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国际体育强市中城市体育文化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上海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强市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15)02-0029-08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1-2]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体育在城市里已逐渐表现得平民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体育运动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已经显而易见,如今要想向世界一流城市迈进,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而且还要有文化、体育等软实力方面的飞跃,从而体现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因此国际化大都市都把体育文化作为强市的一个基本指标,但是我们往往提到一个城市体育或一个国家的体育,就是看其竞技体育的能力是否强大,获得的奖牌是否多,却忽视了体育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因为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3] 上海作为目前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正在努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但是与当前国际大都市,特别是世界排名前十(东京、纽约、伦敦、芝加哥、大阪、香港、首尔、洛杉矶、多伦多、墨西哥城)[4]的国际大都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些城市不仅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城市,而且也是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中心城市,还是体育强市,并且有着很深的体育文化底蕴。因此上海要进入国际大都市、体育强市,必须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定位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从而提升城市的软实力,体育文化已经是所有国际体育强市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之一。 1 体育强市与城市体育文化的关系 1.1 体育强市与城市体育文化具有共同的内涵 体育强市的建立主要就是从城市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赛事、体育组织管理与制度、体育场地设施方面进行加强。其中包括了体育的物质基础建设、制度建设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物质基础建设体现在体育场馆设施的建立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制度建设体现在体育组织、管理、制度、法规的建设,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在领导对体育的重视、体育赛事的宣传、体育项目的推广、群众体育的发展、人们体育意识的提高、民间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扬等方面。而城市体育文化从广义上来看,包括了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体现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制度文化也体现在体育组织、管理、制度、法规方面,精神文化体现在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方面。因此可以看出,体育强市和城市体育文化有着共同的内涵。 1.2 体育强市和城市体育文化的侧重点不同 从体育强市的文献来看,体育强市的建设指标主要倾向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以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主要是显性的、即时的,因此在体育强市的建设中比较容易倾向于这两种,另外“强”指的是这些指标“程度高、胜过或者更加优越”,[5]城市体育文化则主要体现在城市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方面,即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管理、民间传统体育继承等方面。而且这些都是隐形的,需要长时间的改善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体育强市是一个新的概念,是在城市体育不同方面及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改善,城市体育文化则是城市具有固定的、历史的体育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基础上的传承和发扬。体育强市创新和提高的内容多,城市体育文化除了创新和提高还需要更多地继承和吸收城市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体育文化和外来的先进体育文化。 1.3 城市体育文化的内容包括了体育强市的内容 城市体育文化包含了体育物质、制度、精神文化,而体育强市则有较为具体的指标,这些指标的本质都可归属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因此说体育文化的内容包含了体育强市的内容,城市体育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一些。体育强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体育文化的建设,一个具备良好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的城市,必然会是一个国际性的体育强市。因此上海在建设国际性体育强市的同时,离不开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建设。 2 城市体育文化与体育强市的互动影响 2.1 城市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市建立的基础 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形象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城市体育文化一定具备了良好的城市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城市体育文化是建设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体育文化产业是城市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城市的体育文化产品在塑造城市的体育特色文化、提高城市形象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体育精神对城市的文化系统建设更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体育的拼搏、坚持、勇于进取、团结以及创新精神来建设城市文化系统,同时体育与城市文化系统结合,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鲜活的生机和力量。形成上海特色的国际体育强市的体育文化气质,是上海打造国际体育强市建设走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核心。[6] 体育强市的建立是城市体育文化重要内容水平的提高和升级,没有一定基础的城市体育文化,则无法成为体育强市,如果一所城市都满足不了城市人民的体育文化的需求,则如何谈体育强市的建设。因此建设国际性体育强市必须是在具有良好的、浓郁氛围的城市体育文化基础上进行强化、提高和升级。因此城市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市建立的基础。 2.2 体育强市的建设可以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的传播 体育强市的建立主要就是从城市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赛事、体育组织管理与制度、体育场地设施方面进行加强。其中,在体育硬件的建设中,可以提高城市的建筑形象,提高城市的体育建筑观赏度,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参观,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前来锻炼身体。 奥林匹克所提倡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反对任何歧视的精神,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精神,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因此竞技体育本身就具有传播这种精神的功能,提高竞技体育的水平,从而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比如刘翔、姚明不仅是上海体育的形象,更是上海城市的形象。人们一提到刘翔和姚明就想到了上海,一提到上海则想起了刘翔和姚明。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比赛的举办更是可以提高城市的形象,比如奥运会、亚运会、足球世界杯的举办,则会向更多的国家、地区的人们展示和传播举办城市的形象和文化、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城市的人文、科技以及奥林匹克精神相互融合而表现出来的时代风貌。例如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在奥运会结束后均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举办城市深刻的影响。这种高水平赛事的体育文化传播的效应可能是永久的,很难在人们的脑海中淡忘。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只有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才能使得城市处处都洋溢着运动的氛围,更加广泛的传播体育精神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文化的本质,体现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使得“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7]因此国际体育强市都将群众体育作为重点来发展和建设。 2.3 国际化大都市都具有浓郁的城市体育文化并且都是国际体育强市 国际上对于“国际大都市”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15年,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率先提出“国际大都市”(Cosmopolitan City)的概念。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国际大都市”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产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8]可见其中文化是衡量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指标,而体育文化则是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与城市人民的健康密不可分。 周良君[9]在《中外国际大都市体育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写道国际大都市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类资源交汇流通的重要场所。国际大都市的特性为体育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般来说,国际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或国际大都市也是国际体育强市。比如世界排名前十(东京、纽约、伦敦、芝加哥、大阪、香港、首尔、洛杉矶、多伦多、墨西哥城)的国际大都市中,[10]基本上不但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城市,而且也是体育强市,并且有着很深的体育文化底蕴。 3 上海建设国际体育强市中城市体育文化的定位 上海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传统与移民带入的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上海也是近现代中国体育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很多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和传播都是从上海首先开始的,由于上海近代特殊的城市格局,以及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海派体育文化。目前上海正在努力建设国际性大都市、国际体育强市,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定位影响着整个城市人们的健康发展,因此上海城市体育文化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3.1 上海市体育物质文化定位 3.1.1 完善上海市城市公共体育健身环境 到2010年,上海共有社区公共运动场316个,建有各类球场764片;社区健身苑(点)774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全市80%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人均场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5平方米。[11]但是目前上海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数量、面积和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还较薄弱,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泛,城乡间发展不平衡,[12]与国际大都市和国际体育强市的标准不相匹配。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应该争取更多的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并解决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使用场地的关系,进一步增加开放时间和利用率。多增加市民喜欢的运动项目。按照“十二五”规划,做好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重点推进公园绿地体育设施、体育休闲基地(主题公园)、新城以及新建大型居住区体育配套设施、区县体育中心和社区(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健身中心)的建设,形成“一村一场(灯光球场)”、“一镇一池(游泳池)”、“一街一中心(含健身指导、体育设施、体质测试、团队组织于一体的文体中心)”,实现社区公共运动场全覆盖。加大场馆开放,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开放补贴办法及资源消耗优惠政策,努力提高体育设施的开放使用率。加强公共体育健身场所的安全与卫生,比如空气、卫生、潜在的安全危险、高危险性项目的安全管理等,全面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 3.1.2 保护和传承上海市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传统文化与移民带入的文化交汇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上海也是中国近代、现代体育的发祥地之一,在这些近代变迁中,上海留下了很多体育物质遗产,这些遗产是近现代体育的见证,是上海的体育遗产,是上海向世界展示的体育历史。这些体育设施如近代的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旧址(1910年由霍元甲创办)、江湾体育场(1933年国民党政府建),当然还有一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现代化的建设,一些具有历史意义体育场地设施也不复存在。从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设施调查来看,“上海市一共拥有体育场地为14425个,体育场地面积为29,261,512平方米,其中标准体育场地为6451个,非标准场地为7974个。”[13]目前上海有著名的体育场馆有上海体育场、虹口足球场、东方体育中心、上海体育馆、江湾体育场、旗忠网球中心、上海国际赛车场。这些体育物质遗产都是社会公共资源,应该进一步明确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定位,制定对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配套的扶持政策,让更多的市民消费得起。进一步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提升其文化内涵,比如世界足球遗产——巴西的马拉卡拉大球场,世界上最美球场慕尼黑的安联球场,有梦剧场之称的英国的老特拉福德球场,世界终极体育城市之称的墨尔本板球场,不仅仅是一处球场的名称,更有其深刻的体育文化内涵。[14]上海有着近现代深厚的海派文化底蕴的体育场馆,应该对其深刻地挖掘、保护、宣传、利用,继承和发扬具有海派特色的体育场馆文化,建立上海自己的体育博物馆,形成自己的海派体育场馆品牌。 3.1.3 积极发展上海市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15]鲍明晓认为体育产业是“以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为主营业务,同时对旅游、商业、会展、建筑、通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游戏动漫、网络等产业具有显著拉动和辐射作用的综合产业链”。[16] 上海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17]市民已经进入一个对体育需求更加广泛与深入的阶段。这无疑给全民健身工作者与体育产业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但是目前上海的体育产业竞争力较弱,国际化大都市中,纽约和伦敦的体育产业竞争力最强,芝加哥、东京、洛杉矶、悉尼、巴黎、香港较强。[18]国际大都市的体育产业较强,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仅具有雄厚的金融资本,而且还拥有发展体育产业必备核心资源,如知名品牌体育赛事,知名职业体育俱乐部,以及较多的国际体育组织总部和国际体育组织官员。上海目前恰恰都缺乏这些核心资源,并且知名度和影响力小,品牌价值低,虽然近年来举办了一些国际单项比赛,但是这些赛事的所有权不属于中国,对城市体育产业的拉动效应依然不是很大。 因此,上海在走向国际化大都市、体育强市的道路上,必须大力支持和发展体育产业,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造有利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鼓励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体育市场的竞争,壮大体育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体育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推进体育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主体、投资渠道多元化的体育发展投融资机制。形成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表演、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体育服务、体育品牌的体育产业体系。建立具有海派特色的知名的品牌体育赛事和知名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体育企业落户上海,增加体育人口的比例,拉动城市的体育消费。 3.2 上海市体育制度文化定位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9]体育制度是指国家体育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制定并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措施的总称。[20]体育制度文化则是国家体育行政机构指定并实施各种规章、制度和措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总和。它是制度文化的一个分支,既是体育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体育物质文化的工具,构成了人类体育行为和活动的习惯、法则。因此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对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具有主导和制约的作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上海在走向国际大都市、国际体育强市的道路上,必须要有坚实的体育制度文化作为有力保障和后盾。近年来,上海在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和《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但是上海仍然存在着体育法规的不完善,比如体育场馆的空气质量、卫生条件、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高危项目的管理,还有对于竞技体育人才的管理、体育产业的发展、各项体育法规的实施与监管、体育纠纷、民间网络组织赛事、体育培训、国际体育组织和国际知名体育企业的落户等政策法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建立适合上海特色的体育制度文化体系。 3.3 上海市体育精神文化定位 3.3.1 保护和传承海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22]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分类。 上海是近现代中国体育的发祥地之一,在长期的体育文化发展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精武体育、舞草龙、古本易筋十二势、练功十八法、绵拳、耍石担石锁、罗店龙船、摇快船相继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另外上海还有着很多海派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比如九子、舞龙、舞狮、腰鼓、扁鼓、劲鼓、手鼓、秧歌、高跷、风筝、健身棒、滚灯、呼啦圈、石担、石锁、跳绳、踢毽子、抽陀子、跳筋子、滚铁圈、扯铃、莲湘等,还有一些海派现代体育项目,比如海派秧歌、骑座、踏脚、转身、跳马、臂力、伸腰、肋木、双杠、压脚杠、健身路、推手、健身翘板、旱船、趣味竞走等。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也反映着上海市民的有关体育生活方式,体育的审美观、价值观,是上海特有的体育文化符号和风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传承则是培育和宣传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也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国际体育强市的重要文化资本和动力,“是迈向文化大都市的重要一步”。[24]然而在现代化的今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随着工业、生活、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进步而消失。因此上海必须要做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3.3.2 增加上海市体育人口比例 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25]一般指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制定社会体育发展规划与进行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人口的数量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大都市的评价指标之一,[26]体育人口则在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了人口的质量,国际大都市也是国际体育强市,相应的体育人口比例也一定很高。比如洛杉矶体育人口占城市人口的77%,墨尔本的体育人口占城市的85%。[27] 上海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移民城市,截至2010年11月1日,上海有常住人口2301.92万人。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3.4%,人口密度也由2000年的每平方公里2588人,增加到3631人,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28]2005年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上海自2003年以来成年以上人群各年龄段体育人口均有增长,比例上升至19.3%。[29]2011年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和几乎每天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合计为40.9%。[30]另外上海26-35岁年龄段的体育人口的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比例却是所有年龄段中最低的,男性体育人口大于女性体育人口,体育人口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分布呈现中间低、两端高的分布形式。[31]由此可见上海市体育人口仍然与国际大都市的体育人口相差很大。因此上海在建设国际大都市和体育强市的过程中,应该增加不同年龄阶段体育人口的数量,特别是青年和中年人的体育人口数量,从整体提高人口的质量和健康程度,转变过去的“大人口”观念。 3.3.3 增强上海市市民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活动感觉、思维和判断的综合。[32]它由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两部分构成。体育意识对体育行为具有反作用。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加强,能够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活动发挥动力和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人们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33]体育意识具体包括参与意识、观赏意识、健康意识、保健养生意识、体育环境意识、消费意识、竞技意识、挑战自我意识、快乐意识等。[34] “意识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和语言同时出现的,一开始就是社会运动的产物”。因此体育意识的形成一定需要长期的体育锻炼,通过体育行为来培养体育意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并不随求知欲得以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反而会使有关兴趣更丰富和深化。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体育活动会引起人们各种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赞同、喜爱、支持等情感。体育意识是在漫长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市民良好的体育意识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系统工程。体育意识的培养,除了从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市民在客观实践中能主动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形成自己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因此体育意识的形成应该通过宣传、教育、实践进行培养,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态。体育意识的提高,会增强市民的体育价值观、提高对体育理念的理解,会提高体育道德水平,从而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 从上海市统计局2011年调研的统计数据来看,“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和几乎每天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40.9%”,[35]已经超过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要求的32%。但是,与《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提出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的要求相比,还有5个百分点的差距,这就需要市民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水平,当然上海建立的是国际化大都市、国际体育强市,因此不能仅仅停留在超过国内基础水平,而是要向国际大都市的水平看齐,然而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仅靠看体育锻炼的人数的多少还远远不够,真正要看市民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是不是提高了,这就关系到市民的体育意识的水平是否提高了。因此培养和提高市民的体育意识任重而道远。 4 国际体育强市视角下的上海城市体育文化的战略发展 4.1 上海应该向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体育文化看齐 上海作为目前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正在努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但是与当前国际大都市,特别是世界排名前十(东京、纽约、伦敦、芝加哥、大阪、香港、首尔、洛杉矶、多伦多、墨西哥城)的国际大都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些城市不仅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城市,而且也是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中心城市,还是体育强市,并且有着很深的体育文化底蕴,他们具有世界一流的体育场地和悠久的体育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具有世界著名的、有影响力的体育人物,具有世界著名的体育团队,而且还承办了世界知名的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洲际运动会等比赛,还有着国际体育协会、国际知名体育品牌。因此上海要进入国际大都市,体育强市,必须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要向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这十个城市学习,扬长补短。 4.2 国际体育强市必须是城市体育文化在国际化传播中的载体 国际体育强市是体育文化传播、体育活动开展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城市。体育文化的传播、组织以及开展广泛的体育活动既是国际体育强市的特色,也是其主要的功能。[36]成为国际体育城市则必然是体育文化全球化传播的产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历史已经证明,开放、包容、睿智、谦和,早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上海在走向国际化体育强市的道路上,通过举办国际知名赛事,借助媒体,向全球展示上海的历史和现在。必须让世界人民了解上海,了解海派体育文化,另外也必须吸收国外先进的体育文化理念,吸取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赛事,向上海市人民介绍和宣传体育文化,推广体育运动,吸引更多的市民参加体育运动和观赏比赛,遵守赛场礼仪,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另外通过赛事,提高市民的主人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只有这样将体育文化不断的传播、吸收,才能更加完善自我,提高城市的软实力。 4.3 体育文化中的制度和精神文化层面应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或者国际体育强市的重要指标 当前国际化大都市都把体育文化作为强市的一个基本指标,但是我们往往提到一个城市体育或一个国家的体育,就是看其竞技体育的能力是否强大,获得的奖牌是否多,却忽视了体育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因为体育文化,它是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的软实力包括体育文化的凝聚力,体育文化的创新力,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体育文化的共享力。一个经济富庶的城市,不一定就是文化的魅力之地。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的繁荣不是与社会组织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文化也是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创新的智慧源泉之一。当前上海正在努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正在向国际大都市行列迈进,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缺一不可,就像木桶的短板一样重要。体育文化的建设,则关系到城市体育的强弱,是隐形的软实力。因此上海体育文化的发展一定不能缺少制度和精神文化层面,而且必须成为走向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体育强市的重要指标 4.4 体育文化更加平民化、社会化和生活化 体育文化包括了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从物质文化角度来看,体育设施的建立更加贴近人民居住的环境。高水平、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应该能够让更多的百姓消费的起,时尚的体育项目应该走入平民化,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参与,建立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虽然竞技体育的水平的提高可以作为提升城市体育的形象和代表,但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紧密地和群众体育联系起来,发展那些群众中影响力大的项目,比如三大球,往往国际体育强市中的三大球的竞技水平都很高,另外群众基础也非常好。从制度文化来看,应该制定一些合理的、有助于更多的人参与运动的法规制度,比如针对企业、学校、社区,用法规制度来保障市民的体育锻炼。因此上海率先提出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全民健身计划即《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全民健身的法规制度建设,然而特别是在私企,监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体育精神方面来看,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的一个精神亮点。是城市体育生存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它显现出了人们的体育价值、体育理念、体育意识、体育态度,这正是城市体育文化中最重要、最不能缺失的东西。 5 结论 (1)体育强市与城市体育文化具有共同的内涵;体育强市和城市体育文化的侧重点不同;城市体育文化的内容包括了体育强市的内容;城市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市建立的基础;体育强市的建设可以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的传播。 (2)国际体育强市视角下的上海城市体育文化的定位主要是完善上海市城市公共体育健身环境;保护和传承上海市体育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发展上海市体育产业;建立适合上海特色的体育制度文化体系;保护和传承海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上海市体育人口比例;增强上海市市民的体育意识。 (3)国际体育强市视角下的上海城市体育文化的战略发展主要是上海应该向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体育文化看齐;国际体育强市必须是城市体育文化在国际化传播中的载体;体育文化中的制度和精神文化层面应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或者国际体育强市的重要指标;体育文化更加平民化、社会化和生活化。标签:体育文化论文; 上海体育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 健康中国论文; 上海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体育功能论文; 国际文化论文; 世界城市论文; 体育锻炼论文; 健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