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观形成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分析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观形成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分析_素质教育论文

析素质教育观念形成的若干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观念论文,素质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有赖于各国教育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重视。在我国现阶段,许多有识之士都将人才的培养归于素质教育的成败,将素质教育看作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但由于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其出现仅有几年时间,对它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而,不可避免地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之中,更重要的是如何形成新的素质教育观念。本文拟就素质教育观念形成及转换过程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一些探析,以便从理论上澄清某些模糊认识。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这是素质教育研究中最为分歧的也是最易引起混淆的两个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分析,是研究素质教育观念转变的基础。

通观各家对素质的研究,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将素质划分为两个方面内容或含义:一为生理性的,指个人先天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大脑的特点,这是属于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一为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的品质结构。教育学上研究的素质属于后者。〔1〕

人的生理素质对人的发展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是人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生物前提,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是,生理素质对个体的影响还需要在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人积极参与下,最终推动个体获得理想的发展。

教育学上研究的素质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基础上获得的身心两方面的特征,它可以是个体在某一阶段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比如身体生长发展水平、健康状态,智慧、意志、情感发展水平,知识、经验的水平与结构,对人、事、物的态度倾向性等。这种素质并非天生而是派生的,是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所形成的素质最初是由全部的先天因素决定的,而后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便由个体生理素质、环境共同决定。这种素质不仅取决于前一阶段的发展状况与水平,而且对其后一阶段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同生理素质相比,这种素质更具有差异性,并随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会逐渐扩大。从另一方面看,这种素质往往具有更大的可塑性,通过良好的环境与教育,往往能使个体获得更好的素质,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正因为素质是派生的、习得的,因而,也就为素质教育的存在和可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纵观目前对素质教育概念的表述,一般认为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儿童素质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的社会实践过程。〔2〕简单地说, 素质教育的核心不外乎通过教育,实现受教育者的素质的构造与创造,从而使受教育者具有合理的素质结构。

就目前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研究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素质概念本身的认识各异,导致否认素质教育的存在,如认为素质一词仅指人先天的生理素质,而生理素质往往无法改变,教育无法在其中发挥作用;更由于对素质结构的分析角度不同,造成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具体实践各异,引起素质教育研究思想上的混乱。这些研究上的问题其最根本的根源是对素质概念的认识和素质结构的研究上的分歧。另一方面,在承认素质教育存在的前提下,由于各门学科都参与到素质教育的研究中来,使得他们往往从本学科的角度提出素质教育的各具体内容及原则,如心理学研究认为素质教育不外乎包括心理素质(能力性素质如智力、创造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等和非能力性素质如需要、情感、气质、性格、品德等)即人的知、情、意、行方面的教育和社会性素质(人适应社会需要的关于价值、观点、立场的意识)教育;生理学则注重人的先天素质的形成;医学则注重人的某些有缺陷的素质的预防及治疗。从教育学看,一般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划分为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人格素质和角色素质教育等方面〔3〕,这样对素质教育内容的划分, 也易引起对素质教育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混乱。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形成这样的基础认识:首先,素质应包括生理素质及教育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意义上的素质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形成的个体的身心结构,它是派生的、习得的,并对个体下一阶段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次,由于个体素质的形成具有可塑性,就使素质教育具有存在的可能性,简言之,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努力形成个体良好的素质结构;第三,就素质教育的内容而言,可以将素质教育划分为身体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及人格素质,这种划分方式既符合心理学对人的发展结构的分类,又符合教育学中全面发展的需要,既注重了分类的全面性,又注重了现代社会发展及趋势对人的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这多方面内容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各自又对素质的全面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对素质及素质教育概念的分析,是我们分析与研究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因而,弄清其实质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素质教育观念

所谓观念,是指思想意识。素质教育观念可看作是对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体系。要分析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首先离不开对素质教育观念的研究与分析。一般说来,素质教育观念既包括由国家权力所支持的围绕特色的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的、并对整个素质教育过程加以控制的基础思想或观点,也包括个体(如教育者)对素质教育的看法及由此产生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手段。显然,观念在此成为统率整个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系。

从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及对受教育者的要求看,素质教育观念应包含如下内容:

1.全面素质的培养。个体的发展并不只表现为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素质的提高,考察其发展的好坏,也应当以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标准。就社会发展对个体的需要看,每一个个体的公民素质是必须具备的,它要求个体能获得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可以认为素质教育在这一点上同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致的。每一个个体全面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可以保证其正常的社会活动或适应整个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为其某一方面素质达到最佳水平的发展提供保障。任何只重视某一方面素质培养的教育都是错误的和不可取的。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全盘考虑个体素质,使其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与促进的观念,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形成的起码理念。

2.发展个性。现代心理学一般将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稳定而又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诸如需要、动机、兴趣、性格、能力等。这一素质教育的观念反映了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观念。个体全面素质的培养并非是以否认个性为前提的,人与人之间,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环境的差异,使每一个人都与其它人表现出不同的素质结构,教育则应基于个体素质结构的不同施以不同的影响。此外,每一个人又都具有不同的特点、特长,这为其智力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也为个性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发展个性的观念实际上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既注重培养个体的全面素质,又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既有统一的要求,又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教育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而且需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其获得某一方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

3.素质教育的动态性观念。人的素质从根本上是为了适应某一特定社会发展需要所必须具备的,它体现了特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由于社会发展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素质教育的实施便具有动态性特征,即我们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总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另一方面,个体的需要、性格、兴趣等往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我们的素质教育也会随着个体这些方面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做法。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变化,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两个方面,根据个体应有的和可能的发展,设计素质教育的稳定的要求,同时针对各种具体的情况的不同,又要有富于变化的素质教育行为。另外,由于个体所获得的素质也是动态的,其某一方面素质的获得,意味着对其前一阶段要求的否定,因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4.素质教育的特色。我们强调素质教育的整体性与全面性,并不否认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依据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状况及需要以及学校所具备的条件与特点,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考虑多样化的特色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特色就是选取学生某方面素质作为突破口,通过全体学生这方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其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的特色并非是学生获得了某种素质如弹钢琴、绘画等就冠之以素质教育或是素质教育的典范,而应当注意成功的素质教育应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素质教育观念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过程,是否具有正确的观念,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的观念概括起来应是: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学校则应注重其素质教育的要求的灵活性、统一性,使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评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明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种观念的产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个体发展规律的。但仅仅形成这样的观念显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还需要将这种观念变为现实,这就是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片面地理解和认识社会的需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升学考试上,教育也随升学转,以致于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品德的培养。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为当前教育的着眼点和改革教育的有效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观念,应把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上,既注重学生的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又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从而形成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在教学上,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将外在信息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其内在的心理因素,即使学生获得某种素质的提高,教师应善于分析这一内化过程。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自我教育与发展的良好条件。第四,培养出精明强干、以身作则的教育领导集体和热爱学生、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第五,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还需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教材教法。第六,为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还需加大教育投入,以保证教育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各地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展了各项实验研究,并从办学思想、办学模式、课程结构、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通观这些成功的实验的经验,可以发现共同之处包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及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面向全体学生等。但也应看到,我国名目繁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仅是针对教育的某一侧面而做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则注重从观念到目标、内容、方法、物质条件等全方位的研究,从而形成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局面。

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一般可以取得相应的结果,对结果的评估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对素质教育质量的评估首先应制定明确的办学目标和依目标而确立的评估体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只应依据素质为尺度,全面考察学生素质从而确定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为达到这一目的,应大胆改进考试制度,不能以某一次考试作为衡量学生或教师的标准。另一方面,在选拔人才上也应有相应的改进措施,以避免陷入新的形式的“应试教育”。当前我国有的学校试行取消考试等的改革值得借鉴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其存在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它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全方位地对旧有的教育体制加以改革。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其理论的构建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在观念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而在这转换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和实施、评估的方法尤显重要,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理论上的分析,目的是想为素质教育的优越性而呼吁。当然,素质教育尚需研究的问题还很多,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注释:

〔1〕〔3〕赵洪海等著《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第17~18页。

〔2〕唐武、潘桂贤编著《心理原理与素质教育》, 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标签:;  ;  ;  ;  

素质教育观形成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分析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