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科学院跨世纪人才的思考_科技论文

对中国科学院跨世纪人才的思考_科技论文

关于中科院跨世纪人才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科院论文,跨世纪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再过几年,人类就要步入21世纪。环顾世界,展望未来,中国科学院的同志们都在思考:中国科学院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21世纪?又将以什么样的面貌进入21世纪?本文仅从中国科学院面临的发展环境,她在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定位和相应的组织结构出发,来思考中国科学院跨世纪的人才质量、层次和结构,并提出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迎接我们面临的新世纪

21世纪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将是机遇和挑战同在的世纪,至少在前半叶,和平与发展仍将是世界的主流。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态势看,世界正从二极走向多极。世界经济正走向全球化,中国经济也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大系统之中。我们面临的竞争和合作是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21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力将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人口的增长,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使我们生存的地球上,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愈加突出。走一条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理念。

21世纪将是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生命科学酝酿着突破,将为农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保健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全球性资源的布局、利用、转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加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合作和冲突;材料科技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石,它的最新进展将引起产品结构、工艺和性状前所未有的变化;21世纪人类也许能解脱对有限化石能源的依赖,进入依靠可再生能源和取之不竭的清洁氢能的自由境界;21世纪无疑将是人类通过法制、道德自觉地保护共同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的世纪;21世纪也将是人类成功地向海洋、空间、地球深处探索新的知识和拓展活动空间的世纪;21世纪也可能是人类更科学地、系统地揭示自身认知奥秘并加以理性地、科学地利用的世纪,由此将可能带来信息科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等的一场深刻革命。总之,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肯定是科学技术广泛交叉融合、迅速转化应用的世纪,是科学技术革命的新世纪,是不断印证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世纪。科学技术能力将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之不尽的最重要的资源和动力。科学技术能力的主要标志应该是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集成转化能力、在国际上的合作竞争能力、国防科技优势的制胜能力。决定科技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具体体现在科技人才的质量、数量、结构和组织等诸方面。

21世纪的中国将从实现小康走向中等发达国家,是基本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纪。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将坚持和发展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实现“两个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将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体制。21世纪不仅是中国经济繁荣的世纪,也必然是中国科技与文化繁荣的世纪,非此不可能建成一个真正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

二、中国科学院跨世纪的历史重任

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作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基地”,展望21世纪,应该以支撑“科教兴国”为己任,以支持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以攀登科技高峰,为人类科学文明、为中华民族跻身于科技发达国家的行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一份贡献为己任。

基础性研究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拓展和深化不倦的追求。只有对自然规律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才可能有效和合理地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基础性研究是一切原始技术创新和发明的源泉和先导,是一切技术进步的知识基础,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面向21世纪,中国社会在实现小康目标后继续向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前进,以至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国家队,理应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在那些一旦突破可望对我国经济、对十二亿人口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对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领域和重要方向,部署力量,创造条件,进行科学创新和系统的基础性研究,以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作为农业、工业与国防技术上实现创新和跨跃式发展的知识源泉和基础,为社会科学文明进步提供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为此,除了在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等领域选择前沿、优势领域攀登外,还应当根据中国国情针对中国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展开系统性的基础研究,把握对国情深入系统的科学认识,提出创新的科学思想和系统的科学方法,为中国的区域发展,为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发,为中国的环境生态的保护和恢复,为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提出科学的战略和策略。

高技术是当代产业革命的动力,是改造农业、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技术手段,是国防现代化的关键,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生产力飞跃、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的基础,是21世纪中国经济在国际性经济竞争中能否制胜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科学院应当继承和发扬建院以来的传统,为中国的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电子与信息、新材料及其应用、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海洋技术等重要领域,选择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战略目标和前沿方向,组织力量进行创新研究和发展,并按市场的需求,结合社会生产要素实现人才、成果的成组转移,加速产业化进程。

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还应当在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提高全民族科学技术素质,弘扬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方面做出贡献,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和典范。

三、中国科学院人才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中国科学院要承担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除了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速结构性调整步伐外,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是否能吸引、凝聚和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技队伍,尤其是一大批能够担当跨世纪科技研究与发展的科技“将帅”之才,他们应该立志献身祖国和人民,献身科技事业,目光远大,既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又了解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敢于和善于攀登科技高峰,解决国家战略、关键、重大的科技问题;他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他们是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毅力,在科学技术的崎岖道路上不倦攀登的勇士;他们是有宏大气魄和胸怀,尊重科学、尊重真理、尊重人才,善于合作,善于组织队伍协同攻关的科技战略家和战术指挥员。

根据中国科学院的定位和任务,对人才的要求,既不同于大学,也不同于产业部门,特别是在科技战略性、前沿性和创新能力方面要有更高的要求。科技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层次应符合作为科技国家队的要求。和体育国家队一样,这支队伍应该是动态优化、竞争流动和充满活力的。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国家赋予的重任,才能够迎接21世纪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院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重视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专业技术职务特批制度、建立青年实验室和青年科学家小组等,近年来又推出了“321”人才工程、“西部之光”工程等,取得了很大成绩。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才断层”危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已得到缓解。但如果按科学院的定位,以及面向21世纪的重任和挑战来衡量,从党、国家和人民对中国科学院的期望来看,从世界科技挑战和国际性竞争的层次和水平衡量,在人才的数量上,尤其在质量和层次上,仍存在很大的距离,没有理由可以盲目乐观!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国科学院现在仍然拥有一批有崇高学术威望的老科学家;

还有一批颇富盛名的中年科学家;近几年又涌现出一批很有发展后劲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可以说,目前中科院仍是人才济济。但只要分析一下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前瞻几年,我们便不难看出,中国科学院仍存在着深刻的人才危机。中国科学院现有研究员4千名左右,其中45岁以下的研究员只有500多名,仅占研究员总数的12.5%。如不抓紧在这4年保质保量地解决好高级科技人员的补充问题,中国科学院高级科技人员的数量将会减少。更为严重的是,现在中国科学院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科学家太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不但国际、国内科技竞争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外部环境和条件已完全不同于五六十年代。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青年人才的选择取向多元化,国内外对优秀人才的吸引竞争也更加广泛剧烈。任务和现实环境要求我们在队伍建设,尤其是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的遴选、聘任、教育、培养、管理以及条件保证等方面,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并采取更加切实有力的配套措施。

四、建设跨世纪的一流科技队伍

1.正确的决策和行动来源于正确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措施要到位,首先是认识要到位。

我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杰出人才对中国科学院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科学院之所以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中国社会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国家和人民的信赖,就是因为中国科学院在建院之初就拥有像吴有训、严济慈、华罗庚、李四光、竺可桢、钱三强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大师,他们带领队伍,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书写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事业的辉煌历史篇章,在中国科学院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每个阶段都拥有一批科学功力深厚、科学成就斐然、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他们奠定了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地位。不难设想,假如没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的著名科学家作为中国科学院这支科技大军的“将”、“帅”人物,中国科学院就谈不上是科技国家队。顺理成章,中国科学院要想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的21世纪取得竞争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科技尖兵的作用,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再展雄风,再创辉煌,就必须吸引、凝聚和造就出一支优秀的青年科学家队伍,尤其重要的是培养造就出一定数量的对国家和民族有强烈责任感、能把握科学发展前沿、能组织带领队伍进行科技攻坚的科学帅才和将才。中国科学院制定的“321人才工程”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使各部门领导乃至全中国科学院同志都能深刻认识人才对中国科学院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只有大家统一认识,才能上下一心,共同努力,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工作的力度。

2.开阔视野,广揽贤才,开放流动,动态优化。我们绝不可以把眼睛只盯住院内、所内,应该拓宽视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优选人才。我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我国在外留学人员有15万之多,这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我们要像当年周总理关心和亲自做好留学生工作那样,满怀热情地做好留学人员的联络吸引工作。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科研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留学人员回归的高潮应当为时不会太远。我们应当做好思想和物质上的准备,吸引更多的学有所成的优秀留学人员来中科院工作。谁工作做得早、做得好,谁就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那他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我希望所有同志都能有这样的眼光和远见。

中国科学院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能决定了中国科学院优秀人才遴选和聘任必须走与国际高层次研究机构接轨的道路。这就是按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规划、科技布局和任务决定岗位,公开在国内外招聘、遴选。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科学院的人才层次和水平得到切实保证。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具有无止境的前沿,科技人才必须在竞争中优选,队伍实现动态优化。因此,优秀人才遴选出来后,应一律实行聘任合同制。并根据实际业绩和科研工作的需要确定短聘、长期聘任乃至终身聘任,并将研究生、博士后视为科技队伍的一支主力军。

3.信赖重用,在实践中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

科技人才的价值体现在科研创新及其推广转化之中。因此,要让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在实践中长才干、做贡献,成长为杰出的科技将才和帅才、跨世纪的科技领导人才。当前,尤其要结合国家科技计划,设置岗位,选聘人才,委以重任。在工作中与老一代科学家合作共事,实现新老交替。优秀人才业务、思想道德等方面仍需要学习、提高和激励,要为他们的业务进修、学术交流、认识国情、弘扬科研道德提供机会和条件,加强在优秀青年科学群体中的党建工作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建设和陶冶,并应建立公正、公开、科学的业绩登记、评价制度,以此作为奖励、晋升、表彰的依据。

4.为优秀青年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要为优秀科技人才按工作需要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梯队支持。并给予相应的生活后勤保证。当前特别要按住房改革的原则及时为他们提供公寓或住宅,按社会化原则,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配偶就业等方面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配备必要的助手、梯队,按有关规定付予培养研究生的职权等。支持他们创造更好的国际交流合作环境。同时应按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原则处理好分配关系,继续实行研究费、成果转让费比例提留制度。优秀人才应当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使他们在工作上能够施展才华,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老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是中国科学院的功臣,要继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中年科技工作者目前仍是科技工作的中流砥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及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科技队伍后浪推前浪、新老交替是历史和自然的必然规律,是科技事业不断创新、奔腾向前的历史规律。要严格执行退休制度,并创造条件引导中老年科技人员的岗位转移,面向社会开拓第二人生,老有所为,继续发挥他们在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遴选、教育、扶持青年一代科技人才是中老年科学家的历史责任。要鼓励表彰在发现、培养、扶持优秀青年人才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一代专家,这与他们对科技事业的贡献一样,是对祖国和中国科学院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标签:;  ;  ;  ;  ;  ;  

对中国科学院跨世纪人才的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