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对败血症早期诊断价值的评价临床分析论文_李德新

李德新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检验科 101200

【摘 要】目的:对败血症患者行血清降钙素原诊断,判定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择取本院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败血症患者38例,将其归为实验组,择取同期收治的未患有败血症的患者38例,归为参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培养、血清降钙素原检查。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血培养阳性率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本次实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败血症患者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查,早期诊断价值显著优于血培养,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大力推广。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败血症;早期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5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020-01

败血症属于临床常见性危重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只有准确诊断并及时治疗细菌培养结果未回报以及临床表现不具有典型性的败血症患者,才能降低其并发症发生概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血培养是败血症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但存在效率低的弊端,相对比来说,血清降钙素原检查效率较高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1]。本院为了判定血清降钙素原在败血症早期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对38例败血症患者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较好的诊断结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败血症患者38例,将其归为实验组,择取同期收治的未患有败血症的患者38例,归为参照组。其中,实验组有13例为女性患者,25例为男性患者,年龄在13岁-67岁之间,平均为(52.3±2.1)岁;参照组有14例为女性患者,24例为男性患者,年龄在12岁-68岁之间,平均为(52.2±2.3)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例如,性别、年龄等,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3ml,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血培养。本次实验的主要设备为全自动血培养仪,检测方法为全自动荧光定量检测法。阳性诊断标准为血清降钙素原含量不低于2ng/ml。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血培养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检测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数据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的组间比较用T检验,若P<0.05,则表明本次实验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38例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均不低于2ng/ml;而参照组38例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均不超过2ng/ml;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也显著优于参照组,详情见表1:

3 讨论

本次实验结果与孙东明、董巧丽、杨小巍[2]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对败血症患者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会发现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浓度显著高于未患败血症的患者,而且血培养阳性率较高。由此可见,在败血症早期诊断方面,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比血培养更具准确性。

败血症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属于高危性血流感染,主要病理为病原菌、毒素侵入患者的血流。病原菌普遍来说便是细菌,主要包括分枝杆菌以及真菌等[3],临床表现多为激活并释放炎症介质、高热、寒战、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神志改变以及皮疹等,如果患者症状较为严重,还会出现DIC、休克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等问题。

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一般患者并没有明确的潜伏期,但排除发生挤压疮疖、手术以及外伤的患者。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首先,毒血症:并发多具有急骤性,普遍伴随高热以及寒战的症状,发热类型多为间歇型、驰张型,只有少数患者会呈现为不规则热或是稽留热[4]。如果出现双峰热,则会伴有不规则寒战,此时患者多会排汗,汗后症状并不会出现明显缓解,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软弱无力、肌关节酸痛、头痛、全身不适、脉率加速以及呼吸急促等症状;极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胃肠道症状,例如,腹泻、腹痛、呕吐以及恶性等;如果患者症状较为严重,还会出现DIC、感染性休克、肠麻痹、肝炎、中毒性心肌炎以及中毒性脑毒等症状。

其次,皮疹:常见性皮疹多为荨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瘀斑以及瘀点。一般来说,患者多于四肢、口腔黏膜以及躯干皮肤等处出现皮疹。如果患者出现瘀斑或是瘀点,可以判定为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如果患者皮疹样为猩红热样皮疹,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是链球菌败血症[5]。

再次,关节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受限、关节疼痛、关节红肿等,少数患者的关节腔内会出现积脓或是积液等问题。又次,肝脾肿大:一般情况下,败血症患者的肝脾只会出现轻度肿大,只有患者出现肝脓肿,或是中毒性肝炎时,才会出现显著性肝肿大,并且伴有压痛,甚至会出现黄疸[6]。

结语:

对败血症患者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查,早期诊断价值显著优于血培养,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袁正泉,陈中湘,刘培香等.血清降钙素原(PCT)测定对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394-2395.

[2]孙东明,董巧丽,杨小巍等.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09):2169-2170.

[3]郭艳.血清降钙素原对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01):102-103.

[4]王冬梅,孟庆云.血清降钙素原对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01(20):239-239.

[5]吕婉娴,叶铭坤,梁栋伟等.血清降钙素原对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05):739-740.

[6]刘飞,王前,曾方银等.降钙素原在局部感染及败血症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评价[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03):614-616,619.

论文作者:李德新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  ;  ;  ;  ;  ;  ;  ;  

血清降钙素原对败血症早期诊断价值的评价临床分析论文_李德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