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杰,刘峰辰,贾梦真,马红[1](2021)在《艾灸治疗疲劳性亚健康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生活节奏日益增快的现代社会,各种人群亚健康状态的高发生率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亚健康被各位学者认为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身体状态。而在亚健康人群中最多见的身体症状又多表现为疲劳。目前在医学研究领域有很多学者对疲劳性亚健康形成的因素、治疗方法等有诸多见解,此文就治疗亚健康的方法和艾灸在疲劳性亚健康机体调养方面的应用作以总结论述。
袁群,毛欣,王能,胡海林,曹淼,何清湖[2](2021)在《亚健康状态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从理论依据、动物选择、造模应激源、造模时间、评价指标等方面对亚健康动物实验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加强亚健康动物模型的理论依据及模型考评指标的研究,注重多指标的综合分析,努力筛选出理想的、成熟的、公认的亚健康动物模型。
韩纪元,谢尹阳,谭浩源[3](2021)在《医学生亚健康状况及熬夜对亚健康的影响分析——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医学生的亚健康现状,分析熬夜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使用问卷星程序,统计2020年7月10日到7月15日期间257名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及熬夜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肯德尔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医学生亚健康评定量表总得分为61.615±9.582,亚健康总检出率为70.4%;由于就寝时间与健康程度均为有序等级变量,故采用肯德尔相关系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寝时间与亚健康总转换分之间的相关系数r=0.071(P=0.186),显示就寝时间与亚健康两者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结论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另通过文献考证就寝时间是影响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自身及组织对该群体健康的高度关注,主动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亚健康检出率,提高健康水平。
张冀东,王丹,何清湖,孙贵香,肖丹,曾小珂,毛欣[4](2021)在《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亚健康从一个简单的概念到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化的发展过程。回顾学科发展的十余年时间,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内涵与外延逐渐明晰并在学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文章基于中医亚健康学的发展现状对亚健康的概念与界定、亚健康的分类与学科化发展、学科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本学科的后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张仕杰[5](2021)在《基于行为劝导的SOHO族健康管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青[6](2021)在《膝、踝关节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运动处方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薛允莲[7](2020)在《中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常模制定及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构建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Sub-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SHMS V1.0)的常模,并阐明我国城镇居民的亚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和中介效应,为亚健康的预防提供切实可行的评估工具和政策建议。研究内容1、SHMS V1.0量表用于评价全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状态的信效度。2、城镇居民SHMSV1.0量表的常模研究。3、城镇居民亚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4、城镇居民亚健康影响路径的中介效应研究。研究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天津市、黑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和甘肃省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采用SAS、SPSS和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绘制列线图,采用C-index、Calibration plot和AUC评价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介效应,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研究结果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共发放问卷7339份,有效回收问卷6748份。平均年龄为41.40±16.13岁,男性占48.4%。1、SHMS V1.0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α=0.922,折半的信度系数高于0.70。验证性因子分析:RMR=0.038,GFI=0.980,CFI=0.882,RMSEA=0.028。2、SHMS V1.0 常模按性别和不同年龄组建立中国城镇居民SHMS V1.0的均数常模,百分位数常模(以5%为间距)和划界常模([0,x-S)为“疾病”状态,[x-S,x+S)为“亚健康”状态,[x+S,100]为“健康”状态)。3、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状况我国城镇居民总体亚健康检出率为66.7%,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67.0%、65.5%和70.0%。4、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总体、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别有24、19、24和16个,偏倚校正C指数分别为0.782,0.733,0.767和0.734。5、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影响路径的中介效应分析生活方式对总体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110)高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051),对生理亚健康的影响仅体现为直接效应,对心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06)低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099),对社会亚健康的影响仅体现为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317);环境因素对总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200和0.150)低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348和0.462),对生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380)高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218),对社会亚健康的影响仅体现为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231)。童年不良事件与成年总体、生理和心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123、-0.112、-0.105)略高于通过成长期亲子关系的间接效应(-0.106、-0.074、-0.104),对社会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075)低于通过成长期亲子关系的间接效应(-0.102)。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总体、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367、-0.352、-0.385、-0.278,均高于通过挫商的间接效应(-0.050、-0.047、-0.053、-0.054)。研究结论1、SHMS V1.0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可用于城镇居民亚健康的评价。2、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常模的制定,为亚健康状态的评价提供参考标准。3、我国城镇居民的总体、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检出率均较高。4、亚健康受人口及保障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家庭及环境因素、个性特征、健康意识、经历事件及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5、内因、成长期亲子关系和挫商等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路径产生中介效应。
于洪[8](2020)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研究 ——以初中生亚健康现状解决策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使人们的公共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增强了对健康的关注。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健康意识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一些不良习惯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原因。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促进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生活态度”的教学目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适时地渗透健康理念,实施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健康意识,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明确亚健康概念,了解中学生亚健康现状基础上,阐述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吉林省德惠市第十七中学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八年级生物教材作为依托,以生物课堂教学为载体,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结合问卷调查,对比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学生的饮食情况、作息规律及运动情况、心理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健康意识,实验组约70%的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亚健康问题,并主动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学生的饮食习惯得以改善,实验组约79%的学生不用零食代替正餐,比对照组多40%。学生作息时间更加规律,更加热爱运动,实验组约57%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比对照组多45%。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实验组约72%的学生敢于独立完成任务,充满自信,比对照组多48%。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优秀率比对照组高12%。可见,通过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加深了学生对健康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生物学素养有所提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实践效果,归纳改善初中生亚健康状况的教学方法,并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策略。如运用合理膳食知识培养学生良好饮食习惯,运用科学实验知识引导学生科学作息和增强学生自信心,运用运动知识引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运用生命知识提高学生生命意识,运用青春期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对改善学生健康状况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学生物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均大有裨益,收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生物教学中,继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尽到生物教师的职责。
匡野[9](2020)在《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群体差异及引导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自我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国女性,尤其是城市职业女性更是如此。城市职业女性身兼数职,不仅要承担传统的如生育、哺乳、教育后代、家务劳动等主要家庭责任,还需在职场中承担与男性相类的社会责任,多重责任的负担导致其产生焦虑、失眠、抑郁等一系列亚健康问题。论文以城市职业女性的不同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人力资本理论、社会性别理论、知信行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研究:第一,通过查阅文献和数据资料描述城市职业女性的亚健康状态,进而分析这种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机理。第二,通过问卷数据,从群体差异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女性群体间面对的健康问题差异及其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差异,具体分为年龄、职业、婚育状况、收入和教育水平五个层面。第三,运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因素,从而确定在上述五个层面中哪些因素与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关联较大。第四,从差异性和系统性两个角度分析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瓶颈。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影响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因素的权重排序为:个人因子>收入因子>教育因子>社会支持因子>健康因子>融入因子。第二,所有年龄段的职业女性都有较强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但年龄越大的职业女性对自我健康管理的实践程度越高。第三,初中以下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女性群体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最低。第四,收入越高的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越高。第五,年龄和婚育状况与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相关性极强。第六,家庭地位的提升对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起到正向作用。由此提出,提高城市职业女性的自我健康管理水平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有效支持;需要政府提供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及政策保障;最重要的是需要职业女性自身树立正确的自我健康管理观念。
眭澔平[10](2019)在《疏肝调神推拿法配合心理疏导干预心理性亚健康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首先对中医外治法尤其是推拿疗法干预亚健康的临床文献进行总结整理,分析其在本病中的应用规律。并结合文献总结规律、导师及个人临床经验,采取疏肝调神推拿法配合心理疏导干预心理性亚健康患者,评价其临床疗效,为心理性亚健康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方法1.文献分析借助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平台,首先,按关键词“亚健康”进行文献检索,再以中图分类号:“R24”(R24:中医临床学)对上述文献进行“结果中检索”,搜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9年1月1日前相关文献,获得中医外治法干预亚健康的临床研究文献;再进一步筛选推拿疗法干预亚健康的相关文献,进行相关计量统计及分析。2.临床研究参照文献研究部分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64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疏肝调神推拿法配合心理疏导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心理疏导进行干预,两组人员均连续干预4周。所有患者于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4周测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生存质量量表,并采用SPSS22.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献研究,共筛选出中医外治法干预亚健康临床研究文献293篇,发现中医外治法对于亚健康研究大体呈递增趋势,地域集中在以广西、广东、四川为主的南方地区,研究类型多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针刺、推拿及艾灸为应用频率最高的三种干预手段,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分别为引用次数最多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其中推拿干预亚健康临床研究文献73篇,推拿干预亚健康多集中在躯体亚健康,在治疗中多单独应用推拿疗法,经脉选择以膀胱经、督脉及胆经应用频次最高,风池穴、脾俞穴、肾俞穴为操作次数最多的穴位,治疗时间及次数多集中在2130min和610次。临床研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5.86%,组间对照有显着性差异(P<0.05)。安全性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AMD-24量表积分及SCL-90量表对比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外治法干预亚健康已广为开展,临床疗效确切。作为外治法重要分支的推拿疗法干预亚健康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作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关于本病的临床研究尚存在诊断标准不统一,评价标准多样化的问题。推拿疗法干预亚健康多集中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的临床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本病的临床研究。2.疏肝调神推拿法配合心理疏导比单纯心理疏导能更好的干预心理性亚健康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二、亚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论文提纲范文)
(1)艾灸治疗疲劳性亚健康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
1.1 病因病机 |
1.1.1 脾虚 |
1.1.2 肝郁 |
1.2 易发人群 |
1.3 影响因素 |
1.4 临床表现 |
2 治疗方法 |
2.1 西医治疗 |
2.2 中医治疗 |
2.2.1 罐法 |
2.2.2 针灸治疗 |
2.2.3 中药方剂 |
2.2.4 推拿疗法 |
2.3 现代康复治疗 |
2.3.1 物理因子治疗 |
2.3.2 心理康复疗法 |
3 艾灸概述 |
4 艾灸治疗疲劳性亚健康的研究现状 |
5 小结 |
(2)亚健康状态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亚健康状态动物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
2 亚健康状态动物模型类型 |
3 亚健康状态模型建立的动物选择 |
4 亚健康状态造模方法 |
4.1 心理应激造模 |
4.1.1 单因素刺激 |
4.1.2 非躯体复合因素 |
4.2 躯体应激造模 |
4.2.1 过度运动 |
4.2.2 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 |
4.2.3 饮食不节 |
4.2.4 躯体复合因素刺激 |
4.3 躯体兼心理复合因素 |
4.4 中医分型 |
4.4.1 肾阳虚亚健康状态模型 |
4.4.2 阴虚亚健康状态模型 |
4.4.3 脾气虚与湿困脾胃亚健康状态模型 |
4.4.4 心肾不交亚健康状态模型 |
4.4.5 肝郁证亚健康状态模型 |
5 亚健康动物模型评价 |
5.1 亚健康动物模型行为学改变 |
5.2 实验检测指标及脑中神经递质的变化 |
5.2.1 血液生化及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 |
5.2.2 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 |
5.2.3 脑中神经递质的变化 |
6 小结 |
(3)医学生亚健康状况及熬夜对亚健康的影响分析——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调查内容 |
1.2.1熬夜情况: |
1.2.2亚健康状态情况: |
1.3 亚健康量表的评判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睡眠基本情况 |
2.2 医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 |
2.3 就寝时间与医学生亚健康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医学生健康状况分析 |
3.2 熬夜对医学生亚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
4. 建议 |
(4)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亚健康的概念与界定 |
1. 亚健康的定义及其演变 |
2.亚健康状态的界定 |
亚健康的分类与学科化发展 |
1. 亚健康的分类 |
2. 亚健康的学科化发展 |
2.1 中医亚健康基础学科 |
2.2 中医亚健康桥梁学科 |
2.3 中医亚健康应用学科 |
2.4 中医亚健康交叉学科 |
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内涵与外延 |
1.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内涵 |
2.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外延 |
2.1中医亚健康学与中医未病学 |
2.2中医亚健康学与中医体质学 |
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探讨 |
1.学科快速发展推动内涵与外延逐渐清晰 |
2.学科兼容并蓄促使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 |
社会需求引导学科内涵与外延发展的方向 |
学科内涵与外延重新定义学科属性 |
小结 |
(7)中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常模制定及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亚健康研究现状 |
2.1.1 亚健康的概念及内涵 |
2.1.2 亚健康状态的评价方法 |
2.1.3 亚健康评价标准的研究 |
2.1.4 亚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健康生态学理论 |
2.2.2 内外因辩证关系理论 |
2.2.3 现代应激理论 |
2.2.4 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 |
2.3 已有研究的总结及不足之处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调查对象及抽样分布 |
3.1.1 亚健康影响因素调查的抽样分布 |
3.1.2 亚健康常模数据的抽样分布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4 技术路线 |
3.5 调查问卷 |
3.6 数据库 |
3.7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我国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统计方法 |
4.2 信效度分析结果 |
4.2.1 信度分析结果 |
4.2.2 效度分析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我国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常模的研制 |
5.1 资料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建模方法 |
5.1.3 统计方法 |
5.2 常模研制 |
5.2.1 常模人群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及与全国人口的比较 |
5.2.2 性别和年龄对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 |
5.2.3 均数常模 |
5.2.4 百分位数常模 |
5.2.5 划界常模 |
5.3 讨论 |
第六章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现状分析 |
6.1 资料与方法 |
6.1.1 研究对象 |
6.1.2 统计方法 |
6.2 结果 |
6.2.1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亚健康检出率比较 |
6.2.2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分性别亚健康检出率比较 |
6.2.3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分年龄别亚健康检出率比较 |
6.3 讨论 |
第七章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7.1 资料与方法 |
7.1.1 研究对象 |
7.1.2 分析思路 |
7.1.3 统计方法 |
7.2 结果 |
7.2.1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影响因素模型的选择 |
7.2.2 我国城镇居民总体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7.2.3 我国城镇居民生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7.2.4 我国城镇居民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7.2.5 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 讨论 |
7.3.1 人口及保障因素 |
7.3.2 生活方式因素 |
7.3.3 家庭及环境因素 |
7.3.4 个体特征因素 |
7.3.5 健康意识 |
7.3.6 经历事件 |
7.3.7 政策环境 |
第八章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状态影响路径的中介效应分析 |
8.1 资料与方法 |
8.1.1 研究对象 |
8.1.2 分析思路 |
8.1.3 统计方法 |
8.2 结果 |
8.2.1 内因在外因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
8.2.2 成长期亲子关系在童年不良事件与成年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
8.2.3 挫商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 |
8.3 讨论 |
8.3.1 内因在外因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
8.3.2 成长期亲子关系在童年不良事件与成年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
8.3.3 挫商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
第九章 结论、政策建议、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
9.1 结论 |
9.1.1 SHMS V1.0量表用于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价有较高的信效度 |
9.1.2 初步建立了我国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的常模 |
9.1.3 了解了我国城镇居民的亚健康现状 |
9.1.4 构建了有较高预测价值的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模型 |
9.1.5 重视内因、成长期亲子关系及挫商等中介效应变量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
9.2 政策建议 |
9.2.1 应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全方位干预亚健康危险因素 |
9.2.2 提高健康的主观能动性 |
9.3 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
9.3.1 研究创新之处 |
9.3.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城镇居民亚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本研究的伦理批件 |
附录3 抽样地区组群效应检验的SAS程序 |
附录4 列线图的R程序 |
附录5 影响因素模型预测效果检验的R程序 |
附录6 符号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情况 |
致谢 |
(8)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研究 ——以初中生亚健康现状解决策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初中生亚健康现状分析 |
1.2.1 亚健康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
1.2.2 初中生亚健康现状 |
1.2.3 初中生亚健康的成因 |
1.2.4 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检索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教育实验研究法 |
2.2.4 统计分析法 |
第3章 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
3.1 课前检测 |
3.1.1 学生饮食习惯调查结果 |
3.1.2 学生作息规律及运动情况 |
3.1.3 学生心理现状调查结果 |
3.1.4 学生身体健康现状调查结果 |
3.1.5 学生学习成绩调查结果 |
3.2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 |
3.2.1 通过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 |
3.2.2 通过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状况 |
3.2.3 通过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
3.2.4 通过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3 课后检测 |
3.3.1 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的饮食情况 |
3.3.2 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的作息规律及运动情况 |
3.3.3 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的心理状况 |
3.3.4 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
3.3.5 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的成绩情况 |
3.4 分析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
3.4.1 有利于改善学生饮食习惯 |
3.4.2 有利于学生科学作息及运动 |
3.4.3 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
3.4.4 有利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
3.4.5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
3.5 小结 |
第4章 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
4.1 通过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
4.1.1 运用合理膳食知识培养学生良好饮食习惯 |
4.1.2 运用生物学实验引导学生科学作息 |
4.2 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改善心理状况 |
4.2.1 通过探究性实验增强学生自信心 |
4.2.2 运用青春期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4.3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意识 |
4.3.1 运用运动知识引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 |
4.3.2 运用生命知识提高学生生命意识 |
4.4 通过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中的不足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群体差异及引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价值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价值 |
1.2 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
1.2.1 自我健康管理的相关研究 |
1.2.2 女性就业困境的相关研究 |
1.2.3 职业女性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2.4 职业女性群体差异对健康影响的研究 |
1.2.5 研究述评:对现有研究的反思和再出发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职业女性 |
2.1.2 亚健康 |
2.1.3 健康管理 |
2.1.4 自我健康管理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社会性别理论 |
2.2.3 知信行理论 |
第三章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特征及困境 |
3.1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特征分析 |
3.1.1 健康状态普遍不佳 |
3.1.2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普遍偏弱 |
3.1.3 自我健康管理认知存在偏差 |
3.2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困境分析 |
3.2.1 多重角色压力 |
3.2.2 外在环境因素 |
3.2.3 女性自身因素 |
第四章 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群体差异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
4.1.1 样本选择 |
4.1.2 问卷设计 |
4.2 不同职业女性群体的健康状态差异分析 |
4.2.1 年龄不同导致的健康差异 |
4.2.2 工作强度不同导致的健康差异 |
4.2.3 婚育状况不同导致的健康差异 |
4.2.4 收入水平不同导致的健康差异 |
4.2.5 教育程度不同导致的健康差异 |
4.3 不同职业女性群体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差异分析 |
4.3.1 青年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最低 |
4.3.2 职业性质越不稳定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越低 |
4.3.3 子女数量越高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越低 |
4.3.4 收入越低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越低 |
4.3.5 教育程度与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呈倒U型变化 |
第五章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影响因素 |
5.1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5.1.1 因子分析法介绍及应用 |
5.1.2 因子分析法结果分析 |
5.2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2.1 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介绍及应用 |
5.2.2 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群体差异的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实现瓶颈 |
6.1 群体差异视角下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瓶颈 |
6.1.1 健康状态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不匹配 |
6.1.2 自我健康管理资源受限 |
6.1.3 自我健康管理认知欠缺 |
6.1.4 自我健康管理精力不足 |
6.2 系统性视角下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瓶颈 |
6.2.1 经济层面:性别视角下的“不平等” |
6.2.2 文化层面: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
6.2.3 政策层面:忽视了男女的性别差异 |
6.2.4 社会层面:职场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多重压力 |
第七章 基于群体差异的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引导机制 |
7.1 政府应在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体系中起到核心作用 |
7.1.1 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健康政策 |
7.1.2 营造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氛围 |
7.1.3 为女性的职业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
7.2 社会应为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提供生存土壤 |
7.2.1 营造男女公平的社会环境 |
7.2.2 在社区加强对女性健康的干预 |
7.2.3 培育良好践行知信行理论的社会环境 |
7.3 职业女性自身应转变健康管理理念 |
7.3.1 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 |
7.3.2 重视休闲健身对健康的影响 |
7.3.3 养成科学规律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疏肝调神推拿法配合心理疏导干预心理性亚健康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外治法干预亚健康文献统计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选择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检索策略及方法 |
2.统计方法 |
3.中医外治法干预亚健康文献统计 |
3.1 一般情况 |
3.2 各型亚健康文献分布 |
3.3 各种干预疗法出现频次 |
3.4 各干预疗法具体运用 |
3.5 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 |
4.推拿干预亚健康文献统计 |
4.1 各型亚健康文献分布 |
4.2 推拿干预亚健康所选经络 |
4.3 推拿干预亚健康所选腧穴 |
4.4 推拿干预亚健康治疗次数 |
4.5 推拿干预亚健康单次时间 |
4.6 推拿干预亚健康常用联合疗法 |
5.讨论与分析 |
5.1 一般情况分析 |
5.2 各型亚健康文献分布分析 |
5.3 亚健康诊断与疗效标准分析 |
5.4 推拿干预亚健康所选经络腧穴分析 |
5.5 推拿干预心理性亚健康临床思路分析 |
5.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疏肝调神推拿法配合心理疏导干预心理亚健康的临床研究 |
1.伦理审核 |
2.研究对象 |
2.1 受试者来源 |
2.2 心理亚健康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6 中止试验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样本含量 |
3.2 随机方法 |
3.3 盲法设计及实施 |
3.4 分组设计 |
4.研究方案 |
4.1 治疗组 |
4.2 对照组 |
5.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指标 |
5.2 依从性指标 |
5.3 疗效指标及评价 |
5.4 随访 |
6.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6.1 研究对象控制 |
6.2 盲法衡量与判断结果 |
6.3 研究人员培训 |
6.4 依从性保证 |
6.5 确保数据准确性 |
7.数据处理与统计 |
7.1 数据记录 |
7.2 数据管理 |
7.3 数据统计分析的内容 |
7.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8.研究结果 |
8.1 病例筛选及完成情况 |
8.2 各组基线分析 |
8.3 干预前各组量表积分比较 |
8.4 各组组内干预前后比较 |
8.5 总体疗效评价 |
8.6 随访 |
8.7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分析 |
9.讨论 |
9.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9.2 祖国医学对心理性亚健康的认识 |
9.3 现代医学对心理性亚健康的认识 |
9.4 疏肝调神推拿法干预心理性亚健康机制探讨 |
9.5 心理疏导干预心理性亚健康的临床开展探索 |
9.6 评价方法选择依据分析 |
9.7 临床结果及分析 |
9.8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附件 |
四、亚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1]艾灸治疗疲劳性亚健康的研究进展[J]. 张玉杰,刘峰辰,贾梦真,马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19)
- [2]亚健康状态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研究进展[J]. 袁群,毛欣,王能,胡海林,曹淼,何清湖.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1(10)
- [3]医学生亚健康状况及熬夜对亚健康的影响分析——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J]. 韩纪元,谢尹阳,谭浩源. 新疆医学, 2021(08)
- [4]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探讨[J]. 张冀东,王丹,何清湖,孙贵香,肖丹,曾小珂,毛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7)
- [5]基于行为劝导的SOHO族健康管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 张仕杰. 江南大学, 2021
- [6]膝、踝关节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运动处方干预研究[D]. 陈青.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7]中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常模制定及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研究[D]. 薛允莲.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8]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研究 ——以初中生亚健康现状解决策略为例[D]. 于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城市职业女性自我健康管理的群体差异及引导机制研究[D]. 匡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疏肝调神推拿法配合心理疏导干预心理性亚健康的临床研究[D]. 眭澔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