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石油格局与美国对中东的石油战略_石油论文

当前世界石油格局与美国对中东的石油战略_石油论文

当前世界石油格局与美国对中东石油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石油论文,中东论文,美国论文,格局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的世界石油格局

近年来,石油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当今一些重大国际事件的重要诱因,大国之间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石油争夺战。主要表现在:争夺石油资源、石油运输线路和石油市场及石油定价权;各类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安全,都改行石油出口多元化和石油引进多元化的政策;各国为了争夺油气资源、运输线路和市场,积极开展石油外交;世界上条件好的油气富集区几乎完全被国际石油公司瓜分完毕,可资开发和引进的油气资源日益减少;国际石油市场动荡不稳,油价攀升,对许多国家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国际恐怖主义对国际石油安全,主要是对石油运输安全的威胁加大。尽管各类国家的矛头主要是针对美国,但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石油安全构成威胁。尤其从2003年底以来,油价持续暴涨,原油价格一直在2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上下波动。不断上涨的油价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对海湾局势动荡的担忧。

更重要的是,在伊拉克战争的冲击下,世界石油格局正在酝酿新一轮变动。战后,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影响与控制已呈现全面化,美国主导世界石油格局的能力增强,并可以借此推动由其主导的多元石油供应格局的建立,一石三鸟:保障自身石油安全;防止伊斯兰极端势力与“石油武器”结合危及美国经济命脉;借“石油武器”推进美国的全球战略。战后,美国通过控制伊拉克,增强自己在海湾的战略存在,不仅将获得对伊拉克石油的控制,进一步强化其对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石油的影响,甚至可能瓦解欧佩克,继而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和控制世界石油价格的能力。控制油价就可控制石油消费的流向,从而把握许多石油进口国的命运,使其石油安全长期处于美国的影响和控制之下,这无疑是对国际石油安全的巨大威胁和挑战。总的来说,目前的世界石油格局主要呈现出以下3个特点:

1.伊拉克石油产量的恢复远远低于预期。 战前人们普遍认为,伊拉克在2010年石油日产量能达到600万~700万桶的水平,从而成为继沙特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大石油出口国。目前的计划是到2010年后有望达到日产量500万~600万桶。①但这些估计过于乐观。由于政治原因,2003年伊拉克石油日产量只有133万桶,2004年4、5、6月的日产量也分别只有234万桶、206万桶和173万桶,要恢复到日产量280万桶的战前水平仍需一段时间。②当前伊拉克局势使得安全问题成了美国的一大心病,频发的抵抗运动和爆炸事件使恢复石油生产的努力化为泡影。再加上伊拉克南部和北部的生产与运输问题,石油日产量能达到250万桶就已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局势动荡使扩大伊拉克石油生产的成本非常高,它不仅需要大量外国投资,而且需要大量外援。

2.欧佩克的影响渐呈衰势,但仍不可小觑。 九一一事件后,欧佩克面临以俄罗斯为主的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挑战。伊拉克一旦崛起,又将对欧佩克构成更大的威胁:若伊拉克重返欧佩克,则需要其重新调整内部现行配额机制,可能使本已复杂的内部矛盾更趋激化;如伊拉克游离于欧佩克之外,伊拉克庞大的石油产量与产能将使它成为欧佩克的一个重要竞争对手。1973年以来,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已由53%降到37%,今后还可能继续下降。但同时要看到,欧佩克石油储量仍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3以上,多年的市场化运作已使欧佩克内部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

3.俄罗斯、非洲地区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上升、影响增强。 非洲石油蕴藏量丰富,不仅油质好、成本低、易运输,而且远离动乱中心,相对安全。专家预计,未来西方国家在西非几内亚湾的投资将达400亿~600亿美元。目前非洲石油在美国进口石油总量中的比重已升至16%,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预测,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升至25%。③

在世界石油新格局下,产油国与石油进口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与矛盾分歧相互缠绕、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既斗争,又妥协,将成为这种相互关系的基本特点。

石油是美国对中东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依托,不仅与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军事安全有关,而且正是由于其有限性、垄断性,从而决定了资源安全的不确定性,甚至为了争夺资源而爆发冲突与战争。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各国为资源发生争端的尖锐性。据有关资料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60%以上的局部战争与资源有关。许多的地面战争,起因通常是为了地下资源,如包括石油在内的各种战略资源就常常成为各国激烈争夺的重要目标。早在1921年,斯大林就尖锐地指出了西方对资源的依赖性:“如果把西欧和美洲称为前线的话,那么那些非主权国家和殖民地则是帝国主义的大后方——资源库。为了赢得战争,我们不仅要在前线取得胜利,而且要在敌人的后方——它的资源库进行革命。”④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也指出:“当今,不论是军事强国还是经济强国都需要石油。在本世纪最后的几十年里,这一基本事实使海湾成为世界风暴的发源地。如果苏联有能力关闭中东石油的龙头,它就有能力使多数西方工业国家屈服。……在21世纪,人类可以利用核能、太阳能、地热资源或其他的能源来基本满足世界的需要。但现在我们却生活在石油时代。这使得海湾地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成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这意味着世界上最棘手、最不稳定和最危险的地区,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如今石油是现代工业的命脉,海湾地区便成为供血的心脏,而其附近的海上通道,则是输送血液的血管。……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谁控制了海湾和中东,谁就掌握了控制世界的钥匙。”⑤迄今为止,冷战结束后爆发的几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大多与资源,特别是与石油资源密切相关。1990年8月当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贝克就指出:“工业化世界的经济命脉是从海湾延伸出来的,我们不能允许萨达姆这样的独裁者控制这条经济命脉。”⑥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也指出,“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里,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⑦美国之所以不惜重兵发动海湾战争,其主要战略意图就是控制盛产石油的海湾和中东战略要地,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战后美国共和党领导人多尔曾坦言:“海湾战争表明保护自己在海外的石油利益是美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目前这一任务的实施区域向北扩大到了包括高加索、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在内的地区。”⑧获取中东石油从来是美国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

九一一事件对美国认识自身的国际地位和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它不仅迫使美国重新审视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而且促使美国把注意力进一步聚焦到阿拉伯内部问题可能产生的威胁,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向中东扩展自由、民主,进而创造机遇、繁荣的计划。⑨作为乔治·沃克·布什政府民主改造“大中东”计划的第一步,美国2003年3月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既有安全考虑,也有石油的目的;安全是近期目标,石油是远期目标;安全是直接动因,石油是深层动因。美国对石油供应安全的关切是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所以二者并不矛盾。美国之所以要重塑中东秩序,进行社会制度输出,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石油顺利地流向国际市场”,特别是顺利流向美国,“海湾石油对美国的重要性必须从全球角度来理解”。⑩如果美国控制了包括伊拉克在内的重要中东产油国,就很可能获得应对和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及世界石油格局的优势,进而赢得应对和影响其他石油消费大国与生产大国,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有利态势,最终有利于维护和扩大其全球霸权。正如沙特《生活报》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美国巨大的石油利益已成为布什政府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美国地缘政治战略新视点是把重点从欧亚大陆东部地区转移到包括石油储量丰富的海湾地区和里海地区在内的欧亚大陆中南部地区。伊拉克战争是确立美国对该地区霸权,进而称霸欧亚大陆的更大行动的一部分。

有人做过较详细的对比统计:一个美国人的能源消耗量分别相当于3个日本人、12个中国人、33个印度人、147个孟加拉人和422个埃塞俄比亚人。仅美国婴儿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就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婴儿的30~40倍。(11)美国目前的石油需求量大约是每天2000万桶,其中只有40%是国产,其余60%靠进口。美国对石油的日净进口量从1991年的679万桶上升到2000年的1020万桶。这期间全球石油贸易也从每天的3330万桶增加到4260万桶。这意味着过去十年美国石油进口量占了全球石油贸易增加量的1/3强,欧佩克超过50%的石油出口在1991~2000年间都流向了美国。(12)

石油安全主导下的美、沙(特)、俄三角关系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同沙特及中东各国的关系迅速变冷,美国对伊拉克发起的战争使中东产油国与美国关系也日渐疏远。一方面,伊拉克战争严重激化了中东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情结,中东各国担心在伊拉克进行的西方式民主改革会动摇它们自己的君主政权基础,同时也担心美国操纵的后萨达姆政权不久将恢复在海湾战争前日产原油约500万桶的能力(13),而且会使伊拉克超过沙特成为全球第一石油大国,从而在欧佩克内主宰石油定价和份额分配,危及其重要收入来源。因此美国与沙特等中东国家在石油利益上开始不一致,以沙特为首的中东国家开始向外另寻合作伙伴。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其庞大的石油消耗市场,再加上与中东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自然就成了它们的选择目标之一。而美国也决定以九一一事件为契机,开始寻找能够取代沙特的原油采购点,此时以成为“经济强国”为目标的俄罗斯普京政府恰好准备“在自由市场的机制下打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巨大市场,把能源出口作为发展经济的最大原动力”,于是在石油战略上不谋而合的美俄开始携手在石油领域展开了合作。在2002年5月24日的美俄首脑会谈中,双方很快签署了关于“新的能源对话”的联合声明,强调了扩大两国原油等天然资源贸易的方针。对美国来说,沙特曾是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但美沙(特)关系因九一一事件后沙特对国际反恐政策的“消极”态度而被美国视为不忠,于是美国想减弱对中东原油的依赖度,从而把原油供应地转向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原油出口国——俄罗斯。另一方面,没有加入欧佩克的俄罗斯一直对沙特等中东国家为主要成员的欧佩克控制国际原油市场不满。原因在于欧佩克自1960年9月成立以来,一直采取限产保价的政策,并对世界石油价格变动拥有相当大的控制权。而俄罗斯作为仅次于沙特的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一直想打破同欧佩克在原油产量和价格上的协调体制,从而获得国际石油市场的主导权。普京政府决定把能源出口作为发展经济的最大原动力后,欧佩克的这一限产保价政策对俄罗斯石油经济的钳制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在2005年5月中旬,俄罗斯单方面决定逐步解除原已同欧佩克达成的旨在削减原油出口的方针,从而使俄罗斯同欧佩克的协调关系彻底瓦解。于是俄罗斯同打算“脱离沙特”的美国走到了一起。美国的目的是想借助俄罗斯的帮助来对沙特施压,使沙特在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中,特别是在欧佩克内采取进一步合作的态度。通过扶持竞争对手的手段,减弱自己对沙特石油的依赖。

但由于美俄从本质上具有的在全球战略问题上的竞争性,以及购买、开发俄罗斯石油要付出的成本太高,使得美国最终还是离不开沙特低成本、高质量的原油。另外,经过几十年的“石油换安全”交往,要想瓦解美国与沙特的特殊盟友关系并非一日之功,因为沙特丰富的石油资源使沙特依旧能够在国际石油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其强大的后备生产能力相当于能源领域的核武器,这也是美沙(特)同盟关系的核心,是美国制定其石油政策的基石。而美国强大的实力使其能够在沙特的安全受到威胁时给予军事安全保护。所以尽管有九一一事件的阴影,到目前为止,美沙(特)之间的正常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沙特继续向美国保证,在战争和市场状况紧急时会合理地提高它的石油产能,使油价保持在购销双方都能接受的水平上。

对美国来说,维持美、沙(特)、俄“石油三角关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走向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大致有以下6个方面:地缘战略利益、石油利益、盟国的稳定与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经贸利益、其他新凸显的利益等,其实质是确立和保持美国对中东的主导地位,服务和服从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从美国全球霸权的视角看,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主要可归结为地缘、能源和安全三大战略要素。地缘政治是美国全球战略形成的最基本依据;能源与地缘紧密关联,既是美国自身霸权的支轴,又是大国战略角逐的焦点;“伊斯兰威胁”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恐怖主义相混合,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三者的混合与作用,共同构成了美国在中东的核心利益,故历来被美国政府视为心照不宣的首要利益。所以冷战结束后美国先后在中东地区发动了两场大规模战争,尽管有不同的借口,其深层次、长远动因无非就是为了石油资源。不过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当前国际石油安全的关注点已经更少集中于大国之间的全球性对抗,而更多关注于以油价为核心的稳定供应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在石油领域,对抗在相当大程度上让位于对话与合作。但是当今的石油安全问题由于历史积淀而依旧存在风险:石油的战略重要性丝毫没有减弱,世界经济更加依赖石油的稳定供应,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迅猛;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地区局势更加动荡不安,重大供应中断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霸权国家使用非经济手段或非市场手段、特别是非军事手段单方面追求石油利益的倾向更加突出。石油安全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贸易和价格问题,它涉及一系列政治、军事和外交战略问题,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全球性的石油危机,而石油资源战争则是石油安全的最严重事态之一。

2005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公开宣称,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持续加重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美国目前所需石油一半多靠进口,对石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则更明显,布什认为应加速实施新能源战略,即增加美国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提高核能源比重,重视新型节能技术,加速新能源资源的开发。(14)而在2005年3月,布什曾明确表示,特别关注中国等国家对原油和其他能源资源的大量需求,认为正是这些迅速发展的国家,正在消耗许多原材料和自然资源。中国所面临的石油资源供应压力,以及美国能源战略调整的最新动向,都充分显示出当前全球性能源问题的紧迫性。布什还要求国会在2005年8月前通过新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以减少依赖进口石油,逐步寻找替代能源资源,其中包括给寻找替代能源资源的大型石油公司81亿美元的税额优惠,允许在阿拉斯加的部分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开发石油。(15)自2001年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由国会通过以来,一直面临民主党和保守派联盟的强大压力——要求在2005年加快替代能源资源的研发步伐,并制造出更多的、能耗低的环保型汽车,同时希望布什在第二任期内投资120亿美元,以帮助公司研发使用替代能源资源的汽车,使全国1/4的加油站能提供替代能源资源,以彻底改变汽车工业对石油的依赖。民主党认为,鉴于目前的高油价、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严重依赖,以及中国和印度对石油需求的大幅增加,如果不加快替代能源资源的研究步伐,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美国一个由鹰派成员组成的团体“维护美国自由”(Set American Free)预测,如果美国能够彻底改造现有的传统汽车动力系统,而使用新型混合燃料和可以充电的混合动力汽车,美国20年内的石油进口需求将会减少2/3。更重要的是,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对汽车动力的改善将会重塑世界汽车市场的新格局。同时通过国际协议的方式,加快变革其他主要经济体依赖石油的步伐,这不仅可以削弱中东地区的石油战略地位,还有助于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标准规范气体排放量。

在石油安全问题上,目前占有优势地位的美国新保守派认为:在当前世界石油格局中,美国应占重要一席;美国的石油进口应该多元化;美国应努力降低油价;削减欧佩克控制油价的权力;剥夺不友好国家包括沙特的石油收入。新保守派的观点跟冷战时期美国的石油战略酷似,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就曾经要求沙特通过降低油价来使前苏联的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新保守派认为正是大量的石油收入为利比亚、伊朗、沙特等君主专制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条件,并使它们有资本与美国抗衡,采取反美政策,尤其沙特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部分石油收入,以及在欧佩克的领导地位,极力向中东和中亚传播自己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瓦哈比主义。如果降低油价,就能够减少石油生产国的政府收入,使它们支持恐怖主义和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减弱。

总的来说,美国当前的中东石油战略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通过民主化改造,扶持亲美政权,进而控制中东石油资源。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重点开展与俄罗斯、拉丁美洲、中亚和非洲国家的石油合作。但多元化并不意味着美国能够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因为从国际战略角度看,控制了中东石油,美国就捏住了向其主要竞争对手供应石油的输油管道,就等于卡住了世界经济的大动脉,进而可以遏制其他国家,防止它们挑战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新罕布什尔学院国际政治学教授克莱尔在其所著《资源战争》一书中指出:“石油作为力量之源超过它作为燃料的分量……控制了海湾,就等于控制了欧洲、日本和中国,等于让我们的手握住了水龙头。”布什政府提出的《美国能源政策报告》也强调,“寻求更多的资源供应地是今后的优先任务,但美国始终要依赖中东的石油,必须加强对中东石油的控制”(16)

2.稳定与沙特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该地区其他主要产油国的外交合作。 沙特是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目前在美国每天进口的近1000万桶石油中,约有150万桶是沙特生产的。九一一事件后,虽然美沙(特)关系出现了裂痕,但考虑到目前伊拉克的石油产能尚未恢复、沙特在国际市场及美国石油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依旧重要,所以两国关系将会继续得到维持。除沙特外,美国与盛产石油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其他5个成员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阿曼、卡塔尔、科威特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美国能源部长经常访问这些国家,共同商讨油价问题。

3.削弱、影响进而控制以中东产油国为主的欧佩克。 尽管美国与欧佩克近年来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多有协调,但它对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供应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十分不满,削弱欧佩克的影响已成为美国的既定目标。布什政府早在2001年5月制定的能源政策中就明确指出,欧佩克使石油价格变化无常,增加消费者的负担,违背在更加稳定的市场价格下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应该带来的利益。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美国实施的旨在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和左右国际石油市场的石油战略,与国际石油市场发展的总趋势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未来的国际石油市场必然会朝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无论产油国还是石油消费国,都会通过对话与合作,促使市场各方进一步实行战略和政策调整,以顺应市场法则的要求,稳定国际石油市场和国际油价,而各种区域性和地区性石油合作机制的构想或建立,将进一步促进全球统一的石油市场模式的形成。

注释:

①Joe Barnes etc.,The New Geopolitics of Oil,The national Interest,Winter 2003-2004 Energy Supplement.

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③同上,第170页。

④理查德·尼克松著;萧啸等译:《真正的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⑤理查德·尼克松著;萧啸等译:前引书,第91页、95页。

⑥左文华、肖宪主编:《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299页。

⑦安维华、钱雪梅主编:《海湾石油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自“沙漠风暴”后,美国领导人仍在继续强调没有阻碍的石油供给对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性。

⑧转引自郑艳平:《资源、战争与资源战争》,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4期,第68页。

⑨See Philip H.Gordon,"Bush's Middle East Vision",Survival,Vol.45,No.1,Spring2003,pp.155-160.

⑩王京烈:《中东战略地位与美国中东政策调整》,载《西亚非洲》,1998年第2期,第59页。

(11)参见贺璋著:《枯竭的源泉——20世纪人类的资源开发与损耗》,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0页。

(12)Joe Barnes etc.,op.cit.

(13)参见春辉:《专家提醒:与中东能源合作莫失良机》,载《中国石油报》网络版,http:www.oilnews.com.cn,2004年8月9日。

(14)迈克尔·克拉雷:《全球能源争夺可能演变成战争》,载《亚洲时报》,2005年6月13日。

(15)"Bush pushes Congress to accept energy policy",http://www.gulf-news.com,April 30,2005.

(1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前引书,第16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当前世界石油格局与美国对中东的石油战略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