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秋香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南通 226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多发伤患者实施创伤控制骨科(DCO)救治后,于重症监护病房对其继续实施DCO救治以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1月~2015年10月多发伤患者72例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救治方法,展开所有多发伤患者的随机分组。对分组后的36例观察组多发伤患者在完成DCO救治后,于重症监护病房继续对其实施DCO救治以及护理干预;对分组后的36例对照组多发伤患者实施传统救治。对两组患者乳酸清除的情况、患者凝血功能恢复以及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在乳酸清除的情况、患者凝血功能恢复以及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几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多发伤患者(P<0.05)。结论: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对其实施DCO救治后,将患者转入到重症监护病房,对其继续实施DCO救治,并且配合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最终将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显著提高多发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多发伤;创伤控制骨科救治;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88-02
在对患者实施外科治疗的过程中,创伤控制骨科属于新型的一种理念,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治疗阶段:①首先针对患者的出血情况以及患者的污染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将患者的腹腔以及胸腔实施暂时关闭,对患者实施外固定,针对患者致命大出血进行有效控制[1]。②将患者的生理功能有效控制,于重症监护室,将患者的低体温进行有效纠正,避免出现凝血障碍以及出现酸中毒的情况。③对患者计划实施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表现平稳之后,在对其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对于患者在ICU复苏的过程中,在三联征之间会出现恶性循环的情况,如果采用此种方法未获得显著效果,患者的疾病死亡率会体现为较大程度的提高[2]。为了探讨对多发伤患者在完成创伤控制骨科救治后,于重症监护病房给予对其实施DCO救治,并且配合对患者给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将我院2014年01月~2015年10月多发伤患者72例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干预,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01月~2015年10月多发伤患者72例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在所有多发伤患者中,男58例,女14例;年龄分布范围为15岁~69岁,平均年龄为(32.5±5.9)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创伤以及失血性休克的情况。共36例患者出现了骨折的情况,其中表现为多发性骨折的患者26例。合并出现颅脑外伤的患者22例;合并出现胸部脏器损伤的患者18例,合并出现腹部脏器损伤的患者54例;根据不同的救治方法,展开所有多发伤患者的随机分组。观察组(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分布范围为16岁~69岁,平均年龄为(32.9±5.3)岁;对照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分布范围为15岁~65岁,平均年龄为(32.7±5.1)岁;两组多发伤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患者的DCO选择标准为[3]:①患者的体温在35摄氏度以下;②患者的pH值在7.30以下;③患者表现出非创伤性出血的现象,患者的输血量超过10U;④患者复苏时间以及前处理时间超过90分钟;患者的ISS评分在25分以上。针对观察组多发伤患者,首先对其实施DCO救治,完成后将患者转入到重症监护病房,对其继续实施复苏治疗。将患者的凝血障碍进行有效纠正,针对患者酸中毒的情况以及患者的低体温情况进行有效纠正[4]。对于对照组多发伤患者,临床选择传统救治的方法进行干预,患者在住院后对其实施抗休克治疗,之后于手术室对患者实施一期手术治疗[5]。
1.3 统计学方法
临床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展开所有多发伤患者临床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乳酸清除时间等利用%形式实施χ2检验,当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乳酸清除的情况、患者凝血功能恢复以及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几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多发伤患者(P<0.05),具体如下表。
3.讨论
对于多发伤患者在实施DCO治疗的第二阶段,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分析如下:
3.1 低体温护理干预
患者出现了低温的情况后,会导致患者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现象,针对患者实施复温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在小于4小时的时间内,患者的体温可以恢复,有效保持在37摄氏度。
3.2 对患者体温进行认真观察
每间隔30分钟对患者的体温实施1次监测。护理人员针对患者输液输血量以及患者的体温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3.3 环境复温干预
患者在进入到ICU之前,对患者的室温实施预热,保证温度在30摄氏度以上,之后将空调进行调温,保存在26摄氏度与28摄氏度之间。对患者的被褥实施加热等。
3.4 静脉补液复温干预
针对患者有效选择复温输液装置对患者进行干预,调节温度在37摄氏度与40摄氏度之间,针对患者的输血温度进行合理掌握,要求温度需要在38摄氏度以下,防止对患者的血液成分造成破坏。
3.5 气道复温干预
针对吸入雾化液以及患者的呼吸机吸入气体湿化液实施加温,保证温度约为40摄氏度。
3.6 对患者实施代谢性酸中毒观察以及护理干预
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对其体温需要进行有效纠正,将患者的低氧血症进行纠正,对患者表现出的乳酸血症,通常可以自行纠正。针对患者的意识、患者的呼吸节律以及患者的血压情况等,进行认真观察,每间隔30分钟对患者实施1次血气分析,每间隔4小时对患者的血乳酸实施1次测量。如果患者表现出精神萎靡的情况以及出现了嗜睡的情况,需要立即通知临床医师,研究有效方法加以处理。按照医嘱选择碳酸氢钠(5%)对患者实施静脉输入。
3.7 对患者实施凝血功能紊乱观察以及护理
对患者的切口以及伤口敷料情况等进行认真观察。一经发现患者出现了异常的情况,需要立即向临床医师报告,研究有效方法加以处理。患者在进入到ICU之后,对患者的动脉血气实施检测,此外对患者的血乳酸、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等实施检测,每间隔30分钟~1小时对患者实施1次监测。之后按照医嘱,选择晶体液、血液制品以及新鲜血浆等对患者输入,将患者表现出的凝血机制紊乱情况加以有效纠正。
综上所述,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对其实施DCO救治后,将患者转入到重症监护病房,对其继续实施DCO救治,并且配合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系列临床指标方面表现出显著价值,为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做出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红枫.多发伤急救患者护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8):120-121.
[2]梁伟梅.急诊救治多发伤患者的抢救与临床护理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3):217.
[3]孙庆祥.探讨骨折治疗方法对多发伤治疗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8):87-88.
[4]董航.损伤控制理论在合并骨折多发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599-602.
[5]李侠,潘玉涛,陈涤,等.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4(05):374-377+382.
论文作者:丁秋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患者论文; 多发论文; 对其论文; 情况论文; 体温论文; 摄氏度论文; 乳酸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