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培英中学 张冬伟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表明: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变化的,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10分钟内学生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水平逐渐下降.因此,成功的导入,不仅能磁石般吸引住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本文,就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例,谈谈对中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初步认识.
一.数学课堂导入的定义及其理论依据
课堂导入的理论依据是启发式教学思想.中外许多伟大的教育学家都十分强调“启发”教育,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杜威的“思维五步教学法”以及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等均蕴涵着启发式教学思想.
二.数学课堂导入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所以,导入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全局,不可舍本求末.
(2)要具有操作简洁性
导入要精心设计,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接受或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可操作性是联系师生与导入内容的桥梁,是课堂导入设计的重点部分.
(3)要有关联时效性
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导入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内容要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使学生认识系统化.同时要注意课堂导入只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课的“正传”,所以时间应该紧凑得当,一般控制在2—5分钟之内,如超过则可能喧宾夺主.
(4)要具有科学系统性
导入设计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要确保导入内容的本身的科学性,即做到导入内容准确无误.导入的科学系统要素包括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物的要素(导入材料),操作要素.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是联系以上各要素的主线,是决定整个导入设计的关键因素.因此导入要具有科学系统性.
(5)要具有启发趣味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数学课堂导入的主要类型及相应范例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直接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定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基本轮廓.它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质量,适合条理性强的教学内容.
(2)实例导入
实例导入是选取与所受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这种导入类型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采用这种方法更显得优越.
(3)原知识导入
原知识导入主要是利用新原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即原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原知识的发展与延伸,从而找出新原知识联结的交点,由原知识的复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导入新课.
(4)趣味导入
趣味导入就是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数学史、游戏、谜语等传授给学生来导入新课.
(5)错例导入
错例导入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常犯的错误或者易被忽略的问题,用错例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去分析错误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导入新课.错例导入不仅能使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且对于加强概念的理解,培养严密思维的的良好习惯都十分重要.
(6)多媒体入法
多媒体入法是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用计算机模拟或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幻灯、录像、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7)悬念设疑导入
悬念设疑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矛盾,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来导入新课.
(8)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引入法是利用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发展史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它的设计思路:先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利用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去感动学生,同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9)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新课直观生动,效果非凡.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使抽象空洞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这样导入印象深刻,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且这种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显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论文作者:张冬伟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学生论文; 新课论文; 知识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课堂论文; 思维论文; 数学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