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论文_李静

广德县人民医院 安徽广德 242200

摘要: 目的 对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1 月至2015 年6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住院患儿80 例,对我院儿科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40 例患儿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作为观察组,40 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期间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和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50 %,对照组为12.50 %,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为100.00 %,对照组为82.50 %,P<0.05。结论 开展儿科护理安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给予患儿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患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对于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护理干预

儿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健康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儿童生病住院过程中,家长由于对自己子女的健康的担忧,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1],同时也导致患儿的家长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中患儿一旦出现不安全事件,患儿家长往往出现激动表现,甚者对护理工作者作出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了儿科正常的护理工作,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院对儿科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1 月至2015 年6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住院患儿80 例,对我院儿科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40 例患儿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作为观察组,40 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中,男性患儿23 例,女性患儿17 例,年龄6 个月~10 岁,平均年龄5.78±3.57 岁,血液系统疾病5 例,呼吸系统疾病11 例,消化系统疾病8 例,循环系统疾病5 例,外科疾病1 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患儿21 例,女性患儿19 例,年龄7 个月~10 岁,平均年龄5.85±3.78 岁,血液系统疾病6 例,呼吸系统疾病10 例,消化系统疾病7 例,循环系统疾病5 例,外科疾病2 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不安全因素分析 通过对我院儿科护理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存在以下不安全因素:① 患儿及家长因素 儿科收治的患儿年龄均较小,对疼痛的耐受较差,且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因而易出现恐惧、害怕等情绪,导致临床检查和输液难以顺利开展,同时患儿的家长由于过度担心患儿,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百般挑剔,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患儿家长仅考虑患儿表面的症状,而出现不遵医嘱行为,进而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出现;② 病房布置 病床的床栏设置的和成人一样,间隔较大,患儿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易从床下摔下[2],病房内陪护人员较多,病房空间有限,通风较差,易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加之儿童自身免疫力较差,易造成患儿病情反复发作或院内感染,且一旦出现不安全事件,患儿的家长通常会出现严重的不满,进而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③ 沟通效果不佳 儿科患儿通常不具备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难以完整的表达自身的感受,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患儿家长由于情绪较为激动,对护理工作提出较高的要求;④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儿科的日常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核心制度未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如床头交班不认真、未认真核对医嘱执行单的内容等,同时部分护理人员存在操作技术不熟练,导致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无法一次实现静脉穿刺,另外还有部分护理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不够严谨,疏忽大意。

1.2.2 针对性护理干预 ① 加强沟通,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 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用和蔼的语言热情的接待患儿和患儿家长,向患儿家长详细介绍患儿所患疾病的基本信息,改善患儿因不了解自己孩子患了什么病而产生的焦虑感,同时向患儿家长详细介绍治疗过程,强调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耐心的解答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生病的患儿,护理人员吲哚鼓励、表扬患儿,并可在病房的走廊内多布置一些卡通图案,改善患儿对病房的陌生感,同时在患儿打针前,护理人员可以以小红花、贴花纸作为打针后的建立,分散患儿对打针的注意力;② 改进病房设施 科室内应定期对病房的基础设施进行检查,对于存在安全风险的设施,应立即予以改进,并每天定时对病房进行通风、清洁,保持舒适的病房环境,并尽可能的减少陪护率,控制患儿的陪护人数,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将不同病症的患儿分开,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③ 严格落实护理管理制度 科室内安排监督小组,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对于原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制度进行改进,以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让护理人员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行每天的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④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科室内应定期对护士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操的培训,向科室内护理人员强化“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3],并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从而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2.3 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儿护理期间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和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

1.2.4 统计学方法 各组患儿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进行χ2检验,护理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1 例患儿出现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50 %,对照组患儿中5 例患儿出现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2.50 %,χ2检验结果为:χ2=6.788,P=0.009,P<0.05。

2.1 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为100.00 %,对照组为82.50 %,见表1。

3.讨论

儿科护理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本次研究发现,患儿及患儿家长、病房布置、护患沟通和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是儿科护理中最为主要的不安全因素,面对这些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应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积极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也说明了开展儿科护理安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给予患儿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患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对于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燕.分析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93-194.

[2] 罗丽娇.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735-736.

[3] 邱建琴.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l):141-142

论文作者:李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9

标签:;  ;  ;  ;  ;  ;  ;  ;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论文_李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