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没有季节的花开了_中国剪纸论文

剪纸:花开无季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花开论文,剪纸论文,季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自的优秀传统,如何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孙家正在第七届国际文化政策论坛部长级年会上的讲话

剪纸,常见而普通,尤其在中国北方农村,剪纸更是人们生活习俗的缩影。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及各式庙会上,总少不了剪纸。然而,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的活态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随着许多乡村“剪花娘子”的悄然离世,文化蕴涵丰厚的剪纸也日渐凋零。

值得庆幸的是,具有普遍性、多民族性文化特征的中国剪纸,正在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第三批的申报工作。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冯骥才主席和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乔晓光主任。

记者:多年来,您始终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和抢救工作。现请您就剪纸作为第三批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项目的有关情况介绍一下。

冯骥才:我们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并成立了专项抢救中心。抢救内容一个是中国木版年画,一个是民间剪纸。我们将木版年画作为龙头,之后是剪纸。如果谈到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项目,我主张应先申报剪纸。

这是因为,就年画和剪纸的特点比较,年画种类之丰富,反映社会生活之深广及信息量之大,是任何民间艺术无法比拟的。而谈到剪纸的特征,第一,剪纸的民间性比年画的民间性更强。年画是由少数艺人印好,供大众去挂去贴;而剪纸在民间的覆盖面极广,我国有些地区,几乎人人都会剪纸,剪纸简直就是那里人们的日常生活。第二,年画通常是年前印刷,年前张贴;而剪纸任何时候都可挂可贴,它融入中国民间生活之广泛,遍及人们头上戴的帽子,脚上穿的鞋子,可以说,剪纸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三,由于剪纸并非绘画,无须特定材料,无须专业人员,只要普通的纸张,剪裁衣服的剪子就可制作;它语言表现力之丰富,从变形、夸张到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其艺术性有时令人叹为观止。另外,民间剪纸的地域性很强。中国文化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精英文化,一部分是民间文化。精英文化因人而异;民间文化则因地而异。剪纸的根生在地域的土壤里,受地域和人们审美标准的影响和认同,地域性即那个地方的艺术个性。所以,中国剪纸达到“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境界。剪纸对于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得是非常充分的。

随着农耕社会的瓦解,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剪纸艺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剪纸不再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和文化的存在。其功能性、应用性在减少,年轻一代对剪纸的兴趣,也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作为民间艺术的存在,剪纸的魅力日渐消退。

而剪纸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现状,一个是艺绝人亡;一个是剪纸艺术和剪纸之乡迅速萎缩;还有就是剪纸的商品化和旅游化,导致民间艺术本身情感的、精神的、生命的、内在的因素消失,即地域性的消失。

记者:那么,您认为应该怎么保护?

冯骥才:这是亟需探讨的问题。

第一,可采取博物馆的方式保护。即将非常有特色、原汁原味的剪纸,用生态博物馆的方式保护起来。可仿照贵州梭嘎地区生态保护博物馆的形式,这需专家的评定。

第二,可采取文化艺术之乡的方式保护,但必须与文化产业和旅游结合。否则,将难以生存。与产业结合得好的有河北蔚县的剪纸。近20000人从事剪纸,每年人均收入3000多元。剪纸还可做成礼品、装饰品等,出口创汇。但是,剪纸与产业结合后,带来其艺术的变异。剪纸艺术是剪纸艺人内心的表达,原动力来自剪纸艺人的内心。一旦进入市场,艺人必须遵从买方需求,兼之民间艺人的相互学习,其地域性就消失了。如果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民间文化最重要的是其地域性,如果失去自己的特点,其价值就不具备了。我认为,精神的东西是第一位的。民族精神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审美的传承,地域精神的传承是第一位的。民间文化之乡,应有其博物馆兼研究机构,而非将其完全变成商店、工厂。民间文化如果不发展,就消亡了。

第三,是对单个艺人进行保护。这样的保护是有条件的,艺人必须是传承有序的,这需专家进行评定,再分级保护。另外,想方设法让这些艺人带徒弟。过去,民间艺术的传承主要口传心授,婆领媳受等方式。现在,年轻人都去打工了,无人学剪纸,反倒是外国人到中国学习剪纸,且来者均文化程度很高。

《一树梨花靠粉墙》库淑兰(一九八五年)

《剪花娘子》库淑兰(一九八四年)

《一树松柏一树花》库淑兰(一九八四年)

记者: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冯骥才:首要的工作是普查,把中国大地上剪纸的家底儿调查清楚,然后把最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剪纸在地图上标出来。以前,我们没有保护。家正同志在去年10月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讲得很清楚:“保护工作主要由政府来做。”那么,政府根据什么进行保护,哪些地方的剪纸有水平、有价值,是应受保护的,哪些地方的剪纸具有原汁原味的艺术性和地域性,哪些是土生土长,哪些是旅游化和商品化的,哪些是伪民间文化的。均需专家进行鉴定。我们首要保护的,是传统的民间文化形态。

对全国剪纸普查后,我们将针对每一个省的重要剪纸产地做一本画册。打开这本画册,首先是该地区的地貌、自然环境、历史、习俗、村落、民间作坊、艺人、工具、工艺流程等,这些都用照片反映。然后是传统的剪纸作品,一个一个艺人祖宗留下的作品。最后是有关剪纸工艺过程的描述、民间故事和传说,还有地方志上与剪纸有关的内容……。最后,还有一张介绍主要艺人剪纸成果的光盘。这些将为政府民间文化保护项目的选择重点提供参考。

当然,世界文化遗产的入选,可以带动遗产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成为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虽然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诸多矛盾,但这是世界遗产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命名对世界文化遗产本身就有保护作用。人们要重视,国家要拨款,这是其正面意义,其利不容置疑。但我们也要看到其弊,如各地纷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的是为扩大地方知名度的利益驱动,把文化资源变成可以收取现金的资源;文化遗产一旦成为这种资源,负面的东西就来了:游客大量增多,必定使被保护的对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所以,申报文化遗产的同时要保证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精神、情感、审美的传承,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洁、品位,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将出现新一轮的破坏。我们必须要有预知,还要有预案。

记者:据悉,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正积极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剪纸项目的申报,请您简单介绍其进展情况?

乔晓光:的确,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首先,申报将带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在国家主体教育中的传承,推动与其相关的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学术思想的进步和学术实践的加强。民间剪纸遗产的申报过程,使我们认识到,高等院校作为信息与知识技术的人才聚集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剪纸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工作,已进行3年多了。我们深入广大农村及少数民族乡村,调查、收集、记录有关民间剪纸的各种信息,在与申报文化遗产地各级政府的接触中,传播无形文化传承理念和方法。这是我们终生难忘的一次社会公益活动。

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还得益于原民间剪纸研究会20年社团工作的基础及老一辈志愿者靳之林、冯真等教授和众多民间剪纸艺术爱好者的支持。而最大的困难是许多天才剪纸艺人的不断去世。艺人的辞世,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传承的极大危机。无形文化的消失无法再生;所以,时间因素在无形文化的传承中至关重要。

在积极申报剪纸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一场非常的锻炼,为新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学术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启示,拓宽了发展思路,促进了学科基础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建设。同时,我们感到,21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传承事业的开展,预示人类一个活态文化田野时代的到来,预示民族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时代的到来。

《石榴树树开红花》库淑兰(一九八八年)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标签:;  ;  ;  ;  ;  ;  ;  

剪纸:没有季节的花开了_中国剪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