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毕业前的语文复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毕业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双基”的复习——重在指导应用
“双基”的复习,要重在指导应用。要指导应用,就必须在复习中注意“三性”,即联系性、综合性、实用性。
所谓联系性,就是要把最后一个学期的“双基”要求与整个小学阶段的“双基”要求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毕业前的复习是小学阶段的总复习,通过复习要达到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再说,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慢功,不可能截然地分开。如汉语拼音教学,第十二册只涉及到轻声、儿化韵和隔音符号。然而由于中高年级汉语拼音回生的现象比较严重和受方言的影响,一些在低年级教过的内容仍有必要结合进行复习,如辨析d和b、p和q、f和t等形近字母,辨析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平舌音和翘舌音等。教学生练习给汉字排音序,就必须先复习字母表,将字母表背得滚瓜烂熟,并要结合复习大写字母,尤其是写小写字母字形差异较大的大写字母,如A、B、D、E、F、G、H、Q、R等更要作为重点来复习。
所谓综合性,就是把平时单项训练综合在一起进行训练。为什么在复习阶段要多采用综合题型呢?首先,这是由总复习的性质决定的。其次,这样做也符合先分解后综合的训练规律。这情形有点儿像老师教学生做广播操,总是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待每个分解动作做得很好了,再连贯起来做。第三,学生运用学得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也总是综合的。如学生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作文,其错误类型决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怎么进行综合呢?如第十二册的八个“基础训练”中出现过修改病句、修改用错的词语、修改错别字、修改用错的标点符号等练习,我们把这些错误综合在一段话里让学生练习修改。
所谓应用性,是指设计的题型尽可能地贴近言语交际的实践。如最近一个时期写繁体字成为一种时髦,用繁体字书写的匾额、标牌充斥着大街小巷。为了维护汉字规范化的成果,我们便可要求学生将匾额、标牌中的繁体字找出来,并改成规范的简化字。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去纠正标牌、广告中的错别字。又如,“基础训练”中有说话要得体的训练,我们便可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还没有从实践上搞清楚,以致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尚不够扎实,基本能力也不够强。学生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从这一现实情况出发,我以为在毕业复习阶段,要着重抓好“一个加强”、“两个过筛”和“三个综合”。
“一个加强”——加强写字训练。
据某市对语文试卷的分析统计,卷面书写工整、规范的不到3%,书写潦草、字形较差的竟超过一半,其中有10%的试卷字迹难以辨认。学生写字基本功的状况,于此我们可见一斑。为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不少地方在毕业考试中增加了写字的考查,也有的专设了卷面分。“大纲”要求,六年级“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继续用毛笔临帖,开始练习用毛笔写小楷。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然而从上述小学生的写字基本功来看,与“大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为了加强这一薄弱环节,在复习阶段我们仍要坚持上好写字课,强化写字训练,尤其要使学生具有“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自我训练意识,要把写字训练寓于写字实践之中,从而养成严格认真、一笔不苟的良好写字习惯。
“两个过筛”——生字及高频错别字“过筛”;背诵与默写课文“过筛”
先说说生字及高频错别字的“过筛”。第十二册共有82个生字,要求学生逐个“过筛”并不太难。其方法是:教师逐个提默生字,将会默的放过去,将不会默或默得不对的字集中起来,让学生练习。待学生练得差不多了,教师再提默……如此一遍遍地“筛”下去,直到大家都会默写全册的生字为止。生字不要孤立地“过”,要连着词“过”。复习生字时还要兼顾音、形、义三个方面,不要只是会默了事。
不仅要抓生字,还要注意抓熟字,尤其是那些高频错别字。当前教学中存在着注重生字、忽视熟字的倾向。我们曾统计过一个班级的语文试卷,其中生字的错误率是1.18%,而熟字的错误率竟高达15.5%,熟字的错误率是生字错误率的13.13倍。
怎么在复习期间围歼高频错别字呢?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分期分批,各个击破。即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高频错别字分成若干批,每批20~30字,一批一批地搞。其具体步骤是:教师先将这批错别字逐个(组)联系语境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哪里容易错,错的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纠正。然后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当堂练习。最后,教师再出几道题目测查一下,看学生对这批错别字是否都能辨认出来,并加以订正。如仍有少数字没有解决,还可转入下一批继续搞。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查字典的基本功训练也不可忽视。六年级要求“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继续培养查字典的习惯”。具体地说有四条要求:一是会用音序、部首、数笔画查字法查字。二是会根据上下文选定义项。三是能根据生字所在的特定语言环境,将字典上的解释具体化。字典上的解释是带有普遍性的,有时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并不完全吻合。如“岸边的垂柳轻拂着水面”,“拂”字字典上解作“掸”,如说“岸边的垂柳轻掸着水面”就不成话,必须改成“轻轻地扫动”才成。四是查了一个词语中的关键字的意思后,能据此串解整个词语的意思。如“袖手旁观”,关键字是“袖”。学生通过查字典得知“袖”的意思是“藏在袖子里”,于是便将该词语串解为:“把手藏在袖子里,站在旁边观看,比喻对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
再说说背诵与默写课文的“过筛”。第十二册语文共有七课书要求学生背诵(或默写)全文或片断,这些要求背诵的大都是名家名篇,学生熟读成诵后,不仅能形成有效的语言积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凡可作为学生语言学习典范的课文,都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地去背诵,务使其烂熟于胸。
当时背会了的课文,过了一段时间又往往会回生。在复习阶段很有必要进行一番“温理”。温理要逐课进行,“盈科而后进”。学生经过温理后,可以先让同座之间互相检查,然后再由小组长检查,必要时也可以请家长帮助检查。
“三个综合”——要求运用的词语的综合;病句,用得不恰当的词语、标点,错别字的综合,逻辑训练的综合。
一是把全册教材中要求运用的词语逐一排出来,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练习造句或用上其中的部分词语写一段话。也可以设计一段话,空出一些要求运用的词语,让学生通过体会语言环境把这些词语填起来。如:关切、不管……总……、安慰、鞭策都是本册要求学生运用的词语,我们便可设计这么一段话,让学生填上最适当的词语: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叶圣陶爷爷像园丁似的_______他们,______工作多么忙,他______要挤出时间为孩子们写一点东西。他写的童话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他把孩子们的欢迎看成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一种________,一种_______。
这样做,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这些词语,促使其由消极词汇(只理解但不会运用)逐步转化为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会运用。)
二是将全册课本中出现过的病句类型、用得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和用得不对的标点符号等综合起来,设计成一段有毛病的短文让学生练习修改。如下面这段话有病句,有错别字,也有用得恰当的词语和标点,大都是在“基础训练”中出现过的:刘爷爷是个老红军,曾经四次光荣地获得了“战斗英雄”。可是他面色红润,头发花白,穿着一件旧军服和一顶褪了色的军帽。他经常给我们讲长征故事和长征中跟敌人打仗的事,教育我们要继续完成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多么敬佩这位革命老前辈呀。
三是“基础训练”中出现过的逻辑训练题也可进行综合练习。如“基础训练4”第二题,我们便可综合成这样一个填空练习:北京是一个古老的城市。那里既有热闹的街市,也有僻静的________;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传统样式的________;既有平直的大道,也有弯曲的____。然而不管你走到哪里,处处都那么干净,那么清爽,旧北京那种“无风三尺土,有______一街泥”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
阅读的复习——要授人以“渔”
阅读的复习不要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也就是说,要在阅读复习中,给学生指点一些切实管用的阅读方法。
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能利用工具书,凭借语言环境来识字解词;能给一篇文章分段、概括段意(或拟小标题);能理解和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平时扎扎实实的阅读训练。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复习阶段选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短文让学生进行练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做了短文的阅读练习,教师一定要进行评讲,并相机指点一些切实管用的方法。如做选择题型,有的是要求学生读过短文后,从几个选择句中找出最能概括本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此类题一般的设计方法是:几个错误的选择句往往是只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侧面,或者是只抓住了现象;正确的选择句则能抓住文章的本质予以概括。做这类题目,要在熟读短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思索,从中找出正确的句子。下面从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先说说怎么指导学生概括段意。
要想让学生段意概括得好,首先就得教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整体。写一篇作文,总要先拟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而概括段意恰好相反是要求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复原”作者的写作提纲。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反复阅读文章,在熟读全文后不妨闭起眼睛来想想:当初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这篇文章的呢?他列了一个什么样的写作提纲呢?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分清主次。一个段落有时叙述的不是一层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分析,看看各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何为主,何为次。
怎么指导学生归纳中心思想呢?这也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即先通过认真阅读原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他是想通过这件事说明什么。
此外,我们还可以抓住文章的题目或中心句来体会中心思想,因为题目和中心往往是作者写作时的画龙点睛之处。
作文的复习——别指望吹糠见米
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个水滴石穿的功夫,企图吹糠见米是不切合实际的,是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
当然,也不是说在复习阶段我们就无所作为了,什么事也不需要做了。我认为,在复习阶段我们至少可以做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让学生见识一下各种作文考查的形式。纵观各地的毕业考试作文题,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命题作、看图作文、供料作文、提要求作文、改写、扩写、缩写、续写……这些形式的作文,各有什么特点;遇到这些形式的作文,应如何审题、构思、下笔,这都需要我们一个形式一个形式作具体指导,并让学生实地练练,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习作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评讲。
二是要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打腹稿的能力。
一定要让学生审清题目的要求再开笔。要先想想: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是写人的,记事的,还是状物?是叫我写什么内容?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中心?怎么去谋篇布局?必须把这些都想清楚了再动笔。否则,看了一眼题目,未及细想就盲目动笔,则极有可能写跑了题。
我们还要训练学生养成打好腹稿再开笔的良好习惯。现在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大都在500字左右,完全可以先打好腹稿再动笔。打腹稿,不光是要搭好文章的框架,还要在心里一句一句地想,直到能够在心里把整篇文章都默述出来,再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写在卷子上。有的同学胸中无全局,想一点写一点。写着写着觉得不好,又涂去重写。这样不仅把卷子搞得很脏,而且欲速则不达,这是应引以为训的。
三是要把小学阶段出现的应用文给学生系统地复习一遍。在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应用文有:请假条、通知、留言条、书信、日记、表扬稿、决心书、读书笔记、会议记录等数种。由于这些应用文是在六年间断断续续地分散地进行教学的,再加上学过后实际应用的机会不多,回生、遗忘的现象在所难免。教师将这些应用文集中起来进行复习和练写,是很有必要的。
注意事项——舍本逐末要不得
我们经常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有的老师为了争取更多的复习时间,往往是拼命地赶进度,这么做是舍本逐末。因为赶进度势必要煮夹生饭,煮了夹生饭回头还要再煮,徒然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效果也不够好。舍弃了平时扎扎实实训练这个“本”,却去追逐突击复习这个“末”,怎么会取得好的效果呢?
还有的老师离开了课本,买来种种外地的卷子让学生做。在复习阶段,有选择地让学生做适量的练习是必要的,如果不加选择,太多太滥,重复练习,加重负担,则势必离开了课本这个“本”,使学生跌入茫茫“题海”之中,这也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标签: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