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_文艺论文

20年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_文艺论文

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20年构筑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艺术论文,繁荣论文,大厦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历史在20年前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艺术家园面临着劫后余生的重建。

1979年10月30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致辞,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20年征程中,始终响彻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兴旺和健康发展的时代强音。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动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鉴于建国后文艺工作中“左”的教训,我们党决定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而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了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的原则立场。1989年,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1991年,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说:“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努力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力求担负起提高人民群众审美趣味和精神境界的使命。表现为文艺弘扬主旋律,这就是: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法律上禁止“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以及不准搞文化大革命式的“大批判”,实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为贯彻“双百”方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关主管部门明确提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既不能用政治权力或行政手段裁决,也不能靠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以势压人解决问题。只能采取民主的办法,通过自由争论、互相学习、竞相发展的办法解决。同时,对背离“二为”方向、远离群众实践的倾向,迎合低级趣味、“一切向钱看”的倾向,鄙薄革命文艺传统、推崇腐朽文艺思潮的倾向,则坚决反对。

由党中央倡导、中宣部组织实施的精神产品“五个一工程”,近几年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从中央到地方每年都举办奋发向上、鼓舞人心的专场演出、大型群众歌咏活动,尤其是举办3届中国艺术节,扶持高雅艺术,弘扬优秀传统艺术。实施了在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文化先进县”,促进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万里边境文化长廊”和培养少年儿童文艺素养的“蒲公英计划”三大文化工程。

自80年代以来,专业艺术团体纷纷深入城乡基层,举行普及演出,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代表国家水平的艺术院校、表演团体和有代表性的地方或民族特色艺术团体,近几年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有力扶持。

改革开放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一系列的政策,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已经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和繁荣的路子。

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环境

20年间,党的文化管理政策也在逐步完善。已相继出台《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一系列文化行政法规,和《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文化领域也同样有法可依了。

文化市场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个新事物。经过近十多年的引导、培育和建设,我国的文化市场已呈现出初步繁荣的局面,形成门类齐全、文化消费队伍日益庞大的大文化市场体系,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从目前文化市场发展状况看,它的经营范围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娱乐市场、音像市场、书报刊市场、艺术品市场、演出市场、电影市场、文物市场、中外文化交流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尽管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还缺乏经验,也很不成熟,但不少地方的主管部门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正在探索建立符合文化市场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体制是文艺繁荣的实现形式。我国现行的文化艺术管理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参照前苏联体制建立起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文化体制改革从1979年开始,从“承包制”到“双轨制”,从中直院团实行演出补贴制,到实行考评聘任制,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逐渐深化,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影改革以拓宽投资渠道,确保重点影片的资金投入和解决农村与老、少、边地区人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为重点;电视艺术以加强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和艺术生产管理以及建立规范的电视剧(片)交流市场为重点;出版业纷纷实行集团化改革,扩大规模效益;艺术教育和文化领域着手进行调整布局结构的改革;全国农村文化改革试验区和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繁荣和发展文艺是出发点

文艺繁荣的标志是出人、出作品。20年间,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相继涌现出一批业内推崇、群众认可的名家。江泽民同志提出“德艺双馨”;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给人民以信心和力量,才能实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使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使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元化完满地统一起来”。一个越来越有利于艺术家成长的环境在逐步形成,造就大艺术家的天地也更加广阔。

繁荣文化艺术,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出现一大批优秀作品。这20年来,我国文艺领域产生了一些精品力作,不仅受到专家的好评,而且深受普通观众喜爱。尤其是“精品战略”的实施,使“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落到了实处。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文华奖”、鲁迅文学奖、“金鸡”报喜、“百花”争艳……各式各样的文化建设活动催生出了一大批反映新时期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恢复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在坚持社会主义文艺主旋律的同时,探索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和艺术创作方法,内容与形式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据抽样调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1981年为35.76元,1996年为374.95元,增长约9.5倍。目前,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42万场次,观众4.6亿人次,剧场、影剧院年演出、放映231万场次,观众1.66亿人次,与“文化大革命”中那种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状况相比,不啻天渊之别。1997年,我国出版发行图书达11.28万种、71.6亿册,杂志7916种、23.1亿册,报纸1083种、179.5亿份;公共图书馆从改革开放前的1256家增长为2661家,总藏量已达3.7亿册,年借阅流通量1.88亿人次。

伴随高新科技发展,以电脑多媒体、数字式视听设备、国际互联网络等新传媒为标志的新型文化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从1980年迄今,我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分别从106家、38家增长为1244家、880家,分别增长10.7倍、23.2倍;电视人口覆盖率从49.5%增至87.4%,增长37.9个百分点;电视节目从仅有新闻类少数几个栏目发展为周平均播出时间5万多个小时,内容丰富多彩。

我国的文艺繁荣和发展,同样得益于开放的大环境。80年代以来,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下,我国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事务;大胆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找到一条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道路。人们寄望,在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手中,实现中国文艺的伟大复兴!

标签:;  ;  ;  ;  

20年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_文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