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和方法
国际竞争力评价自1980年创立以来对世界各国的年度国际竞争力评价已进行了17年。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学者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中来,他们谋求对复杂经济过程的更系统更科学的描述和分析,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谋求社会、政治与经济过程的一体化研究模式。目前参加这一评价体系的有53个国家,其总产出、贸易总量和投资总量占全世界的95%以上,因此,它包括了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全部主要国家。中国1993年参加世界转型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评价,1995年正式参加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结果,以1997年公布的评价结果为主,兼顾中国自1994年参加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以来的动态评价结果,并对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作出剖析。
自1996年开始,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一分为二:即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表《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每年发表《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 1997年《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包括53个国家和地区的评价结果,《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包括46个国家的评价结果。
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1.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
在参评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1997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世界排名第27位。按综合可比评价体系比较,中国国际竞争力总水平比1994年世界排名第34位和1995年世界排名第31位分别提高了7位和4 位, 比1996年世界排名26位降低1位。 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一直列转型国家首位。在东南亚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强劲竞争力面前也表现出比较强的追赶势头,1997年仍超过韩国、泰国。同时在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上,中国也超过意大利、希腊等工业化国家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也把巴西和印度远远抛在后面,1997年巴西和印度国际竞争力总水平世界排名第33和41位,与中国相差6位次和14位次。
2.中国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的国际竞争力
在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中,一国的对外开放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位的全面开放。从国际竞争力角度观察,这表现在引进吸收和输出扩张两大方面。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处理好引进技术和出口发展的协调关系。国际竞争力对这一关系的评价给予了更充分的重视,它认为国家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力包括更广泛的决定因素,既有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又有输出资本、扩张产业;既有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也有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既有利于外资和进口的政策,也有资本输出和出口的战略;既有国内条件与竞争成本的吸引因素,也有海外竞争的有利条件和优劣势因素;既有经济、管理、条件因素,也有价值观念、社会文化及开放因素。国家引进吸收和国家输出扩张国际竞争力也需要处理好均衡关系,但是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性质上均与国家资产和国家经济过程国际竞争力的均衡关系不同,因为前者要根据国家的具体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条件为依据,对于国际竞争力发展来说,其均衡不完全等同于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之间的平衡对称,国家引进吸收国际竞争力将直接导致一国创造更多的新工作岗位,而国家输出扩张国际竞争力直接导致的是一国资本收入的增加,因此,依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条件和竞争战略、目标的不同选择,才可全面实现国家引进吸收与国家输出扩张国际竞争力的最佳发挥与均衡发展。1997年世界竞争力报告结果,中国国家引进吸收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世界排名第28位。尽管中国在引进吸收方面努力提高吸引力,例如在利用外资政策、国内劳动成本等方面都提供或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但总体水平还不太高,不但在中国前面有27个国家,而且这些国家的引进吸收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具体方面的条件和水平也比中国好得多,例如与世界排名第1和2位的美国、新加坡相比,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及它们的一半。因此,在如何利用世界其他国家资本等条件方面还需作进一步努力,即创造条件、树立国际形象实施切实有效的战略,真正做到在各国的引进吸收竞争上不断提高水平和实力。
国家输出扩张国际竞争力由132个指标综合评价, 主要反映一国对其它国家输出扩张的国际竞争水平,包括资本输出、货物和服务出口、文化影响等的综合评价。1997年世界竞争力报告结果,中国国家输出扩张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世界排名第29位。相比之下,中国在输出扩张国际竞争力方面,许多方面不如引进吸收国际竞争力方面好。与世界排名第1、2、3位的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相比,其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差2倍左右。1997年中国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的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排名均比1996年降低了1个位次。由此可见, 中国在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上不够有效,应值得引起注意。
三.“世界经济论坛”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1.中国经济运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水平
(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6 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9.7%,虽比1995年10.2%有所下降,但在1997年的全世界53 个主要国家排名中,中国仍列第1位,所以1997 年中国在该领域仍保持着较高水平,与新加坡、韩国、泰国等新工业化国家相比要高出2 个百分点之多,比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要高7个左右百分点,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运行具有一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2)通货膨胀率。1996年中国通货膨胀率6.0%,列世界第30位。与1995年的16.9%相比下降幅度很大。但是,世界通货膨胀率的总体水平下降较大,1996年列第1位的阿根廷只有0.1%,列前14位的国家都在2.0%以下的水平,从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53 个国家的中间位次即第26位的意大利看也只有3.86%,所以,相比之下,1997年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不是太高。
(3)实际出口增长率。1995年中国实际出口增长率是13.5%, 在1996年全球49个国家中属于第三等级。在1997年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因缺失数据而未予评价。1997年的评价是根据1991~1996年年均实际出口增长率进行的,前三位的是墨西哥、韩国、新加坡, 其数值分别是16.12%、14.64%、14.03%。根据1996 年中国统计年鉴出口数据和商品价格总指数推算,中国1991~1995年的年均实际出口增长率5.58%,以此来评价,中国处在第31位,不仅低于亚洲新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也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低于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可见中国的出口竞争急需加强。
(4)直接利用外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1995 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4.9%,在1997 年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列第7位。列第1位的匈牙利是9.92%。发达国家普遍比较低。例如,美国只有0.83%,但是从总量上看美国是第1位。 中国直接利用外资总量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2位。1994 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6.6%,相比之下有所下降,因此, 中国在该领域的总量水平比较高,但从动态上还是有一定的问题,不容乐观。
(5)失业率。中国1996年的失业率0.6%,比1995年失业率0.9 %又有所下降,所以1997年中国在该领域仍被评价为世界第1位, 反映出经济运行国际竞争力非常高的水平。但是,中国因下岗职工的增加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隐蔽失业,从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结果看,企业中冗员约占7%左右,而且这两年还有所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率足有8%的水平。据此推算中国的世界评价排名约为27位。东南亚新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失业率普遍较低,基本上在3%以下。美国5.38%,巴西5.8%,英国也从原来的11%降到7.55%。相比之下,中国的失业率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由世界经济论坛1997年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水平是比较好的,在5项综合评价指标中有2项达到了最佳运行区间的水平,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直列世界排名第1 位, 直接利用外资占GDP的比率仍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这反映出中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另外两项指标不太理想,但从通货膨胀看,虽只获第30位的竞争力评价,但就中国自身发展过程来看是朝着好的方向实施根本的转变。然而,出口实际增长水平不高,并且在1992年至1995年的发展过程中,1995年处于平均水平之下,1996年仍增长无力,即相对水平有所下降。失业率在1997年世界评价排名虽列第1位,但实际的问题不容乐观。
2.中国经济运行的国际竞争力实力水平
(1)反映生产总水平的竞争实力,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共6项指标。国内生产总值1997年中国世界排名第7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中国1997年世界排名第2位,仅次于美国, 达35280亿国际货币单位。但人均GDP和人均GNP相比之下水平较低。 1997年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在评价体系的53个国家中)第50位, 倒数第4位。同样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NP中国1997年世界排名(在列入评价的53个国家中)第48位。从增长速度看,中国均表现出较强的实力,实际GDP增长率1997年中国世界排名仍然第1 位, 人均GDP 实际增长率1997年中国也是世界排名第1位。
(2)反映经济运行稳定性竞争实力,主要是通货膨胀率的水平、 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政府政策的有效性。中国通货膨胀1997年仍在较高水平上,世界排名第30位,但比较1996年下降了11个位次,并且从两位数字下降到一位数字即6%的低水平, 这说明经济运行的金融环境条件已具备稳定的国际竞争实力。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专家问卷调查中国1997年世界排名第45位,较为严重。政府政策对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性的专家问卷调查中国1997年世界排名第13位,说明还是不错的。
(3)反映国际交换竞争实力, 主要通过货物和服务出口实际增长率,作为一国外贸实力的评价依据。1990年至1995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年均实际增长率16.96%,列世界第1位,说明中国具有较强的外贸竞争实力。但是从1995年货物和服务出口实际增长率13.5%,则不容乐观,中国外贸竞争实力出现滑坡。1996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4%,比1995年略有下降,在参评的53个国家中与新加坡、 韩国并列第9位。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例如美国12.8%是中国的5倍之多,说明中国外贸有一定实力,但尚未达到应具有的外贸国际竞争实力。与1995年相比,中国1996年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下降了0.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还存在着问题。从世界产出份额看,1996年中国为2.7%, 世界排名第5位。比较1995年中国提高了两个位次,由此可见, 中国外贸尚有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较大余地。1996年中国外贸条件与1991年相比,变化率为3.09%,世界排名第17位。与第1位国家相差22个百分点之多, 这说明中国在外贸条件改善的竞争实力方面尚有不小的差距。在资本流动方面,中国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1996年中国利用外资的实力世界排名第2位,仅次于美国。
3.中国经济运行潜在的国际竞争实力
世界经济论坛通过设计专家调查指标来评价一国或地区未来潜在的经济运行国际竞争实力。1997年主要调查了二个方面即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和未来世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如果可能性很强评7分, 如果可能性弱评低分,评价等级区间是1—7。在1997年度的专家调查中,对未来两年之内不出现经济衰退的评价,中国综合得分5.63,世界排名第19位,比1996年综合评价得分提高了1.18,由此可见大家对中国的经济运行看好。在未来世界谁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的专家问卷调查中,回答中国的有4616人,在53个评价被选的主要国家中列第9位, 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是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韩国、台湾、香港和英国。综合来看,中国经济运行的潜在国际竞争实力比较强,属于上升趋势。
四.中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评价
1.中国国际竞争力指数
世界经济论坛根据世界最新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从1996年开始构建并公布了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试图通过反映各国和地区一致可比的统计数据和专家调查数据结果的综合来反映每个国家或地区未来5至10 年的中长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目前,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公布的国际竞争力指数是基于8 个方面的因素编制的,其主要内容是:(1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开放因素;(2)政府预算、税收和管理因素;(3)金融市场发展因素;(4 )运输、通信、能源和服务性基础设施因素;(5)基础科学、 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因素;(6)企业组织、企业家、 企业创新和风险经营的管理因素;(7)劳动力市场及流动性因素;(8)法规和政治体系因素。虽然国际竞争力指数是依据当前一国上述8 个大组因素系统综合而成,其中包括当前的生产水平、市场水平、交换水平和发展水平等,也包括未来因素的潜在水平的系统评价,但是,国际竞争力指数不解决预测问题,准确地说是依据客观的系统因素状况和水平对未来5至10 年中长期的前景展望的科学评价。世界经济论坛根据上述基本理论和方法,公布了1997年世界53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由表1可见, 中国未来5至10年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不容忽视,应引起各方注意。
2.中国经济增长竞争力指数
世界经济论坛从1996年开始构建的第二个增长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是经济增长竞争力指数,简称增长指数。这个指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反映未来5至10年各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潜在竞争力水平。在方法上, 不仅依靠前面的国际竞争力指数所反映的内容水平,而且还充分考虑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对未来增长的前景影响。这种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来自近来的各国经济增长过程的经验研究,事实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一旦控制了哪些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其结果要比发达国家的发展快得多。因此,世界经济论坛在每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对经济增长竞争力指数编制中较充分地考虑了这一因素。在最新公布的1997年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参见表2),中国列第4位,与国际竞争力指数排名第29位相比,在位次上前移了25位,由此可见,中国未来5至10年经济增长的内在竞争力具有比较强的发展势头。 而发达国家位次经过较大下降之后出现回升迹象,如美国1996年从原来的第4 位下降到第14位,1997年仍保持了第14位的水平,日本1996年从第13位下降到第27位,1997年提高了1个位次。从总体上看, 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竞争力继续保持比较强发展趋势,由此可见,未来5至10 年世界经济增长点主要在亚洲。
表1 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竞争力指数(1997年)
国家或世界指数国家或 世界指数
地区 排名 地区
排名
新加坡1
2.32 日本140.91
香港 2
2.06 印度尼西亚 150.82
美国 3
1.61 爱尔兰 160.81
加拿大4
1.38 澳大利亚170.78
新西兰5
1.22 泰国180.67
瑞士 6
1.17 芬兰190.60
英国 7
1.14 丹麦200.58
台湾 8
1.05 韩国210.54
马来西亚 9
1.04 瑞典220.38
挪威 10 1.04 法国230.30
卢森堡11 0.96 以色列 240.24
荷兰 12 0.93 德国250.20
智利 13 0.92 西班牙 260.20
国家或世界指数国家或 世界指数
地区 排名 地区
排名
奥地利 27 0.20 秘鲁40 -0.69
埃及
28 0.11 哥伦比亚41 -0.81
中国
29 0.06 巴西42 -0.84
葡萄牙 30 0.05 约旦43 -0.85
比利时 31 -0.07 南非
44 -0.89
捷克 32 -0.08印度45 -0.92
墨西哥33 -0.11匈牙利 46 -1.01
菲律宾34 -0.11希腊48 -1.10
斯洛伐克 35 -0.38委内瑞拉47 -1.10
土耳其36 -0.45越南49 -1.20
阿根廷37 -0.48波兰50 -1.27
冰岛 38 -0.52津巴布韦51 -1.42
意大利39 -0.68俄罗斯 53 -1.89
资料来源: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97),P.8
3.中国市场化增长竞争力指数
世界经济论坛从1996年开始构建的第三个增长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是市场化增长竞争力指数,简称市场化增长指数。所谓市场化增长竞争力指数,也是在经济增长竞争力指数基础上,考虑世界统一市场可比基础的测度,换句话说就是用世界一致的增长水平测度各个国家未来5 至10年经济增长的竞争力水平。与经济增长竞争力指数相比,市场化增长竞争力指数除了反映各国未来增长竞争力水平外,还包括对世界市场规模扩大的份额贡献,也就是对世界市场增长的贡献及影响力水平。199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世界各国市场化增长指数结果,见表3。
从世界经济论坛1997年的市场化增长指数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看,中国排在第2位,不仅比1996年提高了2个位次,而且在评价指数的数值上也提高了许多,即从1996年的4.60提高到1997年的24.67,增加了20 多点,并且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日本和德国,表现出未来5至10 年有较强的竞争力。
表2 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经济增长指数(1997年)
国家或世界指数国家或 世界指数
地区 排名 地区
排名
越南 1
7.66 美国143.44
印尼 2
5.72 加拿大 153.37
新加坡3
5.43 韩国163.23
中国 4
5.32 英国173.18
香港 5
4.62 爱尔兰 183.16
马来西亚 6
4.42 挪威192.87
泰国 7
4.33 秘鲁202.77
菲律宾8
4.27 津巴布韦212.72
智利 9
4.26 荷兰222.70
印度 10 4.16 瑞士232.67
埃及 11 3.93 澳大利亚242.47
新西兰12 3.63 土耳其 252.45
台湾 13 3.63 日本262.44
国家或世界指数国家或 世界指数
地区 排名 地区
排名
墨西哥 27 2.32 哥伦比亚40 1.58
捷克 28 2.27 巴西41 1.50
芬兰 29 2.22 法国42 1.34
阿根廷30 2.11 德国43 1.30
约旦 31 2.10 奥地利 44 1.24
斯洛伐克 32 2.06 匈牙利 45 1.06
葡萄牙33 2.05 波兰46 0.83
丹麦 34 1.97 比利时 47 0.77
南非 35 1.96 希腊48 0.24
卢森堡36 1.86 委内瑞拉49 0.18
西班牙37 1.85 冰岛51 -0.12
以色列38 1.78 意大利 52 -0.35
端典 39 1.61 俄罗斯 53 -0.74
资料来源:Wor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97),P.9
表3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市场化增长指数(1997年)
国家或世界指数国家或 世界指数
地区 排名 地区
排名
美国 1
31.88 法国
13 2.16
中国 2
24.67 台湾
14 1.72
印度 38.72土耳尔 15 1.61
日本 47.56马来西亚16 1.53
印尼 56.30 埃及
17 1.51
英国 64.01
澳大利亚 18 1.43
巴西 73.33菲律宾 19 1.33
墨西哥83.15西班牙 20 1.16
加拿大92.90荷兰21 1.05
泰国 10
2.78智利22 0.86
德国 11
2.52南非23 0.81
韩国 12
2.43香港24 0.81
津巴布韦 45
0.10斯洛伐克46 0.10
国家或世界指数国家或 世界指数
地区 排名 地区
排名
阿根廷25 0.81 芬兰37 0.25
哥伦比亚 26 0.78 丹麦38 0.24
瑞士 27 0.61 葡萄牙 39 0.22
秘鲁 28 0.49 比利时 40 0.22
新加坡29 0.47 爱尔兰 41 0.22
委内瑞拉 30 0.44 捷克42 0.21
以色列31 0.41 越南43 0.15
瑞典 32 0.36 约旦44 0.15
挪威 33 0.33 希腊47 0.05
奥地利34 0.30 匈牙利 48 0.04
新西兰35 0.29 卢森堡 49 0.04
波兰 36 0.27 意大利 52-0.34
冰岛 50 0.00 俄罗斯 53-0.62
资料来源:Wor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97),P.9.
五.中国主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1997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了46 个国家和地区8大领域共224项(发表的244 项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中有20项没有进入综合排名的计算)评价结果,比较系统地评价了各国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下面介绍1997年中国主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和问题。
1.中国经济实力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1997年中国经济实力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14位,它是自1994年以来连续3年不断提高并保持较高水平之后,首次出现较大幅度下降。7个具体方面的竞争力评价结果分别下降的情况是,增加价值竞争力世界排名下降10个位次;资本形成竞争力排名下降9个位次; 储蓄的积累竞争力排名下降2个位次;最终消费需求竞争力排名下降1个位次;部门运营竞争力排名下降23个位次;生活成本竞争力排名下降15个位次;经济前景潜在竞争力排名提高了11个位次。总体上看,中国的国内经济实力下滑严重,但从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在竞争力看,又有看好的明显发展势头,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力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生活成本、部门运营、最终消费需求、价值创造和投资的竞争力不容忽视。
2.中国国际化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1997年中国国际化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9位。相对1996年下降了6个位次。从中国国际化竞争力构成方面看,1997 年中国国际贸易运营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1位,比1996年列第12位和1995年列第18位有了较大的下降;1996年中国出口竞争力世界排名第40位,1997年仍是第40位,处在落后的水平,与1994年列第41位和1995年列第40位相比,一直没有什么提高;1997年中国进口竞争力世界排名第13位,比1994年列第23位和1995年列第15位有较大提高,但比1996年下降了3个位次;1997 年汇率竞争力第28位,也处于较低的中下水平;1997年中国证券投资竞争力第38位,水平相当低;1997年中国国家保护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8位,比1996年下降了6个位次;1997 年中国外国直接投资反映出的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位,比1996年和1995年的第4位水平,又提高了1个位次,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1997年中国国际开放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3位,虽水平不高,但相对1996年列第40位、1994年列第44位和1995年列第45位而言有了较明显的改观。
3.中国政府管理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1997年中国的政府管理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6位,比1994 年列第14位、1995年列第12位和1996年有了不断的提高,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也是目前中国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中最好的一个。从构成方面的竞争力看,1997年中国政府债务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位, 政府支出竞争力排第17位,财政政策竞争力列第3位,政府效率竞争力列第25位, 政府干预经济的竞争力排第33位,社会政治稳定的竞争力列第25位。总体来讲,中国政府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令世人瞩目。但在具体方面的情况有所不同,与1996年相比,除了政府干预下降了9个位次以外, 其它方面的竞争力水平都有了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的竞争力提高了15位次,财政政策和政府支出的国际竞争力均提高了4个位次, 社会政治稳定的竞争力提高了3个位次,政府债务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2个位次。
4.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1997年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40位,比1994年列第39位、1995年列第38位和1996年列第37位都下降了,反映出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比较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从各构成方面看,1997年中国资本成本和回报率水平的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1位,比1996年和1994年列第22位的水平下降了9个位次,比1995年列第9位下降了更多;1997年中国资本效率的竞争力世界排名第43位,比1994年列第44位、1995年列第44位和1996年列第45位略有提高,但这仍是非常低的水平,反映出较大的问题;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的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6位,相对1996年列32位和1995年列35位又下降了;1997年中国金融服务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6位,比1996年列第34位、1994年列第35位和1995年列第37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和改善。
5.中国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1997年中国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40位,保持了1996年的位次水平,比1994年列第43位和1995年列第43位有所提高,但在中国所有要素领域中属于国际竞争力水平最低的领域。一些世界专家评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以及加速增长的薄弱要素或制约条件可能是比较差和缺乏竞争力的基础设施。从构成方面看,1997年中国基本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7位,运输基础设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中国运输基础设施竞争力世界排名第44位,也与1994年列第44位和1995年列第45位基本相同,属于竞争力比较低的方面。1997年中国技术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46位,与1996年、1994年列第46位和1995年列第45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也是中国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评价中最差的领域。1997年能源自足竞争力世界排名第15位,在中国基础设施竞争力中是最具有竞争实力的方面,但是相对1994年列第4位、1995年列第3位和1996年列第6位而言,不仅出现了连续的下降,而且1997 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1997年中国环境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0位,在中国基础设施中属于比较好的领域,与1994年列第37位和1995年列第38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1996年相比位次没有任何变化。
6.中国企业管理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1997年中国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4位,比1994年列第45位和1995年列第41位有较大提高,但与1996年列第30位相比下降了4 个位次。从构成方面看,1997年中国生产率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8 位, 比1994年列第33位和1995年列第30位有比较大的下降,比1996年列第36位下降了2个位次,反映出中国生产率水平低下和缺乏竞争实力的状况,以及连续两年下降的问题。1997年中国劳动成本和劳动报酬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位,在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所有领域中是最好的方面, 并且与1994年列第15位和1995年列第13位相比还有所提高,比1996年列第12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表明中国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1997年中国公司运营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7位,比1996年列第28位下降了9个位次,接近1994年列第44位和1995年列第41位的较低水平,相比之下,也是中国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中比较差的领域,表明其国际竞争实力的严重不足。1997年中国管理效率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2位,表明其国际竞争力不太强,但相对1994年、1995年列第44位和1996年列第36位而言,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中国企业管理效率的国际竞争力在增强。
7.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1997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0位,比1994年列第23位、1995年列第27位和1996年列第28位分别提高了3个位次、7个位次和8个位次,也是中国国际竞争力8大领域唯一水平提高较大的国际竞争力方面。从构成方面看,1997年中国科技资本投入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7位,1997年中国科技劳动投入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4位。 这两个方面与以前各年一个方面的细分。从二者的综合比较看,比1995年列第9位、1994年列第5位和1996年列第6位的水平均有所提高。 其中科技的劳动投入是在中国科学和技术国际竞争力中位次最好和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1997年中国技术管理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4位,与1995年列第42位、1994年列第45位和1996年列第44位相比有了提高,也是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较好的一个方面。1997年中国科学环境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9位,相对1994年列第43位、1995年列第41位和1996年列第32位有了较大的提高。1997年中国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9位,与1994年列第4位、1995年列第13位和1996年列第21位相比, 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问题较为严重。
8.中国国民素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1997年中国国民素质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1位, 比1994 年列第38位、1995年列第37位和1996年列第35位有所提高。1997年中国人口竞争力世界排名第1位,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第1位的名次。1997年中国劳动力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6位,比1994年列第45位、1995 年列第45 位和1996年列第43位有较大提高,但竞争力水平非常低。1997年中国就业竞争力世界排名第1位,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第1位的水平。1997年失业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5位,比1994年列第44位、1995年列第43位和1996年列第38位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较大问题,其竞争力较低。1997年中国教育结构竞争力世界排名第43位,虽比1994年列第45位和1995年列第44位略有提高,但1996年到1997年没有变化,问题也是比较大,即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1997年中国生活质量竞争力世界排名第43位,1994年至1996年均列第42位,1997年下降了1个位次,竞争力水平较低。1997 年中国劳动力态度竞争力世界排名第42位,比1996年列第41位下降了1 个位次,和1995年列第42位相同,其国际竞争力水平仍较低。总体看,中国国民素质国际竞争力,在多数方面表现出较低的水平,这反映出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应给予重视,并应着力分析研究解决,否则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六.中国国际竞争力优劣势评价
1.中国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
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是系统全面反映一国国际竞争力优劣势评价结果的重要手段。在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列入的是一个国家全部竞争力评价指标中在世界排名最好的前60多项,按8 大竞争领域归类反映,包括指标和世界排名位次内容;负债方列入的是一个国家全部竞争力评价指标中在世界排名最差的后60多项,也按8 大竞争领域归类反映,包括指标和世界排名位次内容。因此,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是集中抓竞争力所有方面25%的优势即在世界上最具实力的方面,和25%左右的劣势即在世界上最缺乏实力或存在严重问题的方面。
表4是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1997 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公布的中国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评价结果。
2.中国国际竞争力优劣势结构评价
1997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由224 项指标组成评价各国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在国际资产负债表中以资产反映优势的国际竞争力方面有63项,以负债反映劣势的国际竞争力方面有63项。通过资产和负债在各竞争领域的分布及强弱可以描述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结构状况。从竞争领域看,优势最强的政府管理,其优势共18项,占政府管理全部指标的46.3%,也就是说,在政府管理的国际竞争中有近一半的方面具有世界强者之实力。次强的是国内经济实力,其优势共12项,占国内经济实力全部评价指标的43%,也表现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其它各领域竞争优势程度从强到弱依次是: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国民素质、金融市场和服务。各竞争领域中劣势最劣的是国民素质,在世界竞争项目中有37.5%列世界最差之列,相对中国国际竞争力整体而言是最大的“负债”。其它竞争领域竞争劣势程度从重到轻依次是:基础设施、金融市场和服务、企业管理、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科学技术、政府作用。从总体上看,中国列入世界前10强的项目共49项,占全部评价项目(公布的244中有224项列入评价排名)的 21.88%,比1996年的21.43%有所提高。同时中国排在倒数后5名的项目共39项,比1996年的46项减少了7项。从整体上看,1997年比1996年,被评价的项目中列前3名的有所减少,但其他项目的位次略有提高。
3.中国国际竞争力优势基本分析
根据199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见表4)评价结果, 可以对1997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优势作出基本分析。
(1)国内经济实力的竞争优势。在表4中的资产方,列入国内经济实力竞争优势的共14方面,从名次看均在世界排名前9位之内,并且前3位占了绝对比重。从内容上看,竞争的优势主要在国民总收入(GNP )、居民最终消费支出、GDP和人均GDP的实际增长、农业和服务业的增长、储蓄总量和投资总量,总量规模和快速增长成为中国国内经济实力竞争优势的主导内容。另外,反映中国经济运行前景预测方面也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优势。
(2)国际化程度的竞争优势。在表4中的资产方,列入国际化竞争优势的共8项,其中世界排名前10位有4项,可见有一定竞争实力。从内容上看,国外投资保护即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具有较强优势。直接利用外资流量和存量、出口、国家海外形象、贸易收支差额、进口倾向都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实力,占有明显优势。尤其利用外资,包括直接利用外贸流量和存量具有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受到世界的注目。但是,中国在国际化上的国际竞争力优势1997年相对1996年有所下降,应引起关注。
表4 1997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
1.国内经济实力
资产
世界排名 负债
世界排名
1.14私人最终消费 1
1.08*平行经 46
实际增长率 济作用
1.03购买力
2
1.21人均社会 46
计算的GNP商品零售额
1.05GDP实际 2
1.27*经济改革46
1.06人均GDP 2
1.02人均GDP 45
实际增长率
1.18农业生产 2
1.13私人最终 45
实际增长率
消费支出
1.20服务业生产
2
1.15政府最终 44
实际增长率
消费支出
1.11国内储蓄 3
1.04购买力平价
43
总额 人均GNP
1.26经济 3
1.22社会商品零
42
预测 售额实际增长率
1.09国内投资 4
1.01国内生产 7
总值(GDP)
1.12国内总储蓄实际
8
1.16政府最终消费 9
支出实际增长率
2.国际化程度
资产 世界排名负债 世界排名
2.34*投资1 2.32*公共部门 44
保护体制合约开放度
2.28直接利用 2 2.12出口市场多元化 42
2.27直接利用 5 2.33*跨国经营风险 42
2.29直接利用 6 2.03服务收支差额
40
外资存量增长
2.07商品和
112.30*保护度 40
2.40*国家海外112.31*外国投资者 40
2.01贸易收支 122.37*国家进入区域
40
差额
贸易市场能力
2.18进品倾向 132.39*民族文化
39
2.11*来自国外的 38
旅游收入
2.20*江汇率稳定度
38
3.政府作用
资产 世界排名负债
世界排名
3.10政府总支出 1 3.27*官僚主义40
3.17公司税 1 3.25*政府集中程度38
3.18雇员社会保险1
3.19雇主社会保险缴款1
3.08国家总储备 2
3.11税收总收入 2
3.15资本和财产税收入3
3.16间接税收入 6
3.02中央政府国内6
债占GDP比重
3.04中央政府外债占 8
GDP比重
3.21*政府经济政策
10
3.31*产品责任
10
3.34*经营环境
10
3.24*政府透明度 11
3.14*个人税收的影响 13
3.22*法制基础
13
3.23*议会立法活动
13
3.33政府补贴13
4.金融市场和服务
资产世界排名负债世界排名
4.01实际短期利率 5 4.05*进入地方资本市场 44
4.19存贷利率差9 4.06*进入外国资本市场 43
4.04*信贷 40
4.07国际保理业务 40
4.11股票市场交易额40
4.08*股票市场 38
5.基础设施
资产世界排名负债世界排名
5.22GDP与能源 2 5.19国际电话成本 46
5.29温室指数
2 5.12人均计算机45
5.05航空运输
3 5.15国际互联网线路数 45
5.11在用计算机 125.23能源密度 44
5.13计算机功率 125.02分配系统的基础设施43
5.25能源进口与 125.14人均计算机功率43
5.16新信息技术43
5.17电话线43
5.18移动电话用户 43
5.30CO[,2]排放43
5.06水传输设施40
6.企业管理
资产
世界排名 负债
世界排名
6.02总生产率 1 6.14*新产品进入46
变化率 市场的时间
6.10经理报酬 2 6.21*能胜任的高级 46
管理人员
6.07报酬水平 4 6.01总生产率
45
6.18*公司信誉 6 6.03劳动生产率 44
6.23*社会责任感
6 6.15产品价格质量比 44
6.27*工人动力 7 6.17广告支出
43
6.09服务业年薪工资116.04农业生产率 42
6.20企业家 41
6.22管理人员的国际 40
经营经验
7.科学技术
资产 世界排名负债 世界排名
7.04全国R&D投入 17.06*称职工工45
总人数 程师满足程度
7.11R&D设施再配置27.09*科技投入42
的资金约束
7.05企业R&D投入总4
7.13基础研究 12
7.16居民获准的
13
8.国民素质
资产 世界排名负债世界排名
8.01人口总数1
8.24公共教育支出46
8.13就业总数1
8.38*流动性和适 46
用性
8.14就业率 6
8.25文盲45
8.16失业率 7
8.32*生活质量
45
8.15工作时数14 8.20高等学校入 44
学人数
8.34社会发展指数44
8.17青年失业43
8.11人才外流41
8.27经济知识文盲41
8.18教育体系40
8.05人口预期寿命39
8.19初等教育入学39
人数
8.28*公司内部培训
38
8.35医疗护理38
8.39*机会均等
38
注:*指专家调查评价指标。
(3)政府作用的竞争优势。在表4中的资产方,列入政府作用的竞争优势共18项,其中排世界前10位的有13项,由此看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内容看,政府总支出、公司税、雇员社会保障金缴款、雇主社会保障金缴款,1997年均列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1位, 其中有些项目与1996年比较有了较大的提高,具有世界一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国家官方总储备、税收总收入、资本和财产税收入分别列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3位,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较高水平。间接税收入、中央政府国内债务占GDP比重、中央政府国外债务占GDP比重的国际竞争力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分别列世界排名的第6、8位。政府经济政策、产品责任、经营环境的国际竞争力列世界排名第10位。政府透明度、个人税作用、法制基础、议会立法活动、政府补贴也是有较强竞争力的方面。
(4)金融市场和服务的竞争优势。在表4中的资产方,只有2 项列入金融市场和服务的竞争优势之中,相比之下,这是最少优势项目的领域,由此可见,该领域的竞争优势总体上较弱。在两项竞争优势中,实际短期利率列世界第5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存贷利率差的国际竞争力列世界第9位,虽实际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并非强者, 但就中国自身比较而言,它还是一项有一定竞争水平的项目,说明金融市场及与企业的融资关系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
(5)基础设施的竞争优势。在表2中的资产方,列入基础设施竞争优势的共6项,表明在一些方面具有世界竞争优势。 经济增长超过能源消耗增长的幅度列世界第1位, 表明中国在节能和处理生产与能源消耗增长关系上有明显优势,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在温室指数和航空运输方面,中国也排在前3位之内,比1996年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计算机总能力、使用计算机、能源进口与货物出口比三个方面占有优势,其国际竞争力均排世界第12位,也具有竞争优势。从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和发展来看,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但也应看到这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最差的方面之一,即总体综合的世界排名第40位。
(6)企业管理的竞争优势。在表4中的资产方,列入企业管理竞争优势的共7项,其中6项列世界前7位,它们是总生产率变化率、 经理报酬水平、雇员报酬水平、公司信用等级、公司经理社会责任感、工人动力。中国生产率水平不高,但其提高的增长率方面却一直列世界第1 位。公司信用具有明显优势,无论经理报酬还是雇员报酬都具有较低的工资成本竞争优势。公司经理社会责任感较强。工人的生产动力非常明显。这些方面都表明中国在企业管理的国际竞争优势。另外,服务业年薪工资具有明显优势,说明中国在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低成本的国际竞争力优势。但应看到,中国企业管理总体水平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存在的问题较多,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最差的方面之一,也就是说在总体上缺少竞争优势。
(7)科学技术的竞争优势。在表4中的资产方,有5 项列入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优势。从内容看,研究与开发(R&D)总人数和研究与开发(R&D)设施再配置占有明显优势, 分别列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1、2位。企业研究与开发(R&D)总人数、基础研究水平、 专利项目数三个方面也占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些都表明中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优势。
(8)国民素质的竞争优势。在表4中的资产方,列入国民素质竞争优势的共5项。人口总量和就业总量均列世界第1位,说明中国劳动资源具有较强的基础和竞争的规模优势。就业率、失业率和工作时间分别列世界第6、7、14位,表明中国具有劳动资源利用的较强国际竞争力。但是后二个方面相对1996年都有所下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4.中国国际竞争力劣势基本分析
根据1997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评价结果,可以对中国国际竞争力劣势作出基本分析。
(1)国内经济实力的竞争劣势。在表4中的负债方,列入国内经济实力的竞争劣势共8项。平行经济、社会商品零售额、 经济改革均被排在最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上,说明中国地下经济较为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商品零售额规模较小,需求不强,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经济改革有待深入,这些都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严重制约因素。以人均GDP反映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排在倒数第2位,反映出较大的竞争劣势。私人最终消费支出和政府最终消费支出较低,反映总消费需求规模过小,缺乏对经济的刺激,同样表现出竞争力严重不足。1997年与1996年相比,中国国际竞争力在国内经济实力方面的综合水平下降了12个位次,应该说这是比较大的滑坡,其中上述因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值得特别引起注意的。
(2)国际化程度的竞争劣势。在表4中负债方,列入国际化程度的竞争劣势共10项,比1996年增加了5项即扩大了一倍。 中国公共部门对外开放度较弱;出口的市场多样化不够,即出口集中度太高,国家和地区分布不合理严重影响竞争力水平;跨国经营风险较大,国家进入区域贸易市场的综合能力较弱,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1997年专家调查评价,中国国际贸易保护列世界第40位,处于竞争劣势,但与1996年列第45位相比有了不小的提高。外国投资者的权力较小,1997年列世界第40位,影响利用外资的有效增长。此外,中国对外旅游收入较差,国际服务收支严重不平衡,汇率稳定度较差,民族文化对外影响较弱,这些都表现出中国在国际化的国际竞争力上具有的较大劣势。
(3)政府作用的竞争劣势。在表4中负债方,列入政府作用的竞争劣势只有2项。1997 年中国的政府官僚主义影响的国际竞争力排名列世界第40位,虽然它是中国政府管理国际竞争的一个弱点,但是与1996年列第46位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中国政府行政集中度较高,1997年列第38位,这表明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也处于其政府管理国际竞争力的劣势。总体上讲,中国政府管理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实力,一些目前虽处劣势,但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正在加大力度实施有效措施,努力改变之。
(4)金融市场和服务的竞争劣势。在表4中的负债方,列入金融市场和服务的竞争劣势共6项。主要表现在, 地方资本市场开放度严重不够,影响资本流动和有效配置;进入国外资本市场限制严格,影响资本在区际间和国际间的有效流动;从银行到企业的贷款流动太差,信用存在潜在的严重问题;商品出口国际代理业务比重较小,金融效率开放不足;证券市场发展较快,但人均市场价值还比较低;公司从股票市场筹资较难,证券市场的作用发挥不够。总体上讲,中国金融市场和服务质量的竞争力还不太强,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与1996年相比,总体的国际竞争力还出现了下降,因而竞争劣势比较严重,应引起重视。
(5)基础设施的竞争劣势。在表4中的负债方,列入基础设施竞争劣势的共11项。主要问题是,技术基础设施的水平太差,例如国际电话成本太高,计算机使用人均水平低,国际网上网人数少,人均计算机少,新信息技术满足程度低, 这些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单位GDP能源消耗量高, 商品和服务流通分配的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低下,CO[,2]排放量较大也处于国际竞争力的劣势。另外,电话线总数较短、流动电话少,说明其普及率较低,水的基础设施较差。总之,中国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人均数量较低,许多方面有待改进和发展。它也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最差的领域之一,并且与1996年相比,总体水平没有变化,这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制约要素。
(6)企业管理的竞争劣势。在表4中的负债方,列入企业管理竞争劣势的共9项。主要问题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较长, 无法与国外厂商竞争,竞争能力非常低,列第46位;具有胜任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很少,世界排名第46位;生产率水平低,包括总生产率、总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率都排在比较落后的位次上,例如生产率在参评的46个国家之中水平倒数第2位;产品价格质量比最乏竞争力,列世界第44位; 企业家水平较差,世界排名第41位;经理的国际管理经验较差。由此可见,中国企业管理的竞争劣势是比较严重的。
(7)科学技术的竞争劣势。在表4中的负债方,列入科学技术的竞争劣势共2项。称职的工程师严重不足, 严重影响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世界排名第45位。与1996年相比下降了一个位次。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匮乏成为严重的限制,列世界第42位,也反映出较大的问题。但与1996年相比提高了3个位次。 科学技术基础与应用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8)国民素质的竞争劣势。在表4中的负债方,列入国民素质竞争劣势的共15项,是各领域中劣势项目最多的。但与 1996年相比减少了4项。其中教育的问题占了6项。公共教育人均支出较低、 成人文盲率高、20—24岁人口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比重低、经济知识文盲率高,教育体系不适应竞争的需要,初等教育入学率低,这些问题在世界排名中均在倒数8名之内,比较严重。在劳动力方面, 劳动力的流动性和适应性较差,青年失业严重即24岁以下失业比重大,人才外流严重,机会严重不均等,公司内部培训严重缺乏。在社会方面,生活质量较差、社会发展指数极低、医生和护士的人口比低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低对国际竞争力正面影响微弱。总之,中国国民素质方面的问题多且比较严重。尽管1997年中国国民素质的国际竞争力比1996年提高了4个位次, 但从上述的分析看出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应继续引起我们的注意。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世界经济论坛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