富有责任感的人格。既主张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不容侵犯,也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和权利,更懂得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也是一个遵守法纪,具有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公民。

中国西部是一块极具深厚历史传统、多元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广大地区,西部大开发标志着长期滞后的西部地区在国家杠杆之下的强启动,大开发旨在富民强区,实现西部人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为实现这一目标,西部人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伤筋动骨的改变,其艰巨性不言而喻。

1.内陆区位和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极具特色的区情和传统

西部12个省、区、直辖市约占国土面积的2/3,均处于我国地势阶梯的一级和二级,位于中国的内陆,也是欧亚大陆的内陆,随着贯穿于旧大陆的古老丝绸之路的衰落,封闭的西部地区很少有欧风美雨的冲刷,更多地保留了它的古朴风貌。与东部舒展的平原形成对比的是西部地区呈现出山脉起伏,高原与盆地相间的地形特征,由北向南,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有阿尔泰山脉、天山——阴山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这是西部人的历史舞台,也是今天西部人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舞台。人是万物之灵,地理环境必定不能主宰人的命运,然而人又不能跳出自然界之外。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⑤现代化模式选择也是如此,不可能不受区位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西部大开发、西部人的现代化之路又注定别无选择地从山间、盆地、高原的坎坷中开始自己的千里之行。

2.多元经济文化类型,增加了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畜牧经济文化类型、农耕经济文化类型、工业——城市经济文化类型。前二者属于传统经济文化类型,后者属于现代经济文化类型。西部民族地区多元经济文化类型决定着西部现代化的多样性,既有农业的现代化,又有畜牧经济的现代化,还有进一步需要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而且三者间又不能各行其是,必须有内在的统一互动性。同时,每一种经济文化类型中又存在较大的发展级差,从而增加了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艰巨性。

从全国范围看,社会发展的梯级差距不断拉大,导致民族地区要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基本同步地完成多重的社会跨越,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宏观背景的一个突出特点。以民族地区为基点,她要与国内发达地区同步协调发展,同时,整个国家又要在一百年左右时间内基本完成现代化任务,这等于说民族地区至少要同时完成两个社会跨越,这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改革的实际历程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并且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这种差距会继续加剧。另外,改革的一个思路实际上就是以利益为社会驱动源促使具备条件的东部沿海地区日益融入全球轨道,无形之中疏离了本应与其更紧密的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艰巨性。

3.丰富的自然资源,贫困的教育资源和恶化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的70%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能源、资源的探明储量所占全国的比重较东部和中部地区之和还大13%,而且水、煤、油、气四者兼备,45种主要矿产资源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接近东部和中部地区之和。柴达木盆地是“聚宝盆”,塔里木盆地被誉为“第二海湾”,石油储量在 100亿吨以上,贵州有“西南煤海”之称……。这是西部的优势,但西部人却陷于“富饶的贫困”之中。物质贫困是有形的,教育素质的贫困是无形的,前者是贫困的现象,后者是贫困的实质。诚如T·W舒尔茨所说的:“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困的关键。”⑥据统计,中国人口的文盲率到2000年的“五普”时,已经降到了7%左右。华北、东北地区文盲率较低,在5%以下,西南、西北地区的文盲率多在10%以上,其中,云南11.39%、贵州 13.89%、甘肃14.34%、西藏32.5%、青海18.03%、宁夏 13.4%。2000年全国每10万人拥有的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为 3611人,西部地区仅为3426人,相差185人,差距较大。全国各地区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差距巨大,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5个省主要在东部,而最低的5个省均集中在西部。⑦正是这种教育的贫困造成了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能力低下,使西部人长期对脚下丰富的自然资源束手无策,只能被紧紧地束缚在地表的生物链上,过分的开采与掠夺又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西部人跳不出“富饶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然而长期的贫困所衍生、积演的贫困文化意识又成为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发展的内在精神障碍。现代化以人为本,而本中之本则是教育的发展与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西部人如果不能超越这种教育贫困的怪圈,西部大开发只能是南柯一梦。正如朱镕基同志所言:“没有教育素质的提高,西部大开发就是一句空话。”

世界现代化历程表明,现代化没有统一的模式。本质的原因在于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植根于不同的传统之上。换言之,现代化都将被不同民族文化所解读。任何其他民族的现代化都不能削足适履的装进别的民族文化之中。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有自身的“特色”,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也有不同于中东部地区现代化的模式。这种多样的现代化模式最终的殊途同归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因地制宜,不同模式。”

1.文化自觉——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采取“均衡”发展战略,向中西部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在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工业、文教卫的基本体系。改革开放20年来,政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两个大局”的思想,使东西差距拉大。世纪之交,西部迎来了发展战略的调整,为其实现社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契机,西部地区将以什么样的姿态抓住机遇,西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何在,成为许多西部人思考的问题,值得探讨的是:西部富有的资源和中央政府、东部发达地区多年的大力支持,并没有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自我“直立行走”的能力,反而发展成为一种依赖——供给型经济,形成了一种走不出贫困的怪圈。1971年6月,在维也纳发展研究所举行的“发展的选择”讨论会上,智利知识界的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深刻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够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因此,现代化的启动不仅需要有坚实物质基础的支点,而且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精神动力臂,这个推动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就是一个民族主体精神的觉醒,即民族实质性传统的自觉转型,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达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的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取所长,联守发展的守则。⑧这种文化自觉作为一个民族整体能动精神的聚合对现代化的启动和实现具有关键意义。

2.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在21世纪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其基本含义是:在教育活动中应该从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发展、人格完美、主体性弘扬的角度来认识教育价值,而不能再把教育当成培养“社会工具”或“社会机器”的手段。应关注并倡行:第一,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重视以人为核心的主体价值,实施教育与发展相促进的教育原则。第二,以民主作为教育的观念支点与哲学基础,倡导教育的平等、互助意识,破除对权威的盲目遵从与迷信,营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与人文心理氛围。第三,科学是教育的根本。虽然现代教育有逐渐科学化的过程,但它必须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创造意识、求真精神、形成科学方法的现代社会“加工器”。

总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是走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只有立足于自身传统并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收稿日期:2006-03-24

注释:

①(美)英格尔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

②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89.

③陆德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现代人格铸造[J].社会科学战线,1999.(5).

④孙喜亭主编.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118-120.

⑤列宁.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59.

⑥(美)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44.

⑦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3.

⑧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 1997.(3).

标签:;  ;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人格培养的紧迫性与现实意义_贫困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