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开心,写得轻松--评“写精彩的心理活动”的教学_穷人论文

玩得开心,写得轻松--评“写精彩的心理活动”的教学_穷人论文

玩得开心,写得轻松——《写出精彩的心理活动》教学实录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写得论文,轻松论文,教学实录论文,心理论文,精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一个意思,往往有很多种表达。比如说,一个人说话漫无边际,严重脱离实际。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可以是什么?

      生:胡说八道。

      师: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陈词乱语。

      师:陈词乱语,这是你发明的吧?(生笑)还有吗?

      生:满嘴胡言。

      师:可以。再想一想。

      生:胡言乱语。

      师:老师送你们一些词语。

      投影出示:吹牛、摆谱、说大话、夸海口。

      师:谁来读一下?

      生:吹牛、摆谱、说大话、夸海口。

      师:读得很响亮。我们也可以用上一些有趣的句子。男生一起读——

      投影出示:

      (1)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3)吹牛皮不打稿,说大话不上税。

      师:当然,我们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原本以为人家吹牛皮、说大话,结果发现,人家果然很厉害。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下面的句子了。女生一起读——

      投影出示:

      (1)真有两把刷子。

      (2)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师:这些语言,都是咱们老百姓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还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样的语言,我们叫它们“俗语”。如果你在说话、写文章时能加入一些俗语,你的文章一定会很有意思。我给你们一点时间,看谁背得多,记得准。

      (生朗读、背诵)

      一、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我们先来认识两个人。(出示刘谦的照片)认识他吗?

      生:刘谦。

      师:他是干什么的?

      生:他是变魔术的!

      师:非常正确。(出示老师自己的照片)再看这一位,是谁?

      生:(生大笑)是你。

      师: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

      生:您是一位教师。

      师:把眼睛睁大点,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再说一说——这俩人,有什么共同点?比如说,我们的体型、我们的动作、我们的衣着、我们的脸型、我们的神态……

      生:你们都很帅!

      师:(笑)你真有眼光!别人说我优点的时候,我一般都说“你真有眼光”。

      生:你们都是男的。

      师:(笑)一个“简单而伟大”的发现!(生大笑)不过,我认为这是你对我的最高表扬。我喜欢别人说,你是个男人;我最不喜欢别人说,你不是个男人。(生笑)

      生:你们都是中国人。

      师:是的,你也一样。你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生笑)

      生:你们的外套,差不多。

      师:都是黑色的西装。但是,刘谦穿的是名牌,我穿的是地摊货。(生笑)

      生:你们的脸型一样,下巴都是尖的。

      师:确实有一点尖。但是,没有范冰冰的脸尖。(生笑)

      生:图片上,你们都只有一只手,还有一只手看不见。

      师:你的意思,我们都是残疾?(生大笑)其实,还有一点,你们可能想不到,我也会变魔术。你们相信吗?

      生:不信。

      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你们露一手。

      点评:老师是吃开口饭的,语言的幽默,是吃开口饭的人的一大优势。知识本身无所谓好玩不好玩、枯燥不枯燥,课堂本身无所谓好玩不好玩、枯燥不枯燥,正如生活本身无所谓精彩不精彩,好笑不好笑。乐观的人的眼里,生活总是那么精彩有奔头,悲观的人的眼里,生活总是这不如意、那不满意。风趣幽默的老师,能将知识变得有趣、好玩,能把课堂变得有趣、好玩。屈老师正是这样一位老师。

      二、引出主题

      师:我这里有一副普通的扑克(拿出一副扑克牌,在投影上展示,让学生观察)。它没有任何规律,杂乱无章,乱七八糟。接着,我将它们随便分成两把(实际上,教师早已做了手脚,顺势将扑克分成“质数”与“合数”两大类),交给两个同学保管。

      师:怎么玩呢?请看投影,谁来读一读具体的玩法?

      投影出示:

      你们从左边的扑克里,随便抽出几张,插入右边的扑克里,不管怎么洗牌,我都能很快就找出来。

      师:规则明白了么?

      生:明白了。

      师:你相信吗?

      生:(陆续地)不信。相信。

      师:有同学选择相信,有同学选择不信。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罢,都是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把这些真实的想法写下来,写到文章里,就叫——

      生:心理活动。

      师:伸出手来,我们一起来写。(板书:心理活动)

      点评:不少老师都在作文课上变过魔术,请学生写“变魔术”的事。屈老师也“变魔术”,却只叫学生写整个过程的一个点——“心理活动”。屈老师所选的“点”,非常适切。老师变魔术时,自己心里的想法写清楚了,写细腻了,作文的关键部位抓住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以为,这就是老师的眼光,老师的功力。

      三、技巧训练

      师:许多同学描写心理活动的时候,都会犯难。“心理活动”看不见,也摸不着,该怎么写呀,真有些“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有的同学,只会简单地写一两句话;有的同学,干脆一句也不写。比如拿刚才这事来说,有个同学表示怀疑。他在习作当中,只写了一句话:

      投影出示:

      我听了,觉得根本不可能。

      师:点评一下,这个心理活动描写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具体地写出来。

      师:是的,不够具体。这位同学说了,我也想写好啊!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们来看看,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怎么描写心理活动的。他写了一篇文章——《穷人》,其中有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写得很成功。出示这个片段前,我先讲讲故事的大意:女主人“桑娜”,是个家庭主妇。他们家有五个孩子,一家人全靠丈夫捕鱼为生,日子过得很艰难。一天,她发现,寡妇西蒙死了,身边睡着两个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如果,没人照顾这两个孩子——

      生:孩子肯定会死的。

      师:所以,桑娜当时想都没想,就把孩子抱回了家。回家后,她才发现,事情没有她想象的那么——

      生:简单。

      师:于是,她想到了很多——

      投影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

      师:我们一点一点地看。看看当时的情况下,桑娜分别想到了谁?

      (教师带着学生逐一分析,得出下列结论:第一句,她想到了自己;第二句,她想到了丈夫;第三、第四句,她想到了结果;接下来,产生了幻觉;最后,又想到了自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自己、他人、结果、幻觉……)

      师:描写心理活动的时候,我们不妨多换几个角度去想——想想自己、想想别人,想想事情的结果,甚至捕捉紧张害怕产生的幻觉。这样,就可以把心理活动写——

      生:具体了。

      师:还是刚才那句话,老师进行了改写。我把自己当成学生,先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改写。第一组读——

      投影出示:

      “抽出几张牌,再洗一洗,还能找出来”,我以为自己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是,大屏幕上,明明白白写着呀。一定不会听错的!

      师:接着,我从“对方”的角度,进行了改写。第二组读——

      投影出示:

      老师,你以为你是孙悟空在世?你以为你长着火眼金睛?没有。你戴了透视眼镜?也没有。真有这样的本事,你早去当魔术师了,还当什么小学老师?我劝你还是早早收手吧,以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师:然后,我从事情的“结果”进行考虑。第三组读——

      投影出示: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你这牛也吹得太大了吧?要是你找不出来,大庭广众之下,看你怎么收场?

      师:最后,看我怎么写“幻觉”的。第四组读——

      投影出示:

      想到这里,我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他站在讲台上,一脸沮丧,不知所措……

      师:我把四段话组合在一起,你们快速地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老师写的心理活动,除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之外,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很具体,用了许多俗语。

      生:风趣、幽默,让人读了还想读。

      师:(板书:幽默)为什么会让你感到幽默?是因为我的语言,有一点——

      生:俏皮。

      师:还有一点——

      生:夸张。

      师:(板书:夸张)因为语言夸张,所以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点评:作文课,最忌讳面面俱到,对话、动作、场面、心理,什么都要,老师只能泛泛而谈,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屈老师将一个“心理活动”深入下去,挖出了“水”,“自己、他人、结果、幻觉”等多角度写心里的想法。这里,有两次“写读”结合。一次与课文结合,一次与老师的下水文结合,“写”而后知“困”,“困”而后“读”,这个时候的“读”,前头有一个“用”(写作文)在那里,“读”的关注点就跟一般的阅读,有了本质的区别。学生日常的阅读,若有这样的“读”的思维,那么,作文课上也不太需要我们去作这样的“写读”结合,只要提一下“我们学的《穷人》”,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我们总要到了作文课上,才发现我们的阅读课怎么没有好好关注“写作的奥秘”呢。

      四、小试牛刀

      师:现在,该我们来玩魔术了。还记得怎么玩吗?

      生:记得。

      师:(拿起左边的扑克)我找三名同学,每人抽一张扑克,展示给同学和听课的老师看,但不要让我看到。待会儿,我面向听课的老师,你们把手中的扑克,在投影上展示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教师拿着牌,让三名学生各抽取一张牌,在投影展示后回到座位。)

      师:现在,我拿来另一把扑克,请你们把刚才的扑克插进来。

      (学生分别插入扑克后,洗牌,交到老师手里。)

      师: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出来。如果我找到了,你们就用左手使劲拍右手;如果我找不到,你们就用右手使劲拍左手。(生笑)

      (老师打开扑克,迅速翻找,逐一找出三张扑克,掌声一片。)

      师:当老师很快把这几张扑克找出来,你在想什么呢?把你心里的想法写下来。

      投影出示:

      屈老师拿起右边的扑克牌,仔细地寻找起来。很快,他不费吹灰之力,抽出了刚才的三张扑克。________。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屈老师拿起右边的扑克牌,仔细地寻找起来。很快,他不费吹灰之力,抽出了刚才的三张扑克。怎么可能?你真的是孙悟空转世吗?你难道真的有一双火眼金睛吗?老师,你一定作毙了。不然,怎么可能这么神奇呀?可是,我刚才都明明看到了呀!难道,我眼睛有问题?

      师:好,孙悟空转世是个俗语,非常棒。这段话里有个更“棒”的地方,她把作弊的“弊”,写成了枪毙的“毙”!(生笑)记得改过来。接着读——

      生:屈老师很厉害!虽然没有刘谦帅,但跟他一样厉害。老师,我开始崇拜你了。

      师:我要申明一点,男人的长相,跟他的成就,成反比。(生笑)

      生:我觉得这堂课很有意思,老师很风趣,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师:这是从这堂课的结果上来写的。继续——

      生:屈老师要么是孙悟空转世,要么是外星人,不然他不会有这样的能力的。我觉得,后来老师换了另一副扑克,加进去什么牌,他都知道。不然,怎么会这样?

      师: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大家把掌声送给她。我很想让别的同学也来展示一下,可是没有时间了。(指板书)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描写——

      生:心理活动。

      师:我们明白了描写心理活动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这些角度有——

      生:自己、他人、后果、幻觉。

      师:还要做到语言——

      生:幽默、夸张。

      师:心理活动,可以开头写,中间可以写,结尾还可以写,这样,能让我们的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让别人越读越爱读。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评:作文课上,老师现场的点评,很见功力。一,听学生读的一瞬间,把脉要准,号出问题,一刀下去,还能治好病;二,还不忘插科打诨,点评的过程,不无聊,不呆板,笑声阵阵。屈老师的功力,我很佩服。相信在场的老师们也都很佩服。你若没有这个功力,那就等学生写好了作文,拿回办公室,泡一杯茶,一篇一篇慢慢看,慢慢琢磨。功力就是这么慢慢练出来的。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写”的时间有限,无法展开。我相信,若时间允许,就本课,屈老师肯定还会挖出更多的“心理活动”的训练——除了老师表演成功后有“心理活动”。还有,听说老师要表演魔术时的心里想法(屈老师以下水文的方式,涉及了),看魔术表演中的心里想法,等等。因为,人的内心的想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个善于写作的人,就是极其善于关注内心世界的人。

      很遗憾,没有去现场听屈老师的课,然而从实录中,我已经能感受到课的精彩。精彩的,不只是课堂上的笑声,还有屈老师课的背后的理念。

      第一,作文动力,永远是最重要的

      作文动力,不等于作文兴趣。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作文兴趣,我做不到,然而,我们可以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的动力。正如我们还没有办法让每一位老师都对教育充满兴趣,然而,只要有好的政策、好的奖惩制度,可以让每位老师都有“做个好老师”的动力。学生写作文的动力,一是来自内在的,就是喜欢语言文字的使用;二是来自外在的刺激,如:好玩的有趣的活动,老师的表扬,老师的风趣。屈老师的课,有好玩的活动,也有准确的点评与表扬,风趣的话语不断,笑声不断,学生自然有了学的愿望、学的动力。每一次的作文,我们都应该把让学生有写的动力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让学生有写的动力,其本身就是最好的作文教学。

      第二,敏感力训练,是最艰难的训练,也是最重要的训练

      捕捉心里的想法、感受,这一能力我称之为“敏感力”。一个写作的人,最为重要的不是观察力,而是敏感力。观察力是科学家的关键能力,敏感力是作家的关键能力。眼睛瞎了、耳朵聋了的人,成不了科学家。眼睛瞎了、耳朵聋了的人,倒还真可以成为优秀的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却绝不是个案,百度中输入“盲人作家”,会出现一大批。多少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在“观察”上下力气,这不只是遗憾,还是作文教学永远飞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为什么不训练“敏感力”?大家都觉得无从下手。观察,能用手摸,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舌头舔;敏感力,内心的活,心里头的活,用屈老师课上的话说,“‘心理活动’看不见,也摸不着,该怎么写呀?真有些‘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怎么办?屈老师的课,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不怕没办法,就怕不去想办法。一动脑筋,你看,屈老师找到了好办法。当然,一堂课,一次的训练,肯定不够,两次、三次的训练,也不够。能力,一定要有持久的训练。关于“‘敏感力’训练”,我在《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书里有阐述,这里不展开。总的一句话,我们要创设真实的内心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下,真实地、强烈地产生自己的内在体验和感受。至于,这个体验和感受怎么写出来,有什么“写出来”的技巧,可以关注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也要关注课文里的“心理活动”,这些文字,都写着“怎么写”。

      第三,小步走,最好的行走方式

      听过不少作文课,作文指导大而全,课上要学生写好对话,写好动作,写好场面,写好心理,几十分钟里,怎么写好一件事的所有要素,全讲了,还美其名曰“大容量”。结果呢,等于没讲。我常讲,一个“对话”你要能教出20个课时来,那才是本事,一个场面,你能教出20个课时来,那才是本领,才是我们语文老师教作文的专业所在。屈老师就有这样的专业素养。他能找到一个很小的“点”,上一节作文课。怎样写好“心理描写”,屈老师在课上呈现的,只是一个训练的招,一个写好的技术。然而,就要这么“小”,学生才能接受,才印象深,才不会走过场。一节作文课,往前走这么一小步,十节作文课,往前走这么十小步,二十节作文课,往前走二十小步,一学期下来,你会发现,学生的作文跟第一次有了不小的变化。一年四十步下来,你会发现,学生的作文,跟一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的路,有点远,然而我们都不是马拉松运动员,跑不了多久,学生要趴下,老师也要趴下,我们都无法到达终点。慢慢走,一步一步地走,反而能达到。

      当然,也有一些小小的建议,比如,写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否一定要“幽默”“夸张”,不幽默可不可以?不夸张可不可以?再如,老师的“下水文”,是不是要在学生写前出示,从后面的那位学生的练习来看,很有模仿老师的痕迹。写内心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的召唤,而不是模仿别人。一旦心里想法都不真切了,那么作文里的假话、空话、套话将会更严重。然而,瑕不掩瑜,对于敢于啃“心理描写”这块硬骨头的老师,我充满敬意。

标签:;  

玩得开心,写得轻松--评“写精彩的心理活动”的教学_穷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