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村落是社会文明的起源,是历史文明从兴起、繁荣再到衰弱的有力见证者。在我国经济建设及城市文明不断提升的当下,文化旅游业开始日渐兴起,而古村落经受历史风霜洗涤后,孤立的留存至此,被人们开始逐渐的遗忘。怎样才能对古村落进行有利保护,将其自身的优势与价值得以充分开发,使其恢复往日繁荣生机,是当前古村落文化保护研究中心及各级政府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就对古村落保护及开发协调控制措施进行详细描述。 慈溪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慈溪 315300
摘要:古村落是社会文明的起源,是历史文明从兴起、繁荣再到衰弱的有力见证者。在我国经济建设及城市文明不断提升的当下,文化旅游业开始日渐兴起,而古村落经受历史风霜洗涤后,孤立的留存至此,被人们开始逐渐的遗忘。怎样才能对古村落进行有利保护,将其自身的优势与价值得以充分开发,使其恢复往日繁荣生机,是当前古村落文化保护研究中心及各级政府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就对古村落保护及开发协调控制措施进行详细描述。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协调机制研究
古村落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栖息地,在同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中凝结了历史璀璨文化,并与社会文明进行交融,形成一座不可取代的艺术瑰宝。在近几年来对国内各地古村落遗址进行历史考证中,其留存的文化、建筑实体及艺术均具有着研究与传承价值。古村落流传至今的古朴民风同恬静的自然风光交织起来,特别适合人们来此地进行文化体验与游访,是旅游开发项目的最佳首选,为此需要先对其实施保护。
一、当前古村落保护发展局限性分析
新时期国内各地不少古村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大力度的翻新修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不可再生的脆弱性也日渐凸显出来。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脚步加快的大背景下,国内各省市古村落实际数量少之又少,其自身资源也逐步稀缺,古村落在开展旅游业项目开发的同时,便随着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自然因素破坏
土木结构是目前现存古村落建筑结构,且由于大部分村落建设在偏僻的村内,因此极容易受到泥石流、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古村落建筑,已无力抵挡来自狂风暴雨的侵袭,大多数早已无人居住的寺庙名宅早已濒临坍塌的危险。
(二)人为因素破坏
不可再生性及孑遗性是古村落遗留至今存有的特征,这既可以说是其丰富的一面,又是其脆弱的具体表现。当前在旅游行业如火如荼发展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从经济的视角对古村落肆意的实施开发,针对古村落外围修建起了柏油马路、引人眼球的集合饭馆、宾馆、健身及洗浴一体化的娱乐场所,活生生的将昔日古朴宁静的古村小镇演变成喧嚣吵闹的“度假胜地”,往日散发着幽香、透露出安然闲适自然风光的古村落早已不复存在。甚至有些建筑商为了迎合当下的时代潮流,将古村落翻修的极为张扬、夸张,与原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建筑风格相比大相径庭,严重的损坏了传统古村落淳朴意境。
(三)生活因素破坏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其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传统建筑格局、设施及居住环境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住宅需求。特别是目前生活在古村落年轻居住者,一旦有了些许生活积蓄后,便开始盖房买车,大部分村民为了改善生活状况开始纷纷背井离乡的进城打工。因此,空心化问题成为当前古村落建筑文化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古村落建筑受其结构材质影响,一旦人烟稀少、无人走动后,其老化速度加快,建筑四周长草、衰落现象比比皆是。当地村民对该建筑进行整修时,存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也使得原有古村落建筑风貌无存。
二、加强古村落文化景观及资源有效保护措施
古建筑、古树及古井是目前古村落重点保护的历史资源,因此需要古村落文化保护单位在具体保护工作中得以重视。针对古村落四周的参天大树,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有力保护。古村落保护主要格局框架分布为:范围规划到路网结构再到建筑分布等内容,在具体实施建筑分布保护中,其所属的山水格局便是首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具体保护修建中,应该遵循原有古村落设计规划原则,沿袭风俗习性,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规划是第一要素
促使古村落得以发展长久、影响深远的要素便是有效的规划。首先需制定一套计划完整且利益长远的规划体系放置在保护与开发工作前,并对其制定出详细的保护制度,这样可以有效的规避掉盲目保护与随意开发行为。在这样健全保护体系的构建中,可以对古村落中哪些部分值得保护与传承,哪些部分需要稍加改进与开发建设得以一目了然,使得古村落保护脉络十分清晰,促使保护、完善修复与开发进行协调统一,形成一个科学合理机制。
(二)鼓励附近村民共同参与到古村落保护构建之中
当前,影响到古村落文化传承与开发的重要制约因素便是村民传统观念。不少历经封建时期走过来的村民,其头脑中还存有较深的宗族思想,对于正当的旅游开发行为及推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旅游项目有一定的排斥性,这样便严重阻碍了古村落合理开发与发展。为此,当地开发商及其政府在对古村落实施保护开发中,不能采取强行转变的手段,需要循循善诱的多加疏导。在此以北京皇城村为例:在对其进行保护开发前,不少当地村民严加阻挡,极力反对,不能对其进行翻修,想要其保留原有风貌。为此当地政府联合村干部,带当地村民到故宫、乔家大院及王家大院等故居地进行游览,采用平和的心态对其进行沟通后,使村民们对于祖先留下的遗产建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怀有排斥心理,并积极配合当地旅游开发业对古村落进行相应修建与保护。
三、新时期古村落开发保护协调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古村改造”的开发模式,实施“新古分开、有机更新”保护模式
“古村改造”的开发模式,实施“新古分开、有机更新”保护模式,还可以广泛探索历史村镇“社会化保护”新路,即地方政府在逐年加大财政保护资金投入的同时,可采取政府补助、社会赞助、个人捐款等多种方式筹集保护管理资金,通过土地、房屋产权的置换或租赁等方式,吸纳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民间集资、使用人出资等资本参与历史村镇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即以多元投入的方式创新城镇化管理和发展路径。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与建筑古村落文化相交融
因所属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古村落所带有的文化遗产各具特色。古村落自身的遗产资源在其内部独特文化的驱动下,促成了产业式链条的旅游产品,且独具系统规模。例如:古村落在旅游业开发中,呈现出古色古香的农家村庄、神秘探索性的文化展览馆及文物馆、基于古村落文化本身的文艺演出等,为其打造出不再是单一品味文化的游览景观场所,更是促进游客深入了解、享受与积极参与的文化产业链式的的旅游胜地;在实施动态式的保护与开发古村落活动中,需对开发性内容实施系统性规划,将旅游市场需求及古村落特有的文化进行协调统一,不可损坏原有文化特征,针对特有的文化样式进行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积极将古村落文化创新与开发策略在对其实施保护性开发中进行有效融合,将古村落自身独有的文化遗产优势得以发扬与传承,将新时期与时俱进的创新开发思维得以引进与适用,促使古村落自身的文化遗产朝向创新型的艺术形式发展。如借助古村落独特的文化气息与历史建筑优势,展开影视拍摄与写生,让该村落被更多世人所认知,促进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工作得以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作为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地位的古村落,推动着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为长远的开发与文化传承及保护。古村落基于自身存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在旅游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但是从当前古村落发展形式中不难看出,不少古村落因在历史变迁中其自身建筑损坏严重,其周围人烟稀少渐渐被人们遗弃。为此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古村落的保护力度,使其自身的欣赏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唐朝晖,冯芳玉.湘南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控制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6(9):65-67.
[2]毛慧卿.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3]李楚彬,肖婷.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旅游纵览月刊,2014(5).
[4]李喆.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8):00085-00085.
论文作者:闻立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8
标签:古村落论文; 文化论文; 建筑论文; 历史论文; 对其论文; 村民论文; 价值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