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福建实践论文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福建实践论文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福建实践

唐任伍 李楚翘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 福建工作时期是习近平政治生涯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其为民情怀在实践中得以充分彰显。从厦门的特区规划与山区脱贫共同推进,到带领宁德人民开创摆脱贫困的“宁德模式”,再到福州的政府作风转变和打造服务型政府,以及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推动事关人民群众安危冷暖的民生工程等,都深刻践行着“发展为民”的思想信念,并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实践;宁德模式;摆脱贫困

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民生建设实践中孕育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更与习近平个人丰富的从政经历密不可分。从1985年6月至2002年10月的十七年零五个月里,习近平先后在厦门、宁德、福州以及福建省委省政府任职,成为习近平地方从政时间最长、成绩最突出的时期,亲身参与和见证了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福建人民做了许多大事、好事、实事,积极推进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改善厦门山区农村面貌,带领宁德人民开拓摆脱贫困的“宁德模式”,以“马上就办”的精神推进福州服务型政府改革,率先整治食品安全,建设“生态福建”,等。作为从基层逐步成长起来的领袖,他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深知并牢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无穷力量、深入基层才能获得“活水源头”。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福建实践,全面锻造和深化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务实作风、改革魄力和开放意识,不仅为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行稳致远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全国其他省份和地区的民生建设提供了福建“样本”,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病理学上常根据淋巴管大小将淋巴管瘤分为3种类型[4.5]:(1)毛细管型,多发生于皮肤和粘膜处;(2)海绵状型,多见于四肢和腋窝;(3)囊性淋巴管型,由大的淋巴腔隙构成。有作者认为这3种类型其实是同一种病变不同时期的表现[6.7]。由于淋巴管沿血管神经轴分布,因而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头颈部最常见[8]。本组病例为5例,占30%,这与文献报道相似。本病也可以发生于骨骼[7],属非常罕见类型,本组病例中有1例发生于手腕骨。发生于纵隔者,以前上纵隔多见,本组中2例发生于前上纵隔,且病灶偏右侧生长,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颈部病变也可以侵及上纵隔,本组病例尚未发现。

一、着眼长远,厦门特区建设与山区脱贫齐头并进

厦门是习近平踏足福建工作的第一站。20世纪80年代,厦门作为我国首批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重镇,但由于缺乏经验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其发展面临“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习近平于1985年6月到任厦门,这一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至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为厦门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深度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为此,厦门市委市政府开始积极行动,成立了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时任副市长的习近平牵头组织了国内近百位优秀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建设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进行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半,制定完成了全国第一部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即《1985—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下称《战略》)。这一《战略》既立足厦门发展实际,又着眼长远,在正确认识厦门在福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基础上,对厦门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进行了科学的判断和谋划。其中关于厦门成为自由港的三个发展阶段的规划,更为今天我国大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了丰富的参照,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开放意识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

协调平衡是厦门发展的关键。习近平十分关注厦门岛内外的平衡发展,关心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通过调查研究,他深知当时的厦门岛外地区还很贫困,于是就亲自深入岛外城郊,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考察边远农村生产发展和民生保障工作,与农民打成一片,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习近平强调:“下基层要少搞‘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不要‘一窝蜂’似地涌到工作基础好的‘热门’地方去凑热闹,而要多跑‘冷门’,到问题多、困难大、条件苦的地方和群众中去送温暖、办实事。”[1]为打破厦门岛内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他指出厦门要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把岛内外放到一起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针对农业农村工作,指出分管农业首先就是要“上高山,下海岛”,要挖掘生产潜力,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农业造血功能。在走访调查中,他也结合厦门同安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两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村民们指出了“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道路。科学的发展方式既保持了山区村庄的良好生态环境,又推动了农业的大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昔日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离不开习近平的牵挂和支持,而他的百姓情结也深得基层群众的敬重和拥戴。

二、俯身基层,立足现实构建摆脱贫困的“宁德模式”

1988年,习近平带着省领导对他“用特区的闯劲、特区的精神把宁德带起来”的希冀,赴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当时的宁德相当落后,是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为改变宁德的贫穷落后面貌,习近平到任后的3个月就走遍了宁德9个县进行深入调查,对闽东的发展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定位,并将调查中的所思所感形成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这篇文章给宁德人民带来了脱贫发展的新观念,也成了宁德摆脱贫困工作的奠基之作。习近平指出,推动宁德摆脱贫困现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是要在观念中树立“弱鸟先飞”的赶超意识,战胜精神贫困,并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发展,脱贫致富。

宁德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群众思想观念的保守封闭,没有大胆改革开放的干劲,更没有有力推进改革的举措。对此,习近平在宁德的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和精神上扫除“安贫乐道”“穷自在”“怨天尤人”等观念,帮助人们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从党员、领导干部到人民群众都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精神贫困”和“思路贫困”,通过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同时,实现精神扶贫离不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的发挥。习近平指出,“‘穷’和‘愚’是一个互为因果的马太效应问题: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2]于是,他将文化教育作为重点来调研,在看到贫困地区艰苦简陋的办学条件并和农村干部和农民进行交谈后,习近平内心沉重,愈发感到科技兴农、人才兴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农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却伴有缺乏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苦衷;乡镇企业、县级工业急待崛起,也存在诸事齐备,只缺人才的忧愁愁。”[2]不发展教育,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宁德的贫困面貌,但是,教育发展却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艰难困境,为此,习近平提出,通过国家办学和社会办学相结合的路子,调动各级各方办学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解决经费问题。在习近平的推动下,宁德地区特别是教育极其落后的畲族乡的教育投入逐年增多。

(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主旋律,因地制宜促进农业“先飞”

生态文明建设守护了福建的绿水青山,但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金山银山”,亦是习近平在福建主政思考的关键问题。福建省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中林区,山区林农占全省人口总量的七成以上,但在林权归属不清、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下,不仅乱砍滥伐现象难以制止、造林育林无法推进,严重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进程,更使林业产业发展困难,广大林农长期守着青山过穷日子。为此,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亲自督导、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的是使山林承包到户,为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2002年6月,习近平亲赴福建省林改试点武平县进行实地调研,他充分肯定了该县林改的阶段性成绩,并做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7],为全面推进林改工作指明了方向。2003年,在充分总结武平等地经验基础上,福建省出台了《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受益权”[8]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幕在全省拉开。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改革,福建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协调发展,武平县农民人均年收入更从林改前的3000元,增长至2016年的人均1.3万元,从贫困县跻身全省发展“十佳县”。

(二)发展教育激发内生动力,摆脱“精神贫困”

新峪煤业选煤厂入选原煤牌号为肥煤,一期工程系统于2005年投产,设计能力为2.0 Mt/a,采用的主、再选设备是预先脱泥有压给料LA1150型两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原料煤进入混料桶与高密度悬浮液一起泵送进入主选两产品旋流器,预先分选出重产物(矸石);轻产物(即精煤和中煤的混合物)再进入另一个混料桶与低密度悬浮液一起泵送进入直径相同的再选两产品旋流器,最终分选出精煤和中煤。

(三)加强党的建设,为扶贫脱贫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的近18年间,一直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他对如何带领宁德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性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其中便蕴含着他最原始的生态理念:“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2]他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综合发展应该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绿色”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在担任福建省委和省政府领导之后,习近平先后11次来到生态、自然资源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三明市实地调研,并指出从长远来看青山绿水都是无价之宝,突出了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更是后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雏形[6]。针对长汀县水土流失严重问题,习近平5次深入一线进行考察,鼓励长汀人民发展“滴水穿石”的精神,彻底整治红壤裸露的荒山,并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经过数十年努力,长汀完成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并实现了从生态治理到生态家园建设的转型升级。在习近平的战略谋划下,福建省2001年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省份。通过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努力,福建的森林覆盖率多年居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达到全优,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美好的环境。既要小康又要健康,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是习近平大力推动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和目标追求。

2.棚屋区改造,保障群众基本“安居”需求

在宁德扶贫脱贫的实践探索中,习近平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旋律,致力于改变宁德百姓最关切最想要解决的问题,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到了实处,以科学有力的措施促进了扶贫脱贫工作的落实。经过两年的努力,宁德的脱贫面貌有了明显改观,1989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554元,年均增幅达13.8%,全区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习近平宁德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宁德模式”,也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

三、真抓实干,打造为民惠民高效服务型的福州政府

1990年4月,习近平前往福州担任市委书记。从闽东山区到省会城市主政,意味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福州作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却与同类城市存在着不小差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政府工作方式和效率也有待改进和提高,需要进行一场重大转变。经过一番调研,习近平决定把改变干部作风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短时间内较难改变“硬环境”的情况下,优先提升“软环境”。着眼政府工作实际,他针对当时政府机关服务能力不足、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指出“我们要办的事很多,要为改革开放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这就需要提倡一种满负荷的精神,反对拖拉扯皮和人浮于事,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今日事今日毕。”[5]1991年2月,在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向福州全市干部强调,“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5]一场倡导“马上就办”的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政府机关效能的改革拉开了帷幕。主政福州期间,习近平做出了福州市委、市政府每年为城乡人民办20件实事的承诺,把20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而抓紧快办;针对外商投资提出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全部手续所需经过的各部门办事窗口集中于一栋楼,使投资项目审批做到“马上就办”,由此延伸,还出台了一系列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的举措。

在福州,习近平还提出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的“四个万家”工作思想,回答了“马上就办”为了谁的基本问题,通过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走出机关大院、走进百姓实际生活,加深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到实处。他先后带领有关部门同志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办公等方式解决了诸如船民住房、山区断水、村庄筑桥等一系列关乎基层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问题。在习近平的推动下,福州的政府机关作风焕然一新,政府工作走出办公室、走进千万百姓家中,察民情、解民忧、办实事,高效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大大加快,有效增强了政府工作的权威和公信力。“马上就办”和“四个万家”充分彰显了习近平为民惠民并真抓实干的工作理念和作风,而让人民满意,就是政府工作的最高价值取向。

四、关注民生,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幸福福建建设

民生建设不仅涉及引领发展的顶层设计,更与人民群众安危冷暖的切实保障息息相关。在福建工作时期,无论是在特区厦门、闽东宁德、省会福州,还是在省委、省政府任职,习近平始终坚持宏观部署与贴近群众相结合,秉持着“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前瞻性、开创性的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地区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心系人民,时刻将群众利益、民生所求记挂在心,努力谋划解决民生问题、改善和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最佳路径,使人民在改革发展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环境就是民生,建设“生态福建”走绿色发展道路

习近平认为,要切实把扶贫脱贫工作做到实处,不能离开人民群众,因此,在宁德工作期间,他以身作则做好群众来访接待工作,加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1988年12月20日,习近平亲自率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在霞浦县开展了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当天就反响强烈,共计与102名群众直接展开交流,在受理的86件问题中,有12件得到了当场答复和解决,其余的要求在一个月内由相关部门处理解决。信访工作换新颜,极大提升了群众对政府的认可度。习近平强调并动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放下架子,深入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2],他提出“四下基层”(1) “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的具体化要求成为宁德地区至今保留的执政传统。此外,习近平在宁德也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针对一些干部在扶贫脱贫、发展教育等工作中以权谋私,侵占专用物资、无偿调用劳动力、违法违规占地建房等问题,他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决定把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并从思想上、组织上做出全面部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宁德地区共查处了7392名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并将结果公之于众,由群众进行监督和举报[4],加之“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的实施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使宁德在遏制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二) 贴近人民,力推改革回应群众所需增进民生福祉

2.电力自动化技术按照内容可分为调度、发电厂以及变电站自动化三部分,主要技术要求包括:电网调度中电力终端电网信息的采集与分析,通信网络中的信息传输以及整理预测;发电厂自动化中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发电量控制系统以及电压控制系统等的自动化控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变电站相关设备的重新组合优化综合运用信息、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设备、线路等的实时监控、测量、保护与历史存档等功能;配电网自动化则主要实现配电网调度系统、馈线系统、用电管理系统等的自动化管理,完成电网信息数据采集监控、故障预测与故障恢复等自动化功能。

1.林改惠民生,使“家国得绿、林农得利”

习近平曾指出,由于时间地点、发展条件、生产要素组合等方面的差异,宁德的扶贫开发不可能照搬特区、开放城市的做法,而要摸索一条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路子[2]。但从根本来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围绕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既服从党委和政府的指挥,又协调配合,尊重规律讲究技巧,搞好“经济大合唱”。为发展经济,习近平立足宁德实际指出,宁德之穷在于“农”,出路也应在于“农”。宁德有着丰富的山海资源,与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相比,具有困(难)而不贫(瘠[3])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促进落后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此,最主要的是改变小农经济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大农业”综合开发上下功夫,即“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2]。一方面,以“大农业”的思路化解宁德地区长期粮食自给不足的问题,依托气候条件突破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局限,鼓励种植多种农作物,稳住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山海资源优势并向深层次开发进军,明确荒山绿化任务和指标,并大力促进林业生产发展,同时,引导海洋捕捞和滩涂养殖发展,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和脱贫致富开辟有效路径。

第7行的arba的完整形式应为arbai;第8行bedügün即büdügün,ür-e没有写出ü字母的长牙。这都是民间书写没有严格遵蒙古文正字法的结果。由于文书残缺严重,这里只能简述大意:在某月的十几(?)日,雇佣了某人,佣金为若干斗五升大麦。这些大麦中有若干升是大粒种子。

他作为核物理专家深知核爆炸的关键技术就是加速器,他选择“滞留”美国的目的十分明确:设法购买到加速器!这时,国民政府给他汇了5万美元,作为购买加速器的费用。可买一台加速器起码要40万美元,这点钱根本就不够。何况,即便买到了,也拿不到出口许可证,无法运回中国——美国政府严禁此类尖端技术设备出口。

由于历史、城市建设等原因,20世纪末福州市城区仍存在大面积的棚屋区,居民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并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大弊病。如何改善棚屋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是习近平倾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2000年7月,习近平选择在一个烈日当空的正午前往典型的棚屋区苍霞社区进行调研,真切体会棚屋区群众的困难和疾苦,使领导干部意识到加快棚屋区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棚屋区改造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强调,“‘安居’是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安居才能乐业。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生活条件困难的群众。改造棚屋区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9]此后,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苍霞棚屋区、仓山区上渡等地棚屋区均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改造工程,棚屋旧房被拔地而起的住宅楼所取代,近万户群众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新房子。

3.率先整治食品安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进入21世纪,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出现,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紧要课题。出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高度负责和深切关心,在习近平的领导和指示下,福建省于2001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严格的餐桌污染治理工程,建立起全面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筑牢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坚实屏障。对当时省外出现和曝光的瘦肉精问题,习近平高度重视并就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了包括农业生产部门、环保部门、卫生监督和工商管理部门、环保和卫生检疫部门等在内的各部门对餐桌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的路径和机制,强调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重视依靠专业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检测,要求政府部门包括科研单位共同出力。在他的推动下,福建省政府建立起由23个部门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2005年起又改设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使福建的食品安全监管打破了部门藩篱,各部门真正形成治理合力,逐步建立起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综合治理、严格把关、科学监测,这场餐桌污染治理、食品放心工程建设的民生攻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后,福建每年都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常抓不懈,其行动也在全国形成了重要的示范效应。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的立场和情怀,他牢记发展为民,深刻体察民生民情,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厦门特区、宁德老区、省会福州以及省委省政府的不同岗位上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全方位、多层次的民生实践,使福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把握机遇顺势猛进,人民群众共同向着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更为新时代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真实参照和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纪事[N].福建日报,2014-10-30.

[2]习近平. 摆脱贫困[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4,6-7,173,172,61,104.

[3]李宪建. 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研究——以“宁德模式”为视角[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05):49-53.

[4]张铭清.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N]. 人民日报,2018-03-01.

[5]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践行“马上就办”纪实[J]. 秘书工作,2015,(02):4-15.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8:244.

[7]吴毓健,林侃,方炜杭. 改革争先 击水中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改革篇[J]. 福建党史月刊,2017,(09):10-21.

[8]聚焦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N]. 福建日报,2018-05-21.

[9]段金柱,赵锦飞,林宇熙. 滴水穿石,功成不必在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发展篇[J]. 福建党史月刊,2017,(12):22-34.

The Fujian Practice of XiJinping 's People -centered People 's Livelihood View

TANG Renwu,LI Chuqiao

(School of Gover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

Abstract :The working period in Fujian is the key stage of Xi Jinping's political career. During this period, his feelings for the people have been fully demonstrated in practice. From the joint promotion of Xiamen's Special Economic Zone Planning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mountainous areas to the "Ningde Model" leading the people of Ningde to break away from poverty, the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zhou's government style and the creation of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height of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civil life projects that concern the safety and warmth of the people, the "development for the people" ideology and belief are deeply practiced and a solid practical foundation is laid for the formation of Xi Jinping's "people-centered" people's livelihood concept.

Key Words :People-centered; People's livelihood practice; Ningde Model; Getting rid of poverty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18ZDA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思想研究”(18AGL019)

[作者简介] 唐任伍(1953- ),男,湖南邵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生理论、管理思想史。

[ DOI编码] 10.13962/ j.cnki.37-1486/ f.2019.05.001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10( 2019) 05-0005-07

(责任编辑:宋 敏)

标签:;  ;  ;  ;  ;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的福建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