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及人居环境的变化,许多公园绿地面临着改造与完善。山地公园以其地势复杂、场地有限,成为公园设计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公园改造设计针对现状核心景观不明确、主题景观特色不突出、景观空间体系断裂等突出问题,通过对地域元素的整合与提炼,形成新的设计亮点,进行以清峰山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山地景观风貌特征为元素,以山地文化为内容,以“有机分散布局、重点集中营造”为策略的针对性改造设计,进而获得公园整体环境的优化与升级。
关键词: 山地公园;地域特色;整合设计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各个城市正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在“退二进三”的政策指导下,作为城市核心公共绿地、代表城市形象的窗口与地域文化荟萃的公园,自然成为了城市绿地改造设计的桥头堡与风向标。可以说,公园以何种模式进行改造、设计的内容主体如何、怎样定位现代时尚景观与传统乡土景观的角色,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引导其他公共绿地的建设方向。
1.规划原则
规划体现地域性,应以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为基础。通过对山地公园规划及地域性的分析,提出山地公园地域性规划的基本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也称综合体现原则。地域环境本身是一个整体;自然环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环境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一个整体;地域环境各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均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合理性。山地公园规划应该在全面掌握地域环境因素各项规律的基础上,将规划区域与整个地形、地貌、生态特征和自然以及人文景观统一规划和设计,使山地公园整体地体现地域环境。
1.2地域个性原则
地域环境的特征是山地公园特色的依托条件。山地公园规划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气象特征,社会环境特征,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审美观念。不同地区山地公园的景观有不同的格局和生态过程,每一景观都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因此,山地公园规划与设计要因地制宜,体现当地景观的特征,这也是地理学上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要求。
1.3可持续发展原则
山地公园规划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宗旨,立足于将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永久的维护和利用,既有利于当代人,又造福于后代人。这就要求规划要从整体出发,从全局着手,对整个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尊重地域环境资源,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1.4动态性原则
山地公园的规划不是一层不变的,要以演进、发展的观点看待地域环境,不断赋予景观环境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2 规划理念与策略
针对山地公园的特殊性,本文从适应自然、展现文化和景观元素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公园设计的地域性营造策略。
2.1适应自然的景观格局
山地公园的构建需优先考虑用地的生态基础条件,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如缓坡、沟谷和崖壁等,形成标志性的景观形态;要善于利用山地的地形高差,赋予游客不同的视点和视角,形成多维度的景观视线廊道,并利用视线之间的相互穿插,构建“对景错落式”的景观空间序列。同时,应合理利用现有的保存较好的原生植被,结合山地的地形特点营建公园绿地,并以此作为打造生态城市的重要据点,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网络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展现文化的历史地域特征
不仅要满足人们丰富的公共活动需求,还应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延续场地文脉,营建出彩的文化体验空间。除此之外,还应将地域文化特征与景观实体进行充分融合,使公园的地域特色更加鲜明。
2.3地域文化展现景观元素
景观中雕塑、公共设施、指示牌、垃圾桶、休闲座椅、廊架等景观既满足了使用功能又能以新颖的主题形象表达和传承地域文化。山地公园的景观小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突显地域文化特色:表达地域特色文化、叙述历史文化故事、再现地域民俗文化生活、构造场所文化精神。在山地公园的地域文化的塑造中,挖掘地域文化性及凝练提取能够反映文化特征的景观元素,运用直接表达、隐喻、象征和抽象等表达手法,从景观小品的外在形态、生态性和寓意上将地域文化、生态文化融入到景观小品设计中,引起游人对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联想,更好地表达地域文化。
3 规划设计内容案例
3.1 以打造制高点—拜月阁为核心景亮点的特色公园
本文规划设计在提取瑶族图腾文化、服饰文化与土司建筑文化等元素的基础之上,将拜月亭扩建成为公园核心景观节点—拜月阁,打造城市的文化景观地标;以此为起点,形成鼓韵瑶风、铜江莲池、土州遗风、百褶广场、莲花公主雕像、北帝庙、瑶族梯田风情园、半山牛廊等系列特色景点,最终打造融合传统与时尚、独具山地风光与山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清峰奇胜—铜江瑶莲映锡都”的公园主题。
3.2 构建“对景错落式”的空间布局与“一主多辅式”的交通系统模式
规划设计通过错落的对景关系,减弱对空间不连续的影响,构建“对景错落式”的景观空间序列。以制高点—拜月阁为核心,形成两条空间轴线景观序列,即文化旅游观赏轴和地方风情活动体验轴,并延伸联系其他景观节点,各个景点互为对景、借景、框景,以形成丰富的观景效果,最终构建紧密联系的空间格局。通过空间与道路的整合,规划形成以清峰山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拜月阁景点为核心,以北帝庙、莲花公主雕像、百褶广场、瑶族梯田风情园等为节点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游览路线。
3.3“多维形态改造”的场地改造设计方法
铜山公园90%以上是坡度较大的山地与坡地,场地使用与场地空间需求的矛盾突出。本次规划设计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貌特色与实际条件,采用“分散布局、集中营造”的改造思路,重点营造场所意境,使不同类型的场所呈现不同的场所精神。本次规划设计保持北帝庙、莲花公主雕像原有主体景观的风貌特色,并加以修缮,扩建周边的场地空间;同时,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最终形成以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为主体、配套服务完备的现代休闲游憩空间。
针对存在标识性不强、体量太小、场地使用局限等情况的拜月亭,进行重新调整及扩建,形成新的核心设计亮点。本次规划设计结合土司建筑和白裤瑶建筑特点,注重提取白裤瑶族图腾中的牛角、绘画与土司衙建筑的斗拱屋顶等元素,顺应山势,与山顶小地形融为一体,对位于清峰山山顶的拜月亭进行扩建,形成核心景观控制点—拜月阁,为市民游客提供休闲空间与远眺场所;同时,在外观上将拜月阁打造成与山体完美结合的城市景观焦点,并使其成为铜江公园乃至南丹县的一个标志性景观构筑物。
4结语
综上所述,山地公园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公园,其地形地貌对设计影响较大。在进行山地公园改造设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以促使山地景观与现代空间环境融合发展:①尊重场地地形地貌,尽量保持公园独特的景观肌理以及由此衍生的自然环境;②根据地形地貌进行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和空间形态布局,注重对山体林地等的保护,避免破坏场地的景观肌理;③根据场地高程变化带来的景观特色,设置各个高程等级的空间控制点与核心景观控制点,进而形成不同等级的景观节点和亮点,构建景观节点和亮点的有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立磊.山地地区城市公园地形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2]郑帅.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研究—以信阳羊山新区规划为例.[D].信阳师范学院2015.
论文作者:张洋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景观论文; 山地论文; 公园论文; 地域论文; 文化论文; 地形论文; 特色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