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审美文化意义_脸谱论文

色彩的审美文化意义_脸谱论文

色彩的审美文化意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味论文,色彩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诗人闻一多在一首小诗里写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以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色彩》)在此首诗里,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顽强不息的战斗精神,同时也指出了色彩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文化意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色彩与尊卑等级。

这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在我国的周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冠服制度,天子、诸侯、大夫、士在祭祀、上朝、田猎、婚丧、会客、出兵等场合用不同颜色、服饰、款式的衣裳、头冠和足履。夏代尚黑,殷代尚白,周代尚赤。孔子把色彩分为正色、杂色、美色、恶色,这些颜色不能随便混淆,如同君臣,父子,父女有严格的界线一样。他认为纯正的颜色是君子礼服的色,绀(天青色)、緅(绛色)等都不能用于礼服,而红紫这类颜色不能用于便服和睡衣,“恶紫夺朱也,恶郑声之乱乐也,恶利口之复邦家也”(《论语·阳货》)。按照孔子的观点,在朱紫两色中,朱是正色,紫不能取代它的地位。

汉高祖从南方起兵,规定服制尚赤,这是从方位的对应确定的。汉代规定以冠帽种类和印绶的颜色作为区分官阶等级的依据,即皇帝赤绶、诸侯王赤绶,诸国贵人、相国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中三千石、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百石则绀绶。南朝以戴白帽子为尊,隋文帝时百官穿黄袍,施行“品色衣”,服装的色调作为贵贱、尊卑、品级、职位高低的标志更加明显。隋代的紫衫、白袍规定为五品以上官员的常服,六品以下穿绯色。唐代始以袍衫颜色区分官员等级,除了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以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贞观四年(公元六三○年)作出规定: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后因怕深青乱紫,改为八品、九品服碧,从此赤黄之间的紫和赤白之间的绯,由原来卑贱的象征转化为富贵的标志,韩愈《送区弘南归》中“佩服上色紫与绯”的诗句,就是很形象的描写。宋代以紫为贵,紫的高贵、庄严的文化内涵一直沿袭到清代,故宫称为“紫禁城”,周围的高墙皆涂上紫色,取其威严、神圣之意。明代画家戴进于宣德初年被征入宫廷,一天他在仁智殿呈现出他的得意之作《秋江独钓图》,垂钓人身穿一件红袍。一日宣宗由谢环陪同前来观画,宣宗问谢此画画得如何?谢说:“此画画得很好,但嫌鄙野。”因为“大红是朝官品服,钓鱼人怎能穿此衣服?”宣宗便推开戴进的画迈步离去,戴进因此被逐出画院,色彩的等级规范已纳入封建礼法的轨道。

黄色是阳光色,代表大地和高贵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是帝王之色,具有至高无上的意味,虽然从汉代到清代封建帝王龙袍的黄色色相因朝代不同而各异,隋、唐天子服赤黄色,宋代天子服赭黄,淡黄色,清代龙袍用明黄色。但黄色作为皇权的象征,却是愈加巩固和明确了。中国古代为什么以黄色为重?中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要穿黄色的衣服?其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首先与黄帝的称号有关。按照阴阳五行学说,黄帝是统治东、南、西、北四方的最高统治者。因为黄帝处在中央,即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帝即地,对黄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黄土的崇拜延伸。其次,黄色乃中和之色,黄与“中”是融合的,因此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自然之色。这种色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黄龙是黄帝的徽记,诏书称为“誊黄”,御车称为“黄屋”。皇帝出巡用黄旗,知府称“黄堂”,包印绶用黄色织物。黄色意味着高贵,意味着权力。

与黄色相联系,金色是最辉煌的光泽色,它近于黄金的固有色,具有光明、辉煌、富丽、华彩等含义。也是帝王之色,中国封建帝王朝政处被称为“金銮殿”,皇宫之门称为“金阙”,用“固若金汤”形容城池不易攻破,金色表示坚固、贵重、显赫、权势。

古代的日本以服装色彩表示等级划分得也非常细致:推古天皇十一年(六○三年),按十二等级确定冠色,大德、小德冠为紫色;大仁、小仁冠为蓝色;大礼、小礼冠为红色;大信、小信冠为黄色;大义、小义冠为白色;大智、小智冠为黑色。这十二个等级,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颇有联系。到孝德天皇三年(六四七年)规定的朝服,根据等级,依次为深紫、浅紫、红、藏青、绿这几种色。天武天皇十四年(六八六年)的朝服,被确定为粉红、深紫、浅紫、深绿、浅绿、深紫红、浅紫红七个色序、到文武天皇的大宝年间(七○一年)颁布的衣制在色彩上又有变化;皇太子着黄丹色衣,亲王着深紫色,一位王着深紫色,从二位王到五位王着浅紫色。诸臣相的衣色是:一品是深紫色,二、三品是浅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蓝、末品着浅月白色。那些没有品级的人只许穿黄色衣服,奴婢之类的衣着是皂色,即黑褐色;橡色,即青黑色或黑色。

色彩表示等级在其它民族中也很突出,如古罗马,其官服的色彩和边饰,在表示阶级上有严格的规定。皇帝和凯旋将军的公服,用紫地金线;贵族、僧侣和大臣的服装为白色,饰以紫色的边缘。女性服装,平日用橙红色或其它杂色,色调以明朗、华丽为主,紫色只限于上层社会的妇女使用。服装的颜色在古罗马还是区分职业的标志。哲学家的服装是紫色的,神学家的服装是黑色的、医生的服装是绿色的,占卜者服装为白色,平民阶层的服装,只能用土色或本色羊毛织物。

中国的藏族以建筑的色彩表示等级的森严。一般建筑同宫殿建筑在色彩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建筑物等级愈高,色彩便愈加浓烈。象灵塔殿佛殿、宫殿等藏民心中神圣建筑都以大片的黄色、红黄墙面上装点着紫色“卡白”,黑色窗套,金黄色的琉璃,金红、青绿色的梁枋彩绘,另有白色帷幔边上镶着宝蓝色图案纹样。还有各式各样部件的鎏金装潢金缀,构成全色谱般的色彩图样组合,在藏族的建筑中显得绚丽多彩网络交织,呈现着粗犷而又瑰丽的色彩美。

色彩与宗教

自十二世纪中期起,法国兴起了哥特式建筑。这种建筑很少用壁画,而代之以彩色玻璃。这种色彩装饰与当时盛行的基督教有关。法国主教苏哲曾经说:“神圣之窗射入奇迹的光线,其光明便是对上帝圣灵神秘存在的显示”。哥特式教堂中厅高40米,四壁几乎被窗户所占满,这些窗户全是用小块的色彩玻璃镶嵌而成,并组成画面。这些镶嵌画大多是以“圣经”内容为题材,它们的基本色调为红、黄、紫三种。当阳光透过这些透明的墙壁时,便产生了五光十色、扑朔迷离的效果。教徒们沐浴在这“奇迹性的光辉”中,犹如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天国。

基督教把壮丽的色彩美,提高到宗教的、精神的境界里来。当时的教堂,朝拜仪式的装饰物品和祭服都用着丰富的色彩,以此作为一种象征,使农民中的宗教信徒畏服。当时对色主要有以下观念:

黑,是传统的丧色,是消级色,意味着黑暗、没落,不吉祥和罪恶。是对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纪念耶稣之死的节日)作礼拜用的色。

绿,在教堂里是显现(庆祝东方三博士的拜访所象征的救世主的出现)季节的色,表示三博士的拜访,和耶稣生涯的创始。

紫,是耶稣降临的色,在圣诞节与复活节之前使用。紫色表现着悲戚。

红,是作为圣灵降临节(为纪念圣灵在五旬节降临给耶稣十二弟子的节日)所使用的色。

白,意味着纯洁,是圣诞节前夜及耶稣升天的象征色彩。

中世纪基督教堂的色彩象征,在今天的罗马天主教堂,虽然有所变化,但神父所穿法衣的色和祭坛装饰用幕的色,与祭日劝行的色,仍是相适应的。白象征洁白、纯洁、欢喜与荣光,红象征着仁爱与豪迈的献身,绿是象征永恒的生的希望,紫色意味着苦恼与忧愁,黑象征着死的悲戚与墓地的黑暗。

作为基督教祭典用的色,红象征范伦泰节(2月14日), 橙象征万圣节前夜祭典,绿色象征着圣巴托利克节,茶色象征感恩节,红与绿象征着圣诞节,黄与紫象征着复活节。

在论及色彩的宗教意味时,不要忘记橄榄绿。它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性,是由下列著名的宗教传说引起的,基督教《圣经·创世作》上记载的神话说,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罪恶,曾发洪水将大地全部淹没,义人偌亚遵上帝旨意,制造方舟,带领全家和留种的一切动物避入。一天,他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退去,当鸽子回来时,嘴里衔着一片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由此,偌亚知道地上洪水已退,平安已经到来,橄榄绿与和平鸽一样,成为希望、喜悦、平安、和平的象征,就源于此。现代邮政普遍采用橄榄绿作为职业的标志,如邮袋、信箱、邮政用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以至邮递员的挎包、服装等,是取其和平使者之意;绿色的信号灯、旗也是取其无危险平安之意。

佛教和道教崇尚黄色,黄色不仅是皇权的象征,也有着很浓厚的宗教意味,中国古代道士着黄色服装,称为“黄絁”。佛教僧服的用色在日本管长法老是绯红色,其兄弟是淡红、牡丹色,但在中国佛教的建筑服装及一切装饰色都用黄色(金色),寺庙称为“金刹”,佛家称为“金身”,黄色(金色)含有神圣,超俗的意义。

色彩与民俗

色彩与民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色彩的审美文化意味还表现在色彩构成民俗风情,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某种意义的象征。

例如,在美国,有时用色表示月份:一月用黑或灰色,二月藏青色,三月白与银色,四月黄色,五月熏衣草色与淡紫色,六月粉红或蔷薇色,七月青空色,八月深绿色,九月桔色或金色,十月茶色,十一月紫色,十二月红色。

在泰国,人们遵守着传统的习惯,在一周内每天更换一种衣服的色,星期天着红衣,星期一着黄色,星期二穿粉红色衣,星期三着绿色衣,星期四穿橙色衣,星期五穿浅蓝色衣,星期六穿红紫色衣。

把天上的星星与星期用色来表示,是欧洲自古以来的传统。太阳与星期日是黄色与金色,月亮与星期一是白或银色,火星与星期二是红色,水星与星期三是用绿色,木星与星期四是用紫色,金星与星期五是用蓝色,土星与星期六是用绿色。

宝石的色在日常生活中亦具有象征性,但对于男性与女性意义各不相同。红宝石对男性来说具有支配、高位、权威的意味,对女性来说,具有自尊、固执的意味。黄宝石在男性意味文静的爱人,在女性意味宽宏大量之心。绿宝石在男性意味着欢乐虚幻的希望、友情的衰退,在女性则意味着虚无的奢望,幼稚的欢喜。蓝宝石在男性意味着智慧、崇高的精神,在女性则意味嫉妒、优美、谨慎。紫宝石中男性意味着谨慎的判断,有事业心,庄重感,在女性意味着有崇高的精神,宗教的虔诚。白宝石在男性意味着友情,宗教信仰,在女性则意味着冥想、温和、纯洁。黑宝石在男性意味着庄重,不屈不挠。

美国的大学自一八九三年以来,让人们根据色来识别大学的主要系科,红橙色代表神学系,蓝色代表哲学系,白色代表广义的文学系,绿色是医学系,紫色是法学系,金黄色是理学系,橙色是工学系,粉红色是音乐系,黑色是美学、文学系。

在英国,各种团体配带着盾牌形的徽章,有九个色被用来作为一定的象征。金色或黄色,表示名誉与忠诚;银色或白色衣,表示信仰与纯洁;红色表示勇气与热心;蓝色表示虔敬与诚实,黑色表示悲哀与悔悟;绿色表示青春与希望;紫色,象征王威与高位;橙色表示力量与忍耐;红紫色则象征着献身精神。

许多国家和民族还通过色来表示方位。在中国,东方是青龙的青,西方是白虎的白,南方是朱雀的红,北方是玄武的黑。日本的角力场的四根柱也与这有些类似。在美国,东方是黑,西方是黄、南方是蓝、北方是灰。在西藏,东边是黑,西边是红,南边是蓝,北方是黄。

中国民俗中的色彩以红白两色文化意味最为浓厚,且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红色象征着吉祥,欢庆、幸福,一切喜庆场面:结婚、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都以红色作为装饰。白是丧色,我国古代,吊丧所用马车都用白色,称“素车白马”,吊丧者都穿白色衣,戴白色帽,称为“缟素”。现代民间丧事也以白色为标志。红白色的文化意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化为人们的潜意识。一张联欢会的海报,色彩应当是鲜艳、明快、热烈、喜悦的,如果画成黑底白字、蓝字,粗看之下,人们会以为是一张追悼会的讣告。相反,如果一张讣告,用红色的底,由于习惯联想的缘故,人们会以为是大型喜庆之事,这样做的结果,轻则遭到人们的唾骂,重则武力相加。色彩一旦成为民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意义是非个人意志所能更改的。

在谈到色彩与民俗的密切关系时,有必要论及中国戏曲中的脸谱。中国戏曲脸谱是一种独特的色彩艺术。就形式而言,是人面的色彩图案通过特定的彩绘(化妆)手法实现的,其审美内涵是为了充分表达剧情的主题内容,成为人物个性的象征。观看传统的剧目,人们无须看人物介绍词,也不必待剧情结束方知人物的性格、身份及其品德、精神境界等,只要一看脸谱,就知黑脸是忠臣、白脸是奸臣,红脸表忠义,蓝脸表凶猛。戏曲脸谱的知识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戏曲脸谱不仅是一种色彩艺术,而且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审美习俗。

脸谱颜色五彩纷繁,但繁而不紊,有明确的审美要求和操作规范,其象征意义主要是:

人格的象征。这是颜色的内在涵义的美,是由戏剧人物的品格决定的。舞台上的包公涂着黑脸,显得公正,廉洁、刚直不阿,包公其人为官正直,爱民如子,不畏强暴,不怕权贵,敢于坚持正义,受到了当时及后来人的崇敬。而历史记载的包公的面色自幼即为黑色。由于他的为人,人们不但不以为丑,反而认为这种黑脸太美了。这同人物的内在精神有关。

权力的象征,前已述及,黄色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在脸谱中,历代也将黄色作为权势的象征,当作有权谋的高贵脸相,也含有对反抗者的镇压。在说戏时,说到“黄脸压人”,就是这个意思。

性格的象征。即在脸谱中用颜色表示人物的性格,构成特定的色彩意义。

人们所熟悉的瓦岗寨起义军首领程咬金是一位绿林好汉,人称“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足见其性格凶猛顽强,因而用水绿颜色涂脸谱。窦尔敦、单雄信都有一股凶狠刚烈的个性,还有与之性格相似的武天虬(《四杰村》),草桥关中的马武,都有出入江湖,出生入死的习性,脸谱多用蓝靛色,水蓝色,再配有紫色类,勾上强烈纷杂的花纹。色彩艳丽,富有装饰味的图案非常引人注目。

绿色犹如夜间荒塚中幽暗的磷火,给人们恐怖的感觉。加上荒野林间出现拦路抢劫的强盗,因此上述人物的脸谱往往用绿色为基调。

脸谱的伦理价值,在脸谱中用特定的色彩对人物的身份格调作为评价。

白脸表奸诈,古典戏曲中的白脸都称为“奸白脸”或“白脸奸贼”。曹操、潘洪、严嵩的脸谱都是白色的。白脸一出场,观众即咬牙切齿地警惕着他们的言行,这足以说明白色脸谱本身对该角色的评价作用,白脸素来表现身为高官而心地奸诈,谋权专横的一类人。

涂黑脸者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不同角色的人物,不同行当,都有不同的评价。黑色在人们心理上有黑暗、低沉和消极感,容易与出身低微的人联系起来,象包公那样高贵的人配以黑脸,实属少数。涂黑脸者的具体性格往往在黑的基础上再配以其它色来加以区别。蝴蝶脸的张飞,以黑为主,成为“豹头环眼”的模样,既反映出他屠夫身世的低下,又充分表达了他的豪放个性和桃园结义的忠贞。黑旋风李逵,他的脸色除用不同图案勾勒外,掺合黑色,借以说明他是庄稼人,整日风餐雨淋,烈日暴晒,又大闹江州,生性刚强的性格。用色相显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及其道德的手法是脸谱色彩的特殊功能。

当人们继续深入探讨色彩与审美文化的联系时,会惊奇地发现,色彩本身便是历史,色彩的历史构成了民族审美文化史的一个部分。不同时代的色彩,成为各个民族时代历史的象征,表现出不同时代文化艺术的格调与特征。

以建筑色彩而论,古希腊建筑,都用石结构,常用大理石柱廊,檐壁饰有彩丽的雕刻。以轮廓柔和的爱奥尼柱式象征女性的柔和,用轮廓刚硬的多立克柱式象征男性的雄健。高直风格教堂采用拉丁十字形作为平面形式,常用的色彩是以白、乳色作为基本色,再配以红、黄蓝色点缀,例如帕提农神庙。神庙用白色大理石砌底,外檐间隔布置着三陇板,施着鲜艳的红、黄、蓝色,嵌着青铜花环和剑盾图案的镀金饰件。色彩明朗,对比清晰。

古罗马建筑除在形式上采用五种柱式与拱券相结合,形成新的“券柱式”外,在色彩上也习惯以明快的对比色调,常用白、黑、淡红、朱红、金色等颜色。如万神庙,万神庙是古罗马最卓越的纪念性建筑,由一个矩形门廊加一圆形神殿组成。门廊内十六根柱分三行排列,正面为八柱式构图,白大理石科林式柱头,暗红色花岗岩柱身,进入圆形神殿,可看到苍穹般的空间,异常宏伟。外墙饰以石块,朴素而有重感。穹顶饰以镀金铜皮,金光闪闪,门廊山花上立有铜像。古罗马建筑色彩很有特色。

拜占庭建筑是四世纪至十五世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的教堂建筑艺术,是罗马艺术与东方艺术结合的产物。随着东方艺术的流入,色彩上对西方产生影响,西方的建筑色彩逐渐丰富,呈现温柔沉凝的色调。倾向使用米色、灰褐、褐与灰蓝等和谐的色阶。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建筑最杰出的代表。透过券形窗的光线,照亮富丽华美的内部装饰。墙上贴饰大理石板,光色辉艳,穹窿装饰彩色玻璃,金色底上镶嵌彩色玻璃画,富丽而神秘。栏杆、柱头是白色大理石的雕刻,几何形态的植物图案。教堂外部雄伟庄严,墙体用陶砖砌筑,抹厚灰显得格外质朴。拜占庭建筑色彩与古希腊、罗马相比,显得格外丰富。

以高耸的塔尖,精雕细刻的装饰,将建筑、雕塑、彩绘、镶嵌图案等艺术融为一体的哥特式建筑,其外部的用色非常艳丽、多用朱红、橄榄绿、金、黑等色,构成异常神奇、华丽的情调。哥特式建筑很少用壁画,代之而起的是彩色玻璃。寺院内宽阔的空间,透过红、蓝、绿、黄、褐色玻璃,充满了神秘的光彩,也提高了对神的诚笃情感。在那里,壮丽的色彩美提高到宗教的、精神的境界里来。

文艺复兴的建筑,在色彩方面比以往有所逊色。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所追求的楷模是古希腊、罗马。由于雅典废墟上的建筑等已完全褪色,因此,想复苏古希腊,罗马时代鲜艳的建筑用色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股新的建筑潮流,巴洛克建筑色彩的使用倾向明暗配置的原则,广泛应用朱色,偏于红的褐色、浅蓝、深蓝及金等颜色,装饰性很强。以凡尔赛宫为例,大量地采用华丽的色彩和金银装饰的宫殿绘画,并用绚烂的色调对人体作肉感性的描绘。凡尔赛的宫殿装饰,有效地利用着大理石等素材,壁面、扉、壁挂织锦,家具等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充满了庄严与典雅的配色美。

洛可可风格建筑,是法国十八世纪路易十五时期的产物,以华丽、繁荣和轻佻、纤细为特点。建筑细部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的装饰,力求娇艳的色调与光泽的闪烁感。色彩有粉红、艳红、黄色、蔚蓝、粉嫩色、青色、灰色、线角漆金色等,充满清新的自然美,富有优雅蜿蜒的曲线美及温润的色彩美。洛可可建筑反映了谄媚于宫廷贵族、富裕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女性王朝的风格。

现代城市建筑色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风格更趋多样化。其主旨是力求创造一种优美和谐的生存环境,澳大利亚悉尼海湾的悉尼歌剧院,采用薄壳结构,屋盖建成五十米高的白色风帆,整个剧院远看有睡莲浮在水面上的效果,近看如同一艘舰船扬帆急驶,与横卧海湾的悉尼大铁桥遥相呼应,剧院的白色建筑被那巨形的弧线映衬得分外突出,建筑的白色在天穹间特别俏美。

不仅建筑色彩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建筑的风格特征可以在色彩上表现出来。陶瓷的色彩,也是随时代而发展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灰陶、彩陶和黑陶,彩陶呈红色或黄色,黑陶墨黑,器表光滑闪亮,质地极薄,犹如蛋壳。汉代陶器在工艺和色彩上有新的发展,有的黑色陶制品上挂上硃色,有的在灰色陶品上先以白粉敷底,然后用红色及黑色不同的纹样装饰,达到花色并茂的效果,南北朝时期的青色透明釉多彩明丽,有黄色、绿色、青色等多种色样。到了唐代,出现了唐三彩。唐三彩的显著特点是,釉色特别绚丽绮艳、华贵斑烂,纹样活泼自然,工艺精细,洋溢着典雅古朴,丰满浑厚的风格。唐三彩体现了唐代经济繁荣,文明昌盛的时代风貌。

宋代青花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唐三彩的绚烂多彩,富于生命活力相比较,宋代瓷器的色彩沉凝,端雅,素净。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顶峰。它吸取了北宋的缕空技艺,形成青花玲珑瓷,色彩斑驳迷离,釉上出现蓝、绿、红、黄等基本色。特别是青料的釉下色性稳定,瓷色的美感显得艳而不俗,清爽的蓝色润染着胎釉之间,青中带翠,淋漓欲滴。

明代的青花陶瓷不仅色彩诱人,而且刻以纹饰绘画,极有观赏价值。纹饰以龙纹居突出地位,有五龙、双龙、鱼藻团龙,青花云海龙等,内绘石榴折枝综合装饰的釉下红,外加青花团龙,或者龙纹与莲池相间及剔花绿龙等,在青花艺术中,表现了龙的传人纹饰。青花中还绘有山水,人物典故,牵牛花、如意、芙蓉、仙桃、灵芝、牡丹、荷花、波浪等,图案装饰占重要内容,芭蕉松石纹样、松、竹、梅三友等吉祥纹饰,与青花瓷色彩水乳交融,别有特色,青花瓷绘饰还充分运用青花艺术绝妙的蓝色层次,给人以晶莹而典雅,明媚而有力度的美感。它通过线条描绘自然的生命节律,又高于自然而不拘泥于具象,形神兼备,充分体现蓝色的魅力,用色彩的力量表现圣洁、高雅的情调。青花瓷现已名扬世界,被誉为“蓝色的宝珠”,“蓝色的宫殿”。

色彩的审美文化意味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色彩学和文化学研究的深入,期盼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标签:;  ;  ;  ;  ;  ;  

色彩的审美文化意义_脸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