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批高考试题的分析与思考_地理论文

对一组高考试题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一组高考试题的分析

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中有这样一组选择题:

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图1中,O点到原料M[,1]、M[,2]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8~9题。

附图

8.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适,那么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

9.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A.NB.PC.QD.R

分析 本组试题以“原料指数”这一“新知识”为核心,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与人文地理中的主干基础知识“区位因素”密切联系,考查考生临场自学、应用“新知识——原料指数”的能力,迁移和重组教材主干基础知识(区位因素)等多项能力,试题图文并茂,且文字素材和图都十分简洁,是一组十分典型的“能力立意”试题,成为该试卷的“亮点”之一。

第8题:首先,考生必须在认真阅读文字资料的基础上,理解“假定”条件和“原料指数”的内涵;第二,结合第8题中的题干(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适)和图3,提取出有用的信息:O点位于M[,1]、M[,2]两个产地和N市场的中间位置;第三,调动平时学习过的“区位因素”原理和布局时的“最少投入”原则等,综合分析出M[,1]、M[,2]的原料指数的关系:M[,1]、M[,2]的原料指数相同,且都等于1,选出第8题的正确选项D。

第9题:根据第9题题干中的文字“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提取出有用信息:运原料M[,1]的运费相对较高。再根据“最低成本”的布局原则,工厂靠近M[,1]产地时成本(运费)最低,而选出正确选项B。

参考答案 8.D 9.B

二、对本组试题的深入思考

1.“新知识”试题的主要特点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一些教材和《考试说明》中没有要求的“新知识”被引入试题中,并以此为背景素材,成为考查考生“能力”的有力“武器”。高考试题中的重要题型,受到中学地理老师和地理专家的普遍好评。除本组试题中的“原料指数外”,2004年广东、广西高考地理卷中出现的“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2005年北京高考文综卷中出现的“等时线”等都属于此类型的试题。深入分析这类试题的命题宗旨,可以归纳出这类试题的相同点为:都以某一“新知识”为背景素材,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程度和相关的学习能力等,因此,这类试题称为“新知识”试题。“新知识”试题的突出特点有:

(1)创新性

“新知识”试题中的“新知识”是教材和《考试说明》中都没有出现过,也不可能是教师“教”过的知识,因此,对考生来说是一种“新知识”,是考生需要在考试中临时自学并按试题要求加以应用的“知识”,是对教材知识的一种合理“延伸”,甚至是“创新”。如“等时线”是对“等值线”的合理延伸,而“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是在“人口密度”基础上的“延伸”,“原料指数”是与区位因素密切联系的一种“创新知识”。由于这些“新知识”的出现,这些试题有效地考查了考生“有目的”的学习能力,充分关注了考生今后继续学习的潜在能力,深刻体现出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

(2)主干性

高考试题突出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尤其突出“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这类新知识试题也不例外。虽然试题中的知识对考生来说是“新”的,是教师没有“教”过的,也是《考试说明》中没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但由于这些试题的立意并不在“新知识”自身,而是“新知识”所涉及的《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基础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等,使该类试题不但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考试要求,反而更加体现出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是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命题意境。

例如:“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就与世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而“等时线”与“城市规划”密切联系,“原料指数”与工业布局紧密联系等。

(3)简洁性

由于这类试题中的“新知识”需要考生(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并按要求完成相关的应用,所以这类知识要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即符合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等(高考考查的主要能力)。为此,这些知识都用十分简洁的语言和相关的图表来表述,易于考生高考临时“自学”,并灵活地加以“应用”。如“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某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等都十分适宜于考生在考场临时“自学”“应用”。

2.对2006年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的思考

(1)夯实基础主干知识,突出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思路是复习备考的关键

试卷中的“新知识”试题不管有多“新颖”,但它必须与中学地理的基础主干知识密切结合才具有考查的价值。为此,高三地理备考的关键仍然是突出基础主干知识的把握和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知识迁移和重组能力的培养等。这是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始终的“关键点”。

(2)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热点问题,并适时地引入教学是提高高三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综合性极强的一门科学,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十分密切。高考命题者正是抓住了地理学科这一突出特点,将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但又与中学所学基础主干知识密切联系的“新知识”引入试题,并以这些“新知识”为素材,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主干知识的把握程度及其相关的重要能力。为此,中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这些活生生的地理现象,并适时地将这些现象引进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将这些地理热点作为素材,考查学生相关主干知识的把握程度,训练、培养学生的相关思维能力等。

三、原创“新知识”试题的案例简析

案例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附图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2.图中由“二氧化碳减少”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的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

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D.皮肤癌患者增多

简析 本组试题以“洋面封冻效应”和相应的结构图为背景素材,实则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对结构图的解读和应用能力等。

参考答案 1.D 2.A 3.C

标签:;  ;  ;  ;  

对一批高考试题的分析与思考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