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效果对比分析论文_李书鸿

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效果对比分析论文_李书鸿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四川成都 610200)

【摘要】目的:对比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腰硬联合组,每组50例,术中分别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围拔管期生命体征、术后麻醉恢复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拔管后,腰硬联合组的血压、心率均低于全麻组(P<0.05);麻醉恢复期间,腰硬联合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全麻组(P<0.05),其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可维持患者麻醉恢复期的生命体征,促进患者尽快苏醒,减少麻醉恢复期不良事件。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恢复期;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01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on postoperative anesthesia recovery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A). Methods In January 2015 - January 2017, 10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racheal intubation, general anesthesia and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were performed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postoperative extubation, vital signs of recovery after anesthesia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extubation, CSEA group's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lower than the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P<0.05); during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The time of spontaneous breathing recovery, eye opening and extubation in the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P<0.05),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replacement can maintain the vital signs of the recovery period and promote the patients to recover as soon as possible, reduce the adverse events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of anesthesia.

【Key words】Total hip replacement; Anesthesia recovery;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General anesthesia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临床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及髋关节病变的主要术式,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减弱,手术耐受性较差,手术期间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并发症,手术风险较高[1]。因此,有必要做好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麻醉工作,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常用的两种麻醉方式,本研究旨在对比这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针对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经X线、CT确诊为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病变,具备全髋关节置换术指征,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年龄达到60岁;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了解,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排除药敏试验不合格患者、无法耐受手术患者、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患者等。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腰硬联合组,每组50例,其中,全麻组共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为61~82岁,平均年龄为(71.63±10.42)岁;腰硬联合组共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为60~84岁,平均年龄为(72.08±10.5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作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全麻组、腰硬联合组术中分别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其中,全麻醉给予面罩吸氧,麻醉诱导选择咪唑安定、阿曲库铵、依托咪酯、芬太尼,确认麻醉平面后行气管插管,再持续泵入丙泊酚、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并间断式静脉注射阿曲库铵;腰硬联合组先肌肉注射阿托品,将患者摆放为健侧在下的侧卧体位,于L2-3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置入25G腰穿针,于蛛网膜下腔进行穿刺,待脑脊液流出,将0.7~1.5ml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5%)注入,将腰穿针退出,将硬膜外导管置入3cm深,改体位为平卧位,酌情给予小剂量布比卡因进行麻醉维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围拔管期生命体征(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术后麻醉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期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χ2检验用于计数资料比较,表现形式为例、百分比,t检验用于计量资料比较,表现形式为平均值±标准差,P<0.05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围拔管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

拔管前,全麻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分别为(106.42±3.83)mmHg、(70.51±2.28)mmHg、(70.14±2.37)次/min,腰硬联合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分别为(106.81±3.94)mmHg、(70.43±2.39)mmHg、(70.35±2.42)次/min;拔管后,全麻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分别为(115.37±4.91)mmHg、(75.27±3.44)mmHg、(77.42±2.54)次/min,腰硬联合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分别为(110.75±4.26)mmHg、(72.92±2.75)mmHg、(73.68±2.19)次/min。经比较,拔管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拔管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均有所增高,腰硬联合组的血压、心率均低于全麻组(P<0.05)。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比较

麻醉恢复期间,全麻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8.75±1.89)min、(12.41±2.97)min、(24.06±3.42)min,腰硬联合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7.14±1.37)min、(9.85±2.31)min、(20.57±2.94)min。经比较,腰硬联合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全麻组(P<0.05)。

2.3 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麻醉恢复期间,全麻组出现4例寒战、3例躁动、2例呛咳,腰硬联合组出现1例寒战、1例躁动,其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4%。经比较,腰硬联合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股骨骨折、髋关节病变等疾病的主要方法,主要是通过置换病变髋关节,将人工髋关节假体置入,使人工髋关节假体代替原本的髋关节,发挥髋关节的生理作用,如对患者行走等活动时的支撑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髋关节活动功能。由于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病变多发生于老年人群,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多为老年人,以往,全髋关节置换术多适用于60~75岁的老年患者,而随着近年来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该术式的适用年龄范围扩大,可在年龄超过75岁的高龄患者中应用。但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变化,其身体机能逐渐变差,往往合并多种基础性病变,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对手术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等情况,其手术风险较高。

麻醉主要是指采用药物或其他手段对患者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产生一种可逆性功能抑制,从而使患者的感觉(尤其是痛觉)丧失,多被用于手术治疗中,通过麻醉药物使患者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从而达到无痛手术的目的,使患者在术中无痛,减少其应激反应,促使手术顺利完成。而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代谢能力减弱,对手术操作耐受性变差,其在手术中存在较高的麻醉风险,而在术后麻醉恢复期,患者容易因机体内麻醉药物残留而致大脑皮层功能恢复不完全,患者肢体不受控制,容易出现躁动、呛咳、苏醒延迟等不良事件,对患者术后恢复十分不利[2]。

麻醉方式的选择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十分重要,关系到患者是否可在术后及时恢复意识、是否可顺利完成手术。以往,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多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主要是通过静脉将药物灌注入患者机体内,对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使患者术中意识消失,全身丧失疼痛感觉,在患者进入全麻状态后,由麻醉医生在患者气管插入导管,将气管导管与麻醉机连接,通过麻醉机经气管导管向患者输送氧气,行机械辅助呼吸,该麻醉方式可使患者处于“安睡状态”,其特点主要为患者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完全无法感受到疼痛,但该麻醉方式的麻醉平面不够稳定,易导致患者血压、心率出现明显波动,术后麻醉恢复期易发生不良事件。近年来,腰硬联合麻醉逐渐受到临床重视,腰硬联合麻醉属于局部麻醉方式,主要是通过穿刺硬膜外将麻醉药物注入至蛛网膜下腔,对相应神经丛支配的区域产生痛觉传导阻滞,从而达到麻醉阻滞效果,该麻醉方式主要是将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相结合,其中,腰麻主要是指将局部麻醉药物经腰椎间隙注入至蛛网膜下腔,对部分脊神经传导功能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传导进行阻滞,但其容易导致血压下降,而硬膜外麻醉主要是通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硬膜外腔,对脊神经根进行阻滞,暂时使其支配区域痛觉消失,该麻醉方式将腰麻、硬膜外麻醉的优势相互结合,实现了优化互补,可对脊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神经传导进行有效阻断,使手术在局部操作而不会使痛觉传导,从而达到阻滞疼痛的作用,避免患者因疼痛而引起应激反应,同时,将药物注射于蛛网膜下腔,还可促使麻醉药物快速发挥作用,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3]。

本研究发现,在拔管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均有所增高,腰硬联合组的血压、心率均低于全麻组(P<0.05),而在麻醉恢复期间,腰硬联合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全麻组(P<0.05),其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充分说明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可维持患者麻醉恢复期的生命体征,促进患者尽快苏醒,减少麻醉恢复期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安仙泉,方美丹,王聪等.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认知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428-429.

[2]张祥飞,李士军.腰硬联合麻醉对高龄髋关节置换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3,41(4):389-390,404.

[3]温习兵.腰硬联合麻醉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20):3081-3082.

论文作者:李书鸿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  ;  ;  ;  ;  ;  ;  ;  

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效果对比分析论文_李书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