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的生物效应

磁场的生物效应

一、磁场的生物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徐奡澍[1](2021)在《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及其生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尽管现有的抗肿瘤疗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于化疗药物和放射治疗的标准抗肿瘤疗法仍存在潜在的副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极低频、低强度的磁场对正常的细胞无害,甚至可能是有益的,而这类磁场会对某些恶性肿瘤产生一定影响。极低频磁场(<300Hz)已被证实能够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周期分布、凋亡、自噬、分化、系统免疫等过程,且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抑制血管生成和转移,并且具有副作用小、成本低、应用广泛、无创等优势。此外,在与化疗药物的联合治疗中,极低频磁场不仅能通过刺激肿瘤细胞表面产生小孔而促进药物的吸收,还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增强化疗药物的作用、降低化疗药物剂量。然而,尽管关于极低频磁场对肿瘤细胞生物效应的研究众多,但应用的磁场类型、磁场参数、测试的肿瘤细胞类型差异较大,因此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一致性、重复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探究极低频磁场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开展了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及其生物效应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制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为了探究极低频交变磁场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既要满足基本的细胞培养条件,又要在足以覆盖细胞培养器皿的空间内产生均匀的磁场照射环境。提出基于现有商业型细胞培养箱的磁场内置型细胞培养系统,将改进型亥姆霍兹线圈内置于细胞培养箱,采用基于H桥的串联谐振电路驱动线圈产生强度、频率可控的极低频交变磁场;为了将磁场照射方向纳入实验设计,提出将大尺寸三维亥姆霍兹线圈外置于细胞培养箱的磁场外置型细胞培养系统,选用亚克力作为细胞培养箱的制作材料以避免常规金属材质细胞培养箱对磁场分布的影响,结合线圈产生的均匀区大小定制了细胞培养箱内嵌于三维亥姆霍兹线圈中,以实现细胞培养的同时施加强度、频率、方向可控的极低频交变磁场。(2)针对磁场类型、强度、频率、处理时长以及检测样品等实验设置的差异引起的极低频磁场对肿瘤细胞效应重复性、一致性较差的问题,本文从磁场照射方向、磁场强度、频率、细胞种类四个方面分析了极低频交变磁场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磁场外置型细胞培养系统设计了细胞存活率检测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垂直于细胞培养平面照射的磁场比平行照射的磁场抑制细胞增殖的效果更显着;采用磁场内置型细胞培养系统验证了极低频交变磁场强度、频率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存活率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频率磁场对不同种类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极低频交变磁场对普通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有限。(3)针对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生物效应机制尚不明确的现状,采用TMT标记蛋白质组学法与质谱法对未照射/照射磁场(200Hz,1m T)环境中生长24小时的乳腺癌细胞MCF-7进行了图谱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出了差异表达蛋白,利用基因本体数据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注释、定位、通路富集以探索其涉及的机制,结合免疫印迹法与流式细胞术进行初步的实验验证,为后续基于蛋白质组的极低频交变磁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机制研究提供指引。(4)为了探究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从机理上解释极低频交变磁场如何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设计免疫印迹法、流式细胞术、荧光检测法等实验,研究了极低频交变磁场引起的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的机制。结果表明细胞周期阻滞与凋亡现象随着照射时长的增加而增强,G2-M期细胞数量的增多与极低频交变磁场引起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下调有关,而细胞凋亡的发生与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的活性氧生成、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GSK-3β激活相关,通过加入GSK-3β抑制剂进行重复性实验证实了GSK-3β在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细胞凋亡中的关键作用,为极低频磁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现象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针对极低频交变磁场生物效应研究中的装置研发及机理研究问题,研制了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极低频交变磁场照射方向、磁场强度、频率对不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设计细胞存活率检测对照实验,得出垂直照射的磁场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且细胞响应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强、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对频率的响应差异较大、磁场的照射对普通上皮细胞增殖无显着影响的结论。(2)针对极低频磁场引起的生物效应机制尚不明确的研究现状,对极低频交变磁场照射后的乳腺癌细胞进行了TMT标记蛋白组学分析。采用质谱法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比经极低频交变磁场照射24小时的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系与未经处理的MCF-7细胞系的谱图,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定位、注释与富集分析,揭示了极低频交变磁场对乳腺癌细胞生物效应的潜在机制,为深入研究极低频磁场引起的肿瘤细胞生物效应提供思路。(3)研究了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和调控细胞周期分布的机制,设计免疫印迹法、流式细胞术、荧光检测法、活性氧检测等实验,探究极低频交变磁场引起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的机制。提出乳腺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主要与极低频交变磁场引起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降低相关,而细胞凋亡与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的活性氧生成、GSK-3β激活有关,为特定频率极低频磁场抑制细胞增殖的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方杰[2](2020)在《交变磁场对沙生果蔬地梢瓜采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沙生果蔬—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Freyn)K.Schum.)是萝藦科、鹅绒藤属直立半灌木,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和江苏等省区比较常见。三萜及黄酮类化合物为地梢瓜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全草及果实都可作为珍贵的蒙药材,在清虚火、益气、生津、通乳等方面效果显着。地梢瓜成熟期是在6-8月份,由于果实采后田间热与呼吸作用旺盛,导致果实发生了组织纤维化,严重影响了其货架期及食用价值。目前已研究出其它果蔬的生物保鲜、化学保鲜、物理保鲜等各种保鲜方法层出不穷,但对于地梢瓜的保鲜却少有研究,因此,研究地梢瓜的保鲜方法已势在必行。生物磁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磁性、生物磁现象和生命活动过程中结构功能的关系以及以外磁场对生物体磁影响的生物学和磁学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属于生物物理学的分支。磁场保鲜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无化学污染与生物污染等自身独特的优点,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细胞壁降解是引起植物果实软化的主要原因之一。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在细胞壁降解中至关重要。BG是催化细胞壁中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的最终生化反应。而PG可以使植物细胞壁与果胶发生裂解,产生半乳糖醛酸和低聚半乳糖醛酸,最终导致果实软化。本研究采用不同强度及时间的交变磁场对沙生果蔬地梢瓜进行处理,测定其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从而确定磁场处理的最佳强度和时间,为应用于其它果蔬保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通过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基因细胞壁降解酶BG、PG基因的克隆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地梢瓜在最佳磁场处理后BG、PG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情况,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究磁场处理的保鲜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不同强度的交变磁场对地梢瓜进行处理,得出磁场处理强度值为1.28 mT可以使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保持稳定,使得地梢瓜的口感更能维持稳定,同时可降低其呼吸强度、硬度、膜渗透率,减缓地梢瓜的软化速度,使得外观品质保持良好,此时地梢瓜的保鲜效果最好。(2)采用不同时间的交变磁场对地梢瓜进行处理,得出磁场处理时间为15min可以使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保持稳定,使得地梢瓜的口感更能维持稳定,同时可降低其呼吸强度、硬度、膜渗透率,减缓地梢瓜的软化速度,使得外观品质保持良好,此时的保鲜效果最好。(3)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差异基因细胞壁降解酶BG、PG基因全长序列并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地梢瓜的cD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经测序后,得到BG和PG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311 bp和1434bp,经Blast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了BG、PG基因的cDNA全长。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得出当磁场强度及处理时间为1.28 mT、15 min时,可降低地梢瓜的BG、P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此时地梢瓜的保鲜效果最好。

戴天缘[3](2020)在《基于微剂量学及纳剂量学的离子束相对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离子束由于具有倒转的深度剂量分布和Bragg峰附近相对较高的生物效应,被国际肿瘤放射治疗界公认为是目前最先进,最有发展前景的放疗用射线。相对生物学效应(RBE)是离子束治疗中极为重要的参数,实现离子束RBE精确计算是实现离子束精准治疗的重要前提。由于离子束RBE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生物物理模型才能实现临床治疗中的离子束RBE计算。然而,当前国内外的RBE模型均存在各种局限,因而严重地制约了离子束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将围绕离子束RBE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一方面以微剂量学量为基础对现有RBE计算模型进行改良并适当拓展,另一方面以纳剂量学量为基础建立全新的RBE计算模型。此外,还对具体临床应用中需要解决的RBE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以微剂量动力学模型(MKM)的理论为基础,引入理想组织等效正比计数器和基于Gate软件包的微剂量学量蒙特卡罗(MC)模拟技术,改良MKM模型计算参数确定方法,建立了基于微剂量学量MC模拟的离子束生物有效剂量精确计算方法。该方法提高了以MKM模型为基础的离子束RBE计算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并且可以方便的应用到不同的离子束治疗中心,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2)以径迹结构MC模拟得到的纳剂量学量数据集为基础,结合浓缩历史MC模拟实现了离子束相关纳剂量学量的计算。建立了国内外首个基于纳剂量学量的离子束RBE计算模型(Logistic nanodosimetry model,简称LNDM),并建立了基于LNDM模型的临床RBE精确计算方法。本文的系统验证结果显示LNDM模型的计算精度优于现有其他模型。此外,该模型实现了离子束RBE计算从微米尺度向纳米尺度的跨越,提高了离子束RBE计算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改善了现有RBE模型中存在的较多不足,有助于离子束在临床治疗中充分发挥其物理学和生物学优势。(3)首次实现了磁场对离子束微剂量学量影响的理论研究,结合磁场对离子束纳剂量学量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为:在临床MRI的磁场强度范围内,磁场对离子束的微剂量学量和纳剂量学量均无影响,亦不会因此使离子束RBE发生变化。对碳离子治疗中RBE与分次剂量的依赖关系的研究发现:随碳离子分次剂量的增加,不论正常组织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值如何搭配,肿瘤细胞的RBE值始终大于正常组织细胞的RBE值;此外,还发现了RBE随剂量递增的反常现象。上述结果对MRI引导和大分割离子束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建立了精确可靠的离子束RBE计算方法,改善了当前离子束RBE计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实现离子束精准肿瘤治疗提供了有益参考。

陶清萍[4](2020)在《磁场生物学效应与生物样品磁学差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虽然人们对生物体内部成分具体物理特性的认知比过去深刻许多,但总体来讲尚处于起步阶段。生物磁性普遍微弱,并且生物体非常复杂,导致目前大多数生物体组成成分的磁学性质仍然未知,磁场和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作用靶点仍不够明确,机制探索相对缺乏。本论文主要采用基于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的高灵敏度磁学测量系统来检测和分析多种新鲜分离生物样品在生理温度(37℃/310K)及相应溶液状态的磁化率,结合磁学性质测量和强磁场下的细胞生物学表型分析,为深入研究磁场下的生物学效应提供生物和物理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样品的磁化率具有多样性。磁化率是反映物质可被磁化程度的物理量,我们测量了生理温度下多种样品的磁化率,发现大部分生物样品为抗磁性,但质粒DNA和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人鼻咽癌细胞CNE-2Z的细胞质呈顺磁性。此外,我们发现来源不同的组织(包括正常和癌变等)和细胞的磁化率,以及蛋白等生物样品在固体状态与溶液中的磁化率各不相同,这可能与其内部组成和状态都有关联。2发现强磁场可改变CNE-2Z细胞亚结构的取向。我们发现加强磁处理后有丝分裂间期CNE-2Z细胞核质中心连线更顺着磁场方向排列,不仅是磁场生物学效应的新发现,也说明有丝分裂间期细胞胞内物质分布并不均匀,具有磁各向异性。我们将纺锤体两极之间的连线定义为纺锤体的长轴,对于有丝分裂后期B阶段细胞而言,纺锤体长轴越长,纺锤体长轴与磁场方向夹角越小,但是有丝分裂后期A阶段细胞与之相反。猜测可能虽然有丝分裂后期A阶段细胞纺锤体两极间距离增大,但是动粒微管解聚变短,微管总体密度降低,纺锤体顺微管方向排列趋势减弱。3梯度磁场可改变CNE-2Z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定位、取向和形态。通过对分离细胞组分的磁学测量以及大梯度磁场下的细胞成像分析,证实了有丝分裂间期CNE-2Z细胞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微小磁性差异,足以导致细胞核与细胞质在大梯度超强磁场中产生相对位移。与有丝分裂间期细胞核倾向于向磁场强度降低的方向定位不同的是,在梯度磁场中,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相对于细胞质更倾向于向磁场强度增大的方向定位,推测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较细胞质抗磁性更弱或者呈顺磁性。此外,我们发现不同磁场强度和磁场梯度的组合可使纺锤体的取向和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有意思的是,在加磁处理后,有丝分裂前中期和中期细胞染色体的弥散程度有所减小,提示外部磁场可使胞内染色体规整排列。另外,加磁处理后,纺锤体的长宽比发生了较显着的变化,且纺锤体长轴垂直于磁场方向的细胞纺锤体两极夹角较纺锤体长轴平行于磁场方向的纺锤体大,这提示磁场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和调控有丝分裂进程的工具。4中等强度低频旋转磁场对不同类型肿瘤抑制效果不同。我们研究了中等强度低频旋转磁场(low frequency rotating magnetic field,LF-RMF)对荷瘤小鼠的生物学效应。发现中等强度LF-RMF的抗癌效果具有肿瘤特异性,LF-RMF对MDA-MB-231和MCF7乳腺癌细胞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对GIST-T1胃肠道间质癌细胞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无抑制。提示该两种肿瘤组织的磁学性质可能不同,因而对磁处理响应不同。此外,MCF7和GIST-T1荷瘤小鼠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降低,肝脏损伤减少,表明LF-RMF在癌症患者的肝脏保护中具有潜在的临床优势。虽然由于本课题在前期对所涉及的新实验方法的摸索,加上SQUID和强磁场双方面机时的限制都导致了本论文的实验数据目前还比较有限,还有很多后续实验亟待进行。但是本论文通过测量多种生物样品的磁化率,发现生物样品虽然磁性较弱,但是样品间存在着显着性差异。我们进一步依托强磁场大科学装置,通过细胞生物学表型分析,发现亚细胞结构之间的微观磁性差异会直接导致其在强磁场下受力不同,说明不同类型生物样品的磁性差异可能会直接导致其在磁场下的响应不同,这不仅有助于开发磁场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新应用,也为生物磁学和磁生物学提供了磁学理论基础。

樊竹[5](2020)在《中等强度静磁场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静磁场(Static magnetic field,SMF)广泛存在于人类生存环境中,包括天然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GMF,约40 μT)和磁性材料或工具产生的人工磁场。不同强度的磁场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中等强度静磁场(1 mT~1 T)(以下简称强磁场)在多种疾病的替代和补充治疗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中药磁石内服可以潜阳纳气、镇惊安神,外用的磁场治疗仪可以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发挥消肿止痛、止血的功效。近年研究发现,强磁场抑制多种类型癌细胞的生长,具备用于肿瘤治疗中的潜力。然而,目前对癌细胞在磁场作用后性质、转移等的变化及其机制还有待分析。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强磁场的作用及其机制对于该方法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肿瘤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及肿瘤的远处转移导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乳腺癌细胞是肿瘤细胞转移分析的常用模型。研究表明,强磁场可以增加一些化疗药物如紫杉醇、5-氟尿嘧啶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前期结果也发现一种弱磁场,即亚磁场(hypomagneticfield,HMF,约1 μT)处理可以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迁移。提示强磁场可能不仅用于肿瘤生长抑制也可用于肿瘤转移干预。因而,本论文研究,采用小鼠乳腺癌细胞4T1为研究对象,以地磁场环境为对照,进一步探索强磁场(约254 mT)对于4T1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等性质的作用及机制。细胞计数、细胞活力及CFSE染色研究结果表明,强磁场的处理可以加速4T1细胞的增殖,但细胞活力显着降低。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强磁场处理可以显着抑制4T1细胞的迁移。为了进一步探索不同强度静磁场对于细胞作用的共同途径,我们运用亚磁场、地磁场和强磁场三种不同强度的磁场环境对4T1细胞进行干预,并运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多种基因筛选策略及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提示,线粒体及端粒区域可能响应磁场强度的连续变化,是静磁场的作用靶标之一。为了验证强磁场对线粒体的相关作用,我们对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进行了检测。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经过强磁场处理后,4T1细胞线粒体的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线粒体的宽度显着降低;seahorse能量代谢分析仪显示,强磁场处理后的线粒体的耗氧率显着降低,胞外酸化率显着增加,ATP的产量及细胞内ROS的含量显着降低;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强磁场的作用使细胞内抗氧化酶如过氧化氢酶、总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力下降,细胞培养基中乳酸含量增加,糖酵解代谢通路关键基因MYC、PDK1的表达显着增高。以上结果证明,强磁场的作用降低了线粒体的功能,抑制了氧化磷酸化进程,促进了糖酵解代谢的增加。同时我们观察到,强磁场处理后的线粒体的膜电位升高,这与常规认为线粒体功能降低会伴随膜电位降低不同。我们通过对seahorse能量代谢分析仪数据深入分析,认为强磁场可能对线粒体呼吸链上的ATP合酶具有一定影响,导致线粒体合成ATP的降低及膜电位的增加,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强磁场可以显着抑制ATP合酶的活力。Western-blot及荧光共定位的结果显示,强磁场处理后ATP合酶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但是可能相对于线粒体外膜的距离变远。同时我们对强磁场处理后细胞端粒及端粒酶的状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强磁场处理导致4T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降低,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表达降低。因TERT不仅与细胞的无限增殖相关,也与细胞的迁移相关。为了进一步确定TERT相关通路是否介导了磁场的作用,我们运用siRNA对4T1细胞的TERT基因进行敲降,结果显示TERT基因敲降后,强磁场对4T1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消失。这些结果证明,强磁场可以降低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端粒酶的表达及活性,缩短端粒长度,且TERT可能是强磁场的作用靶点之一。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线粒体及端粒酶可以响应静磁场的变化。强磁场降低了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功能,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ATP合酶而造成的。鉴于多数化疗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快速分裂的特点而抑制肿瘤增殖,强磁场加速了小鼠乳腺肿瘤细胞增殖,为日后在肿瘤治疗中的联合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强磁场同时抑制了肿瘤细胞的迁移,提示磁场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磁场联合化疗药物共同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新的方向。

索婷婷[6](2020)在《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力电气设备和生活类电子产品比比皆是,使得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无处不在,人类暴露于磁场环境的机会随之增加。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强磁场是指磁感应强度大于1 m T且小于等于1 T的磁场[1],广泛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和国防军事等领域,其生物学效应也成为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殖系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对雄性动物而言,睾丸是精子发生和成熟的重要生殖器官[2]。同时,睾丸对各种刺激因素如温度、化学物质、药物、辐射等都比较敏感,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影响精子的发生过程、睾丸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极低频交变磁场和稳态强磁场的生物学效应方面,中强磁场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较少。本文以雄性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从精子质量、睾丸形态结构、生精细胞凋亡、血清性激素水平和睾丸抗氧化能力等方面研究了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并对其相关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目的探讨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脉冲磁场卫生防护标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第一部分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辐照装置:中强磁场发生器采用大容量脉冲电容器放电产生脉冲大电流,继而产生中强磁场,波形脉宽为9 ms,磁场强度峰值为0~2 T可调。2.动物分组及辐照:健康成年雄性BALB/c小鼠270只(体重19.8±2.2 g),随机化为假辐照组和5个辐照组(10 m T组、50 m T组、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每组45只,再将每组分为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9只。选用中强磁场发生器,对各实验组小鼠每天辐照1 h,连续辐照14 d,假辐照组小鼠的处理均同于辐照组,但磁场发生器的磁感应强度为0 m T。3.实验方法:1)连续辐照14 d,期间记录各实验组小鼠体重的变化;2)连续辐照14 d,分别于辐照后1 d、7 d、14 d、28 d和60 d进行取材,剥离双侧睾丸并记录重量,计算睾丸指数;3)剥离双侧附睾,游离精子,光镜下观察和统计精子数量、畸形率和存活率等指标;4)采用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睾丸的形态结构,十字交叉法测量小鼠睾丸生精小管直径。研究结果1.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体重及睾丸指数的影响中强磁场辐照期间,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第4 d后体重开始下降,100 m T组和400 m T组小鼠在辐照第7 d后体重开始下降,辐照第13 d时,与假辐照组相比,高强度辐照组体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个实验组小鼠体重在辐照后1 d、7 d、14 d和28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时体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7 d和14 d时体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7 d、14 d和28 d时体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中强磁场辐照可影响雄性小鼠体重增长。六个实验组小鼠睾丸重量在辐照后1 d、7 d、14 d和28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和7 d时睾丸重量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4 d和28 d时睾丸重量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个实验组小鼠睾丸指数在辐照后1 d、7 d、14 d和28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和7 d时睾丸指数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4 d时睾丸指数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辐照组在辐照后28 d时睾丸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本实验条件下中强磁场辐照可影响雄性小鼠睾丸指数。2.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精子质量的影响2.1精子数量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精子数量在辐照后1 d、7 d和14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辐照组相比,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7 d和14 d时精子数量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辐照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2.2精子畸形率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精子畸形率在辐照后1 d、7 d和14 d和28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400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时精子畸形率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7 d、14 d和28 d时精子畸形率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辐照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2.3精子存活率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精子存活率在辐照后1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在辐照后1 d时精子存活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条件下中强磁场辐照可对雄性小鼠精子质量造成损伤,且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3.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形态结构的影响3.1睾丸组织形态的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不同强度辐照组小鼠呈现出不同的睾丸组织形态结构,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各时间点,10 m T组和5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形态结构未发生明显异常,生精上皮基底膜完整,生精小管内各级生精细胞排列整齐,管腔内可见成熟精子;在辐照后1 d和7 d时,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形态结构逐渐发生异常,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界膜轻度增厚,管腔内精子数量减少,出现轻度空化。在辐照后28 d和60 d时,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形态结构又趋于正常。3.2生精小管直径的变化:六个实验组小鼠生精小管直径在辐照后1 d和7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生精小管直径缩短,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时,800 m T组小鼠生精小管直径明显缩短,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条件下中强磁场辐照可使雄性小鼠睾丸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且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第二部分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影响的机制探讨材料与方法1.辐照装置:同第一部分实验。2.动物分组及辐照:同第一部分实验。3.实验方法:1)采用TUNEL法检测生精小管中细胞凋亡情况;2)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小鼠睾丸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 3)的表达水平;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 R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的水平;4)采用ELISA法检测睾丸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变化。研究结果1.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细胞凋亡的影响1.1睾丸组织生精细胞凋亡检测结果:TUNEL染色结果经图像分析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生精细胞发生凋亡数在辐照后1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生精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睾丸组织凋亡蛋白表达:WB检测结果显示,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7 d、14 d、28 d和60 d时,不同强度辐照组小鼠睾丸组织BAX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在辐照后1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BCL 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辐照后7 d时,5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Caspase 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Caspase 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辐照后28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在辐照后60 d时,100 m T和4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中Caspase 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在辐照后1 d时,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BAX/BCL 2比值明显升高(P<0.05),在辐照后7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BAX/BCL 2比值明显升高(P<0.05)。上述结果提示,中强磁场辐照可增加雄性小鼠睾丸细胞凋亡。2.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2.1血清T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血清T含量在辐照后1d和7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血清T含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时,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血清T含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血清Gn RH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血清Gn RH含量在辐照后1 d和7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800m T组小鼠血清中Gn RH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血清Gn RH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血清LH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血清LH含量在辐照后7 d和14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7d时,50 m T组和100 m T组小鼠血清LH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00 m T组小鼠血清LH含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辐照后14 d时,50 m T组和100 m T组小鼠血清LH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清FSH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血清FSH含量在辐照后1 d和14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d和14 d时,800m T组小鼠血清FSH含量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中强磁场辐照可影响雄性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3.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3.1 SOD活性: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睾丸组织SOD活性在辐照后1 d、7 d、14 d和28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14 d和28 d时,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MDA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睾丸组织MDA含量在辐照后1 d、7 d和14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和14 d时,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 GSH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睾丸组织GSH含量在辐照后1 d和7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GSH含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时,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GSH含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中强磁场辐照可影响雄性小鼠睾丸抗氧化能力。研究结论本实验条件下中强磁场辐照:1.可影响雄性小鼠体重增长,造成睾丸指数下降;2.可降低雄性小鼠精子质量,且辐照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3.可造成雄性小鼠睾丸形态结构改变,且辐照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4.可诱导雄性小鼠睾丸细胞凋亡;5.这些效应的产生可能与睾丸细胞凋亡增加和血清性激素水平、睾丸抗氧化能力改变有关。

卢怡[7](2020)在《磁场引发磁性骨水泥生物学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骨水泥作为骨粘固剂,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常见的骨水泥有CPC和PMMA骨水泥。但CPC骨水泥的力学性能较差,凝固时间较长;PMMA固化温度过高、弹性模量大、成骨活性差。因此,对CPC和PMMA骨水泥进行改性,成为扩大其临床应用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磁刺激能有效地影响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行为,将磁刺激与磁性材料相结合制备出刺激-响应型骨水泥,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骨治疗方法。本论文将兼有生物活性和良好磁性的CNTs/HA添加到骨水泥中,利用CNTs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磁性以及HA良好的生物活性,制备出兼有良好生物活性和磁性的CPC和PMMA骨水泥,并对其在磁刺激下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本论文根据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将兼具生物活性和良好磁性的CNTs/HA作为添加剂,按照6wt%的固相比添加到CPC和PMMA骨水泥中,分别制备出具有磁性的CPC6和PMMA6骨水泥。通过对两种骨水泥的结构、物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发现,CNTs/HA的加入并不会改变两种骨水泥的物相组成;相比改性前的骨水泥,CPC6骨水泥的凝固时间更短,而PMMA6骨水泥的固化时间略有延长,但两种骨水泥的固化时间都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同时,磁性PMMA6的固化温度与PMMA相比,从82℃下降到51℃。抗压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两种骨水泥的抗压力学性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改性前骨水泥相比,CPC6骨水泥的抗压强度提高了51.10%,弹性模量增加了26.70%;而PMMA6骨水泥的抗压强度提高了44.40%,弹性模量下降了31.60%。磁性M-H曲线测试表明,CPC6和PMMA6骨水泥均表现出一定的弱磁性。其中,CPC6的磁饱和强度为0.85 emu/g,PMMA6的磁饱和强度为1.03 emu/g。将改性前后的骨水泥(CPC、CPC6、PMMA、PMMA6)分别与前成骨细胞MC3T3-E1进行体外共培养,并施加不同强度的静磁场刺激(0,20,60,130 m T),探究磁性骨水泥和静磁场刺激对MC3T3-E1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骨水泥改性前后都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且都具有促进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但磁性骨水泥与改性前骨水泥相比拥有更好成骨活性。静磁场刺激的单一使用,可以提升细胞的成骨活性,尤其是在60 m T的静磁场强度下。将静磁场刺激作用于磁性骨水泥时,同种静磁场强度下,磁性骨水泥上细胞的成骨活性总体高于改性前骨水泥上细胞的成骨活性,即静磁场和磁性骨水泥可以协同提升细胞的成骨活性,尤其是在60 m T的静磁场强度下。通过对体外细胞共培养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测定,分析四条成骨相关信号通路(TGF-β、BMP、Wnt、MAPK)是否参与60m T静磁场和磁性骨水泥诱导的BMSCs成骨分化过程,结果表明,静磁场或磁性骨水泥可能通过激活TGF-β、Wnt和MAPK通路诱导BMSCs的成骨分化,TGF-β、Wnt和MAPK通路参与磁性CPC6和静磁场协同诱导的BMSCs成骨分化过程,Wnt和MAPK通路参与磁性PMMA6和静磁场协同诱导的BMSCs成骨分化过程。通过Western Blot手段检测MAPK通路上三种关键蛋白(p38、ERK、JNK)的磷酸化表达水平发现,磁性PMMA6可能通过MAPK/p38通路诱导BMSCs成骨分化,单一的静磁场可能通过MAPK/p38和MAPK/JNK通路诱导BMSCs成骨分化。MAPK/p38和MAPK/JNK通路参与磁性PMMA6和静磁场协同诱导的BMSCs成骨分化过程。

吴平[8](2020)在《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文中认为在畜禽饲料中过量添加抗生素,会导致动物源食品存在严重的食用安全性隐患,饲料无抗化是大势所趋。豆粕作为油脂工业副产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富含蛋白质,适合用于多肽生物饲料的制备,因此豆粕发酵技术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然而,当前工业化发酵豆粕方法比较传统,存在发酵成本高、效率低、智能化水平差等问题。为此,本文以多肽含量为主要指标,研究嗜热菌高温固态发酵技术,旨在省去豆粕熟化灭菌环节,简化发酵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研究发酵过程的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技术及其机理,旨在提高发酵效率;研究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旨在构建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发酵过程的精准控制。具体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以生物量、蛋白酶和pH值为评价指标,开展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制种试验。将经筛选的胰蛋白胨大豆培养基定为发酵种子液培养基,经正交优化获得该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55℃、接种量3%、初始pH 7.0和摇床转速180 r/min。在此条件下,细菌菌落总数达到了7.49×108 CFU/mL。生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对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过程拟合程度更高,相关系数R2达到0.9894。(2)以发酵豆粕多肽含量为指标进行高温发酵试验,获得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0.04 h、发酵温度55.33℃、水料比1.34:1和接种量12.46%(v/v)。与原料相比,发酵豆粕多肽、粗蛋白、可溶性蛋白和总酚含量分别显着升高了148.58%、5.26%、37.47%和42.96%,胰蛋白酶抑制剂、粗纤维、粗脂肪和pH值分别降低了77.43%、14.63%、19.42%和22.90%,豆粕营养价值显着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量>20 kDa的大分子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α’,α和β亚基(90.5、71.5和55.2 kDa)、大豆球蛋白的酸性和碱性亚基(37.6和19.8 kDa)、Gly m Bd30k(30 kDa)以及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24 kDa)等食物性过敏原发生降解,小肽(200500 Da)和氨基酸(<200 Da)含量显着提高。回转式发酵罐(8 m3)放大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不灭菌高温发酵可以在保证一定发酵效果的同时,可省去蒸汽灭菌和粉碎步骤,降低生产成本。(3)以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物量和发酵豆粕多肽含量为指标,进行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种子液发酵和豆粕固态发酵试验。优化获得磁场强化种子液发酵最佳条件为:总发酵时间24 h、磁场在接种后第6 h介入、磁强度80 Gs、磁处理时长2 h。种子液菌落总数比无磁场组提高36.94%。优化获得磁场强化豆粕固态发酵最佳条件为:总发酵时间48 h、磁场在发酵后第14 h介入、磁强度80 Gs、磁处理时长5 h。发酵豆粕多肽含量相比于未加磁场组提高了12.32%,达70.86g/kg。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磁场强化后的菌体外观正常,核糖体数量升高,细胞膜增厚,增大了分泌蛋白合成与胞外转运能力,这可能是发酵后豆粕多肽含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之一。(4)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转录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磁场处理前后共有408条差异基因(156条表达量上调和252条表达量下调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磁场处理后涉及核糖体(关键基因rplE/F/N/O/P/Q/R/V/X、rpsC/E/H/K/M和rpmD)、RNA聚合酶(关键基因rpoA/B/C)和氨基酸(关键基因hisA/B/D/F/H/I/Z、argB/D/F、carA/B、gltD、rocA、murD和ilvC)代谢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使得微生物细胞氮循环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过程中,胞外蛋白质和酶的分泌水平提高,有利于对发酵过程中底物蛋白的分解、提高多肽含量。磁场处理后,与DNA合成直接相关的holB(DNA聚合酶IIIδ亚基)基因发生下调,细胞复制速率大幅增加的可能性降低,磁处理后细菌相比于对照组只增殖36%左右可能与此有关。(5)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蛋白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磁场处理前后共有25个差异表达蛋白(12个上调和13个下调蛋白),细胞S-layer蛋白上调趋势增大了细胞粘附性和菌落形成能力,使得菌体更易与基质发生锚定。核糖体休眠能力的降低,加大了蛋白质和氨肽酶的合成速率。综合分析蛋白和转录组结果显示,磁处理后胞内涉及丙酮酸脱氢酶和磷酸丙糖异构酶表达的pdhA/B和tpiA基因上调,提高了糖代谢供能效率;核糖体涉及细胞延伸因子EF-Tu的rplV、rpsC和rplP基因上调,加速了氨基酰-tRNA向核糖体相应位点的转运,提高了肽链延伸效率。细胞在发酵过程中发生分泌和自溶作用时,可释放胞内积累的蛋白质(酶),增强发酵底物蛋白水解能力,提高多肽含量。(6)利用探头式近红外光谱仪,从发酵料层中取样后实时监测豆粕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动态变化。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指标最优联合子区间分别为5,6046,001、6,8077,205、8,0108,408和9,61510,000cm-1以及4,0004,663、4,6675,330、6,0016,665和6,6697,332 cm-1。Si-PLS定量建模结果显示,多肽含量的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494和0.9570以及4.45和4.06;粗蛋白含量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385和0.9346以及3.45和3.56;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校正和预测模型Rc和Rp以及RMSECV和RMSEP分别为0.9446和0.9492以及1.13和1.09。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系统结合Si-PLS算法可快速监测到发酵豆粕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变化,为高温固态发酵豆粕智能化生产系统设计奠定基础。(7)以基础日粮和添加抗生素日粮为对照组,进行添加50、100和150 g/kg高温固态发酵豆粕(HFSBM日粮组)饲料肉鸡喂养试验(42 d)。相比于两组对照组,HFSBM日粮组对肉鸡生长性能未有负面影响;胸腺(p=0.111和0.156)和法氏囊(p=0.274和0.051)重量有上升趋势,分别从0.08 g/100 g提高至0.110.12 g/100 g体重以及从0.090.10 g/100 g提高至0.100.12 g/100 g;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含量(p=0.112和p=0.024)下降,分别由478和598 U/L降低至334429 U/L;十二指肠吸收能力(绒毛高度VH,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着(p=0.02&0.001和p=0.052&0.027)增加,VH分别由1358和1430μm增长至15081512μm;V/C分别由7.69和7.99提高至9.0310.54;空肠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显着增加,由4.35和4.24 log CFU/mL显着(p<0.05)增加至5.616.63 log CFU/mL。肉鸡日粮中通过添加HFSBM替代原有豆粕不仅可以降低畜禽抗生素用量,还在增强肉鸡免疫系统、保护肝细胞、促进小肠吸收和改善肠道微生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莫炜川,胡平东,樊竹,刘缨,赫荣乔[9](2019)在《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磁感应强度远低于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 GMF)强度的亚磁场(hypomagnetic field, HMF)(≤5μT),是地外空间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也是研究地磁场生物学功能的必要条件。生物体对亚磁场的感知和响应是生物磁学和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从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综述了动物亚磁效应及其生化和分子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探讨了多通路介导亚磁生物效应的可能机制。

杨宝林,程雷,王娟,杨振,许安[10](2019)在《稳态磁场下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和磁场在现代医学的广泛应用,人类暴露于磁场的风险逐渐增大,磁场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公众的日益关注。稳态磁场(static magnetic fields, SMFs)具有磁场强度及方向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特性,而各种强度的稳态磁场实验装置陆续建成,为相关磁场生物学效应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平台。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模式生物,能灵敏感知磁场变化。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稳态磁场装置的发展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了不同强度的稳态磁场对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涉及生长发育、老化、运动行为、应激和代谢等,以及其响应机制,并总结归纳了不同强度稳态磁场条件下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磁效应的异同点,以期为稳态磁场的医疗应用以及各种暴露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二、磁场的生物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场的生物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常用磁场装置
        1.2.2 磁场对肿瘤细胞的非热生物学效应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研制
    2.1 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1 系统功能与指标
        2.1.2 总体设计方案
        2.1.3 线圈的选型
    2.2 磁场内置型细胞培养系统设计
        2.2.1 改进型亥姆霍兹线圈设计
        2.2.2 线圈驱动单元设计
        2.2.3 磁场采集单元设计
    2.3 磁场外置型细胞培养系统设计
        2.3.1 三维亥姆霍兹线圈设计
        2.3.2 细胞培养环境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性能测试及其生物效应分析
    3.1 引言
    3.2 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性能测试
        3.2.1 改进型亥姆霍兹线圈测试
        3.2.2 三维亥姆霍兹线圈测试
    3.3 实验材料及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3.3 MTT细胞存活率检测法
        3.3.4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3.4 极低频交变磁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照射方向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4.2 磁场强度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4.3 磁场频率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低频交变磁场对乳腺癌细胞生物效应的蛋白组学分析
    4.1 蛋白组学技术
        4.1.1 蛋白质、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
        4.1.2 基于质谱法的蛋白质组学
        4.1.3 定量蛋白组学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4.2.2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4.2.3 免疫印迹法
        4.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与细胞周期
    4.3 磁场照射对乳腺癌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
        4.3.1 基于质谱法的蛋白样品鉴定总览
        4.3.2 差异表达蛋白(DEPs)的筛选
        4.3.3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4.3.4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富集分析
        4.3.5 差异表达蛋白的免疫印迹及实验验证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5.1 细胞凋亡
        5.1.1 凋亡的主要信号通路
        5.1.2 凋亡的负调控因子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细胞培养
        5.2.3 DAPI细胞核染色
        5.2.4 细胞内活性氧(ROS)测定
        5.2.5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5.3.2 极低频交变磁场引起乳腺癌细胞G2-M期周期阻滞
        5.3.3 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细胞凋亡与活性氧的关系
        5.3.4 GSK-3β在乳腺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交变磁场对沙生果蔬地梢瓜采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地梢瓜
        1.1.1 地梢瓜概述
        1.1.2 地梢瓜的植物学特性
        1.1.3 地梢瓜的研究现状
        1.1.4 地梢瓜的开发利用前景
    1.2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
        1.2.1 磁场的生物学特性
        1.2.2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理
    1.3 果蔬的贮藏保鲜技术
        1.3.1 气调贮藏保鲜
        1.3.2 辐射保鲜
        1.3.3 脉冲强光处理保鲜
        1.3.4 涂膜保鲜
        1.3.5 生物拮抗菌保鲜
        1.3.6 植物源防腐剂保鲜
        1.3.7 基因工程技术保鲜
    1.4 细胞壁结构及其与果蔬质地变化的关系
        1.4.1 果实成熟软化机理
        1.4.2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1.5 细胞壁降解酶
        1.5.1 β-葡萄糖苷酶(BG)
        1.5.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1.6 选题目的
    1.7 研究内容
2 不同磁场强度处理对地梢瓜采后生理特性的影响
    2.1 实验技术路线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准备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2.4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3 不同时间磁场处理对地梢瓜采后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实验技术路线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准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数据处理
        3.2.4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4 地梢瓜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目的基因BG、PG的克隆
    4.1 实验技术路线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转录组测序
        4.3.2 引物设计
        4.3.3 地梢瓜总RNA的提取
        4.3.4 反转录成cDNA一链
        4.3.5 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4.3.6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4.3.7 基因克隆及基因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功能注释
        4.4.2 交变磁场处理地梢瓜差异基因筛选
        4.4.3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4.4.4 地梢瓜BG和PG基因序列
        4.4.5 地梢瓜总RNA的提取
        4.4.6 目的基因扩增结果
        4.4.7 目的基因菌落PCR结果分析
        4.4.8 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4.5 小结
5 磁场处理对地梢瓜BG、PG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影响
    5.1 实验技术路线
    5.2 地梢瓜荧光定量PCR反应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试剂的配制
        5.2.3 实验方法
        5.2.4 实验结果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微剂量学及纳剂量学的离子束相对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放射治疗的发展历程
    1.2 离子束放射治疗的发展历程
    1.3 离子束放射治疗原理
    1.4 RBE在离子束治疗中的作用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对生物学效应生物物理模型
    2.1 生物效应及其模型
    2.2 靶模型与线性平方模型
    2.3 基于LET的 RBE模型
    2.4 混合束模型
    2.5 MKM,LEM,RMF,Nan Ox模型
第3章 基于微剂量学量的离子束相对生物学效应
    3.1 离子束微剂量学量及其测量
        3.1.1 微剂量学量
        3.1.2 组织等效正比计数器
    3.2 组织等效正比计数器壁对离子束微剂量学量测量的影响
        3.2.1 壁效应
        3.2.2 组织等效正比计数器壁引起的离子束辐射场畸变
        3.2.3 TEPC壁对微剂量学量测量的影响
    3.3 基于微剂量学量蒙特卡罗模拟的离子束生物有效剂量精确计算方法
        3.3.1 离子束微剂量学量的蒙特卡罗模拟
        3.3.2 基于微剂量学量的离子束相对生物学效应和生物有效剂量精确计算
第4章 基于纳剂量学量的离子束相对生物学效应
    4.1 径迹结构与纳剂量学量
    4.2 纳剂量学量初探
    4.3 纳剂量学量
    4.4 离子束纳剂量学量测量
    4.5 离子束纳剂量学量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4.6 单能离子束纳剂量学量数据集的构建
        4.6.1 单能离子束纳剂量学量计算
        4.6.2 单能离子束纳剂量学量结果
    4.7 离子束混合辐射场的纳剂量学量计算
        4.7.1 离子束混合辐射场的纳剂量学量M_1~(C1)和F_2~(C1)的计算
        4.7.2 离子束混合辐射场的纳剂量学量M_1~(C2)和F_3~(C2)的计算
        4.7.3 离子束混合辐射场的纳剂量学量计算方法验证
        4.7.4 碳离子束混合辐射场的纳剂量学量计算结果
    4.8 LNDM模型理论推导
    4.9 基于LNDM模型的离子束生物RBE计算
        4.9.1 LNDM模型参数确定
        4.9.2 基于LNDM模型的离子束LQ模型参数与细胞存活分数计算
        4.9.3 基于LNDM模型的离子束生物RBE计算
        4.9.4 基于LNDM模型的单能离子束辐射生物学相关数据计算
        4.9.5 基于LNDM模型的离子束Bragg峰展宽
        4.9.6 LNDM模型讨论
    4.10 基于LNDM模型的离子束临床RBE计算
        4.10.1 基于LNDM模型的离子束临床RBE计算方法
        4.10.2 基于LNDM模型的离子束临床RBE转化因子计算结果
    4.11 基于LNDM模型的离子束临床剂量精确计算
        4.11.1 前列腺癌简化模型
        4.11.2 前列腺癌离子治疗中的不同临床效应终点
        4.11.3 不同临床效应终点的临床剂量计算
        4.11.4 离子束临床剂量精确计算
第5章 特殊情况下的离子束相对生物学效应
    5.1 磁场对离子束微剂量学量及相对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5.1.1 磁场对离子束剂量分布的影响
        5.1.2 磁场对离子束微剂量学量的影响
        5.1.3 磁场对离子束RBE的影响
    5.2 大分割离子束放射治疗中RBE与剂量的依赖关系研究
        5.2.1 大分割离子束放射治疗
        5.2.2 大分割碳离子放射治疗中RBE随分次剂量的变化
        5.2.3 正常组织细胞与肿瘤细胞RBE随分次剂量递增现象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离子束RBE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磁场生物学效应与生物样品磁学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生物材料的磁学性质及梯度磁场的生物学效应)
    1.1 磁场相关概念
        1.1.1 磁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
        1.1.2 磁场的分类
    1.2 物质的磁性起源
        1.2.1 磁矩
        1.2.2 磁化强度和磁化率
        1.2.3 利用超导量子干涉仪测量物质磁学性质
        1.2.4 磁学单位的换算
    1.3 磁性材料的分类
        1.3.1 抗磁性材料
        1.3.2 顺磁性材料
        1.3.3 铁磁性材料
    1.4 磁各向异性
    1.5 外磁场作用于磁偶极子的力和力矩
    1.6 生物样品的磁性
        1.6.1 生物组织的磁学性质
        1.6.2 细胞的磁学性质
        1.6.3 血液及其主要组成成分的磁学性质
        1.6.4 遗传物质的磁性
    1.7 梯度磁场对生物样品的作用
        1.7.1 作用在细胞上的磁力
        1.7.2 强梯度磁场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种生物材料磁化率的测量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小鼠器官/组织磁化率不同
        2.3.2 细胞磁学性质研究
        2.3.3 质粒具顺磁性
        2.3.4 染色体抗磁性相对较弱或具顺磁性
        2.3.5 干燥状态和溶液状态蛋白质的磁化率不同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3章 高强度稳态磁场对亚细胞结构取向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高强度稳态磁场使间期细胞核质中心连线更顺磁场方向排列
        3.3.2 高强度稳态磁场中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纺锤体较有丝分裂后期A细胞纺锤体更顺磁场排列
    3.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4章 梯度磁场对鼻咽癌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分离CNE-2Z细胞核与细胞质
        4.3.2 CNE-2Z细胞核和细胞质的质量磁化率
        4.3.3 CNE-2Z细胞核与细胞质在梯度场中受力的计算
        4.3.4 梯度磁场改变有丝分裂间期细胞细胞核相对细胞中心的定位
        4.3.5 梯度磁场改变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中心相对细胞中心的定位
        4.3.6 梯度磁场处理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纺锤体与磁场方向夹角增大
        4.3.7 梯度磁场处理后的有丝分裂前中期细胞纺锤体长宽比变化不明显
        4.3.8 梯度磁场处理后的有丝分裂前中期细胞染色体弥散程度降低
        4.3.9 梯度磁场处理后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纺锤体长宽比变化不一
        4.3.10 梯度磁场处理后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排列更紧密
        4.3.11 长轴垂直于磁场方向的纺锤体两极夹角更大
    4.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5章 中等强度低频旋转磁场对人乳腺癌细胞和人胃肠间质瘤细胞荷瘤小鼠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中等强度低频旋转磁场实验装置及加磁方式
        5.3.2 LF-RMF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
        5.3.3 LF-RMF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
        5.3.4 LF-RMF轻微抑制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T1细胞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
        5.3.5 LF-RMF可减轻MCF7和GIST-T1细胞荷瘤裸鼠的肝损伤
    5.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研究成果

(5)中等强度静磁场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静磁场在医学中的应用
        1.1 磁场治疗的历史沿革
        1.2 静磁场的临床应用
        1.3 静磁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4 小结
    2 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特点及静磁场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2.1 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特点
        2.2 静磁场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2.3 生物能量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2.4 小结
    3 静磁场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3.1 静磁场对物质层面的作用
        3.2 静磁场对能量层面的影响
        3.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中等强度静磁场对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的效应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配置
    2 方法
        2.1 磁场环境控制
        2.2 4T1细胞传代与培养
        2.3 细胞增殖检测
        2.4 细胞活力检测
        2.5 细胞迁移检测
        2.6 电镜实验
        2.7 数据分析与统计
    3 结果
        3.1 中等强度静磁场可以加速肿瘤细胞增殖
        3.2 中等强度静磁场可以抑制肿瘤细胞迁移
        3.3 中等强度静磁场可以降低小鼠乳腺肿瘤细胞活力
        3.4 中等强度静磁场未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凋亡
    4 讨论
第二章 中等强度静磁场对小鼠乳腺肿瘤细胞作用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配置
        1.5 磁场环境控制
    2 方法
        2.1 4T1细胞的传代与培养
        2.2 CCK-8检测
        2.3 总RNA的提取
        2.4 RNA-seq
        2.5 基因富集分析
        2.6 基因集富集分析
        2.7 数据分析与统计
    3 结果
        3.1 细胞活力检测结果
        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 线性基因分析
        3.4 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
    4 讨论
第三章 中等强度静磁场对肿瘤细胞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1.1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磁场环境设置
        2.2 线粒体功能检测
        2.3 抗氧化酶活性检测
        2.4 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测定
        2.5 电镜实验
        2.6 线粒体活细胞染色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8 乳酸含量检测
        2.9 数据分析与统计
    3 结果
        3.1 强磁场对小鼠乳腺肿瘤线粒体数量、形态结构的影响
        3.2 强磁场对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3.3 强磁场处理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3.4 强磁场处理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降低
        3.5 强磁场处理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糖酵解功能增高
    4 讨论
第四章 中等强度静磁场对ATP合酶的功能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配置
    2 方法
        2.1 磁场环境设置
        2.2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V活性检测
        2.3 Western Blot
        2.4 免疫荧光染色
        2.5 数据分析与统计
    3 结果
        3.1 强磁场处理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ATP合酶活力降低
        3.2 强磁场处理未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ATP合酶含量的改变
        3.3 强磁场处理可能造成小鼠乳腺肿瘤细胞ATP合酶的位置改变
    4 讨论
第五章 中等强度静磁场对于肿瘤细胞端粒的效应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磁场环境设置
        2.2 端粒酶活性检测
        2.3 端粒长度检测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6 Tert siRNA干扰
        2.7 划痕实验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强磁场降低了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3.2 强磁场降低了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端粒的长度
        3.3 强磁场降低了端粒相关基因的表达
        3.4 强磁场可能通过作用于tert抑制细胞迁移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磁场
    2 中强磁场
    3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
    4 雄性生殖系统的激素调控
    5 磁场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影响的可能机制
第一部分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实验一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精子质量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形态结构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影响的机制探讨
    实验一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三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磁场引发磁性骨水泥生物学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骨与骨修复
        1.1.1 骨的结构及成分
        1.1.2 骨缺损修复
    1.2 骨水泥
        1.2.1 CPC骨水泥
        1.2.2 PMMA骨水泥
    1.3 碳纳米管
        1.3.1 碳纳米管的性能
        1.3.2 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4 磁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4.1 磁场的分类
        1.4.2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
        1.4.3 磁场与磁性材料的共同作用
    1.5 调控细胞成骨分化的信号通路
        1.5.1 TGF-β信号通路
        1.5.2 BMP信号通路
        1.5.3 Wnt信号通路
        1.5.4 MAPK信号通路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磁性骨水泥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磁性CNTs/HA的添加对CPC骨水泥的影响
        2.4.2 磁性CNTs/HA的添加对PMMA骨水泥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场引发的磁性骨水泥生物学效应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细胞实验所用试剂的配置
        3.2.3 材料预处理
        3.2.4 细胞接种
        3.2.5 静磁场下的细胞共培养
        3.2.6 细胞荧光染色
        3.2.7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3.2.8 实时PCR实验
        3.2.9 钙结节的检测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静磁场引发的磁性CPC6生物学效应
        3.3.2 静磁场引发的磁性PMMA6骨水泥生物学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界静磁场和磁性材料调控的成骨信号通路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PC6骨水泥
        4.3.2 PMMA6骨水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参加的学术会议

(8)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2.1 豆粕固态发酵生物饲料
        1.2.2 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在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1.2.3 磁场在发酵中的应用
        1.2.4 磁场在细胞内的微观作用机制
        1.2.5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在微生物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1.3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液体发酵制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活化与菌落形态观察
        2.3.2 产酶定性试验
        2.3.3 种子液培养基选择
        2.3.4 菌落总数、蛋白酶活和p H值测定
        2.3.5 种子液培养基优化
        2.3.6 种子液培养条件优化
        2.3.7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曲线及动力学模型
        2.3.8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落形态学观察
        2.4.2 产酶定性试验结果
        2.4.3 最适种子液培养基的选择
        2.4.4 种子液培养基优化结果
        2.4.5 种子液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2.4.6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动力学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3.3.2 发酵产物多肽生成动力学模型建立
        3.3.3 高温发酵豆粕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曲线和产物p H值测定
        3.3.4 高温发酵豆粕指标测定
        3.3.5 高温发酵豆粕抗氧化活性测定
        3.3.6 分子量分布测定
        3.3.7 豆粕总蛋白提取
        3.3.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3.9 二维电泳(2-DE)
        3.3.10 蛋白质谱鉴定
        3.3.11 高温固态发酵放大试验
        3.3.12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工艺参数对豆粕高温固态发酵产多肽的影响
        3.4.2 高温固态发酵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3.4.3 发酵产物多肽生成动力学模型
        3.4.4 豆粕基质中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和底物p H变化
        3.4.5 蛋白酶活变化
        3.4.6 发酵产物组分分析
        3.4.7 抗氧化活性
        3.4.8 高温发酵豆粕蛋白的分子量分布
        3.4.9 高温发酵豆粕蛋白二维电泳分析
        3.4.10 放大试验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发酵试验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液体制种条件优化
        4.3.2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4.3.3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培养与菌落计数
        4.3.4 高温固态发酵
        4.3.5 高温固态发酵豆粕多肽含量测定
        4.3.6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液体制种中低强度交变磁场对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4.4.2 高温固态发酵中低强度交变磁场对豆粕产肽量的影响
        4.4.3 透射电镜观察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菌株的转录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发酵菌株样品和基因的制备
        5.3.2 菌种鉴定
        5.3.3 转录组测序
        5.3.4 测序原始数据过滤与组装
        5.3.5 基因表达水平和表达量统计
        5.3.6 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菌种鉴定
        5.4.2 RNA-Seq数据分析
        5.4.3 基因质量统计
        5.4.4 试验样品分析
        5.4.5 差异基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菌株的蛋白组学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和仪器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胞内总蛋白的提取与制备
        6.3.2 蛋白质浓度测定
        6.3.3 蛋白质提取质量测定
        6.3.4 二维电泳
        6.3.5 图像分析
        6.3.6 蛋白质点酶解与鉴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样品蛋白浓度
        6.4.2 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
        6.4.3 低强度交变磁场处理前后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差异蛋白
        6.4.4 差异表达蛋白质谱鉴定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豆粕高温固态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仪器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仪器
    7.3 试验方法
        7.3.1 豆粕固态发酵过程光谱信息采集体系建立
        7.3.2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7.3.3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7.3.4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讨论
        7.4.1 豆粕高温发酵过程中多肽、粗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变化
        7.4.2 预处理方法对建模的影响
        7.4.3 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7.4.4 PLS、iPLS和 Si-PLS模型性能比较和分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高温固态发酵豆粕肉鸡喂养试验
    8.1 引言
    8.2 材料和仪器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仪器
    8.3 试验方法
        8.3.1 用于饲养试验的高温固态发酵豆粕制备和样品指标测定
        8.3.2 肉鸡饲养试验
        8.3.3 血清指标检测
        8.3.4 肠道微生物检测
        8.3.5 肠道组织形态学测定
        8.3.6 统计分析
    8.4 结果与讨论
        8.4.1 原料豆粕和高温发酵豆粕化学成分、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
        8.4.2 肉鸡生长性能
        8.4.3 脏器指数
        8.4.4 血清和免疫指标
        8.4.5 肠道微生物和pH值
        8.4.6 肠道组织形态学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亚磁场概述
2 亚磁场生物学效应研究概况
3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理生化机制
    3.1 氧化应激
    3.2 生化合成与能量代谢
    3.3 动物行为与神经内分泌
4 亚磁场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10)稳态磁场下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稳态磁场实验装置
2 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
3 稳态磁场下秀丽隐杆线虫的响应机制
    3.1 低于1 mT稳态磁场(弱磁场)
    3.2 1 mT~1 T稳态磁场(中等强度磁场)
    3.3 1~5 T稳态磁场(强磁场)
    3.4 高于5 T稳态磁场(超强磁场)
4 总结与展望

四、磁场的生物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及其生物效应研究[D]. 徐奡澍.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交变磁场对沙生果蔬地梢瓜采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方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微剂量学及纳剂量学的离子束相对生物学效应研究[D]. 戴天缘.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4]磁场生物学效应与生物样品磁学差异性研究[D]. 陶清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中等强度静磁场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樊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索婷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5)
  • [7]磁场引发磁性骨水泥生物学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卢怡.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8]豆粕高温固态发酵及其低强度交变磁场强化研究[D]. 吴平. 江苏大学, 2020(01)
  • [9]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J]. 莫炜川,胡平东,樊竹,刘缨,赫荣乔. 生命的化学, 2019(05)
  • [10]稳态磁场下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效应[J]. 杨宝林,程雷,王娟,杨振,许安. 生命的化学, 2019(05)

标签:;  ;  

磁场的生物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