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论文_吴迪1,张丽娜2

(1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观察三部针刺法治疗脑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脑中风后尿失禁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在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三部针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两组均每日施针1次,6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部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三部针刺法;中风;尿失禁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336-02

近年来,随着脑中风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尿失禁已经成为了脑中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尽管尿失禁不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但会对脑中风患者的康复进程与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也是诱发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主要因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笔者选取50例患者,均来自2015年7月—2016年7月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康复病房,采用三部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牡丹江市中医医院住院的中风后尿潴留住院患者。将符合诊断标准的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 (65.2±1.3)岁,平均病程 (21.1±0.8)d;对照组 25例,男 11例,女 14例,平均年龄 (64.7±1.4)岁,平均病程(20.8±1.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参考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1]。尿失禁诊断标准为国际尿控学会标准与瑞典MagnusFall拟定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学评价标准[2,3]:(1)急迫性尿失禁指的就是存在强烈尿意的不自主性漏尿,临床表现主要有尿失禁、尿急、尿频,患者虽知尿意,但控制排尿难度较大。(2)尿流动力学检查:①逼尿肌反射亢进/无抑制性逼尿肌收缩;②逼尿肌不稳定;③急迫性尿失禁;④逼尿肌稳定,膀胱充盈期间无逼尿肌自发性收缩或者诱发性收缩。

2.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根据2007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给予两组患者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并结合患者尿失禁情况,予以会阴护理,加强会阴清洁,保持会阴干净。选用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不锈钢针具予以针灸,取患者俯卧位,用浓度为75%的酒精对针刺部位予以常规消毒。两组均留针30min,6日为 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治疗组治疗

取穴:四神聪、百会、肾俞、会阳、三阴交、太溪。四神聪、百会取2寸毫针平刺,直达帽状腱膜,得气后使局部产生酸胀感,10min行针1次,捻针每分钟150~200转;双侧肾俞、会阳用3寸毫针直刺2寸,得气后加用685O-C型电针仪(广东省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正极连于肾俞,负极连于会阳,左右各一,采用疏波,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双侧三阴交、太溪用2寸毫针直刺1.2寸,以三阴交产生酸胀感,太溪产生放电感为度。

2.3 对照组治疗

取穴:主穴: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根据《针灸学》第六版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配穴:如果患者面色咣白,脾肾阳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气短纳差,神倦乏力,大便溏薄,舌体淡胖,脉沉细弱,加肾俞;如果患者头晕头痛,肝肾阴虚,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舌质红,脉弦细数,加太溪。操作:中极,直刺1~2寸,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并且放射到前阴部;膀胱俞,俯卧取穴,直刺0.5~1.2寸,采用提插补法予以针刺;三阴交,直刺0.8~1寸,采用提插补法予以针刺,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肾俞,直刺0.5~1寸,采用提插补法予以针刺;太溪,直刺0.5~1寸,采用提插补法予以针刺。

2.4 疗效标准

根据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中国版简表症状量表(ICI-Q-SF)予以评分,即主要反映尿失禁的发生率和尿失禁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程度,共 21分,分值越高尿失禁越严重。

具体评价采用美国Tomonori Y制定的尼莫地平法[5],计算公式为:(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临床治愈:无尿频、尿急、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含90%);有效:偶有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少50~90%(含50%,不含90%);无效: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下(不含50%)。

3.结果与结论

3.1 临床疗效分析

经3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愈10例,治愈率40%,有效12例,有效率48%,无效3例,总有效率88%;对照组治愈7例,治愈率28%,有效11例,有效率44%,无效7例,总有效率72%;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部针刺法对于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确切,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提高其生活质量。见表。

4.讨论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而通于脑,开窍于二阴,司二便;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肾与膀胱相表里,尿液排泄由膀胱所主,但有赖于肾的气化才能完成,脑为髓之海,精明之府,故尿失禁多与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有关。三部取穴法上部取百会、四神聪,具有开窍醒神之效;中部取肾俞、会阳属足太阳膀胱经,取之可达补固肾气,并助肾化气之功,从而使肾气充足,膀胱约束有权,则小便自控,下部取三阴交、太溪,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可调整肺脾肾三脏之功能,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可补肾中经气,三部合用共奏补肾填精,纳气摄尿之功。

现代医学认为,排尿功能主要决定于围绕尿道周围的盆底肌肉和膀胱逼尿肌,治疗尿失禁的关键在于恢复盆底肌功能和抑制由于脊髓反射所引起的膀胱逼尿肌不稳定[6]。骶髓低级中枢与额叶旁中央小叶、脑干高级中枢共同控制排尿反射,涉及神经有躯体神经、自主神经,通常由膀胱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内括约肌协同实现排尿。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产生尿失禁的原因主要是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与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百会、足运感区相当于额叶中央小叶的体表投影区,针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其兴奋性[7];肾俞处在第2腰椎棘突旁,针刺可促进交感神经兴奋;会阳穴深部存在阴部神经干,针刺可提高其兴奋性,加大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力[8];会阳穴位于骶部,刺激骶神经具有双相调节作用[9]。最终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内、外括约肌收缩,降低膀胱壁张力,增加膀胱容量,增加排出阻力,而使小便自控,纠正尿失禁,促进疾病及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三部针刺法是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有效方法之一,方法安全简便,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2] Kumar V.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detrusoroveractivity[J].Curr Opin Urol,2003,13(4):285-291.

[3] Magnus Fall,Sivert Lindstrom.Electrical Stimulation A Physiologic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J].Ur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9l,18(2):393.

[4]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出版社,2007:84-86.

[5] Valerie C Crooks,John F Schnele,Joseph P 0uslander,et a1.Use of the Minimum data set to rate incontinence severity[J].JAGS,1995,43:1363-1369.

[6]周瑞祥,严骏.针灸、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中后尿失禁106例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7):l55-157.

[7]蒋振亚,李应昆,何玲娜.针灸调气开窍法治疗中风后二便障碍36例[J].四川中医,1998,16(12):64.

[8]李晓宁,宋春华,孙平.电针治疗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OO4,21(3):49-50.

[9]孙秀巧,顾平,郭记宏,等.骶部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综合征二便障碍的l临床研究[J].1临床荟萃,2004,19(12):690-691.

论文作者:吴迪1,张丽娜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7

标签:;  ;  ;  ;  ;  ;  ;  ;  

三部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论文_吴迪1,张丽娜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