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在语文学习中的形成及其负面影响_教育心理学论文

“焦虑”在语文学习中的形成及其负面影响_教育心理学论文

语文学习中“焦虑感”的形成及其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面影响论文,焦虑论文,语文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现象十分普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有人认为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有人认为是学生负担过重引起的,也有的从教材、教师素质方面去分析原因。自然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但笔者认为其中还存一些原因未被涉及到,或者说没有被深刻的揭示出来。那就是学习者的“焦虑感”。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三个“焦点区域”都应该加以注意,即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个区域相互重迭和相互关联。教师往往有一种过多关心学习情境而忽视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倾向”。[1]同样,当前的各种研究对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以及它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关注还不够。本文想探讨一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高度焦虑感”这一心理现象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和干扰,并拟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什么叫焦虑?按照心理学的解释,焦虑“是由于对亲人或自己的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正常人的焦虑具有情境性,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料,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2]简言之,焦虑感是由于担心而产生的某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来自对某种情况,某些难以预料应付的事件有直接关系,当这种紧张感积聚起来超过了正常限度,就形成高度焦虑。进入课堂学习的学生或多或少总有一些焦虑感:担心不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担心得不到好分数,担心在班级里的排名靠后等等。

现代西方教育心理界认为焦虑感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某种低度的焦虑对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焦虑能够提高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的效率。因为简单练习任务比较枯燥,少量的焦虑能给完成任务带来一点刺激,如限时叫学生当堂背诵一些短诗文,默写成语比赛等,英国的G·R克罗斯,美国的H·C林格伦和A·E伍尔福克等都持这种观点,但他们一致认为:过度的焦虑会影响、干扰正常的学习,甚至产生课堂里的敌对行为。因此他们主张教师应当设法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使之回到正常水平上来。林格伦说:“某种最低度的焦虑对学习十分必要,而过多的焦虑对集体有干扰的结果。它会引起敌意和挑起攻击性行为,或者使全班集体沉默和拒绝参加任何积极的学习活动。”[3]伍尔福克则引用一个研究指出,有高度焦虑感的五六年级学生,在不限时解答数学题时,同较少焦虑的同学一样能快速正确地答题。然而,如果予以时间限制则前者的错误是后者的3倍,前者的所用时间是后者的2倍,前者的作弊也是后者的2倍。[4]英国的克罗斯则指出:虽然就高能的学生而言,高度焦虑能提高学习成绩,但对大多数中等和水平比较低的学生而言,一般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5]

学生在学习中的焦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要全面探讨这种相关性,非本文力所能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无压力轻飘飘,少量的焦虑感能促进学生学习,但一旦学生压力过大,长期过度紧张由此产生了高度焦虑,那么就会走向反面。现代教育心理实验告诉我们:高度焦虑感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成负相关,换言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高焦虑状态,常常担心完不成学习任务,担心自己的成绩上不去,担心辜负了师长的期望,那么势必会使学习效率降低。严重的还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如果这种高焦虑在班级里蔓延,则会导致师生对立。

反观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在学生中是不是存在着那种高度的“焦虑感”呢?这种高度焦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产生了哪些消极后果呢?笔者认为:从小学到初中和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高度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完不成作业而受教师批评的紧张和担心;对跟不上教师授课思路的担心和紧张;对自己考试在班级和年级排名落后的紧张和担心;对语文学习有可能拖其他学科后腿的担心,以及有可能使家长期望落空的紧张担心等等。这种焦虑感使得本来枯燥乏味的语文变得更加无趣和无效。这种种焦虑,大致可分为课堂上的焦虑和课后的焦虑两类。

课堂上的焦虑感,小学和初中、高中的表现各异。小学生的高焦虑主要来自作业量,抄生词、抄词语解释、抄课文段落、背诵词语解释、造句、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此外还有A、B卷、模拟试卷。四年级开始有了“阅读分析”,在这么多的作业压力下,小学生每天处在焦虑中:往往旧债未还,新帐又来。初中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感除作业量之外,主要应付听课笔记上,为了适应考试需要,有许多教师基本上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将教学与考试直接挂钩,怎么考就怎么教。凡是非考试篇一律不教,也不规定学生去读(由此可见S版、H版各种课文类型设计归于无用)凡圈定要考的篇目,由从字、词、句到篇章,不论巨细、层层分析,每一个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不放过。这种授课方式早已不是“繁锁”“肢解”所能形容。上语文课成了听写课,试卷分析课,学生课本的行间字里密密麻麻记载了教师课文分析内容。至于文言文,则在必考的篇目下记录着教师的全文翻译,上课成了教师口译,学生笔录。上课的内容来不及消化,要急于赶记下面的内容,形成焦虑。至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焦虑感则来自会考和高考的压力,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按照会考和高考的题型进行训练,基本上没有主动的阅读和写作。大量时间花在针对性的试题训练上,结果总是象“夸父逐日”一样,永远赶不上考试的需要。这种对语文学习无法把握的焦虑感困扰着高中生。

再说课堂外的焦虑,课堂外的“高度焦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排名次”,二是“额外的工作量”。

语文从小学到中学都存在“难教”、“难学”成绩难以提高的问题,为了刺激学生从小学好语文,许多学校和教师采取排名次的方式,教师与班干部一起把每一次测验和考试都在班级和年级排名次,逢到期中和期终考试,成绩还入电脑,而且还要公布,这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其次,增加习题量,由于语文课只是在不断肢解分析重复“本篇目”中的某些段落,所以,母语学习成了一种除任课教师外,谁也不懂的学科。于是采取的办法有二:一是想方设法搞到各种练习卷,迫使中小学生去做,二是设法将孩子送到各级各类辅导班,或者出资聘请家庭教师加班加点辅导。沪上大小书亭AB卷满天飞,“家教热”持续升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于是许许多多的学生走出乏味的课堂,又带上沉重的十字架——必须完成各类额外作业。于是,整天整月整年陷入紧张应付的困境之中。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一书中批评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强调语法分析,造成“两种不可忽视的倾向:①许多时间让分析结构占去,多读多写自然更难做到;②有时更严重,使学的人如坠五里雾中,越学越莫明其妙”。他批评的是前几年的“语法分析”,我们用来批评目前的“阅读分析”标准化试题练习,完全恰当。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语文学习同样如此,所谓捷径是没有的。但学习必须讲效率,教学本身也有规律,语文学习有其本身特点,语文教学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具有高度焦虑感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就会违背这些规律,反而陷入困境之中。

从目前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看,普遍存在的高焦虑已造成了语文学习无效的严重后果。小学生初中生为应付大量的作业,结果违背语文学习规律。学习的效率与时间的长短并不成正比,超过一定限度,效果适得其反,高焦虑会引起抑制,影响视力、思维力。例如小学生每天要应付那么多的作业,没有时间处理巩固储藏在头脑中的信息,结果该记的记不住,花的时间越多效果反而越差。国外的实验证明:焦虑会使人分心。“高焦虑者把注意力分散在新材料和他们关注的自己内心不安上”[6],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记忆的材料,在焦虑状态下就无法很好地记忆,例如本来花五分钟可记住的材料,在临考前紧张的气氛中学生往往不能完成任务。那种每天要担心完不成作业而被训斥的学生如何来记住该记的学习材料?高焦虑引起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从小学开始学生即写不好字,写不好字是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高焦虑的另一个后果是影响初高中生的整体阅读和写作水平。语文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的活动,虽然,语文不像数理化那样有明显的阶段性,但毕竟初高中的语文学习不同于小学的语文学习,它不是简单的背诵记忆、简单的练习,“心智技能的学习需要把更为简单的心智技能(规则、概念)组合起来,这些简单的心智技能都是以前学过的并且能够恢复的。”[7]整个阅读理解和写作都需要借助于以前学过的材料加以思维、组织,而目前初中高中语文学习效率不高:一是从小学开始即没有储备必要的材料,该背该记忆的东西太少,而且没有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所有精力都花在应付作业和考试上,而这些东西,一旦考试结束,全都归于遗忘;二是由于初高中生本身处于高焦虑状态中,影响了自己的语文阅读写作能力,林格伦指出:“很明显,高水平焦虑有助于学习简单材料,但干扰复杂材料的学习,”[8]伍尔福克也指出:“研究者们发现,焦虑与学习成绩相关密切。在智力测验中,焦虑多者的分数一般比焦虑少者低,尽管我们不能确定是焦虑引起成绩差,还是成绩差引起焦虑。焦虑显然能提高完成简单任务或长期练习的技巧的成绩,却可能有碍完成复杂任务或未全面练习的技巧。”[9]初中生的“阅读分析”题,高中生的“标准化”试题都是一种复杂的题目,(且不论它们到底能否测验出学生语文真实水平,它们的利弊得失还可讨论)。要做这类题目,必须具备复杂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必须有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在一种紧张状态中来做这类题目的,面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题型复杂,没有教师的指导(来自“标准答案”)许多人一筹莫展,加上本身语言储备不够,舍本逐末的学习方法(从小学开始以做题目代替阅读,“小学而大遗”)导致学习效率不高,结果产生严重的焦虑,直到会考高考临近,焦虑达到高度。于是他们只好跟在教师们后面,被动地做大量的练习却来不及消化,希望像掌握数理化公式那样掌握一套语文学习的解题方法,其结果当然是无效,虽然有时分数提高了,但真正的阅读写作水平依然无法提高,于是,大作业量——焦虑——无效——高度焦虑——更大作业量——仍然无效。语文学习陷于一种循环的怪圈之中。

高焦虑还引起一个结果是: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学生体会到成功,或者在他经过思考采取某一行动而得到强化的情况下,常常形成态度。”[10]反之,花费了巨大的努力却体验不到成功,况且学习的过程本身又是令人乏味的,那么厌学也就是很正常的了,布卢姆曾指出:“据我们看,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他们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尽管学生受到程度不一的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们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11]目前小学生中有不少讨厌语文学习,甚至害怕语文,其原因主要是付出劳动很大,收效甚少,既然完成任务也罢不完成也罢,都是受训,受罚,谁还在乎?伍尔福克说:“一旦得了坏分数,非常焦虑的学生比较少焦虑的学生更容易弃学。”[12]

高焦虑造成另一个也许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整个语文学习误入歧途。克罗斯指出:“有把握认为,要想提高作业成绩,蓄意使一个班级充满激情,从而达到疯狂的程度,完全会误入歧途;它可能会激励少数学生,但一定也会阻碍大多数学生。”[13]用“疯狂”一词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让我们的家长、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充满激情”则一点也不夸张,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从小学开始的排名,导致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班与班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激烈竞争,甚至造成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竞争,所有想努力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老师以及家长,调动了所有可能的手段去提高孩子们的分数,于是学生的高焦虑变成了一部分教师和家长的高焦虑,所有的焦虑促成了种种违反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规律的现象越演越烈,甚至引起了一部分学生性格异化(例如重点高中学生之间关系难以相处等等)。

真正的学习过程,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科目,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种劳动,没有付出决不可能有收获,所以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要花费艰苦的劳动也是正常的,学生感觉到有压力同样也是正常的,正像林格伦所指出的:“我们要是不学会阅读,那就无论何时都不会像成人那样熟练地应付这个世界,来自这种体会的正常挂虑是作为一种刺激而起作用的,这种刺激有助于促进儿童致力于学习阅读的过程。”[14]这也就是说在语文学习中,有点焦虑也是正常的,“焦虑不足会引起注意不足”,(林格伦语)问题是这种焦虑已上升到足以干扰正常的学习,而且在整个班级学校蔓延,那就应当设法加以控制,每一个高明的教师和学校领导都应当“积极帮助学生在焦虑的程度已威胁到干扰积极的学习时,便来减少焦虑”[15]

然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造成目前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高焦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应试教育。”这一点具有全世界性,伍尔福克指出:“各级学校中引起焦虑的因素主要是测验。学生们知道,考试结果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教育和职业,考试仍然常常引起他们的焦虑。”[16]但不能全部归诸“应试教育”,因此要想降低学生的高焦虑,需要综合治理,这当然不是个别学校和教师所能解决的,但学校和教师确实也能有所作为,考试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手段和升学选择的依据,也许永远无法取消,所以有些地方采取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入学考试,这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仍是一个疑问,因为即使换一种方式,只要学校行政部门和教师的意识没有变,目前平时考试方式、类型不变,因而同样的训练方式没有变,那么即使取消初中入学考试,仍然不能解决小学生的作业量过重引起的焦虑,况且全部取消考试,对优秀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又如何来评价教师的实绩?还有一个问题,小学考初中取消了,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怎么办?

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中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高焦虑活动,也应当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进行。所谓“外部”,是改革考试办法,改变试题类型,取消平时的“排名”,减少压力。所谓“内部”,是需要教师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改变教学态度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减少无效劳动等。这里我们不妨再一次听听布卢姆的话,布卢姆说:“如果学校打算为至少90%的学生提供成功而满意的学习体验的话,那么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态度必须发生重大的变化,教学的策略与评价的作用也必须发生重大的变化。”[17]尽管布氏的一套教育目标管理方式未必全部适应我们的语文学习,但他的这一论断却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改变目前中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高焦虑状态,必须使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教学的策略与评价的作用”必须发生变化,简言之,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管理人员的评价都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教学规律;教学的策略要促进真正的学习发生,排除各种消极的干扰,析言之,则要在考试方式,授课方式,作业方式等方面作一些大的改变,使语文学习变成易学易懂,人人都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科(本来母语的学习不应该成为学校的困难问题)

伍尔福克提出的一些教学和考试中对付焦虑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其中有:(一)谨慎使用竞赛;(二)确保内容明了;(三)避免不必要的时间压力;(四)分散较重要的测验和考试的压力[18]。根据这几点我认为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改革考试办法改革考试类型,取消小学初中平时考试排名,以缓解压力;二是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提高效率。

改革考试是一个十分重大具体的问题需要谨慎从事,但有一点则势在必行和迫在眉睫的是在小学和初中取消“阅读分析”一类考题;这是一种“内容不明了”使小学生无法把握引起焦虑的题型,因为从学生掌握语言发展规律看,小学毕业生都不具备所谓的“阅读分析”能力,更不用说三四年级的学生。丹麦著名的语言学家叶斯帕森在《语言的性质·发展和起源》一书中告诫我们:“我们不应该只在学生身上洒水(因为洒水虽可以使身体浸湿但终究不能代替游泳),而应该把他投入语言的海洋,使他及早学会游泳。”布卢姆也把小孩及早学会“阅读自动化”作为搞好所有学习的先决条件。(从这一点看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有其独到之处),反观我们目前的小学生却还未能真正地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顺利地阅读),却要他们去机械地分析世界冠军的游泳姿势如何好,如何有效如何优美(例如分析名家名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更为严重的是有什么样的考试便会有什么样的训练方式,于是一方面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去做这一类题目,另一方面却并不能够提高语文成绩,更不要说真正的语文水平。“最后我们就如此地把教学继续下去,好象只有少数人能够学会所做的事物。”[19]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能顺利进行阅读分析的当然只有少数人,产生高度焦虑则是非常自然的了。至于高中,无论从近几年从语文教学反映出来的问题看,还是从国外教学评价的发展变化看,标准化试题统治课堂的现象必须改变,伍尔福克说:“今天,在许多国家里,毕业取决于通过一个终结性的、基本能力的测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高焦虑学生在标准化,限时考试或任何重要的课堂测验中都不可能出类拔萃,他们的考试分数不可能有效的测量其能力”。[20]美国从七十年代起已经在批评这种测试方式,欧美近年来逐步改变或取消这类考试,而我们高中的课堂还由这种考试统治着,而且势头方兴未艾,一方面是花费了学生大量精力时间,一方面又无法提高成绩,焦虑感怎么能不产生?

至于从小学直至高中的各种电脑排名,其原意本为刺激学生学习而设的,但目前看来已成为中小学生的一根无形绳索;其压力之大,足以使小学生放弃学习,使高中生性格变异(由班级竞争产生同学间矛盾磨擦,以重点高中为甚),教学中能足以理解焦虑感促进学习的“合作学习”早已在我们课堂里绝迹,况且语文不是数学,考试中相差一二分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

改变授课方式大量减少作业量也是可以做到的,应该使教师明确:跟在考试后面应付考题类型而上课是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学好语文的根本途径是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积极地多谈多背多写,离开了这一根本点,盲目增加作业量,超过一定限度,效果适得其反,从目前看,小学生中首先应该取消一些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做法:例如过量抄写词语,抄写课文段落,抄写并背诵词语解释,做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竞赛试卷,为应付区县统测而印发的各类竞赛试卷,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应该消除盲目攀比,盲目追求向初高中考试靠拢的心理,扎扎实实从写字读课文抓起,初中则要坚决制止按照考试方式逐段理解课文的授课方式,而高中则要根据学习规律,逐步由阅读教学向“读书教学”转化,这一点也是“国际惯例”,(如欧美、日本、前苏联的高中语文教学)值得一提的是:“文革”结束时八十年代初,上海一批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应该大力推广,要提倡“归真返朴”,不搞花架子、新花样,其实我们是可以找到现成的榜样的。总之,要使我们学生感到语文易学、易懂,学语文有兴趣而不必焦虑不安,这才是出路,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我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的“态度”来一个转变。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我们有理由为教学下定义说,教学就是造成一些外在于学习者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的。”[21]所有的教学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我们的学习并没有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我们为学生所设计的教学和测试反而引起学生厌学以至使这种学习发生困难,那么就有理由相信,这种教学活动是无效的,必须设法加以改变。从目前中小学生对待语文学习态度以及从测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高焦虑困扰下的学生正在逐渐对语文失去兴趣,语文学习成了外力强制下面进行的一种机械活动,它既不能促进智力发展,又不能唤起热情,而且不必借助于教学统计,我们就能看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注释:

[1](美)H·C.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章志光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版P23

[2]杨清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3版

[3](美)H·C.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章志光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版P390

[4](美)A·E伍尔福克《课堂里的焦虑》引自《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年5期

[5]《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教育心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编写组编,P163

[6](美)A·E伍尔福克《课堂里的焦虑》引自《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年5期

[7]《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教育心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编写组编,P132

[8](美)H·C.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章志光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版P371

[9](美)A·E伍尔福克《课堂里的焦虑》引自《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年5期

[10]《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教育心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编写组编,P134

[11](美)B·S。布卢姆等著《教育评价》邱渊、王钢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3版,P83

[12](美)A·E伍尔福克《课堂里的焦虑》引自《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年5期

[12]参见1993,第一期《上海教育学院学报》詹丹,赵志伟文

[13]《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教育心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编写组编,P163

[14](美)H·C.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章志光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版P261

[15](美)H·C.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章志光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版P391—392

[16](美)A·E伍尔福克《课堂里的焦虑》引自《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年5期

[17](美)B·S。布卢姆等著《教育评价》邱渊、王钢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3版,P73

[18](美)A·E伍尔福克《课堂里的焦虑》引自《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年5期

[19](美)B·S。布卢姆等著《教育评价》邱渊、王钢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3版,P73

[20](美)A·E伍尔福克《课堂里的焦虑》引自《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年5期

[21](美)罗伯特M·加涅《学习的条件》P2,傅统光、陆有铨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标签:;  ;  ;  ;  ;  ;  

“焦虑”在语文学习中的形成及其负面影响_教育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