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量筒论文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量筒论文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创新能力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创新源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始于教学情境。教师应运用实验能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唤起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探究导体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教学中,我先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将学生每2人分为1组,给每一组1节电池、1只小灯泡,不同粗细、长短、材料的导线,让学生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亮。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用不同的导线连接时,小灯泡的亮度并不相同。由此,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一个现实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导线连接电路时,灯泡的亮暗会有不同?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入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不同的问题(即电阻不同),学生自然将它转化为科学探究的问题: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进一步提出3个子问题:1.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有什么关系?长导体的电阻大,还是短导体的电阻大?2.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什么关系?是导体的横截面积大电阻大,还是导体的横截面积小电阻大?3.导体的电阻跟材料有什么关系?例如,是铜的电阻大,还是镍铬合金的电阻大?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又对每一个子问题提出一些辅助问题,如应当怎样控制变量、怎样进行操作等等。这样,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建立民主的气氛,让学生对所提问题大胆假设和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既是学生在科学创新之前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的思考,又是制订创新计划、设计创新方案的前提和根据,猜想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最宝贵的。猜想过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它容易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轻松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克服心理障碍,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教学中,我先演示几个亮度不同的小灯泡组成串联电路,然后请学生猜想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关系,并简要说明理由。

生1:靠近正极的电流最大,然后逐渐减小。因为电流从正极流出,回到负极,流经电路时要逐渐消耗,所以逐渐变小。

生2:灯泡亮的电流大,灯泡暗的电流小。因为电流大灯泡才亮。

生3:靠近负极的电流最大。因为电流从正极流出,最后堆积负极。

生4:灯泡电流大,电线电流小。因为灯泡亮有电流,灯泡不亮无电流。

生5:处处相等。

显而易见,学生会做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有些是在意料之中的,有些是在意料之外的。不管学生的猜测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意图,作为教师都要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给予鼓励,不要过早地加以肯定和否定,而要把结果交给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通过这种猜疑、释疑的实验活动,学生将逐步树立起创新精神,同时逐步培养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实验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教学,几乎忽视实验设计环节,只重视学生按实验步骤去完成操作过程,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安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验设计环节,可以将部分测量实验或验证型实验改成设计型实验,允许学生用同一实验原理设计多种实验方案。例如,在测定“盐水的密度”实验中,根据“密度=质量/体积”这一实验原理,我让学生自主设计了多种方案。

方案1:首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其次,往烧杯里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得出盐水的质量;第三,把盐水倒入量筒测出它的体积;最后,算出盐水的密度。

方案2:首先,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其次,往量筒里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盐水的体积;第三,测出盐水倒出后剩下盐水和杯的总质量,得出倒出盐水的质量;最后,算出盐水的密度。

方案3:首先,把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其次,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第三,把盐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得出盐水的质量;最后,算出盐水的密度。

方案4:首先,测出量筒的质量;其次,往量筒里倒入一定体积的盐水;第三,测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得出盐水的质量;最后,算出盐水的密度。

同时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实验原理、仪器进行多种方案的设计。例如,同是测量“盐水的密度”,根据不同的实验原理,我又让学生自主设计了多种方案。

方案1:根据密度公式:ρ=m/υ,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盐水的质量和体积,算出盐水的密度。

方法2:根据沉浮条件原理,用密度计直接测出盐水的密度。

方案3: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hg,用压强计测出某一深度的压强,算出盐水的密度。

方案4: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公式:F=ρVg,把一已知体积的金属柱体挂在弹簧秤上,分别测出在空气和盐水中的重量,算出浸没在盐水中的浮力,再得出盐水的密度。

学生设计了多种方法以后,我再让他们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最合理、误差最小。这种让学生自行设计,互相讨论,开放式的实验设计,自由度大,自主能力强,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生产劳动、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打下必备的基础,同时还能有效促使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造条件,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验。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课堂中将部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演示实验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各种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演示实验虽然能让学生观察到各种形象生动的实验现象,掌握实验操作规范要领,但是学生没有动手机会,只是被动参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让学生从实验活动中认识科学现象和规律,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证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挫折,体验科学过程的情感与价值。例如,在“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教学中,我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课前让学生观察生活,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动手实验,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讲台上表演各组的实验创作成果。这种教学方式令学生兴趣很高,他们利用身边的针筒、吸盘、吸管、哈磁五行针、钢笔、饮料瓶、茶杯、气球等生活用品,表演了十多种不同的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其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大胆动手实验,的确能发挥学生巨大的创造潜力。

2.课余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实验。新课程的实验内容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实验;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也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收集实验数据,归纳总结规律。课余开放实验室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实验需求。对于实验室的开放,一是做到时间上的开放。每周可以利用2~3次的课外活动时间向学生提供实验器材,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的开放性环境,让学生做一些课内没有做过的或没有做完的实验,做一些教材中的小制作、小实验、小研究。二是做到空间上的开放。根据教学活动要求,把一些不易破损、携带方便的仪器,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出借给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开放实验室既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资源效益,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利用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创造性,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密切结合起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但是,有些“小制作、小发明”的实验活动受学校时间和条件的限制,难以在校内完成。首先,开设家庭实验,学生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能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学校实验的延续和补充。其次,开设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利用家中的瓶瓶罐罐、废旧物品、玩具等器材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实验活动,能使学生养成节约资源、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例如,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学生用圆纸筒制作了小孔成像的演示器;学习了平面镜后,学生用镜子制作了潜望镜;学习了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后,学生用纸杯和绳子制作了土电话;学习了电路后,学生为自己家里设计安装了门铃等。学生通过这些“小制作、小发明”实验活动,获得了创新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创新动机。实践证明,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活动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的主旋律,实验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不断挖掘蕴藏在实验中的创新因素,并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以达到更好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标签:;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量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