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导入;探究;分层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只是一味地向其讲授和灌输课本知识,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而要想使小学数学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樊篱,教师就需及时挣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过程与方法进行积极地调整优化,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促进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与生成。
一、注重课堂导入,启发学生学习思维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并在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这是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这部分内容之初,我先是利用课件播放了《乌鸦喝水》这一故事的动画。之后,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知道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吗?为什么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这一饶富趣味性的问题一经提出便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学生都积极阐述了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看法。通过直观感受、主动思考和交流探讨,学生明白了由于石子占用了原来瓶子里的空间,水随之被挤出来的道理。于是,我顺势带领学生进入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的学习。如此,通过以《乌鸦喝水》这一故事为契机导入新课,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这便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合作探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且应当被广泛地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尽快走出“教教材”的误区,通过合作学习的开展来营造轻松、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之中落实其主体地位,培养其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这是新课标的精髓和新课改的本质所在。
在“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圆柱表面积中的侧面积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测量了圆柱底面直径,计算出了圆柱上底和下底的面积。之后,我向学生问道:“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来共同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经过思考分析,学生巧妙地运用了“化曲为直”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的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和高的乘积。如此,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实施分层教学,兼顾学生学习需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和身心的变化,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分层,以兼顾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地发展,完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是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让优秀层和中等层的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期间,我向基础层学生进行了新课内容的讲授,并给了他们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做课后习题。之后,我会在学生中间巡回辅导,并重点听取优秀层和中等层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他们予以了一定的指导和点拨。最后,我在结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为他们分别布置了一些基础性题目和拓展性题目,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功能,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强调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以促进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与生成。
参考文献:
[1]方嵘.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7(31):79-80.
[2]卢锋.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四个点[J].内蒙古教育,2016(20):60-61.
论文作者:梁富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学生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圆柱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这一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