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环境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时代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态环境问题应当成为文学关注的时代主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人的几种基本关系之一。文学以人为表现对象,作家对人的认识和描写,决不能只限于人本身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必须高度重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描写来透视人的生存本质。自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技事业突飞猛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破坏生态环境的规模也随之扩大。然而,人所依存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完整的自然体系,地球万物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它们的变化消长都受到相互关系的促进和制约,一旦由于人为的因素将生态平衡打破,也就必然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不利影响。著名的“戴维统计”显示。现在世界上所有必不可少的资源统统加在一起,仅够目前全球人口的百分之十八的人享受当今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如果这一统计大体可信,那就意味着生态破坏导致资源匮乏,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正是基于对生态破坏导致人类生存危机的清醒认识,由一大批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经济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向全人类呼吁:
人类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危险,人类在地球上消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征服自然”的结果是挖掘人类自己的坟墓!
人的命运从来也没有象现在这样决定性地取决于他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物质资源的态度。人类通过生态灭绝,不可逆转地削弱和降低了地球维持生命的能力。人类正彻底地消灭着自己的种!(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第299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这说明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时代主题。文学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正是由于全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环境文学在近两个世纪里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环境文学19世纪开始兴起,现已成为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学流派。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表现人掠夺自然和自然报复人的作品风行一时。在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都不断有优秀环境文学问世,深受世人欢迎。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部分。作为世界文学之一的中国文学无疑应当自觉地去表现世界文学共同关注的时代主题,把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创作的重要内容。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外文化交流将会更加频繁,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也会随之加快,这就使得中国文学自觉表现世界文学共同关注的时代主题——人类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就中国当前的社会实际而言,是急切地呼唤着环境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本来就少,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又不得不过度地开发有限的自然资源,扩大经济规模,再加上生产方式落后,科技水平不高,经济增长靠低技术组合基础上的高物质投入来支撑。这种靠高物质投入支撑的速度型经济发展模式,既导致资源的浪费,又造成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植被减少,草原沙化,导致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人的生存,影响工农业生产。1998年全国范围内的特大洪水即是生态破坏的直接恶果。同时,环境污染由点向面发展,废气、废水、废渣排放严重污染环境,造成经济损失,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由此可见,在我国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任务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加繁重,也更加紧迫。我们的文学反映生活,参与现实,也就应当创作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作品来表现生态环境问题的时代主题。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文学积极参与,以优秀的作品来教育感化广大人民群众,正视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珍爱脚下的每一片净土,保护身边的每一份资源。
二、环境文学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
时代呼唤环境文学,而我国环境文学的现状却无法令人满意。一是作品数量极少。新时期我国文学挣脱“从属于政治’的思想藩篱,实现本本回归,得以蓬勃发展。题材拓展,形式丰富,作品数量逐年递增。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态环境主题的作品寥若星辰。以小说为例,20世纪90年代每年出版的小说成千上万,却找不出几部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作品。诗歌、散文、剧本也都大致如此。这与新时期以来文学繁荣的局面是极不相称的。二是已有作品的艺术水准不高。近年来文学评奖活动频繁。除国家统一组织的几项大奖外,还有各个地方、行业、学会、刊物等以种种不同名义举办的评奖活动。每年的获奖作品多不胜数,但是很少见有环境文学名列其中。评奖固然不是检测作品优劣的唯一方式,而在各个奖项中榜上无名,也还是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环境文学艺术质量的实际。凭心而伦,要在我国近年所出版数量不多的环境文学中找出真正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优秀之作确实困难。仍以小说为例,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怀念狼》,叶广岑的中篇小说《考虑大福》、《山鬼木客》大概是近两年环境小说中最有份量、影响最大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当代小说题材的拓展功不可没,艺术表现也各有特色,但各自存在的不足也比较明显,与作者其他优秀作品相比,艺术质量尚有差距。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尚且如此,其他环境文学也就使人更难评说。三是批评界对环境文学异常冷淡。美国当代女作家雷切尔·卡森(1907-1964)因创作了《海风下》、《我们周围的大海》、《海的边缘》、《寂静的春天》等环境文学而享誉全美。《寂静的春天》一书面世,即被广泛评价,引起全国轰动,引发了一场上自总统下至百姓的全民性大讨论。讨论的展开使得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并对政府决策,国会立法和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作家徐刚近10年致力于人与自然研究、环境文学创作,作品有《伐木者,醒来》,《沉沦的土地》、《江河并非万古流》、《中国风沙线》、《中国:另一种危机》、《绿色宣言》、《守望家园》等其艺术长卷《守望家园》78万字,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入思考的艺术结晶,文理俱佳,诗情洋溢,思想艺术成就应不在《寂静的春天》之下。但是作家的辛勤劳作并未引起评论界的重视,《守望家园》1997年出版,至今未见有人下大力气研究评价。中外相比,令人深思。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坛新潮迭起,流派纷繁,仅以“新”字为题的思潮流派即有“新写实”、“新现实”、“新状态”、“新体验”、“新家园”等等,每一思潮流派的出现都与评论家的推波助澜有密切的关系。然而,批评界虽然活跃,却从未推出过与环境文学有关的思潮流派。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坛商业炒作之风极盛,许多作品尚未面世,即被批评家们吹得天花乱坠,就连《废都》《上海宝贝》之类品位低下的作品也被“炒”得油香火辣,有所特别的是,从未有人炒作过文学作品,由此可见在我国当代批评家心目中,环境文学是从来不被看重的。
我国环境文学气象萧疏,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之点在民族文化心理的规约。首先,人本主义文化导致人们对生态坏境问题缺乏兴致与热情。中华文化草创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与自然的对立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矛盾,阻止大自然对人的侵害,求得生存,是先民生活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必然被高度重视,这一点我们从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早期神话可以看得清楚。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由儒、道、佛、法等多种文化因素相聚合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在各个文化因素中,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儒家文化是典型的重人事轻自然的人本主义文化。正是在儒家人本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了我国文学的“文以载道”传统。文学所载之“道”,乃治世之道,人生之道,与生态环境无关。受这种文学传统支配,无论创作者还是接受者,对人事的关心都远胜于对自然环境的热情。虽然在古代文学史上也曾出现过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李白等寄意山水,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求得愉悦或宁静的诗文佳作,毕竟数量极少,且与道、佛文化的流行相关,而在后来儒家理学一位天下,对人事的描写也就成为文学的全部内容,生态环境被排除在作家的视野之外。新文学出现之后,为适应民族解放的时代需要,“文以载道”思想发展成为“文学从属于政治”,使文学失去自我选择的权利,完全成为政治的附庸,这样直至“文革”结束,持“文学从属于政治”观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是不可能离开社会人事的描写去潜心创作环境文学的。
其次,斗争哲学使得人们对生态破坏习以为常。在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文化中,始终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两种对立统一的治世思想,与之相关联的哲学思想是中庸哲学与斗争哲学。这两种哲学思想反映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就同时存在着“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两种相辅相成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古代文学中既有咏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映成趣的山水田园诗,也有表现人类矢志不移征服自然的《愚公移山》之类的寓言故事。新中国建立以后,党的领袖公开宣称,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自信“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力主移山填海,改天换地。这种斗争哲学后来被推向极致,以致出现“大跃进”、“文革”、“农业学大寨”等运动。斗争哲学影响对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反映到文学观念上,即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以致我们的作家对生态破坏习以为常,不象西方作家那样对生态破坏充满忧患与激愤。
再次,沉稳务实的民族性格导致人们对生活实利的追求胜于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心。长期的农业文明与思想封闭,造成中华民族沉稳务实的心理性格,看重眼前的实际利益,看重集团利益,而不关心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新中国建立之后,解放全人类的社会理想曾一度催人奋发,但是极左路线造成的种种恶果把人们从理想的天堂引回现实大地。新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丰富,商潮滚滚,追求物质利益与现世享乐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这种趋利务实的社会风气,渗透到文学领域,许多作家抵挡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不惜告别崇高,转向世俗化写作。当然仍不乏有人坚持精神阵地,高举现实主义大旗,以实际的创作来参与现实,但其所关心的乃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社会问题,很少有人对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进行思考。环境文学是以关心人类长远的共同利益为思想依据的,中国当代作家缺少关心人类长远的共同利益的热情,也就缺少创作环境文学的思想动力。
三、作家与评论家共同努力,开创环境文学的繁荣局面
时代的呼唤为环境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动力之源。各级政府部门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环境文学传入中国,产生影响,也都为我国环境文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繁荣环境文学更重要的还在于作家与评论家的共同努力。
作家要有高度的艺术自觉。要努力克服传统文化心理的制约,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正视与思考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出发积极投入到环境文学创作的队伍之中。在创作中要艺术再现环境破坏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旗帜鲜明地歌颂一切保护人类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和事,批判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要使环境文学为强化环境意识,提高民族精神界境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优秀的环境文学来影响全民族的生存价值观念,强化人对自然的责任,改变一切只为满足人类现实欲求的自然观,帮助人们树立起既要对自己的生存负责,也要对自然万物的自然存在负责,既要对现在的人负责,也要对子孙后代、对人类长期生存负责,既要对自己的民族负责,也要对整个人类负责的人类责任意识,使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要提高作品的艺术品格。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的各种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文学也就不可能超出“人学”的范畴。因此,环境文学不可离开了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探究来就事论事地表现生态环境问题,而应当通过对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描写揭示出人性的丰富内涵。目前世界上优秀的环境文学大都充满哲思,成功之途大都在通过“环境问题”之门进入人的心灵世界,揭示心灵奥秘,而不在掘发“环境问题”本身的艺术价值。我国环境文学艺术水准不高,问题多在就事论事,“见物不见人”,缺少思想升华。这与我国环境文学起步晚、艺术积累不够有关。今后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借鉴对外国环境文学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艺术创新,创造本民族高质量的环境文学。只有创作出了相当数量高质量的环境文学作品,环境文学的繁荣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要为环境文学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繁荣环境文学,固然离不开作家的艰苦努力,同时也不可忽视批评家的作用。在美国,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发全民讨论,与批评界的介入不无关系。而在我国,徐刚的《守望家园》已出版数年,至今水波不兴,倘若批评家予以推介,应当不致如此。在目前我国作家不重视环境文学的情况下,批评家更有责任,有义务为发展环境文学而大声疾呼。要唤起作家的理想精神,对于时代、对于人类、对于环境的责任意识。批评界要深切关注环境文学创作的发展态势,扶持有志于环境文学创作的诗人作家,在文学评奖中重视环境文学,还可设立专门的环境文学奖项。总之要满腔热情地支持、鼓励环境文学创作。不仅批评家要为环境文学的发展推波助澜,而且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环境文学的创作,要为环境文学作家深入生活,考察自然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环境文学作品出版提供便利。在我看来,有了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有了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环境文学一定会迅速发展,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