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汉代香料的输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丝绸之路论文,汉代论文,香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4)06-0059-08 香料的产地多在域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从域外输入了香料,并移植了某些芳香植物,如胡椒、龙脑香、迷迭香、乳香、安息香、苏合香、沉香、丁香等。这些香料不仅丰富了汉代以来中国上流阶层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同香料传入时间和传播途径均有差异,需要通过对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研究分析,方可确切了解沿丝绸之路而来的诸多香料如何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一、汉代香料的输入及其用途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域外香料的输入提供了条件。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材料可知,汉代时香料有的经陆上丝路从西域传入,也有的经过海上交通从南方海外传入。 古代传说中有西域香料传入汉代中国的记载。相传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记载,西海中有聚窟洲,洲上有大山名神鸟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返魂树。……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以香熏死人,更加神验”①。西海在古代文献中是个模糊概念,具体所指各有不同,但西海在西域却是广泛的共识。同书又记载:“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氏国王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国所有,以付外库。”据说,“神香起起夭残之死疾”,“后元元年,长安城内病者数百,亡者大半。帝试取月氏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气经三月不歇”[1]277-278。月氏西迁中亚,是汉武帝反击匈奴前听闻的史实;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的故事发生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说明这个故事是以汉通西域为背景产生的。这些传说虽不免有夸张成分,但故事的产生应该是以西域传入香料的史实为根据的。 晋人张华《博物志·异产》记载:“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千乘舆闻,并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中皆疫病。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疫气。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登日并差。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帝乃厚礼发遣饯送。一说,汉制献香不满斤不得受。西使临去,乃发香气如大豆者,拭著宫门,香气闻长安数十里,经数日乃歇。”[2]25-26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弱水象征极西且遥远的河流。张星烺先生说:“《博物志》此节记事,与上方所录《十洲记》聚窟洲之却死香,大同小异。聚窟洲与凤麟洲皆在西海之中,凤麟洲四面有弱水绕之。凤麟洲既已承认为指欧洲地域而言,则《博物志》此节之弱水西国,亦必指欧洲而言也。”[3]22其地域所指未必如张先生如此坐实,大抵指中国以西的远方国家。 正史书上也有关于西域产香和传入中国的记载。《东观汉记·李恂传》记载:“为西域副校尉,西域殷富,多珍宝,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宛马、金银、香、罽之属。一无所受。”[4]730《后汉书·李恂传》有同样记载,李贤注引《袁山松书》曰:“西域出诸香、石蜜。”[5]1684南朝时范晔《和香方》序云:“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柰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6]1821魏晋时人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物产,有“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当为‘迭’)、兜纳、白附子、熏陆、郁金、芸胶、熏草木十二种香”[7]861。大秦是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称呼。 香料还经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进而传入中原。公元前204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考古发掘资料说明南越已有从海外输入香料和燃香的习俗。中国原本没有燃香的习俗,燃香和燃熏的香料从海上丝路传入。南越王墓中曾出土五件四连体铜熏炉,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可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8]。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说明,熏炉首先见于广州南越王墓,除铜制外,亦有陶制,应是南越国的发明。熏炉的普遍存在,说明熏香已经成为南越国贵族统治阶层的生活习尚。1955年,在广州华侨新村西汉墓出土四件釉陶熏炉,其中一件似豆形,圜底,唇沿内敛成子口,与盖吻合。通高17.2厘米,腹径11.2厘米,盖面隆圆,作几何图形镂空,顶有鸟形钮饰;器身如豆,器腹处有四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小气孔[9]475。燃熏的香料主要产于东南亚地区,这就透露出南越国与海外方国早有贸易往来的信息。中国古代的熏香炉式样有南北之分,北方中原流行博山式熏炉。博山香炉又称博山香熏、博山熏炉等,是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汉代刘向《香炉铭》描写这种器具:“嘉此正器,堑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铭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10]386李尤《熏炉铭》云:“上似蓬莱,吐气委迤,化白为烟。”[10]386从时间上看,南越盖豆式熏炉在先,中原博山式熏炉在后,说明香料和熏香习俗由海外输入路线是先至番禺(今广州地区),后传至中原。据统计广州地区汉墓出土物中,发现熏香炉多达200余件。当时的香料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州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频繁。 汉武帝平南越之后,汉朝与东南亚、南亚地区有了直接交往。海外香料通过南方沿海地区转输中原地区。汉代人已经知道古代印度是香料产地,《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有细布、好毾、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叛,乃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5]2921。这说明天竺诸香先是经西域传入,后西域因战乱造成陆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阻碍,才转由海路输入。汉代时内地至交阯任职的官员往往贪赃纳贿获得南海的珍奇香料,携之以归。他们又用这种域外珍品贿赂权贵,以求升迁。《后汉书·贾琮传》记载:“旧交阯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赂,财计盈给,辄复求见迁代。”[5]1111其中有“异香”,即来自海外的香料。 用香是上层贵族奢侈生活的表现。从用途上看,香料可分为熏燃之香、悬佩之香、涂傅之香和医用之香。西汉时内地已有用香的记载,司马相如《美人赋》写他赴梁国途中,朝发溱洧,暮宿上宫,“排其户而造其堂,芳香芬烈,黻帐高张”;“寝具既设,服玩珍奇;金鉔熏香,黻帐低垂”[11]97。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住昭阳殿,有绿熊席,“其中杂熏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12]303。汉代用香的记载更多见于东汉时期。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郎有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从直女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护衣”[13]143。晋王嘉《拾遗记》卷六记载,东汉灵帝在西园建裸游馆,盛夏与宫人游此,“宫人年二七已上、三六已下,皆靓妆,解其上衣,惟着内服。或共裸浴,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为汤,宫人以之浴浣。使以余汁入渠,名曰流香渠”[12]722。汉末曹操提倡节俭,其《内诫令》云:“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后诸女配国家,因此得香烧。吾不好烧香,恨不遂初禁令,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着身亦不得。”[14]642此外,曹操还曾以香料作为礼品赠送蜀相诸葛亮。因为香是名贵之物,得之不易,曹操在《遗令》中也特别嘱咐:“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15]1068汉末士燮任交州刺史,“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香者常有数千”[14]639。秦嘉的《重报妻书》则透露出香从西域传入的信息和香的用途[16]。另外,汉末乐府长诗《焦仲卿妻》中,刘兰芝自言用具:“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17]1035汉末诗人繁钦《定情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18]40这些例子说明香囊既挂在室内,又佩戴身上。 二、胡椒的传播及其文化意义 汉代从域外传入的香料中以胡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最大。胡椒是多年生常绿攀援藤本植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又称蒟酱、荜茇。荜茇是胡椒的一种。蒟酱也是一种胡椒品种。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蒟酱,荜茇也。生于番国者,大而紫,谓之荜茇;生于番禺者,小而青,谓之蒟焉;可以为食,故谓之酱焉。交阯、九真人家多种蔓生。”②“胡椒”的“胡”表明这种植物或其果实来自域外,“椒”是香料植物及其果实的通称,主要属于花椒属植物。胡椒原产于波斯、阿拉伯、非洲、南亚及东南亚等地区,从海路和西北丝路传入中国,我国南方地区有栽培。 “大而紫”的胡椒系从“番国”移植而来,那么“番国”指何国呢?胡椒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主要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古代传入中国的胡椒来自南亚、东南亚。据美国汉学家劳费尔考证,印度是胡椒的原产地。在印度,胡椒自史前时代便被用作香料。中国古代文献中有时把它列入萨珊时代的波斯产品中③。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引苏恭曰:“荜茇生波斯国,丛生,茎叶似蒟酱。其子紧细,味辛烈于蒟酱。胡人将来,入食味用也。”[19]380西方学者也有人说胡椒从波斯的锡刺甫运到世界各地。劳费尔指出:“胡椒必是从印度移植到波斯的……在新波斯语里胡椒叫做pilpil(即filfil,fulful的阿拉伯语化),来自梵语的pippalī。”[20]200胡椒的来源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J.Innes Miller写到,虽然胡椒也生长于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但它最主要的来源是在印度,特别是在马拉巴尔海岸地区,也就是现今的喀拉拉邦[21]。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南印度阿吒厘国:“出胡椒树,树叶若蜀椒也。”[22]907晚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认为胡椒产于古印度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23]179。张星烺先生说:“荜茇,梵语pippalī译音,今代英文曰Pepper,德文曰pfeffer,即胡椒也。荜茇原产印度,以后移植波斯……嵇含,晋时人,已详记之。故荜茇之名,似先由印度传来也。”[3]168-169 胡椒又指胡椒科植物的果实,即胡椒椒粒。作为香料的胡椒椒粒,西汉时也传入中国,被用于宫室装饰,以椒和泥涂墙壁,取其温暖、芳香、多子之义。汉未央宫有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据《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24]144。汉代开始把后宫称为椒房,或椒室、椒屋。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称椒房,椒房殿亦称椒室。汉时椒房殿有两处,一在长乐宫,东汉班固《西都赋》云:“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11]313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长乐宫有椒房殿。”[25]5此殿在高帝刘邦时为皇后的殿室。另一处在未央宫。《汉书·车千秋传》记载汉武帝曾讲到“未央椒房”。颜师古注云:“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26]2885椒房是皇后居处,因此被册封皇后又称为“入椒房”。上官安求盖长公主说情立其女为昭帝皇后,意在求得“在朝有椒房之重”[26]398。后来“椒房”往往用作皇后的代称。 胡椒是古代印度大量出产的著名香料,不仅传入我国,也和中国的丝绸一样,远销欧洲。从印度洋向东至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和经红海至地中海的海上通道因此又称“香料之路”,这是一条沟通亚、非、欧三大陆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胡椒的移植、贸易和扩散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对中国丝绸和印度胡椒的追求是欧洲人东方贸易的重要动力。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e L'Ancien)感叹罗马“每年至少有一亿枚罗马银币被印度、赛里斯国以及阿拉伯半岛夺走”[27]12。罗马流往印度的银币主要用来支付香料的费用。印度是罗马东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汉代海外贸易的重要地区,东汉末年罗马人最早来到中国同样是通过海上交通实现的。此后,胡椒在西方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9世纪时,威尼斯商人在君士坦丁堡购买东南亚诸岛所产丁香、肉桂、豆蔻、胡椒等香料,转销欧洲,获得了丰厚利润。15世纪,欧洲人发现海上新航路,葡萄牙人、荷兰人先后侵入香料产地,将大批香料运入欧洲市场。J.Innes Miller认为,中世纪结束前的欧洲、中东与北非市场上的胡椒都出自印度马拉巴尔地区。16世纪,胡椒开始在马达加斯加岛、巽他群岛,以及马来西亚与东南亚的其他地区进行栽培,但这些地区种植的胡椒大多用于与中国的贸易,或者用于满足当地的需求。马拉巴尔地区的港口是远东地区香料贸易在印度洋的中转港。胡椒因其特殊功用成为欧洲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与其他珍贵的商品一起成为促使欧洲人寻找印度新航线并建立殖民地的原因之一。在寻找新航线的过程中,欧洲人发现并殖民了美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胡椒和远东地区的其他商品一起激发了欧洲人东方贸易的渴望,开创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三、汉代传入的其他香料品类 汉代传入中国的香料有哪些?文献上往往笼统记载为“香”,而不言具体品种。历史上传入中国的香料品种很多,但大多见于后世的记载。有学者认为:“三国以后,中国自西南海上诸国运入者,以香料为大宗,而汉代未之见也。”他认为这是因为香料输入与佛教有极深之关系,佛教传入前中国对香料之需要不太大[28]102。该观点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香料需求量更大,有合理的论证。但若据此以为“汉代未之见”,则不免过于绝对。根据现有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可知汉代已有一些可以考知具体品类的香料输入。 龙脑香是由龙脑树树干析出的白色晶体,具有类似樟脑的香气,原产于东南亚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等地。《史记·货殖列传》提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史记集解》引韦昭曰:“果谓龙眼、离支之属。布,葛布。”南洋史专家韩槐准认为韦昭的解释是错误的,“果布”二字不应断开,应为马来语龙脑Kapur的对音。准确地说,马来语对龙脑香的全称应为“果布婆律”(Kapar Barus),《梁书·诸夷传》载有“狼牙修国,在南海中”,物产有“婆律香”等。“婆律”为马来语龙脑香下半部分Barus的音译,“果布”Kapur为“果布婆律”的上半部分,两种说法都是指龙脑香[29]。《酉阳杂俎·木篇》云:“龙脑香树出婆利国,婆利呼为‘固不婆律’。亦出波斯国。”[23]177婆利国在今印度尼西亚,具体地点不详,有巴厘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诸说。从考古发现的材料来看,广州南越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铜熏炉腹内常有灰烬或炭粒状香料残存,广西罗泊湾二号汉墓出土的铜熏炉“内盛两块白色椭圆形粉末块状物”[30],研究者认为可能属龙脑或沉香之类的树脂香料残留物。 迷迭香是一种具有清香气息的香花,在温暖的微风及炎热太阳下会释放出香气,原产于南欧、北非、南亚、西亚等地,并引种于暖温带地区。《魏略·西戎传》所记载大秦出十二种香中便有“迷迭”[7]861。晋郭义恭《广志》云:“迷迭出西海中。”[31]1163迷迭至迟汉末时已经移植中国。曹丕《迷迭赋》序云:“余种迷迭于庭之中,嘉其扬条吐香,馥有令芳,乃为之赋。”赋中有云:“越万里而来征。”[32]1394曹植《迷迭香赋》中写道:“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凝晖……芳莫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芝英。”[33]139-140王粲《迷迭赋》云:“受中和之正气兮,承阴阳之灵休。扬丰馨于西裔兮,布和种于中州。”[32]1395他们都强调其来自远方异域,而且来自西方。陈琳、应场等皆有同题之作,都热情洋溢地赞美迷迭的枝干花叶之优美及其芳香之酷烈[32]1395。 丁香,即丁香属,又称紫丁香属植物,又指丁香属植物树上的花蕾,又名丁子香,原产于南亚、东南亚及马达加斯加,引种于热带地区。在中国古代文献上又称为鸡舌香,这种鸡舌香汉代时已传入中国。应劭《汉官仪》记载:“桓帝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14]644实际上刁存并非特例,汉代尚书郎上殿,“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乃常规。“尚书郎奏事明光殿,省中皆胡粉涂壁,其边以丹漆地,故曰丹墀。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黄门侍郎对揖跪受。”[13]143这种香曾被曹操当作礼物送给蜀相诸葛亮,云:“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34]112三国孙吴康泰《吴时外国传》云:“五马洲出鸡舌香。”[14]644五马洲又称马五洲,在今印度尼西亚,具体地处不详,可能在巴厘岛[35]167。 乳香,别名“熏陆”,一云“杜噜”。汉译佛典中译为“杜噜”,《翻译名义集》卷八云:“杜噜,此云熏陆。”乳香是应用极广的香料,可以用来熏香、照明、调料,还可用以活血止痛。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赵昧墓西耳室的一个漆盒内发现的树脂状药物,外形与泉州后渚宋船内发现的乳香类似,因此专家断定为乳香。[36]141,346乳香主产于红海沿岸,真正生产乳香的地区是南阿拉伯的也门哈德拉茂省,史书上没有见到南越国与红海沿岸地区交通往来的记载,因此当地发现的乳香可能是从南亚地区间接输入的。三国时万震《南洲异物志》云:“熏陆出大秦国。在海边有大树,枝叶正如古松,生于沙中。盛夏木胶流出沙上,状如桃胶。夷人采取卖与商贾,无贾则自食之。”[19]832《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十二种香,其中有“熏陆”。古书上大秦范围很广,西亚地中海尚岸地区亦在其中。南朝时中国医家已经以乳香入药,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以为能“疗主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37]395-396。《大唐西域记》记载,南印度阿吒厘国“出熏陆香树,树叶若棠梨也”[22]907。 苏合香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分泌的树脂,又名帝膏、苏合油、苏合香油、帝油流。此种香产于非洲、亚洲的印度及土耳其等地。苏合香用途很广,汉代人对苏合香已有较多的了解,并应用于宫廷。《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国出苏合香,并云:“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5]2919西晋傅玄《郁金赋》有“凌苏合之殊珍”之句,称之为“殊珍”,意谓来自域外[33]1394。《梁书·诸夷传》“中天竺国”条以为苏合乃“大秦珍物”,说中天竺“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所以国中“多大秦珍物”,其中包括苏合。关于苏合香之制作,书中记载“苏合是合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苏合香对醒脑开窍有奇效,又能清热止痛,作外敷药。宋人赵汝适《诸蕃志》云:“苏合香油出大食国。”“蕃人多用以涂身,闽人患大风者亦仿之,可合软香及入医用。”[38]98 沉香,中国古代文献中有时写作沈香、琼脂。沉香气味香如蜜,所以又称为蜜香。入水下沉,又称沉水香。印度、缅甸及柬埔寨、马来半岛、南中国、菲律宾、摩鹿加群岛等地皆产沉香木。《诸蕃志》云:“沉香所出非一,真腊为上,占城次之,三佛齐、阇婆等为下。”[38]102这些地方皆在东南亚一带。沉香木是一种绿乔木,只有树龄二十年,或五六十年以上的树,枝干腐朽,其木心部分凝聚了树脂的木材,才是所谓沉香。沉香的采集非常危险,必须经过原始森林,穿越山崖,因此十分珍贵。古印度药书中曾记载焚烧沉香,其熏烟可使身体染上香味,并可用来作为治愈外伤及伤口的药材,有镇痛作用。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时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其妹赵合德遗飞燕书,并送礼致贺,礼品中有沉水香[12]304。后来的小说《赵飞燕外传》大约由此生发,多处写到此香④。 安息香,原产于古安息国、龟兹国、漕国以及阿拉伯半岛地区,唐宋时因以旧名。《新修本草》曰:“安息香,味辛,香、平、无毒。主心腹恶气鬼。西戎似松脂,黄黑各为块,新者亦柔韧。”据说该香是从安息香树伤口处流出的树脂凝固而成,中国原从波斯商贾手中购买此香,苏恭《唐本草》说它出于西戎,当指古代波斯,后来改从东南亚购进,所以李珣《海药本草》说它生于“南海波斯国”⑤。《诸蕃志》云:“安息香出三佛齐国,其香乃树之脂也。”[38]99安息香是中国较早从海外进口的香料,《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八云:“安息香树,出波斯国,波斯呼为辟邪。树长三丈,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寒不凋。二月开花,黄色,花心微碧,不结实。刻其树皮,其胶如饴,名安息香。六七月坚凝,乃取之。烧之通神明,辟众恶。”[23]177李时珍说:“此香辟恶,安息诸邪,故名。或云:安息,国名也。梵书谓之拙贝罗香。”汉代文献称波斯之地为安息国,魏晋以后安息国不复存在,而称此地产香料为安息香者,可能沿袭汉代旧称。据此推测,安息香应该在汉代已经传入。 郁金香,别名郁香、红蓝花、紫述香、洋荷花、草麝香。由于地中海的气候,郁金香形成了适应冬季湿冷和夏季干热的特点,但其确切起源已难于考证,现时多认为起源于锡兰及地中海偏西南方向的地区。郁金香所散发的香气使人为之倾倒,姿态高雅脱俗,清新隽永。西晋傅玄《郁金赋》则把郁金与外来的苏合香相比,“气芳馥而含芳,凌苏合之殊珍”[33]1394,暗示郁金也是来自域外的殊珍。西晋左芬《郁金颂》则明言从域外传入,“伊此奇草,名曰郁金,越自殊域,厥珍来寻”[33]1394。《梁书·诸夷传》“中天竺国”条特别强调:“郁金独出罽宾国,华色正黄而细,与芙蓉华里被莲者相似。国人先取以上佛寺,积日香槁,乃粪去之。贾人从寺中征雇,以转卖于他国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陈藏器曰:“郁金香生大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19]390郁金香汉代时已移植中国,东汉朱穆曾专门作《郁金赋》云:“众华烂以俱发,郁金邈其无双。比光荣于秋菊,齐英茂乎春松。”[33]1394朱穆是东汉中晚期人,其赋中并未提及郁金香来自何处,说明这种异域花种已为人们司空见惯。 汉代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时期。汉武帝时代开拓了丝绸之路,使中国与域外的交通得到空前发展。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外文化交流得以有组织、有规模地展开,各种香料的输入是这个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高潮的重要表现。汉代从域外输入的器物产品和香料品类丰富了汉代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对汉代社会产生了潜在的深刻影响。尽管香料属于生活的奢侈品,香料的输入起初更多地为上层贵族统治阶层服务,但是这些舶来品随着中外交流的开展影响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物质成果和精神产品的互通有无,促进人类相互间的认知和不同文明的互动,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跃升。香料的传播不仅丰富和改善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而且也推动了世界各民族的互相认知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①参见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子部·小说家类,台北:“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76~277页。《海内十洲记》,志怪类书,又称《十洲记》。旧本题汉东方朔撰。记载不少神话及仙话材料,其中有对绝域异物的描写。但《汉书·东方朔传》未提及此书,一般认为乃“后世好事者”假托东方朔之名集撰而成。其成书时间,《四库全书总目》推测为六朝时,但从书中多涉道教来看,可能成于汉末道教炽盛之时。 ②参见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9册,史部·地理类。美国汉学家劳费尔认为胡椒和蒟酱椒(Chavica betel)不同,嵇含的著作把二者混淆了。见氏著《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③如《隋书·西域传》《周书·异域传》《魏书·西域传》均有涉及。 ④伶玄的《赵飞燕外传》最早见于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旧本题汉潞水伶玄著,当出于伪托。文中有“五蕴”、“通香虎皮檀象”云云,乃佛家语,应该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会有的概念;又提到“真腊夷”,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真腊”指今柬埔寨一带,是唐代以后的事情。从叙事和语言风格而论,此书当产生于唐代以后。《四库全书提要》云:“其文纤靡,不类西汉人语。” ⑤参见《本草纲目·木部》。根据美国汉学家劳费尔的考证,在马来亚群岛有一个与古代伊朗同名的“波斯国”,他称为“马来亚波斯”。见《中国伊朗编》,第294~303页。李珣《海药本草》说的“南海波斯国”当即此地。标签:胡椒论文; 丝绸之路论文; 汉朝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海内十洲记论文; 安息香论文; 苏合香论文; 西京杂记论文; 诸蕃志论文; 西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