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晓菁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同样在不断地进行着,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缺失,应如何改进,成为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现代教育管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针对教育管理学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详细解决的方法,促进教学管理学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教材;体系结构
1.教育管理学的内容结构
研究教育管理学的体系结构,在讨论建立教育管理学体系时,必须确认两个概念,即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一般情况下,教材体系是围绕学科体系展开的,大多数的教育管理学教材也是以教材体系为最基本的框架来构建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的。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讨论基本上是从教材体系出发,并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得到逐步深化的。
2 结合统计的50本教育管理学教材,我们把这些教材的体系结构大致分为以下三种: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混合型、一般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工作混合型、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混合型。
<1>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混合型
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混合型体系结构的教材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46%。这种结构体系的教材中,陈孝彬、高洪源主编的《教育管理学》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本教材。该教材在理论部分着重从学科的纵向与横向的结合角度,介绍了教育管理学科产生、发展的历史,同时分析了教育管理的本质,教育管理与环境、组织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学部分,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影响教育管理诸因素的特点及内在关系进行了探索;学校管理部分,是从微观的角度,介绍与分析了学校中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以及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作用和工作顺序。
<2>一般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工作混合型
一般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工作混合型体系结构的教育管理学教材所占的比例达到30%,也是比例较高的一种体系结构的教材。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部分,该教材对学习型教育管理组织建设问题的讨论,对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问题的研究,对民主决策、支持性领导和有效控制的教育管理过程问题的思考等等,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3>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混合型
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混合型体系结构的教材占有24%的比例,可以说这类教材是教育管理学教材未来发展的趋势。孙绵涛所著的《教育管理学》教材,在这些教材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范畴及理论逻辑进行了新的探索,将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教育管理现象,并以此构建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的。教材由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这四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递进范畴所组成,而这四个范畴又都离不开人这个范畴,特别强调了人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现在一些教育管理学教材中所论述的学校,只能说是一种组织,它强调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组织的权威性,规定了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而忽视了人在组织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缺失与原因分析
(1)偏重理论解释,缺乏批判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在研究过程中多是解释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然后应用到教育管理实践中,而对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不够,没有深入研究和考虑理论的地域适应性、时代局限性和我国国情因素,这显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更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经验和管理模式过程中诞生发展起来的,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管理模式的倾向性较明显。
(2)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实证研究。据华东师范大学汤林春对我国从1981年至1997年的17年间普通教育管理研究情况的统计分析,我国教育管理的实证研究约占研究总数的8.49%,最高的一年也仅为15.17%,而非实证性研究(主要指思辨研究)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基本在85%~90%之间。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单一,多数研究人员只是从理论上的想当然出发,偏重于传统思辨研究,而缺少实证研究。这一方面归咎于我国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归咎于发展时间短,理论基础薄弱,研究人员倾向急功近利,研究素质有待提高。
(3)学术研究滞后,跟不上改革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滞后性不断显现。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指导实践,教育管理学也不例外。但我国的教育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政策性的解释性研究,科学性、实证性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多滞后于政策,滞后于改革实践,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这一方面是因为研究人员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国长期集权化的教育体制,研究总滞后于政策文件,管理等同于领导,造成了教育管理研究的滞后性。
(4)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的不完善、不规范。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初,但真正完整发展却是近30年来的事情,目前教育管理学科体系仍不成熟,许多基本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这就造成同一课题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立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不健全。究其原因,一是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必要的理论积累;二是研究不够深入,三是教育管理学学界对基本概念体系缺乏必要的关注,基本概念体系是学科存在的先决条件,若缺乏基本概念体系必然影响学科理论的建构。
3 现代教育管理学的改进措施
3.1 加强反思批判,注重本土化研究
教育管理研究应强调本土化,注重在解决本土化问题的过程中显现价值。一是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要充分考虑理论的适应性,并全面研究整个理论体系,抛弃理论“拿来主义”,多加批判反思;二是研究人员要注重探索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管理规律,寻求解决本地区本学校教育管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促进教育管理的本土化研究。
3.2 加强实证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针对研究方法单一、偏重思辨研究的问题,今后研究人员应多深入学校,了解教育管理现象产生情境及经过,加强实际问题研究力度,这样教育管理理论才能真正“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今后既要综合运用实证研究、解释研究、规范研究和意识形态批判等研究方式,又要注意整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促进教育管理学真正步入科学的殿堂。
3.3 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联系
学术界历来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今天的教育管理研究尤为重要。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仍不令人满意、开放式学校如何管理等问题,我国的研究都比较薄弱,今后教育管理理论要注重增强实践性。同时,要减少政策和文件解释性研究,要走在政策前面,增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多为制定政策和文件提供依据。
3.4 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构建完整学科体系
教育管理学只有对本学科核心价值、制度结构、体系结构、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等问题做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找出制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明确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方向,才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学科力量和学科优势
结语:
基于我国教育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教育管理学在加强学科自身建设上,一方面要对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一般管理理论进行借鉴、改造和运用;另一方面又要从教育学、公共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等学科中借鉴、吸收和改造。只有这样,教育管理学才能融会贯通,并自成一家,才能促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汤林春.我国十七年来普通教育管理研究之分析[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1999
[2]许家明.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探析[J].南昌:教育学术月刊,2008(3).
论文作者:蒙晓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2
标签:管理学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学科论文; 教材论文; 理论论文; 体系论文; 我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