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瑜的诗歌创作过程与明初文人的命运_诗歌论文

孙瑜的诗歌创作过程与明初文人的命运_诗歌论文

孙蕡的诗歌创作历程与明初文人命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人论文,历程论文,命运论文,诗歌创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孙蕡作为南园诗社的发起人之一和南园五先生之首,他在明清诗歌评论家眼中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岭南诗派的领袖人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却又均未将其限于岭南一域。《四库提要》曰:“蕡当元季绮靡之余,其诗卓然有古格,虽神骨隽异不及高启,而要非林鸿诸人所及。”①肯定了他在元明之际诗坛上的地位。其实,这种调子早在黄佐的《广东人物传》中就已经基本定下,而且这也是目前较早并较为完备的孙蕡传记,不妨直接引证如下:

孙蕡,字仲衍,南海之平步人也。性敏迈,资表秀伟,于诗文无所不读,为诗文多不属稿,开卷伸纸,立笔而就。初若不甚经意,而气象雄浑,兴喻深致,骎骎乎魏晋之风。自少负节概,不妄交,耕夫贩妇望而目之曰孙先生。元季避乱山泽间.东莞何真保有南海,洪武改元戊申,征南将军平章廖永忠至,真求蕡作书请归附,曲尽诚款。永忠不戮一人而南海帖然者,蕡之力也。永忠寻征蕡典郡教。三年庚戌,始诏天下设科取士。蕡以诗经中高选,会试中书,入对大廷,皆在前列,赐进士出身。授工部织染局使。寻出主虹县簿。时经兵燹,十室九空。加意劳来,民还其业。甫一载,被选入为翰林典籍。学士宋濂、乐韶凤,承旨詹同亟称许之。日侍上左右,奏对敏便而容观飘逸,濂辈皆以为莫及。八年,预修《洪武正韵》。九年,以奉常之节监祀于西川。居翰林三载,力求补外,为平原簿。无何以事逮系,有旨输左校,板筑萧墙。望都门讴吟为粤声。督工者以闻,召至上前。陈所作诗,皆忠爱语。特命释之。十一年,罢归田里。放迹云林中,益肆力于问学,所见益深,有齐死生轻物我之意。尝和陶潜《归去来辞》以写其情,其一曰《怀灵荃》,志不忘君也。十五年被召拜苏州府经历。苏为东吴剧郡,素号难治。蕡赞画有力,政用大和。二十二年以事谪戍辽东,怡然就道,酌酒赋诗,无异平日。时都帅梅思祖节镇三韩,素闻蕡名,迎置家塾。是年竟以党祸见杀。人皆劝其以疏自明,蕡不答,歌一诗长啸以就刑。天下冤之。年五十有六。门人黎贞时亦在戍,奉柩葬于安山之阳。②

据作者附记说此文乃参考《西庵集》与《顺德县志》而作,应该说具有相当的可信性,后来焦竑的《国朝献征录》、张庭玉的《明史》孙蕡传等史书均据此增改,而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孙蕡传则干脆就完全过录了此段文字。不过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文中对孙蕡多有溢美之辞,就拿他在京城做官一事讲,只不过是一位从八品的翰林院典籍,也就是掌管文书典籍的官员,因而他不可能达到“濂辈皆以为莫及”的声誉;二是他并非主动“力求补外,为平原簿”,而是怀着愁闷之情离开京城的;三是他谪戍辽东时将其安置梅府的应为梅思祖之子梅义,因为梅思祖早在洪武十五年便亡逝了;其四是孙蕡的卒年应为洪武二十三年而非二十二年,年57岁。③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并没有突出孙蕡的广东地方特色,行文主旨在于强调孙蕡的过人才气,其中包括了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叙述重点也在于他在朝廷中的出仕经历尤其是在翰林院中的经历。同时,也并没有将孙蕡完全视为文学之士,文后所附的著述有:《通鉴前编纲目》七卷、《孝经集善》八卷、《理学训蒙》一卷、《西庵集》八卷、《和陶集》一卷、《集古句律诗》一卷。可知主要成就在理学与诗歌创作。其同乡赵绚称其“究极天人性命之理,濂洛关闽之学,为岭表儒宗。”由于此类理学著作均已散佚,难以窥探其真实的水平,宋濂曾为其《孝经集善》作过一篇序言,称该书“大义则以朱子及吴公为之宗。”并说“蕡通经而能文辞,采择既精,而又发以己意,其书当可传诵。”④可知是有一定水准的。

在元明之际的诗人中,孙蕡的诗作的数量比不过许多同代作家,但却有鲜明的代表性。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他的创作历程是那一时代文人心理变迁的典型体现。他在元末像许多其他文人一样,隐居于山泽之中而自得自适,他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便是南园结社饮酒赋诗。从人生感受上讲那是一个愉快的时期,但从现存的诗作看,却并没有太突出的特色。该时期的诗歌创作主要由山水与游仙两大主题构成,诗体也以五古居多。如其《南园》诗曰:

诗社良燕集,南园清夜游。条风振络组,华月照鸣驺。高轩敞茂树,飞甍落远洲。移筵对白水,列烛散林鸠。雅兴殊未央,旨酒咏思柔。玉华星光灿,锦彩云气浮。丽景不可虚,众宾起相酬。长吟间剧饮,楚舞杂齐讴。陵阳杳仙驾,韩众非我俦。聊为徇时序,娱乐忘百忧。⑤

本诗写景自然,抒情从容,在饮酒赋诗中体味着人生的趣味,在景色的移动中感受着自然的可爱,但是缺乏的是浓郁的情感与充沛的力度。但此种平静的生活很快就被元末的战乱所打破,他与诗友们随之便先后入何真幕府中参议军事,投入到现实的政治运作中,也许间或还在相聚吟诗,但却没有留下什么作品。

进入新朝之后,才是孙蕡人生的真正开始,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高潮期。这不仅是因为他具有过人的才气,也不仅是因为他具有儒家所一贯持有的建功立业的志向,更重要的是作为元朝过来的文人,他没有任何精神的负担。他在元代没有取得过任何功名,并且还为广东归附王朝立下过显赫的功劳,所以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入新朝为官。作于洪武元年的《别弟》诗表达了此种心情:“与子为兄弟,生世逢乱离。飘荡各分散,生死安得知。乐土叹无食,南州叹无衣。良时幸休明,天路开清夷。翩翩两鸿鹄,振翼思奋飞。”⑥原来他并非没有求取功名的愿望,但在元末那样一个朝不保夕的乱世,他只能隐居山林以求苟活。如今新朝建立,生逢休明之世,自然会“振翼思奋飞”了。尽管他在翰林院的官职低微,但却感受到了新朝的气象,并且与宋濂诸台阁重臣多有来往,从而令其诗兴大发,创作了大量的长篇歌行与七言律诗,抒写的大都是豪迈奋发之情,如:“王道今清平,有才赞鸿猷。谁令抱孤志,坐恋林与丘。”⑦“显宦极崇高,下顾念斯文。惠然枉礼遇,揣已愧明恩。际会信有时,感激复何言。”⑧正是在此种心态中,他创作了一批台阁体的诗作,此类诗当然应酬的成分居多,也就难以充分表达自我的真实情感,但从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从容与自信,如其《奉酬刘友贤、黎仲辉二御史见过》:

故人骢马晓相过,错莫邻人避玉珂。朝下楚城高盖合,春深门巷落花多。飞腾每羡青云早,衰懒无如白发何。相见惟期树勋业,蒋陵佳气正嵯峩。⑨

尽管他感叹别人早早青云得志,而自身却已生出白发,但“相见惟期树勋业,蒋陵佳气正嵯峩”却是他们当时的共同感受,也是他们的真实感受。如果细读该时期的诗作,会感受到爽朗阔大、自信从容乃是其主导倾向。如《题高彬白云山房手卷》:

高彬昔年喜学武,七尺长躯力如虎。往昔追强过营门,日来从戎事藩府。锦袍白马铁连钱,骑将校猎城南边。鼻头火发不知热,耳后风生犹着鞭。秦楚山川岁华改,万人零落惟彬在。腰间不插黄金符,却向词林学文彩。白云远在藩府阴,彬驰匹马恣幽寻。秦台古树挂秋色,绕涧流泉清客心。娱游日夕欢不足,更傍山腰结茅屋。多种琅玕引凤凰,大开闲径邀麋鹿。雨龙归洞白云门,叆叇绵联窗户间。月映余辉长不夜,云拖晻霭似巫山。山中白云如白石,高彬与云同枕席。云来万树似开花,云去千岩同一色。何年作客帝王州,却按新图忆旧游。红树不知淮水晚,白云遥认故山秋。故山白云长自好,且莫看云被山恼。他年谢病解朝衣,我亦从君拾瑶草。⑩

高彬是孙蕡元末在何真幕府中结识的一位将领,二人在共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入明之后许多文人都回避元末在地方割据势力中的人与事,孙蕡尽管为促成何真归附明朝出了力气,何真亦曾入新朝任职,但他们毕竟一度是元朝廷所认可的地方政权,照理亦应讳言才对。可孙蕡不仅屡屡形诸歌咏,写下了《赠高彬》、《寄高彬》、《寄高彬二首》、《往平原别高彬》等诸多诗篇,而且还有《投赠山东何方伯二首》、《送何都阃济南省亲至京还广》、《送何三元帅北上》等抒发对何真父子深厚情感的诗作。这固然说明在洪武初年诗人的创作还较少忌讳,但同时也体现出孙蕡性情的真挚自然,创作往往任凭情感的倾泄而较少利害的算计。

然而,自洪武八年至十年,孙蕡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至于变化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或许是在朝中遭遇到了人事的麻烦,也可能是出任地方官所带来的不快,具体情况如今已难得知。他有一首《之官平原留别诸老》曰:“朱衣和泪别龙庭,瘦马嘶风出凤城。托迹禁帏原已重,之官名邑未全轻。驱驰只笑儒生拙,悯念难忘圣主情。后夜玉堂清漏永,紫薇花月向谁明。”(11)全诗的情调相当低沉,透露出他此次出任平原主簿是并不情愿的,而在“驱驰只笑儒生拙”的诗句中,似乎也暗含着他未能完全适应朝中的政治生活。《杂诗六首》同是表达的此种复杂心情,其二曰:“浮萍无根蒂,泛泛江海间。狂风簸巨浪,漂泊何当还。亦似离家客,长年去乡关。莽莽涉万里,迢迢度千山。沉忧损精魂,远道多苦颜。无为歌此词,恻怆伤肺肝。”(12)他告别故乡而出仕朝廷,为的是取得人生的成功,如今的双向失落使他没有了依托,仿佛被抛入江海的浮萍,把握不定自我的命运,遂产生“恻怆伤肺肝”的感伤情怀。由于心情的不快,使他对往昔的快乐与故乡的山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留恋,随之此类时作也多了起来。如《寄王给事佐》、《送王给事南还》、《冬至》、《寄王彦举》、《北上》、《秋风》、《客平原春日有怀》等等,都是这方面篇章。

当然,随着他出任平原主簿与心情低沉灰凉,却为其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从内容上讲是扩大了题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创作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际,如在平原主簿任上所作的《平原行》:

古原县郭如荒村,家家草屋荆条门。自罹丧乱新复业,千家今有一家存。稚子采薪割蒿草,妇女携筐拾梨枣。丁男应役不在家,长驾牛车走东道。黄河水涸无鱼虾,居人七月方食瓜。人烟星散不成集,棠梨苦叶烹为茶。凌州九月官税促,黍子在田犹未熟。春霜夏旱蚕事空,不卖新丝卖黄犊。银河七夕如水流,明年麦好君莫愁。(13)

这是明初一个普通县城的真实生活写照。“千家今有一家存”自然是元末战乱的结果,而“春霜夏旱蚕事空,不卖新丝卖黄犊”则是如今的不幸。稚子采薪割蒿,妇女捡拾梨枣,男子驾车应役,官府催促租税,便是当时生活的实录。从该诗中人们知道,当朝廷中正在为新朝的建立而欣喜时,其实普通百姓仍旧挣扎在痛苦不堪之中。二是他通过出使四川与出仕平原,沿途观览名胜,游历山水,写出了大量登临咏叹之作。他是一位擅长于描写风物、摹写山水的诗人,因而构成其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留下了100余首各体诗作。如《次李阳河》、《阻风雷港》、《次武昌》、《次归州》、《过瞿塘》、《发忠州》、《下瞿塘》、《清河口》、《过三洪》、《过吕梁》、《汉祖庙》、《歌风台》、《过岳州》、《过赤壁》等等。

从艺术表现上看,该时期的作品逐渐转向写实与含蓄。如果说他前一时期的作品以意气风发、挥洒飘逸为主调的话,此时的创作则是以描摹真实、深沉委婉为特色。作者往往在描绘风景、歌咏名胜中寄托着自我的人生体验。如《过瞿塘》:

我本江湖远游子,扁舟远过瞿塘水。瞿塘八月秋风生,天上猿声落篷底。鬼门关黒路险幽,我行短发寒飕飕。洪涛摇山角井裂,怪石触雪鼋鼍愁。冥搜欲极造化窟,飒爽始可清毛骨。朝冲神女弄珠宫,夜瞰鲛人织绡室。人生哀乐本无端,历此百折生凄酸。桡翻健翅疾于鸟,那敢此地长盘桓。离家江月今三皎,归棹垂流须及早。布帆明日挂回飙,晴滩水落漩涡小。(14)

本诗应当是孙蕡出使四川途中所作。瞿塘峡乃长江三峡之首,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历代诗人多有吟咏,唐杜甫《引水》诗有“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之句,以形容其险要。本诗则极力突出其阴森恐怖,并结合作者的自我感受来加强此种氛围,“鬼门关黒路险幽,我行短发寒飕飕”之句,的确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真切体验。但本诗最有特色之处是将作者的自我人生经验融入到写景之中,如此写法,已超越纯客观的景色描绘,取得了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洪武十一年,孙蕡被贬谪回乡,开始了他又一次的隐居生涯,诗歌创作也再次发生变化。他将自己的此次贬谪喻为陶潜之归隐,并写了一篇《和归去来辞》,有意追求闲适的生活与恬淡的心境。他本时期最可注目的是《幽居杂咏》组诗,其中收入了74首七言绝句。这是一组名副其实的“杂咏”,内容广泛而没有集中的题旨:

纨绮纷纷几战场,闲身赢得水云乡。扁舟日暮鸣榔去,付与沙鸥管夕阳。

高原极目浩茫茫,鸟尽遥天若个长。一片夕阳秋草地,不知今古几兴亡。

梦觉哦诗醉后眠,春来秋去总茫然。山中历日从来少,欲倩何人记岁年。

书生元亦羡封侯,经世才迂不自由。万一鹤书求野逸,素琴重到碧山幽。

黄菊花开贫不厌,茅柴酒熟醉相呼。平生最爱陶彭泽,风味全然似老夫。

如花女儿春柳腰,高歌自驾木兰桡。弯弯才见初生月,隐隐斜明第四桥。

丹成八极恣神游,蕊阙风随鹤骑秋。上苑看花犹一梦,五云回首帝王州。(15)

此处所引的7首诗,当然不能包括组诗的全部内涵,但也足以看出其意旨的矛盾与杂乱。他忽而说要摆脱世事纷争而让沙鸥去管夕阳,可回过身来就站在高原上感叹古今的兴亡;一会儿要哦诗醉眠而随意度日,一会儿却又声明自己本有封侯的愿望;一面说自己欣赏黄菊茅柴的渊明风味,同时也不忘观赏那活泼可爱的柳腰如花的女子,但做起梦来还会回到那“上苑看花”的帝王州。这说明孙蕡固然对自由闲适的隐居生活充满好感,但其儒生的底色又使之很难安静下来。在他貌似齐物我轻生死的背后,涌动着入世的激情。所以,对于此次贬谪,他表面上似乎毫不在意,甚至有因祸得福的感觉,因为他又可以找回当年南园诗社的境况了。可这毕竟只是表象,其实他心里充满了委屈不平,而且对自身的不幸遭遇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这只要读一读他作于洪武十一年腊月的《祭灶文》,其真实心态就昭然若揭了。其中有一段文字如此写道:

臣少薄祜,零丁羇孤。佩服先训,忝名为儒。远祖颜孟,近师程朱。立志不群,抱道匪渝。弘深典谟,诘屈盘诰。连山归蔵,卦象精到。群葩分敷,列宿穹昊。骚怨而响,庄荒而傲。班范旁通,荀扬曲造。昭彰隐微,洞彻突奥。悬灯墙壁,蓄火炉灶。诘朝喃喃,达曙叫噪。臣之于读书可谓勤矣。灵台丹府性之郛郭,徽猷懿行人之天爵。湛然内观,秋月灼烁。盎然外和,春霭林薄。云影天光,鸢飞鱼跃。浮烟敛散,青山犹昨。轩庭雨余,草色如濯。臣之于性理亦略通矣。发舒蕴积,学为词章。文摛藻绘,诗咏凤凰。韩筋柳骨,玉洁金光。铺天炫耀,掷地铿锵。鸾堂凤阁,冠冕琳琅。绿窗青琐,粉艳兰香。闲云野水,惨淡微茫。牛神蛇鬼,百怪千狂。曹刘错愕,董贾回惶。海若宵哭,山精昼蔵。臣之为文可谓有成矣。荒鸡一鸣,播水运箒。趋跄堂庭,问候安否。岁时伏腊,亲姻具有。既慈妻子,复爱朋友。切磨童稚,理义盈口。恩养舆食,隶均衣厚。浮云市金,不羡玉斗。峻节清霜,宁惭瓮牖。臣之于内行可谓无愧矣。……然而时命大谬,进退惟鞠。图封得黥,献璞遭辱。山非太行,车折其轴。水非瞿塘,舟破其斛。阳和徧地,不被槁木。赫曦流金,不照冱谷。叨领乡荐,头弯工局。佐令淮阳,尘随马足。一入词林,旋罹斥逐。之官济上,还寻治狱。对欵台端,拘挛瑟缩。论输左校,亲忝板筑。犹赖仁恩,得解桎梏。余生幸存,残喘仅续。委顿风埃,颠连水陆。越山之阳,瘴海之曲。荆榛为门,茅草为屋。寒衣结鹑,饥饭脱粟。严冬露肘,稔岁枵腹。心摧意沮,魄畔神促。腼颜细君,取笑僮仆。抚迹如此,赋予之酷与!(16)

之所以大段印证此段文献,是因为其内容的独特。在孙蕡的自我体认中,他几乎具备了所有士人的优长:儒家经典与诸子百家几乎无所不通,天文地理与动植名物几乎无所不晓,吟诗作赋与摛笔撰文几乎无所不能,理义之性与高洁之操几乎无可挑剔,加之伟岸英俊之貌,远大高远之志,可以说是一位完美无缺的士人。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却遭致了“时命大谬,进退惟鞠”的不幸经历,在曲折坎坷的仕途中,他几乎没有一处是顺利的,从屈辱地供职于工局,到辛勤地奔波于县城;从词林的遭遇斥逐,到平原任上的身陷囹圄,乃至最后的“亲忝板筑”的劳役之苦。尽管他最终被放归乡里,却早已陷入“心摧意沮,魄畔神促”精神折磨之中。回顾一生,他不得不发出“赋予之酷”的不平之鸣。此时孙蕡哪里还有什么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情怀?在此诗作的悠然闲适与散文的苦闷哀恸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文人的心灵扭曲与心态矛盾。相信与之同时代的许多诗人均有如此的心灵世界,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如此真切地表达出来。从此一角度说,这体现了孙蕡作为一位真诚敏感的南国诗人的可贵品质。更为令人感叹的是,尽管孙蕡遭受如此的人生挫折与精神折磨,却并没有完全失去进取的信心,所以才会在本文后边发出“寒心虽灰,宿志犹劲”的誓言。

果然,在洪武十五年他被召拜为苏州府经历时,他依然再次出山为朝廷尽职尽责。尽管他在洪武二十二年再次被流放辽东,却依然能够从容就道,饮酒赋诗,无异平日。甚至还渴望能够取得立功边陲,万里封侯的荣耀。他有《沙门岛三首》,其二曰:“立占沧溟碧玉簪,蜃楼高过百花岩。兴来落笔才无敌,老去从戎力尚堪。诗卷长年留海内,梦魂清夜绕江南。纶音早晚需前席,日望登莱使者骖。”(17)经受过如此多的人生磨难,却依然充满信心,吟出“兴来落笔才无敌,老去从戎力尚堪”的豪迈诗句,真正令人钦佩其人生的境界与劲健的风骨。但如果仔细体味他此时的心态,显然已经不是以前所拥有的济世热情,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随遇而安。最好的证明便是越到晚年他的诗作越少,从洪武十五年至二十三年数年间,仅留下不到10首的时作,说明他再也没有了洪武五年至十年那一段的人生激情。他有一首作于洪武十五年的《怀罗浮寄萧炼师》曰:“误解兰缨下彩峰,十年飘泊厌西东。秋风楚塞尘随马,夜雨吴江浪打篷。旅邸寂寥芳岁换,仙游烂漫几时同。罗浮此日南薰转,无数澷山荔子红。”(18)这才是他真实的感受,他将这10年的官场生涯概括为“秋风楚塞尘随马,夜雨吴江浪打篷”,显示出其精神的厌倦与对前途的迷茫,他能够想到的就只有家乡那“无数澷山荔子红”的诱人了。这种感受与其临刑前所吟诵的那首五绝颇为相近:“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19)是的,他没有归宿。因为他人生的成功与失败都与自身的才能与品行无关,在朝廷的权力角逐中,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官员所能做的,也就是始终在激流中漂泊,至于说何处会出现漩涡与暗礁,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他最后的死,是因自我过失呢,还是奸佞陷害?是坚持道义呢,还是慷慨报国?好像都毫不相关。那么他死后的灵魂也就无法安置,于是便有了“今夜宿谁家”的空虚迷茫,同时也是对他“我本江湖远游子”的自评的最好验证。

从岭南地域诗派的角度看,孙蕡是介入朝廷较深的诗人,他不仅入过翰林院,参与过撰修《洪武正韵》,并且与宋濂等重要的台阁作家也有过一定的交往,陈田曾说他是宋濂的弟子,也许稍嫌过分,但根据洪武十年宋濂致仕时他曾经写过4首七律与25首七绝为其送行,而且宋濂亦曾为其《孝经集善》作序来看,他们之间应有一定的交情。这当然也是孙蕡之能够成为南园五子之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从朝廷台阁文学的角度看,孙蕡的介入又是极其有限的。由于其在翰林院时间太短、官职过低,又不属于当时在翰林院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浙东文人群体,因而他也就难以在明初的台阁文学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在这方面,他不仅无法与宋濂、刘基相比,甚至连高启也不如。但孙蕡在明初文坛上的价值又是不可忽视的,从他的创作历程中,起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元明之际的许多文人都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而进入新朝的,并在洪武初年有过六、七年左右的意气风发的创作高潮时期,但随后便由于政治的严酷与党案的牵连陷入困境,或被杀头或被流放,从而进入其创作的低潮期。面对当时险恶的现实环境,大多数文人采取了沉默的态度,无声无息地像野草般被朝廷所刈除。孙蕡则不仅用其诗歌创作昭示了此一过程,而且还用文章对此进行了概括描绘,使后人对此一时期的士人状况与诗坛走向有了更为具体清晰的认识。仅就此一点,孙蕡便是不可忽视的。

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西庵集》卷首。

②黄佐:《广东人物传》卷1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第513页。

③关于孙蕡的卒年,可参看汪廷奎:《孙蕡之死考辨》一文,见《广东史志》,1992年第4期。

④宋濂:《孝经集善序》,见《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22页。

⑤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1。

⑥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1。

⑦孙蕡:《赠留隐士中美》,见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1。

⑧孙蕡:《贽翰林宋先生诸老》,见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1。

⑨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5。

⑩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4。

(11)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6。

(12)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1。

(13)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4。

(14)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4。

(15)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7。

(16)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9。

(17)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6。

(18)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6。

(19)该诗虽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庵集》卷7,但实非孙蕡所作。赵翼曾曰:“明董毂《碧里杂存》载:孙蕡为蓝玉题画,被诛,临刑口占云……。太祖闻之,曰:‘有此好诗而不奏,何也?’遂诛监刑者。按此诗乃五代时江为所作。……今乃移之孙仲衍自作,何也?岂仲衍被刑时诵此诗以寓哀,闻者不知,遂以为仲衍自作,而董毂因记之耶?”(见赵翼:《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页)现取此说,将其作为临刑吟诵前人旧作而非个人创作。

标签:;  ;  ;  ;  ;  ;  ;  

孙瑜的诗歌创作过程与明初文人的命运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