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失衡”:忽视社会成本_社会成本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失衡”:忽视社会成本_社会成本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失衡”:漠视社会成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成本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年增长速度在8%左右,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上下,有的国家和地区还出现负增长。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必须看到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即成本问题。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即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最有效地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以满足广大的社会需求。所以生产成本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加以考虑。企业的生产成本分为自生成本和外生成本。自生成本是企业自身引起的,是企业自愿的,而外生成本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故也称社会成本。中国现阶段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长是毋容置疑的,但总量增长的背后是我们所漠视的巨额的社会成本。“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中国资源总量本就不足,再加上人口众多,资源更是捉襟见肘,所以加强对社会成本的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成本及其特点

社会成本(Social Cost)是指企业实现经济业务所消耗的资源或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即企业经营活动的外部效应。

社会成本的概念在1819年就出现了,经济学家西斯蒙弟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最早比较明确地提出了社会成本的概念。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890年)中则提出了“外部经济性”的概念,“外部经济性”的提出,使经济学家从分析经济组织的个体行为扩展到分析个体经济组织的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庇古则进一步提出“外部效应”的概念,他指出,由于存在“外部效应”,使得生产者低估了真实的社会成本。科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主张通过产权明晰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这种通过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调控和降低社会成本。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社会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中越来越重要。当然,在经济学中所指的社会成本,更多的是指企业或个人行为对社会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发生的不可避免性。市场经济的外部性,直接导致了社会成本的产生。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单个盈利为目标。企业自身的活动都是微观的,它们不可能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生产,企业不可能也不愿意这么做。尽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看不见的手”理论来解释市场经济能使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状态,但斯密也不得不承认,市场存在着失灵现象,即缺乏完全竞争和外部效果。无论是缺乏竞争,还是外部效果,都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的一种损害,这种损害也应由企业来赔偿,于是企业的社会成本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2.影响深远性。市场的外部效果是一直存在着,但影响程度不同。在工业经济时代以前,人类活动的范围小,即使产生了环境污染,也会被大自然的净化能力所同化。但随着人类向工业经济时代的迈进,生产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大量的破坏,大自然的净化能力也大大降低,于是,环境保护问题便成了全球关注的问题。

3.管理主体的复杂性。由于市场不可避免地存在无序现象,这时,政府就要介入其中,发挥其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职能。政府从宏观的角度来衡量市场无序造成损害的程度,并把其作为社会成本分摊到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中。企业作为生产的微观个体对社会造成了损害,必须对其作出相应的补偿。

4.难以计量性。由于社会经济业务并未通过市场交易,因而社会成本缺乏客观性的计量标准(即难以用货币计量),这需要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确认每项经济业务的成本率。而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考虑,要花很多时间,信息提供成本大。因为某些相关数据不容易得到,甚至即使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也提供不出确切的数据。如:钢铁厂排出的烟尘对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活及生产均造成了损害,但若用货币来对损害进行计量,则显然很困难。

二、中国现阶段社会成本的内容

自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粗放型的,以“高投入,低回报”为主要发展模式。虽然,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重化工主导的阶段,必然会有大量社会成本的出现,其社会成本包含五个主要方面。

1.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制度。(1)从资源拥有角度看,中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都严重不足。在资源总量方面,中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在人均资源方面,中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0。(2)从资源消耗角度看,中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1990-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如今中国的钢材消费量已达到大约2.5亿吨,接近美国、日本和欧盟钢铁消耗量的总和,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水泥消费约8亿吨,约占世界的50%;电力消费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2位,仅低于美国。(3)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中国仍然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例如,以单位GDP产出能耗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之大。以日本为1,则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中国却高达11.5。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中国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总之,中国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

2.生态环境成本。生态环境成本就是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所需补偿的价值,以及由于对污染控制不力,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投入的大量资金,这将削减用于经济增长的投资。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本也越高。(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某些资源的利用加以严格限制,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社会经济为此而付出代价。中国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中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中国目前废水的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中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中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3.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是最有创造力的资源,它可以弥补其他资源的不足,又可以为开发新的资源而发挥作用。由于人力资源是随着时间而变化且逐步消失的,因此,人力资源浪费造成的社会成本增加是十分巨大的,这种损失和浪费主要有几种形式:(1)部分机关或企业工作人员尽管相对学历较高、素质较高,但又普遍存在的人员过剩,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2)部分机关或企业不能有效发挥工作人员的才能,难以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3)部分机关或企业间工作人员流动不畅,人力资源不能在各单位中合理配置达到最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导致了隐性失业显性化,大批人员失业下岗,但失业增加不仅使他们经济收入减少,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失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4.道德成本。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由于其价值观念、思想认识、道德素养及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在借鉴西方市场经济以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对其消极负面的影响所造成的后果防范措施不力,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更甚,因此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诸多方面的“病态”,如信用缺失、个人欲望膨胀、社会责任感不强和过度的投机心理等。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在某些方面加重了人们预期的心理负担。这些都使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付出更高的代价与成本。这种由精神或道德层面引发的社会成本笔者称其为道德性社会成本。

5.黄色性社会成本。笔者之所以定义黄色性社会成本,是因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生相伴的既有地下隐形经济活动,诸如假冒伪劣、音像盗版、卖淫嫖娼等违法行为及违规活动;亦有部分政府官员行贿受贿、权力寻租等利用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介入经济活动,以体制外灰色收入和法制外黑色收入的取得为目的的对社会财富的掠夺行为;还有因人为因素的作用,如某些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决策者由于决策失误和自身的行为过失,当然也包括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宏观政策的滞后等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的损害,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由于引发这种社会成本的行为往往游离于灰色和黑色活动之间,因此笔者称其为黄色性社会成本。

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失衡现象的出现,例如:过大的贫富差距、分配严重不公。在中国,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广大人民消费能力严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对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措施不力,将可能引发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使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福利受到严重损害。

三、社会成本成因简单分析

由于社会是不断运行和发展的,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波动和社会震荡必然会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经济利益的损失和福利的相对降低,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成本则是由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因此,对社会成本的正确分析必然取决于对经济转轨中各种问题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正确认识。

1.向市场经济转轨首先是财产制度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改革传统的所有制结构和形式(国家所有占绝对统治地位),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实现形式。改革前绝大部分经济资源由国家控制,所有制多元化的主要形式必然是存量国有资产的产权改革。因而,存量国有资产的产权改革就成为所有制多元化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国有资产产权改革过程进行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转轨成本的大小。

2.经济转轨意味着企业制度的根本变革,即从传统国有企业变为产权明晰、机制灵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原国有企业的大量冗员和过重的社会福利负担必须从企业中剥离出来,从而严重损害了这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并引起他们对改革政策的抵触,造成较大的经济转轨成本。

3.经济转轨意味着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从而使人们所得与其能力相一致,以激励人积极地劳动和工作。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对平均主义原则的否定,必然造成社会成员之间收入上的差别。但如果这种差异过大,或者收入差异的形成并非由于诚实劳动所致,而是由权势地位、人为政策甚至违法犯罪等因素造成的,那么,社会成员对分配不公和贫富差异问题就会更加敏感,就会产生抵制改革的消极因素。这个问题若不及时妥善解决,将会极大地影响公众对转轨过程的认同与支持,进而形成转轨成本。

经济转轨意味着资源配置方式和国家作用的转变。市场经济要求由市场机制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由经济主体自行决定生产、投资、消费等活动。与计划经济相比较,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作用方式大大改变了,从资源的直接控制者和垄断者变为资源配置的间接参与者和调节者。这种转变也意味着许多国家机构及其成员要失去以往的权力和利益。在这种权力转换和重新配置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对权力的滥用现象。

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占主体地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阻碍国力的迅速增长,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它所产生的弊端与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控制社会成本的几项措施

针对社会成本包含的内容及其形成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控制措施。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层面,两者只有和谐共处、相互协调,才能求得共同发展与进步,否则,对任何一方的蔑视都将使人们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与代价。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对人的全面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国民精神品质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方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即“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消耗极大,而循环经济是按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要求用最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3.利用税收和补贴政策,淘汰高社会成本企业,引导企业发展模式。一是对高原料投入、高资源消耗的企业征收高税;二是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及信贷优惠政策,保证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该类企业发展。

4.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于传统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能全面反映人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绿色GDP是一种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损失-人文部分损失。绿色GDP不仅反映了经济的增长数量,而且更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质量,能更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的发展和进步。

5.制定严格的污染控制标准,并配合相关的法律,严格执行。政府通过调查研究,确定社会所能容忍或承受的环境污染程度,然后规定各企业所允许的排污量。凡排污量超过限度的,则给予经济或法律惩罚。

6.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的经济职能特别是投资职能逐渐弱化,此时,应适时地把政府的主要精力转到为经济活动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对于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受到较多冲击的社会成员和群体,诸如失业者、贫困人口、退休人员等,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缺乏一技之长的低文化水平和低技能的社会成员,政府应当承担起扶助、救济、指导和培训的职责;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向这部分人提供社会保障,并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强提高其保障程度,扩大保障范围。

在“十六”大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共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便有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说明政府意识到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对中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传统的“以投入促增长”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实现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企业对成本的重新认识。不仅自生成本是企业成本,而且外生成本,即社会成本,同样是企业所必须加以考虑和重视的。只有尽快完成从漠视社会成本到重视社会成本的生产观念转变,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推广,进而共建我们的和谐社会,这需要每一个中国公民不懈的、长期的努力。

标签:;  ;  ;  ;  ;  ;  ;  ;  

中国经济发展的“失衡”:忽视社会成本_社会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