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以资本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科学管理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内部论文,管理制度论文,资本论文,科学论文,为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句话十六个字去进行制度创新,前三句话的制度创新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界也作了很多的说明,而最后一句话也包括制度创新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现在不少同志谈的管理科学,实际上仍然是计划经济中也常用的概念,仅仅停留在加强计量、统计、定额、定编、定员、现场指挥、核算等工作上,这些作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确实是我们要强化的,但我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强化的企业内部科学管理,不是局限在一般的基础管理方面,比传统的那些管理工作在内涵上要深刻得多。我们在迈向现代企业制度中所要强化的企业内部管理科学化,不能只说在一般的管理,必须深入到其内在本质上去抓企业管理。现代企业制度是以资本为主线的,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资本盈利的最大化目标进行的,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科学管理,说到底,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突出以资本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科学管理。
以资本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科学管理,不仅与以政治为核心企业内部管理是格格不入的,而且与产品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建立以资本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科学管理制度,就必然使我们在企业内部管理的思维方式、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根本性的转变,从而建立起全新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建立以资本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科学制度,对我国现在的许多企业来说,无疑是有很大难度的,但这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一次飞跃,一次革命。在当前我们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必须有全新的思维去考虑我们的企业管理如何真正实现科学化,本文试图对此发表一些看法。
一、管理科学首先是对资本的组织、管理、运营制度的科学化
企业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因而它必须对生产经营进行组织和管理。这是自有企业以来的一个一般的认识。而既然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停留在这个一般认识上,必须从其特性上去认识管理的科学化。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企业是资本生存、增值和获取收益的载体。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体现在对资本的组织、管理和运营上。对资本的组织、管理和运营,关键是要使资本保值、增值、取得收益的最大化。不重视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取得收益,仅仅从产品的数量增加去考虑企业管理,是计划经济的作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企业不以资本盈利最大化为目标,往往盲目追求企业产品产量,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乱上生产线,甚至就连搞技术改造也缺乏目的,其结果是生产并没有真正上去,有的企业即使上了新的生产线,但产品没有销路,债务还不了,使得不少同志感叹为,企业的生产变成了为归还银行利息而生产。相当一些企业的债务扣除之后的净资产,不是负数就是零。有的即使债务扣除不完,净资产也所剩无几。出资者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必须首先突出对资产的组织、管理运营的中心地位。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所以能开展,首先是企业对资本的组织。企业对资本的组织,包括企业要选择资本的来源,要有汲纳资本的能力,要确定聚集资本的方式,进而还要优化资本的结构,不断使企业资本得到扩张和资本效益的最大化等等。选择资本的来源,本质上就是对投资者的选择和投资方式的选择。这就涉及到企业的基本组成形式的确定。企业所具有的汲纳资本的能力是由企业自身的实力、信誉、发展前景和经营谋略决定的。企业汲纳资本的能力的强弱,是企业能否不断发展、可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和规模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加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企业的资金汲纳能力。企业聚集资本的方式是由自身的发展需要决定的,兼并、联合、收购、投资、引资、招股、扩股、承租等多种方式都可以使企业聚集资本。聚集资本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能够达到预期资本回报的资本使用。因此,不可避免地就有一个资本结构的优化问题。这里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企业资本投资者的组成状况,这是企业资本的原始出资者最为重视的;二是企业所聚集的全部资本的使用方向,这是每个出资者都关心的。但不管属于哪个层次的问题,根本的都在于企业资本的扩张和资本效益最大化。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重要的还在于对资本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企业的法人财产运营的。所以,企业内部对资本的管理主要是对企业法人财产的管理。换句话说,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法人财产组织制度的建立,是企业资本管理的重要实现形式。现在不少同志都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企业法人财产组织制度就是公司制。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有着多种类型。从总体上说可以划分为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等等;在它的亚层次上,还可以划分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及参股公司等等。但公司制不管什么类型,可分为何种层次,都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进而都只是资本的权属关系实现的组织形式。因此,对资本的管理首先必须确立企业的产权管理制度,包括资本的投向和投量,优化资本结构,处理好资本的投入产出关系及其相应的资产经营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约束等等内容的制度建设上。在我们由过去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来看,重要的是要在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为资本运营管理模式;二是变过去的直线职能式管理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母子公司式管理;三是变综合指标评价为资本保值增值指标评价。与这三个转变相适应,就必须大胆改革企业内部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完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财务预算约束机制和会计核算制度,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检查分析和稽核监督职能,强化内部审计,建立供应、制造、营销成本相对分离的成本核算体系,加速企业资金的循环与周转等等。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必须对资本进行有效的营运。资本在企业中的营运,直接表现为对企业法人财产营运。因此,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是对企业法人财产运营方式的科学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法人财产经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直接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等。企业出资者总是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去选择法人财产运营的最优方式进行经营。出资者是用其财产的经营方式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而经营者也不例外,经营者也要用其全部的法人财产的经营去获取最大效益。为此,经营者也可以用其全部的法人财产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达到资产盈利的最大化。这里包括经营者也可以从企业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公司下设立若干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允许它们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去经营资产。应当明确,资本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标。为着追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就必须用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产出,于是,企业就有资金的投入和投向问题,就有怎样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就有如何使资金的周转与循环加快的问题等等。为此,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一整套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提高资本的运营质量应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基本要求。资本运营的质量理所当然地包括要提高产品质量、销售市场占有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里,重要的不是看生产了多少产品,而是应该看回笼了多少货币。企业的成本上升、库存增加、债务增加的同时,只能是资金的短缺和利润的减少。因此,资本运营的核心是资金的运行。资金的运行速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资本的增值情况。产品的市场占有状况,生产经营成本的状况,资金的循环与周转的状况应是考核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管理科学必须实现资本与劳动组合的科学化
过去我们并不是不讲企业管理,而是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往往只强调劳动,不注重资本,讲企业管理只讲对劳动的管理,而忽视对资本的管理,尤其是基本上没有从资本与劳动的结合上进行管理。我们甚至认为一个企业的劳动越多越好,一度对企业规模大小的划分也是以职工人数作指标的。这是计划经济的显著特点。实际上,单纯的资产不能形成生产力,单纯的劳动也不能形成生产力。仅讲对劳动的管理,只是一种不完全的管理;仅讲对资本的管理,也是不完全的管理。既然是现代企业管理,就必须把资本与劳动结合起来。资本与劳动是对立的统一体。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代表着出资方;而劳动也是一种经济关系,代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结合。资本与劳动在本质上是有矛盾的,但又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资本与劳动的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力是在资本与劳动的有机结合中形成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通过资本与劳动的最佳结合,形成最优的生产力,创造出最好的经济效益。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科技的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实现资本与劳动最佳结合的根本途径。而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的规模。资本的规模固然在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总体上看,是大规模的资本优越于小规模的资本。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资本的不断扩张,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普遍规律。资本的规模大,生产的分工与协作就不可避免,劳动者技能与素质就有提高的可能。除了资本自身的因素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还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用人制度,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包括人才培训、使用、选拔、晋升、监督、奖励、罢免等环节的用人机制。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形式和手段,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增强敬业精神,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精干、高效、勤奋的企业员工队伍。这在我国目前的各类企业中也是有大量工作可做的。
从我国现在的实际出发,为了使资产和劳动得到最佳结合,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富余人员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企业现有的劳动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真正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使职工能进能出,使收入能高能低。在这里,职工能进能出是关键。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职工能进能出,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行为。在相当程度上,职工能进能出必须有两个社会环境:一是有一个能进能出的社会机制。即从这个企业出来,就可以到那个企业去;从那个企业出来,还可以到别的企业去。如果能进能出仅仅是在某一个企业,而不是社会的大多数企业都实行能进能出,实际上就成了从这个企业出来,而进不了别的企业,即只能出不能进,那就意味着出来就等于失业,失业就等于饿饭,显然是会出大问题的。二是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能进能出并不意味着从这个企业出来马上就可以到那个企业去,这里往往会有双向选择等各种复杂的原因而使劳动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处于失业状态,为了维持劳动者的基本生存,就需要社会能为他提供一定的失业救济金。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要实现管理科学化,并不完全是企业内部的事,在相当的程度上与宏观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这里不是说企业在管理科学化方面就无所作为,尤其是要解决企业的富余人员方面,非要等待有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才去改革。企业在目前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在实现资产与劳动组合的科学化上作出努力的。比如,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富余人员既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也是企业可以逐步探索的问题,就其把这部分人全部或大部分推向社会来说,社会没有那个承受能力,难度确实很大。但企业可以在多种途径上探索,使之在一定程度能缓解这个问题。我认为,就目前来说,企业探索的主要方向是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拓宽生产领域可以解决一部分富余人员;实施企业办社会的剥离,有的交给政府,有的交给社区,有的成为第三产业,可以解决一部分富余人员;鼓励企业员工留职停薪、自谋职业可以解决一部分富余人员;轮换下岗培训学习使其提高素质与本领后再重新调整安排工作可以解决一部分富余人员;解聘或辞退少数企业不适用员工(包括临时工)可以解决一部分富余人员;提前退养和及时办理退休人员手续可以解决一部分富余人员,等等。
企业内部的管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应由企业自己决定。现在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企业的工资总额进行控制。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代表资本的人格化的力量总是要把工资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劳动则要为争取工资收入的最大化而努力,由此必然发生讨价还价。利润是资本价格的体现,而工资则是劳动价格的体现,在企业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工资高意味着利润低,而利润高则意味着工资低,这二者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要形成一种制衡机制。最终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协调中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现在的问题在于怎样处理公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这一对关系上,资本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具体地说,在公有制条件下,作为劳动的一方的主体是明确的,但作为资本的主体,尤其是资本的人格化问题却没有解决。于是,就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难度之一,是作为工资总额的控制应由谁来行使这个权力?在主体缺位的情况下,现在就只能由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政策加以限定。由于企业的情况总是千差万别,而政府作为政策上的规定又只能照顾到面上的共性,这就使企业在操作上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企业内部管理中,明确资本的主体,尤其是在国有制中明确国有资本的代表者,就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重申的是,由资本与劳动结合的结果,就形成了现实的生产经营,因此,对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的现场指挥在内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内容。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原则,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定额、计量、统计、信息、标准化等基础管理工作,把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生产现场,严格工艺纪律等等,是现代企业制度中不可偏废的重要内容。
三、管理科学必须实现企业内部约束制衡机制的科学化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资本要能够保值增值和取得最大的收益,经营者是关键性人物。经营者既要对出资者负责,争取利润的最大化,又要尽最大努力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进而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利润。为此,出资者就必须赋予经营者经营全部企业法人财产的权力。但是,任何权力都必须是有约束和制衡的。否则出资者就要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全部风险。为了减少这种风险,就必须建立企业的内部约束制衡机制。可以说,企业内部的约束制衡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约束制衡机制的第一要素是经营者的确定。一个人的能力在他没有为社会所认识之前,社会往往要选择若干手段去了解他。比如考试、考察、考核等。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经营者的确定,是通过竞争选择的,通过竞争选择经营者,具体的办法就是招标和投标。这种办法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起到选择经营者时的约束制衡作用。当然,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情况下,尤其是在我们的国有企业中,实行这一条显然会有相当难度,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对经营者的竞争的胜负由谁来确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者是为出资者服务的,因而对竞争胜负的确认理所当然地应是出资者。现在我们一些实行了股份制的公众公司、上市公司,实际的作法仍然是组织部门在考察决定企业的经营者,而不是真正由股东决定企业的经营者。我并不认为组织部门在选择经营者上都是不好的,但也不能排除确实有的经营者是不能胜任的。问题不在于胜任与不胜任本身,即使是出资者或股东选择的经营者也可能出现失误,问题在于选择经营者不当而造成了企业的亏损的责任,组织部门并不承担,承担这个责任的仅仅是出资者或股东。所以,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由出资者或股东决定经营者是一个大趋势。问题的难点在于我们的国有企业在改造为现代企业制度,谁是出资者必须明确。尤其是在国有资本中,由谁代表国家所有者去选择经营者,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现在实际上仍然是组织部门选择经营者,不仅组织部门的那一套标准是适应政治需要的而不是适应经营需要的标准,而且组织部门并不可能代表出资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尽快建立国有资本的经营组织,使国有资本的代表者真正到位。
约束制衡机制的第二要素是经营者责任、权力与利益的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使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明确。这种明确经营者与出资者的责、权、利关系,一是靠法律,二是靠契约。这二者都具有约束制衡力。经营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但说到底,就是要保证出资者的财产保值、增值并取得收益。为了履行这个责任,经营者就要千方百计地使资产与劳动得到最优组合,就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尽可能地生产更多更好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就必须赋予经营者相应的经营全部企业法人财产的权力,并给予经营者相应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约束制衡经营者的强有力的杠杆。按照国际惯例,运用这一杠杆就必须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经营者的年薪是随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力的大小而确定的。是经营者与出资者或出资者的代表在讨价还价中形成或者是在招标投标的竞争中形成的,是通过经营者与出资者的契约关系明确的。经营者的风险,除了他的个人形象和声誉外,主要就体现在他所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上。
约束制衡机制的第三要素是对经营者的监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对企业厂长主要是靠上级监督和自己的觉悟。由于要上级监督,所以,政府行政机关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干予就难于避免;上级政府官员又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甚至是官越大越高明,越殂代疱的情况常常发生。由于依靠厂长自己的觉悟,缺乏制度上保证,所以,大多数厂长实际上难于有效地进行自我约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经营者的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约束。现代企业制度是兼容出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方面关系的制度,并把这三者溶合为一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共同体,才能使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出资者追求的是资本盈利的最大化,劳动者追求的是劳动收入的最大化,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高就可能导致工资低,工资高就可能侵蚀利润,必须使这二者保持一个合理的度。为此,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保护这三者的权力,正确处理这三者的经济利益。从国外成功的现代企业制度经验来看,一般都需要通过代表所有者的董事会,代表企业作为业务活动的监督机构的监事会,股东大会和经理负责制为中心的三会一制,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相互制衡的机制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必要保证,可以避免发生重大经营失误和违背法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