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专业服务不再难以销售_客户经理论文

让专业服务不再难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针对内资企业的专业服务营销颇为难搞,几乎是“进去的时候想发财,出来的时候想发疯”。有点跨国背景的专业服务机构则总想搬点国际经验到中国来。然而发现,单凭专业知识和国际经验很难打动国内企业。

所谓专业服务(Professional Services),主要是指组织和个人利用特定的专业知识,为客户在专业领域遇到的问题提供服务。常见的专业服务有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财税相关的服务,以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工程相关服务等,一些医疗行业相关服务也可以纳入专业服务的范畴。在中国,专业服务的低价搅局常是竞争利器,专业服务机构渐渐形成了对低价的依赖。另外,一些受挫的机构觉得失败原因在于“关系”不到位,于是试图通过网罗一些有“关系”的人来推进销售。然而,即便这种做法有效,做过几个客户之后,这些“关系”也就很快到了瓶颈,又得回到低价血拼的老路上去。

专业服务营销为何难做

内资市场的专业服务营销之所以艰难,根源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在中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相对不足;其二,企业存在“专业服务内部化”的倾向。

由于国内的法制环境尚不成熟,相对国外不厌其详的法规条文,中国法规制度的原则倾向于简化。这样一来,客户自然没多少兴趣聘用第三方专业机构来提供相关服务,推广遇到困难也就不难想象了。

至于“外部服务内部化”,原因主要在于,国外企业的管理层对董事勤勉的理解比较深入,更明白外部专业服务的意义所在;而当前阶段的中国本土企业往往过分重视成本,除了将法律规定必须外包的专业服务外包出去,其余一概内部消化。当碰到无法解决的专业问题时,要么派员工四处打听,要么索性挖专业服务企业的墙脚,私下聘用相关从业人员“打黑工”来临时解决。

正是由于专业服务营销在中国“难做”,所以很多专业服务企业将低价和关系视为竞争利器。然而,没有规划地滥用低价和关系,未必是专业营销之福。这里所说的规划,并非将国际专业服务营销经验全盘移植过来。例如在年度市场计划中包括展会、宣讲、论坛、客户拜访、客户公关等内容,这些也只是专业服务营销的武器。真正的规划是指从营销策略思路上,要针对中国市场特点,打造一个中国式的专业服务营销思维。

总体而言,中国式的专业服务营销思维,应该包括三个关键思想:用客户概念替代专业产品概念,用专业经验概念替代专业知识概念,用免费策略打击低价策略。

用客户概念替代专业产品概念

专业服务似乎从一开始进入中国就很“专业”,因为国际一线的专业机构分工非常精细:有专做个人所得税的专家,有专做婚姻法的律师等等。然而,在中国市场上,专业服务的专业性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重要,因而如此细致的分工并没有太大必要。很多情况下,这种细致分工带来的解决方案,要么不是客户所需要的,要么仅仅能满足客户的部分需求。于是,由各个专业团队开展的销售活动往往很难得到客户的积极反馈,从而产生“专业服务难卖”的印象。

从客户角度看,他们也并不喜欢这样细致的分工。客户经常会收到来自同一家公司的许多名片,虽然每张名片都代表某一个专业服务小组,但当企业真的遇到问题时,却往往不知道应该找谁去商量。更令客户感到厌倦的是,各个专业服务小组隔三差五地来电话,一番嘘寒问暖过后,总少不了要来卖卖产品或要求拜访。在分工过细的情况下,这些兜售自己的团队带来的往往并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东西。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某企业财务部周一刚接待了某公司A业务团队,周三又要接待同一家公司的B团队,如果加上同类竞争公司的不同团队,就会将大量时间浪费在类似的接待工作上。企业对于专业服务机构的厌烦自然可以理解。

因此,有时候营销困难,并非因为专业服务在中国不受欢迎,而往往是由于错误的营销方式造成的。放弃以往由各专业服务团队进行营销的做法,改为客户经理体制,营销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在专业机构中,应当设立独立的客户营销部门,负责对外的业务拓展。每个客户经理负责与其名下的客户进行经常性沟通、客户研究和关系维护。一旦挖掘到客户的潜在需求,立刻到内部寻找专业的服务解决团队,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完成专业服务的销售。这种转变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从产品出发的营销

图2 从客户出发的营销

客户经理的体制,使客户与专业机构的联系简化为统一接口。由于提供服务概率的增加,客户经理对客户的了解,以及与客户关系的培养,也较之前的专业团队营销更加到位。不过,这对客户经理的要求比较高,必须在一定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比如,客户经理未必需要精通税法,但至少应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知识丰富,最好在其他领域也有所涉猎,唯此才能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并获得信任。

此外,专业机构必须赋予客户经理足够的权力,并改善机构的内部考核制度,从而使得这些客户经理愿意承担角色,并有能力调动后台的专业服务团队。虽然有的机构也曾尝试提出跨团队互相推荐项目机会的机制,但效果并不理想。各个独立的专业小组一旦发现自己的产品没有机会,往往立刻转身走开,并不会把机会推荐给其他内部团队。这种想法不难理解:虽然我没有做成生意,但客户关系还在我这里;要是将推荐机会给你,那不就把客户关系奉送给你了么?于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因此,如果不能赋予客户经理足够的权力去协调和命令相关团队,客户经理体制也可能由于自利的本位主义思想而名存实亡。在朝着客户经理制变革时,切忌一蹴而就。最好能由原来职级和资历都较高的成员先担任客户经理,从少数核心客户开始试行,其他非核心客户则仍然沿用老办法。随着团队的成长和业务的扩张,再逐渐过渡到全面的客户经理体制。

用专业经验替代专业知识

有个客户问他的税务顾问,原始股上市后资产翻了几番,能不能不交税。从专业知识的角度,顾问能找出一堆理由告诉客户这是不行的。确实,文件上就是这么写的。不过,如果税务顾问这么说,他肯定没机会从客户那里拿到服务费。

知识就是力量,历史上确实如此。有些专业公司在20年前仅仅凭借复印或翻译中国的法规,就能够轻松获取上千美元的服务收入。因此,专业机构在中国膜拜专业知识,并不奇怪。然而互联网填平了专业机构和客户在专业知识方面的鸿沟,客户能够轻易地获得并理解知识。这样一来,原本就不太习惯通过第三方来实现勤勉义务的中国企业,就更找不到需要专业服务机构的理由了。

然而,仍有许多来自欧美的专业服务机构把“权威”建立在专业知识上,总是严格按照成文的法规和制度给出建议。于是,我们总能听到有企业抱怨:会计师或律师总说“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后续销售不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客户在咨询专业顾问前,实际上已经通过自学知道了“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而在中国,让客户产生付费冲动的前提却是“搞定”。

实际上,中国的专业服务市场机会非常大。虽然各种成文法规和制度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人治的气息。我们经常会发现,法规禁止的未必不能做,法规许可的也未必真可以做,潜规则影响中国企业的程度并不亚于规则。如果专业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规则,那么在中国,专业经验则是理解潜规则的重要手段。一个真正适应中国专业服务市场的机构,必然要依赖其专业经验。同专业知识相比,专业经验更善于告诉客户:“虽然这也不能,那也不能,但是只要你如此这般,我们还是能的。”

专业经验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可以抵抗客户专业服务内部化的倾向。应该说,通过对内部人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并不是件特别难的事情,企业的内部化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企业的内生商业特征又决定了内部人无法形成真正的专业经验。因此,如果你的专业服务机构善于掌握专业经验并以此来进行营销,在中国市场的胜算会更大。

在前面那个税务顾问的故事里,一个善于利用其专业经验的税务顾问和客户的对话会是这样:

“按照规定,这笔税是肯定免不了的,但是有办法可以少交。”

“是吗?我怎么没有看到税法里写。我的财务也去问过税务局了,似乎也不行啊。你不要让我虚假申报,我还是要守法的。”

“税法里是没有,但你放心,还是有办法的,而且一定是合法的。你可以……”

用免费打击低价竞争

中国的专业服务业市场价格战激烈,特别是在雷曼兄弟倒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市场腥风血雨,主动“腰斩”服务费已经成了习惯。你报100万,我就报50万。一个内资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甚至跟我抱怨说,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价格已经比他的报价还低了。

其实,专业服务机构并不喜欢降价,我常听到的抱怨是中国客户太抠,太不明白专业服务的价值。不过,抱怨归抱怨,喝粥总好过没饭吃。于是,大家都敢于悍然降价到对手的一半。然而,低价竞争并没能让整个市场好起来:竞争对手的报复性降价往往抵消了初期低价带来的优势,结果是损失了整个市场的利益。另外,降价容易提价难,即便未来经济回暖了,也很难让价格涨回原来的水平。

其实,中国的客户并不抠门。波音奥迪LV,铁矿悍马沃尔沃,只要被中国的买家看上,哪个不是悍然高价收入囊中?中国专业服务之所以卖不动,还是因为中国客户对专业服务的购买行为与西方客户不同。无论表面上如何,中国文化的里子是“成王败寇”,结果决定一切。只要能够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和需求,哪怕是天价也有人愿意买单。但如果中国企业知道需要先收一笔相对高昂的“调研费”或“跑腿费”,又不能保证结果,服务机构就变成了传说里的“周扒皮”。如果不能保证效果,在中国企业看来,低价和全价差别并不大。虽然专业服务机构自己大有“王佐断臂”的架势,但用户依然无动于衷,因为这市场上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既然“效果”才是客户真正的考虑,那么把营销重点放在价格上,还真是用错了经典营销理论中的P元素。

根据笔者的经验,对于严重依赖人力资源的行业,低价其实是导致失败的策略。国内历史学家和军事家在总结历代军队作战失败原因的时候,往往太过于重视某些战略战术的错误或政治层面的矛盾。但他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士兵的粮饷。大多数时候,粮饷的多寡与士兵的战场表现是直接挂钩的。当戚继光试图用40两白银(据说按照粮价约合当今12000元,如果按照房价换算的话大概快等于今天Pre- IPO的股权了)换取一个敌人首级的时候,明军的战斗力是强大的。而当崇祯皇帝由于各种原因而试图降低实际军费的时候,明帝国很快就在各种军事威胁下瓦解了。用低成本维持高素质和强战斗力的军队,对于一个成熟的军队体系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同样依赖个体“士兵”的专业服务行业来说,低价的策略从短期看是现金流的“兴奋剂”,从中长期来看则成了“可卡因”。专业服务的质量和员工态度必然受到低价的影响而逐步降低,从而更加降低目标客户的购买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相对于低价策略,免费才是真正的出路。在中国,凡是免费的,没有不通行无阻的。不过具体到专业服务领域,免费还是要有个前提:没效果前先免费,有效果以后还是请原价付款。如前文所说,中国的客户会喜欢这样的报价方式——事情没成之前,没有费用;事情成了,客户获得的利益更大,也不在乎这点小费用。

然而,免费的策略需要仔细制定。因为并非所有的专业服务都能看到客户想要的效果。与纠纷调解相关的服务和能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服务,要比一般服务(比如签证服务)更适用免费策略。这并不意味着免费策略的适用范围狭窄,事实上,免费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整体机构的市场营销手段。

根据笔者的经验,中国客户找到专业服务机构,往往是因为他们有了麻烦。如同为使客户建立对产品的信心而赠送免费化妆品小样类似,专业服务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免费手段,帮助客户建立起对机构和服务人员的信心。在用户对产品产生信心之前,希望客户通过小批量购买来建立信心,在中国,很难。

中国客户找到专业服务机构,往往是因为他们有了麻烦。如同为使客户建立对产品的信心而赠送免费化妆品小样类似,专业服务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免费手段,帮助客户建立起对机构和服务人员的信心。

内资市场的专业服务营销之所以艰难,根源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在中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相对不足;其二,企业存在“专业服务内部化”的倾向。

标签:;  ;  ;  

使专业服务不再难以销售_客户经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