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高中历史论文,年岳麓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四节课,其中前三节课的标题进行了修订。第1课原为《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现改为《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因为内外服联盟是商朝实行的主要制度,所以原题不能表述夏代的政治制度,新题更能准确表述本节内容。第2课原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现改为《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突出秦统一全国这个主题,正好体现了本课第一块的内容,而且突出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第3课原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现改为《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新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修改后的标题更符合这一要求。第3、4两节课的内容随着标题的变化也进行了变更。“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原属第四节,现纳入第3课,第3课又增加了“选官制度”(包括汉代的察举制、征辟制和隋唐的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两块内容。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更为完善,特别是选拔官员、人才的制度,2008年全国高考试题对此作了重点考查。原属于第3课的“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归入第4课,突出了“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这一主题。
第二单元第6课《雅典的民主政治》对雅典民主的意义的表述更加准确清晰,共四点:1.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2.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3.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4.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的解释》增加了“阿奎里亚法——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第三单元第8课标题由《渐进的制度创新》改为《英国的制度创新》,突出了国别意识。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第一部分“联邦变法”的制度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大小字变换。第二部分“1787年宪法”单独列出,详细阐述宪法的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旧版第二节《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和第四节《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现被合为一节课,标题变为《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这样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表述:“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又删减了部分多余内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必修一由28节变为27节。这节课对法国政体的变更进行简单表述,还对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的表述和政体的评价进行了变更,并删除了不符合要求的“一战以后德国政体的变迁”内容,使整节课内容紧凑、表述严密。
第四单元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关于《马关条约》的内容由小字变为大字,增加了《辛丑条约》的内容,突显了其重要性。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明确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原课本所没有的。
第五单元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共产党宣言》的评价由“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改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对资本主义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生命力的认可。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增加以下表述:“在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投身罢工运动,成为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强调工人阶级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使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更加完善。关于中国共产党一大的意义,删除了原课本“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一论述。第二部分的小标题由“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修订为“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并对内容作了调整,把工人运动的有关内容调到第一部分,删除了中共二大的有关规定,补充了国民政府北伐的内容。第三部分小标题由“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修订为“工农武装割据”。第五部分“抗日战争”增加了百团大战的相关内容,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抗战的史实。第六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合二为一,把中共七大、国民党六大内容变为小字,增加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相关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重要论断。
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二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增加了中共八大的相关论断。第三部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增加了一届人大、二届人大、三届人大的相关内容及1954年宪法确立的中国政治体系和国家机构图示。第四部分的标题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修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中删除了有关1957年以后制度发展状况的内容,以避免和后面相关表述重复。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三部分增加了《反分裂国家法》和目前海峡两岸正常交流的相关论述,特别是2007年的相关数据,使学生对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有了明确而完整的认识。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增加了中国反恐和中共十七大的相关论述,使中国外交内容更具时代性。
二、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三部分“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删除了旧版课本关于东汉时期田庄经济的叙述,并对租佃关系作了简单的解释。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增加“随着中华帝国疆域不断扩张,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删除了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城镇的叙述。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一部分“13-18世纪”改为“14-18世纪”,与明清时间相吻合。将旧版第二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和第三部分“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合二为一。
第二单元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第一部分的标题由“一切为了香料”修改为“东方的诱惑”,增加“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贵重金属和来自东方的贵重商品”,明确表述了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因素。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二部分“海上马车夫”删除了旧版第三段关于银行信贷业发展的内容,第三部分删除了对黑奴贸易的评价,增加了18世纪世界市场格局的变化和三角贸易示意图。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一部分“蒸汽时代的到来”增加了机器制造业的内容,并明确指出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第二部分“进入电气时代”增加了对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工业部门的表述。第三部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的表述作了简化。将旧版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和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进步》整合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与课程标准的表述吻合。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增加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删除了旧版课本关于饮食方面的表述。
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关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增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作了简单叙述。第19课标题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修改为《经济体制改革》,并重新编排了内容:第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国有企业改革”,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其中第一部分增加了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二部分增加了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三部分增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第一次写进宪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意义。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一部分增加了2004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内容,第二部分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由2001年11月11日修改为2001年12月11日。
第五单元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的形成》第二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志的图案由黑色变为蓝色,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增加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
三、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标题由《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改为《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这一节课的内容。第5课标题由《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改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而且在“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这一部分对思想内容由综述变为分述,即分别阐述了三位思想家的主张。第6课标题由《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改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并把古代四大发明列为本课的首学内容。
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中“印宗秦汉”由大字变为小字。第9课《诗歌与小说》将旧版第9课《诗言志 歌咏言》和第10课《从传奇与小说》合二为一,而且删除了“传奇与话本”部分。第10课《梨园春秋》将小标题由“大傩之舞”、“南戏与杂剧”、“徽班进京”变为“戏曲的起源”、“元杂剧与昆曲”、“‘国粹’京剧”,将昆曲单列突出了其重要性,因为昆曲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还对京剧进行了全面阐述。
第三单元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将导言部分纳入正文,突出了文艺复兴背景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对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作了描述,增加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及代表作和现代主义流派产生的背景及影响。第19课《电影与电视》将电视发明的时间由1929年改为1926年。
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删除了旧版本的“知难行易”部分,“三民主义”部分一分为三:“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三民主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第23课第一部分标题由“北方吹来十月的风”修改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把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放到了最后。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第二部分“邓小平理论”由旧版第二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第三部分“邓小平理论的深化”合成,增加了“科学发展观”部分,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特征。
第六单元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第一部分“电脑与网络”论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