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在培育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_企业经济论文

地方政府在培育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_企业经济论文

地方政府在培育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方政府论文,劳动力市场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培育劳动力市场中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央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制定劳动力市场有效运作的规则,而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促使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有效运作,在于通过搞活劳动力市场来繁荣地方经济。本文就地方政府在培育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

1.我国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并且有加大的趋势。按照人口——劳动力的成长周期,1980—1995年期间的新增人口到1995—2010年期间成为新增劳动力,造成每年新增劳动力几百万人的压力。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正在变小,农业劳动力中余下的1/3的过剩劳动力将在今后15年内呈上升趋势。随着公有制企业改革对现有资本和劳动进行重新组合,富余人员的在职失业公开化,公有制单位今后15年内也会有劳动力流向市场。三项相加则今后15年中每年劳动供给压力是相当大的。在劳动力需求方面,今后15年国民经济面临技术升级任务,企业会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倾向于选择技术含量较多的资本劳动组合,造成替代和排挤劳动力的后果,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2.存在着劳动力配置机制双轨制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人企业蓬勃发展,传统的劳动供给体制被打破,公开、平等、自由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开始被引进了劳动系统,劳动力配置由过去劳动部门“包办婚姻”改变为劳动力与企业自由结合,劳动力市场化的配制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劳动力需求量大,需求渠道多。第二,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以及城乡集体型企业生产情况多变,要求劳动力进出灵活及时。市场化的劳动力配置方式适应了企业对劳动力增减变化的需要。第三,劳动力供求双方选择性大,企业有选择工人的自由,工人也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劳动力在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间的流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在公有制单位的用人机制方面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用人单位既无用人自主权,职工也很少有选择的权力,职工流动的意识往往因住房、户口等诸多原因而难以成为现实。由于缺乏劳动力供求的市场机制,公有制单位的工资水平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价格。分配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平均主义与地区、行业、企业和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分配不合理差距并存,又反过来扰乱劳动力市场价格,给均衡工资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3.存在着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开放性与地区分割、身份差别之间的矛盾。有效的劳动力市场要求有统一的劳动力价格和自由流动性,而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的要求是有矛盾的。不经户籍管理部门注册的人在婚姻、上学、就业等方面没有其应有的权力。人们在社会身份上,又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全民所有制职工与集体所有制职工、干部与工人等等差别。一般来说,农民的身份很难变为工人,工人也不容易成为干部。这种政策结果是:对一部分有优越身份的人大大减少了职位职业和竞争的压力,因而减少了工作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又减少了身份较低的人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4.社会保障制度落后于劳动力市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社会化管理程度较低,保险费收缴困难,基金运营也存在许多问题。与此同时,职工福利待遇的单位化、住房的单位所有制没有根本改观,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很大阻力,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二、地方政府在缓解劳动力供求失调上的作用

从劳动力的长期供给来看,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是减少劳动力供给压力的可行的办法,因此,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但是在短期内不能解决就业压力问题。“让妇女回到厨房去”的办法可以迅速减少就业压力,但鉴于我国工资低水平的经济现实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妇女解放和妇女平等的社会目标,这是一个不可取的办法。因此,在短期内缓解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只有在扩大劳动力需求上做文章。

扩大劳动力需求根本出路是繁荣地方经济,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例如广东等沿海省份近些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不仅吸收了本地的剩余劳动,而且吸收了外省民工,仅广东省就吸收了外省民工200万人。日本、东南亚各国都是人口密集的国家。都有过劳动力大量过剩的历史,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日本、新加坡等国都由劳动力过剩转变为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可见,劳动力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资本不足,经济不发达而言的相对过剩。缓解这个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沿海省份发展经济的经验是大量吸引外资。境外剩余资本的大量进入,实现了剩余劳动和资本的有效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带来了沿海省份的飞速发展。目前这些特殊政策基本推广到各内陆省份。各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大力吸收外资,特别要利用本地优势找到和外资结合的最佳点,力争做到后来者居上。

如果说依靠外资发展经济是有限的,那么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生长点——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各地均有民营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地处鲁西北平原的博兴县兴福镇,改革开放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贫穷乡,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几十元。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他们依靠民营经济的发展,全镇形成了厨房设备、制板、黑白铁加工、建筑材料、化工、柳编等六大支柱产业,兴办各类企业920家,实现社会总产值4.6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09元,农民人均存款3700元,兴福镇经济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出路,还吸引了各地的剩余劳动力到兴福打工。兴福镇委、镇政府的主要经验就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走“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路子。

三、地方政府在促进劳动力配置市场化中的作用

现存的劳动力配置双重机制的矛盾要通过劳动力配置市场化来解决,也就是说要尽快实现公有制单位用人机制的转换。在公有制单位中引入公开、平等、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为此,地方政府首先要实行政企分开,对地方政府所管辖的企业实行资产管理和劳动人事管理分离,正确划分政府对企业资产拥有的权限和职工在企业工作多年所应有的产权权益。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对各种企业资产可根据情况做各种安排,宜出售的资产可向职工和公众转让,不宜出售的,可出租和托管经营。企业一旦获得资产经营的自主权,自然会有效使用用人自主权,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可随之形成。

在对国有企业实行财产和人事分离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集体福利和工作报酬相分离的问题,这涉及到住房的商品化和集体福利社会化问题,要对职工住房实行有偿转让,实现职工住房的商品化。食堂、幼儿园、学校等脱离企业实行商品化自主经营。

地方政府在迈出这一步时往往遇到很大阻力,许多职工长期以企业为家,一旦割断其与企业的脐带关系,他们是难以接受的,在企业中精力投入最多的老职工抵触情绪最大。实际上,改革所遇到的阻力说到底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和不透明有关,而不完全是精神和心理因素。在劳动和资产的分离过程中必须充分估价老职工对企业资产形成所做的贡献,对老职工和其它职工进行合理补偿,对已经资不抵债的企业的职工,要由社会保障机构给予帮助,这样,改革才能为群众所接受。

四、地方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功能

1.职业技术开发。我国正在开始进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轨的改革攻坚战,这种深层次的改革,必然会把大量的工业隐性失业人口显性化。职业技术开发可以使失业人口通过再培训而具备新的就业技能,这将大大减轻隐性失业显性化带来的社会震动。一方面为劳动力市场培训出市场需求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劳动力需方培训劳动力的时间与费用,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职业技术开发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而积极的因素。在职业技术开发的经费来源方面,失业后的再就业培训费用主要应由地方政府承担,因为这与减少社会震动,实现转轨期的平稳过渡关系较大,而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应由个人和家庭承担费用,岗位技能培训则应由企业承担费用。在转轨过渡期,地方政府应较多承担再就业培训工作,随着过渡期的结束,职业培训可以由独立经营单位逐步按商业化原则来进行,即以有偿服务来维持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而前期的政府财政专拨是十分必要的。

2.开办职业中介机构。为了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各地方政府应在各主要经济中心地区建立常设的、有固定场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政府开办的职业中介结构。由于政府在信息收集和传递上具有优势,开办职业中介机构既可以有效引导劳动就业,也可以给各类民间职业介绍机构的兴办起示范作用。政府的职业中介机构应该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合同鉴订,办理招聘录用手续,待业保险,转岗培训,争议仲裁等一条龙服务。政府的职业中介机构另一重要任务是组织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实现区域乃至国际间劳务协作,建成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和利用搭桥铺路。

3.建立劳动监察体制。1994年7月5日,全国人大八届八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规范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国家还专门制定了与之配套的17个法规文件,地方政府的职责在于落实《劳动法》及相关法规文件。为此地方政府要抓紧建立劳动监察体制,要制定劳动监察法规和工作程序制度,建立专门机构,配备具有较高劳动法律素质和相关科技知识的劳动监察人员,建立劳动监察举报制度,发挥一般劳动者的监督作用;还要及时处理各种劳动争议,建立企业调节委员会,充实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完善劳动仲裁制度,提高劳动争议案件的办案质量和结案率。

五、建立适合各地情况的保障制度

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将进入深层次改革的攻坚阶段,这样大规模的系统改革必然会引起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许多资不抵债的企业将依法破产,大量隐性失业将显性化,这些与人们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由社会经济问题转化为棘手的政治问题。因此,在推动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的同时,地方政府在放弃对企业直接管理之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减少经济变革的振荡。这是一个能够同时促进政府实现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双重目标的政府行为,地方政府应该对此项工作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在该工作上投入更多精力。

1.建立失业保障体制。中国失业保障制度出台已九年,九年来的实践,失业保障只覆盖了失业队伍很小的一个面,九年来为近百万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鉴于我国经济不发达的事实,我国的失业保障不可能象欧美模式那样由国家全包,统收统支。而应由国家、企业、个人共担保险责任,特别应强调个人的责任。鼓励个人储蓄,鼓励家庭保险,同时政府要统筹部分基金以应付特殊的困难。为了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减少社会负担,地方政府可以实行以工代赈的救济方式代替单纯补贴。在我国各城市,一方面是“有人没活干”,另一方面是“有活没人干”。全国城镇艰苦岗位共缺员3000万人,与“隐性失业”人数相当。这种结构失业问题的产生,在于长期的大锅饭使许多职工产生了怕苦怕累和骄娇二气。为适应体制转轨,也应使职工来一个观念转变,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新局面。为做好以工代赈工作,地方政府应对当地劳动力供求情况胸中有数。还要着手开发一些大量吸收劳动力的城市建设、植树造林等工程。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面临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曾制定了一个计划,组织一百多万失业人员去植树造林,由政府支付工资,既缓解了失业现象,又提高了森林覆盖面积,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2.建立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体制,这体现了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其实质在于把社会保障机制与个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防止社会保险改革在打破一种“大锅饭”之后陷入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各交一半,2/3直接记入个人帐户,1/3进入平均化之后再进入个人帐户,将来每个人都按照制度规定支用自己的帐户资金,结余后可由家属继承。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交纳,1/2用于建立个人帐户,1/2用于建立共同的大病统筹基金,有病先支用个人帐户,遇大病另外申请使用统筹资金以弥补自己无力负担的部分。这种保障方式最大限度调动了个人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到社会互助的一面,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3.社会保障基金来源问题。由于我国过去长期没有积累社会保障基金,经济剩余都用作了生产投资,因此现在遇到了公有部门老职工保险费历史积累不足问题。这个问题单靠吃新职工的保险是不行的,必须找到根本解决方法。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从存量资产或地产中划出部分资产作为社会保障基金来解决老职工保险费不足的问题。过去没有给老职工支付足够的工资来形成保险费的正常积累,而是把这部分资产用在了投资建设上,所以只能把这部分资产重新划回来形成社会保险基金。这样的制度安排需要地方政府对各企业资产和股权进行评价,准确划定应归社会保障机构的部分,同时要对这部分资产的运作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保值增值。防止贬值和流失。因此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险机构就不只是单纯对现金保险费进行管理,还要对资产性保险基金进行管理。

标签:;  ;  ;  ;  

地方政府在培育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