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民族政策与双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政策论文,加拿大论文,双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介绍了加拿大联邦政府民族政策发展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和由于变化的民族关系而发展起来的双语教育,着重论述了法语教育的三种形式,并较详细地讨论了沉浸式法语教学这一独特的办学方式。
关键词 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双语教育;法语教育;沉浸式法语教学
一、加拿大联邦政府民族政策的三个阶段
加拿大的一百多个民族分成三种:主体民族(英、法)、土著民族(印地安、爱斯基摩)和少数民族(其他)。过去100 多年来民族构成的趋势是:主体民族人口比例不断减小;土著民族保持基本稳定:少数民族不断壮大,到70年代已和两大主体民族形成鼎立之势。按总人口比例(1991年)算,英语民族是42%;法语民族是23%;土著民族仅有1.5%;而少数民族则跃升到33.5%。少数民族通过移民不断壮大以及魁北克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使联邦政府改变、调整其民族政策的主要原因。
民族政策的第一阶段(1867 ~1920 年)是盎格鲁同化(Anglo-conformity)时期。这个时期政策的特点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入加移民按照优先顺序以英语移民为主;其次为具有相似文化的西欧、北欧移民;再次是中欧、东欧人。这几种白人之后才是各有色人种和“异教徒”,黑人排在最后。当时的学校是主要的同化工具。除了个别地区有双语学校外,所有人一律要上英语学校,接受盎格鲁的语言、宗教、思想、甚至名字。少数民族没有丝毫民族尊严和权利。个别少数民族还要受法律上的歧视,比如针对中国人的“人头税法”和“排华法案”,对日本人的“排日法案”等。
第二阶段是熔炉思想(melting pot ideas)时期(1921~1945 年)。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多,他们所作的贡献不得不得到各界的承认。另外,各民族顽强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并抵抗同化。有些著名人物也看到同化是个极其长期的过程,提出了新的思想——熔炉思想。这种思想把加拿大看成一个大熔炉,加拿大文化就是熔炼出的合金,合金中含有各个民族的成份。这种思想承认少数民族的贡献,也暗示了同化政策的失败。这一时期的联邦政府废除了一些赤裸裸的种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权利相对得到一些保障。 更重要的是,著名作家John Murray Gibbons的作品“加拿大马赛克”(The Canadian Mosaic)深刻地影响了全国人的思想。他认为熔炉思想虽承认各民族对加拿大的贡献,但仍然有同化的成分,因为合金外表上往往显现出主体民族的优势特点,而看不出各个组成成分。而“马赛克”思想却能体现出加拿大文化这总图案中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这种思想是向着民族平等的一大飞跃,也为第三阶段的多元文化政策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多元文化政策(multicultural policy)时期(1945年后)。由于社会、知识和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多元文化思想在战后时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是1960年后,要求政府给少数民族更大承认的呼声与法语民族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交织在一起,加上皮尔森政府为确保法语语言文化的地位所采取的措施,促成了多元文化政策的确立。到1971年,特鲁多政府正式颁布了“双语框架内的多元文化政策”。所以60年代后一直至今,是双语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双语教育迅速发展的动力
加拿大大力发展双语教育的热潮是和60年代初魁北克的民族主义运动及分离倾向分不开的。在此之前,由于英语人口的大量移民,法语民族的生存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尤其魁省以外其他地区的法语人口有很快被完全同化的可能。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孩子没有学法语的机会,不得不学英语。这样下去法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就不能保留。在西部四省他们的境况尤为可怜。据1977年统计,西四省总人口中的法语人口占5.8%;而以法语为母语的人有3.1%; 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说法语的人仅有1.6%。他们的命运完全靠魁省内的民族运动为筹码来改善。 所以法语民族主义运动的目标之一就是争取用法语受教育的权利和法语学校自治的权利。
他们的斗争迫使联邦政府在1963年建立了一个双语和双元文化委员会,负责调查法语和英语教育现状。经过几年的客观调查,该委员会发表报告指出:魁省内英语人口虽只有全省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几,但他们可以用英语接受从小学到博士水平的良好教育,教学条件也不亚于其他人。相形之下,魁省外法语人口却得不到最起码的法语教育机会。这种状况必须纠正,如政府不尽快采取措施,民族分裂会进一步扩大。
自那以后,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改进法语教育的状况,同时还拨出专款促进法语教育。其他法语人口较多的几个省份也分别采取相应步骤。安省的法语学校得到自治权。1969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划时代的“官方语言法”(The Official Language Act), 明文规定英语民族和法语民族同为“建国民族”(the founding peoples),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享有同等法律地位。接着,法语人口占33%的新布罕斯维克省也宣布为双语省。最惹人注目的是1971年联邦政府颁布的“双语框架内的多元文化政策”(the policy of
multiculturalismwithin the bilingual framework)。该政策不仅有利于法语教育的发展,也鼓励所有少数民族保留、继承和传播他们的民族语言和文化遗产。1982 年颁布的“加拿大权利和自由宪章”(Canadian
Charter
ofRights and Freedoms)规定了保障法语民族的权利的相应条款。 宪章明确规定,“只要人数许可”(Numbers permit),如果家长提出让孩子用法语受教育的要求的话,就必须在该地区创办法语班或法语学校。
1969年的官方语言法使加拿大成了法定的双语国家;加拿大的双语制也成了与美国社会的主要差别。该法在1988年又进行了一次修订,进一步重申了法语和英语的同等地位。要了解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就必须先弄清双语国家的概念。
三、双语国的概念
不少人会对双语国产生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是不是意味着每一个国民都必须会说两种语言呢?或者说,它是不是一个分成明显两部分的说两种不同语言的国家呢?这两种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与“双语国”的定义并不相干。
双语国首先要有两种法定的官方语言。加拿大是一个以英、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双语国家,这意味着所有联邦政府文件或其他机构的重要文件都要用双语印刷。联邦政府及其在各地的下属机构一律必须提供质量相当的双语服务,具有全国影响的服务系统,比如航空、铁路运输等,也必须提供双语服务。普通客户或顾客可以随意用英语或法语提出自己的要求,并得到该种语言的服务,否则可以上诉。
在教育方面,学生或他们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用英语或法语接受教育。只要“人数许可”,当地政府就必须提供他们所要求的那种语言的教育机会。
四、双语教育的形式
在魁北克境内讲法语的人要学英语;而魁省外讲英语的人要学法语。加拿大有三种双语教学形式,对这两种语言都是对等的,本文仅以法语为例。
第一种是普通的法语共同课(Core French), 即把法语当作一个科目来教。教学方法主要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每周的课时量也很短。
第二种叫长时法语课(Extended French)。 其课时量在共同课和沉浸课之间。正规教学法的使用和法语功能性课堂活动的比例也在两者之间。长时法语课在内容上也两者兼而有之,既把法语当作一门语言来学,也用法语学一、两门其他科目。
第三种是沉浸式法语课(Immersion French)。它首先具备两个明显特点:(1)绝大多数教学时间(可以多达100%)用法语上;(2)学法语不是通过专门的法语课,而是通过学其他科目进行的。换言之,它是“主要通过法语学其他教学内容,通过学其他教学内容来掌握法语”。这种法语教学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被教育专家们称为对世界的贡献,从而也是本文所谈的重点。
既然长时法语课也用法语学一、两门课程,那么用法语上多少门课才称得上是“沉浸”呢?根据安大略省教育部的文件,沉浸式法语课用法语学其他科目的教学时间应占总教学时间的60~100%。 根据几年级开始沉浸,又可分为早沉浸和晚沉浸。根据用法语上课的时数和比例,还可分为部分沉浸和完全沉浸,等等。
加拿大的普通中小学可能同时提供三种形式的法语教学,即共同课班、长时法语班和沉浸法语班。但根据家长们的要求,也建立了不少沉浸式法语小学和中学。在专门的沉浸式法语学校里,学校环境本身,包括校长办公室和各行政部门,都提供一种沉浸环境,整个学校从环境到人形成了一个小“法语王国”。
沉浸式法语班或学校的学苗是以法语为第二语言的孩子。他们在学龄前已打下了母语的口语基础,上小学后开始法语沉浸。多年中,他们在校用法语,校外用英语。到中学毕业时,双语流利程度是那些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接受沉浸式法语教学的学生未来的双语能力是无庸置疑的,然而用第二语言来学习其他科目,其教学质量如何呢?他们的数理化知识和常规学校出来的学生相比又如何呢?这不仅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接受沉浸式教育的学生家长们最初忧虑的问题。沉浸式法语教学自开办以来,一直伴随着教学质量的同期或跟踪调查及大量的研究。
五、相关的科研结果、师资和起源
早在开办沉浸式教学的初期,家长、教师、专家们一直就喜忧兼半,唯恐新方法牵就了法语能力而损害了学生的母语水平、普通教育和全面发展。 因此在70 年代安大略教科所(OISE)现代语言中心(ModernLanguage Center)就受命主持了一系列科研。 这些科研的结果几乎是一致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它是有效的学习法语的教学方式,虽然其效果不能说完美,但比共同课或长时课强得多。
2.沉浸式学生对法语和法语民族的文化比其他学生具有更积极、更肯定、更友善的看法,也更喜欢接触说法语的人。这在一个双语国家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研究结果特别解除了人们对学法语会影响母语水平的忧虑。它表明早期沉浸的学生会有暂时、轻度的落后,但不会对母语产生长期的负效应。
4.在普通教育质量方面对两者也作了比较,结果是有时前者好些,有时后者好些。一般情况是前者在前两年沉浸时成绩稍差,到小学毕业时就拉平了。研究否定了沉浸式教学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损害的看法,相反表明沉浸式是对智力的挑战,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有增进认知能力、加强社会化的好处。
目前加拿大各地的沉浸式中小学法语师资大部分是讲法语的人,其来源有三个:
1.大部分来自魁北克和本国其他讲法语的地区;
2.一部分来自国外说法语的教师;
3.另一部分是教过小学法语口语课或为法语学生讲过某门课程的教师。
至于沉浸式法语学校的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一般也尽量由讲法语的相关人士担任,但这要取决于不同的省和地区。
沉浸式法语教学发展到今天才有30年的时间。据加拿大“语言和社会”杂志在1991年的统计,在1990~1991学年中全国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约有288000人,可见其生命力的强大和未来的光辉前景。有的专家甚至已提出了创办“沉浸式大学”和“大学沉浸班”的设想。那么沉浸式法语教学最初是谁想出来的呢?
与人们的意料相反,用沉浸式方法学法语这个主意是在1963年魁北克省的St.Lambert学校一部分讲英语的家长们首先提出来的。这些家长坚信加拿大民族要生存,就必须实行双语制。同时他们也看到在魁北克这样一个法语人口占80%的省份,他们的孩子要想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法语就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常规教学方式很难令人满意。于是他们就萌生了让他们的孩子用法语完成基础教育全部学业的想法。
不久,这种创见就得到了某个校长的附和并受到省教育部的注意和重视。魁省教育部认为在民族主义情绪沸腾的年代,讲英语的人自愿提出学法语,这倒是件推广法语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好事。于是省教育部责成一个公立学校为讲英语的儿童试办沉浸式试验班。很多专家回顾起来一致认为,当时这一被认为是不起眼的举措竟使沉浸式法语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十几年就遍布全国,影响了世界,成了加拿大的骄傲和对世界的贡献。St.Lambert学校也从此闻名遐迩。
最幸运的是著名的McGill大学心理系的Lambert 教授主持的研究对它的推动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也成了同类研究的样板。从1969年起,研究报告开始陆续发表,结论几乎一致表明教学效果极为满意。这些报告使沉浸式法语教学开始向魁省境外迅速发展。
在安省和魁省交界处便是全国的心脏渥太华。在沸腾的60年代,法语问题成了不得不考虑的政治问题。在人们对安省法语教学质量不满的批评声中,渥太华决定效仿St.Lambert学校在安省试验沉浸式法语教学,并请OISE负责评估研究。OISE于1970年开始了叫作“双语教育计划”的大型科研对沉浸式法语教学进行专门研究,1977年又主办了专门研讨会,1972年发表了肯定性的科研报告。在安、魁两省经验基础上,全国性的沉浸式法语教学大会于1974年在Halifax召开。 会上这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从此在全国推广开来,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据1989年9月的盖勒普民意测验, 大多数加拿大人坚决支持双语制和维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在1978~1990年间,尽管中学生在校生总人数减少了40万人,但法语课程的注册人数却增加了七倍,主要表现在沉浸式教学方面。
六、未来与展望
经过30年的发展,双语教学目前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不断改进和更加多样化。在教学内容上,有的人提出进一步研究改进沉浸式法语教材,以求在各方面都能和相应的英语教材媲美。比如历史教材不应是英语历史教材的译文,而应包括加拿大、法国、瑞士、比利时以及其他法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它也不应只是简单地从法国进口,而应反映出加拿大法语民族的特殊性。另外,沉浸式教材除内容上的要求以外,语言上也应考虑学生从第二语言来学的特点,结合一定法语语言教学的要求,对所用的词汇和句型有所选择。
还有人在探讨如何把沉浸式推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水平,并推广到成人教育等其他领域等问题。有些对多元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建议把沉浸式教学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中去,在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办其他语言的沉浸式教学。
注释:
〔1〕本文于1995年6月26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