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公有制的价值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市场经济不仅通过择业自由给了我们每个人选择集体的权利,而且还通过自由竞争改变了公有制集体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步步深入,传统公有制集体与非公有制集体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势头。于是许多习惯了在公有制集体中生活的人不免感到惆怅,甚至忧心忡忡。
与习惯的生活告别的确容易伤感,不过冷静的理性判断会让我们重新振奋起来。
在现有交通工具中,速度最快的无疑要算飞机。可如果某人因此而出门只认飞机,甚至连从武昌到汉口都非乘波音客机不可,那他就显得过于迂腐可笑。因为飞机对起降有特殊要求,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设置如此短的航线。这时此人硬要乘飞机的结果,就只能是欲速不达,反而离汉口越来越远。
恐怕没人相信现实生活中真有这种只认飞机而忘了目的地的蠢人,孰不知有时我们自己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对公有制的态度就是如此。不知从何时起,在各种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中,我们只认公有制,并且认定它只能有“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这两种形式。后来改革开放虽然也开始允许个体、私营、外资、合资等性质的所有制存在,但我们还是仅将其当作一种权宜之计,认为这些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不过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阶段性必要补充”而已,在政治上仍未给它们足够的发展空间。
肯定是我们认为公有制好,我们才会如此推崇公有制,可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说公有制好?
对人来说,世上大致有两种好。一种是目的性的好,一种是工具性的好。目的性的好是一种内在的好,它是因为自身的缘故而被我们作为目的来追求。工具性的好则不然,它本来无所谓好坏,只是因为有利于某种目的的实现才被我们也认为是好。依此判断,公有制应属工具性的好。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说公有制好,其实并不是由于公有制本身值得追求,而是我们认为公有制能最快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增殖社会财富,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换言之,倘若公有制没有上述功效,它就不再值得我们称道。如果实践证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确实能在经济领域的各种场合都显示出这种功效,那我们“唯公有制为好”也没什么不妥,但在一味追求公有制又“纯”又“大”的尝试失败之后;在非国有经济成分创造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之际;在诸如山东诸城一类的公有制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已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之时,我们还是只偏爱传统意义的公有制,还是贬抑其它性质和形式的所有制,那我们与那位出门只认飞机的先生又有何区别?
犹如飞机虽快却不适宜做短途交通工具一样,公有制纵然有理论推出的种种优点,也并不见得在任何实际情况下都最有效。现实的经济环境是极其复杂的,现实的供需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现实的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也是极其复杂的,而要想适应所有这些“复杂”,就不能对所有制有单一的限制。飞机的诞生至今也没有取代我们对火车、轮船、汽车乃至自行车的需要,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出现,同样不意味着其它种类的所有制的过时,何况飞机还在不断更新换代,公有制又怎能总是固守“全民”和“集体”这种呆板的模式?
在旅行目的已定的情况下,选择何种交通工具,要结合实际,以是否有利到达目的为标准。在有航线的路段就乘飞机,在没有航线的路段就选择火车,在也没有铁路的路段就选择汽车,在连公路也没有的路段就选择骑马或骑自行车……,由于这些交通工具都为旅行提供了便利,因而它们都是好工具。与之同理,在共同富裕目标既定的前提下,我们又何必只认公有制?“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一个企业的所有制是何性质是何形式,只要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能向国家上缴利税,能给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能吸纳就业人口,从而能给全民带来好处,那它就是好企业。反之,那些只亏不盈、不断负债,不仅无法上缴利税,反而要靠国家银行贷款度日,要靠全民养活的企业,即使姓“公”,又怎能说是好企业?
不问去哪儿,“非飞机不乘”是将飞机神圣化;不看效益,“唯公有制为好”是将公有制神圣化。所有将工具神圣化的做法都只会是一个结果:舍本求末,背离目的。将飞机神圣化的结果是忘记了旅行的目的,将公有制神圣化的结果是忘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认共同富裕为社会目标的话,那就该让公有制走下神坛了。
将飞机神圣化是一个虚构的低级错误,将公有制神圣化则是一个现实的低级错误。虚构的低级错误只是一个笑料,现实的低级错误却让我们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头。鉴此应谨记:别把工具当目的。
二
人们说公有制好,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它能免除剥削。而免除剥削,难道不是一种目的性的好吗?
不受剥削的确是值得追求的状态,而且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起因与主要目的,而公有制下也确实没有独占剩余利润的资本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唯公有制为好”。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首先并不是凡是非公有制企业,就必然存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剥削现象。一个非公有制企业存不存在剥削,与其如何分配企业的利润有关。利润是不同生产要素有效结合的产物,具体说来,主要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有效结合的产物,二者缺一不可。因而利润分配亦应该既分给劳动者,也分给投资者。也就是,既要按劳分配,又要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是按劳动者贡献的大小分配利润。按资分配则是根据投入资本的大小分配利润。按资分配以往遭到我们的忽视,甚至被认为不合理,但如果投资没有回报,又有谁愿意投资?而无人投资,提供生产资料,劳动力又如何从事生产,凭什么创造价值?何况投资者还要冒血本不归的巨大风险。因此一个企业只要将利润中属于劳动者创造的部分全都给了劳动者,即使投资者得到的更多,也无剥削可言。投资获利,犹如存款获息,完全不必大惊小怪,所不同的只是投资所获的利,既可能大于存款所获的息,也可能小于存款所获的息,甚至出现负利润。
麻烦是如何确定企业利润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究竟有多大?确定大了问题还不大,投资者少得一些而已;确定小了才会出现投资者无偿占有劳动者应得利润的剥削现象。在将劳动者尊为国家主人的社会,这个问题实际上也能基本获得解决。方法之一是将工人组织起来,以工会的名义与投资者就利润分成问题进行平等的谈判协商,此后就按双方都能接受的分配方案进行分配。方法之二是由政府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现,使用科学的方法制定一个公正的分配模式,让劳动者和投资者都各得其所得。当然在此之后,投资者还有可能用延长工人劳动时间、降低安全生产保护措施、加大劳动强度、克扣拖欠工人劳动报酬等方法来剥削工人,但这些问题只要我们在制度政策上做出安排,如制定劳动者保护法和安全生产条例、规定工作时限和最低工资标准和加强监督等等,这些形式的剥削也还是可以有所防范的。
其次,即使制定安排只能基本解决剥削现象而不能彻底杜绝剥削现象的出现,我们也不应该为此而取消非公有制企业的生存发展权。富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受剥削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两个目标若能同时达到当然好,问题是有时二者并不容易兼顾。以前,清一色的公有制虽然可以消除资本家,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体制僵化,活力不足,效率低下乃至“共同贫穷”。现在,多种性质所有制的共生共存虽然让我们逐渐富起来了,但同时社会中也的确发生了一些顾主剥削甚至压迫雇员的情况。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两难选择问题。
在两种所有制模式选择各有利弊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认准利大弊小的那种选择。清一色公有制下的“共同贫穷”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历史的经验证明这种现象是无法在原有的体制下得到改观的;多种所有制下的剥削则既是一种少数现象,也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实践证明它完全可以通过健全制度来不断减少其发生。由此可见,选择清一色公有制只能达到不受剥削的目标,却无法达到富裕的目标;而选择多种所有制共存则既能达到富裕的目标,也能基本达到不受剥削的目标。两相比较,后一种选择明显要优于前面的选择,因而即使再把剥削问题考虑进来,我们还是不能“唯公有制为好”。
最后,公有制企业虽然没有资本家,但实际上仍会出现剥削现象。我们已经听到见到不少公有制企业的厂长、经理任意挥霍企业资金,并用种种手段,将企业资产资金攫为己有的案例,这种不劳、不投入而获的行径,不就是剥削吗?所不同的只是,资本家是利用自己投入的资本进行剥削,而这些人则是利用国家赋予他的企业管理权进行剥削。资本家的资本剥削再利己,也不会去有意损害企业的利益,因为企业的利益也就是资本家的利益。而私欲熏心的公有制厂长经理的权力剥削,却经常发展到故意损害企业的利益乃至成心搞垮企业的地步。这就说明,公有制下没有剥削的判断也不是绝对的。
所以,公有制集体一统天下格局的结束,对我们的生活无论从那个角度说,都只会形成利大于弊的作用而不是更加不利的影响,我们完全不必为之伤感,也不必为自己可能进不了公有制集体而忧心忡忡。
标签:公有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