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网络时代的传播机制与网络治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机制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互联网已经经历了从Web 1.0到Web 2.0的两次浪潮,即时网络是中国互联网正在经历的第三次发展浪潮,并表现出新的信息传播规律。传统自上而下约束性互联网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暴露出来,应顺应互联网的演进规律,突破创新,确立适合即时网络时期的新的治理方式。
一、第三次浪潮下的即时网络传播
1994年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从1995年出现商用互联网服务开始,至今已有16年的时间。在这16年的发展里,中国互联网在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加、创新应用的涌现、网络媒体的演进等各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历了从Web 1.0到Web 2.0的两次浪潮,当下正在经历第三次发展浪潮①。
互联网的三个核心社会问题分别是登录上网、网民和社区参与、社会互动和表达②。互联网第一次浪潮的核心关键词是“网络化”,也就是完成上网,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第二次浪潮的关键词是“社会化”,网民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用户和受众,而且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应用的主导者。而目前最新浪潮的关键词是“即时化”,即时网络时代就是以大规模同时在线的网民的实时互动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每一次互联网浪潮的根源就是传播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那么,互联网每一次浪潮的传播机制究竟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本文将从信息控制、信息消解速度等角度对比三次浪潮的传播机制,发现即时网络的传播机制变革。
1.三次浪潮信息控制权对比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Web 1.0、Web 2.0和即时网络三次浪潮从信息控制权角度来看,表现出信息集中控制权被逐步分散消解的过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属性出现了从大教堂式的大众传播到社会化去中心化模式、再到即时化的演变。
(1)Web1.0阶段以网站信息垄断为特色
此阶段的特点是信息由网站垄断。时间跨度为1995年-2003年。这一阶段普及了互联网概念。互联网第一次浪潮的核心关键词是“网络化”,即完成上网,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信息集中控制在门户网站(含BBS)中,由网络编辑进行信息的编辑控制。1999年-2000年,Web1.0的发展形成浪潮,其后因泡沫粉碎遭遇网络寒冬而逐渐回落,大约在2002年跌倒谷底。从整个产业来看,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获得广泛认可,整体发展水平仍在不断攀升,网民数量急剧增加,而互联网应用也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渗透。国内诞生了新浪、搜狐、网易等综合门户网站和一系列BBS社区,并产生了Web 2.0的萌芽。但与传统媒体相比,此阶段的信息传播特点仍然是封闭的、垂直的、集中式的,即传统大教堂模式的大众传播。在大教堂模式中,一切都是预设的,流程和规则是严谨的、封闭的、可预测的、可控制的,反映出一种由权利关系所预先控制的层级制度。
(2)Web 2.0阶段以网站和网民共同控制信息为主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信息由网站编辑和网民共同控制。时间约为2003年-2009年。在这个期间互联网开始分化,网民总量接近4亿。其中,在2005年达到了高潮,以博客和网络社交为代表的Web 2.0应用得到了大众化发展。第二次浪潮的关键词是“社会化”,网民不仅是互联网的用户和受众,而且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应用的主导者,打破了原来以门户网站为主的单向传输模式。这跟Web 1.0的最大区别是网络编辑的工作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信息控制,体现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
(3)即时网络阶段网民主导网络信息
与前两次浪潮一样,即时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时间为2009年以后。即时网络时代信息控制权则被进一步分解到了网民个人手里。所谓即时网络,就是以大规模同时在线的网民的实时互动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网民主导内容生产与传播。
当下产业的重大热点,比如微博客、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G、媒体融合、智能手机、应用商店等等,都是从一个角度、一个层面解释了新的趋势:不同角度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即时化需要,背后代表着全新的变革!
2.三次浪潮信息消解速度对比
第一次浪潮从信息消解即信息生产与传播速度来看是非实时性的。网民使用互联网最典型的流程可总结如下:打开电脑,打开浏览器,输入网站地址,或者使用搜索引擎,打开所需要的网页。当时主流互联网应用都是基于互联网沉淀的历史信息和内容,是非实时的。
到第二次浪潮Web 2.0时代,由于网民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Web 2.0让用户自己主导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从而信息生产过程速度有所提升,但是由于信息虽然可以通过RSS等订阅方式推送给网民,但信息流仍然不能主动推送到网民面前,信息传播过程还是比较慢,也是非实时过程。
到了即时网络时代,当网民规模达到一定的数量级,能够实现大规模网民同时在线的时候,互联网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很多应用、很多问题,包括知识创新通过在线的时时互动就能够直接解决。即时网络目前最典型的代表微博最核心的规律就是即时,在最短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信息的生产、发布、转载和反馈,几乎是零时间或趋向零时间。
当互联网上随时随地都有数千万、数亿网民同时在线,而且可以实时互动的时候,互联网不再是依靠积累的历史网页,而是海量网民实时的互动。信息从生产到传播至受众的过程时间被缩短为零。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在前两次浪潮时,网民上网获取信息就好比观看实况录像的足球比赛,在即时网络时代,互联网从“实况录像时代”进入到“现场直播阶段”。
在这一阶段“互联网再次在我们眼前发生了改变。信息正越来越多地以实时流的形式散发出去,而不是专门的网页。这种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它现在只处于初期阶段。不论规模大小,各网络公司都开始接受实时流,不仅是Twitter,还有Facebook、Friendfeed、美国在线、Digg、谷歌阅读器等公司。实时流现在正慢慢进行网络,并开始小有规模。”③(John Borthwick)
“即时化”将成为未来几年网络创新的中心。即时博客、即时媒体、即时搜索、即时通讯、即时商务、即时管理等各类即时性应用将成为未来十年之内互联网增长的新动力,而传统的非即时的互联网应用将逐渐边缘化。
3.即时网络传播机制变革
即时网络是以大规模同时在线的网民的实时互动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在美国,围绕着微博客,已经产生了许多衍生企业,提供即时搜索、即时内容聚合、即时数据分析、即时新闻等全面的即时应用。在国内,也有了相应的萌芽,衍生出即时搜索、即时新闻、即时社交、即时营销等即时应用。这也将会对旧有的网络媒介产生影响,网络媒介呈现出即时化的趋势。
这种网民大规模同时在线互动的状态,表现出了即时化的个人媒体与即时化的大众传播机制。以个人媒体为基本平台,具有信息源、传播媒介、受众三种属性,综合性地实现了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群体(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模式。从媒体的角度而言也带来了前瞻性的影响力,促使网络媒介的即时网络时代到来。
(1)即时化的个人媒体
即时网络信息发布渠道多种多样。多样化、便捷化、简单化的发布方式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处发送信息。当网民主导信息时,网民在传播中起到的作用就发生了变化,即同时具有三种属性:信息源、传播媒介、受众。每个人都是集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接收者为一体的。每个用户既是传播的主体也是受众,同时也是传播媒介。信息传播不再是专业媒体机构的特权,体现出信息传播控制权的消解。
(2)即时化的大众传播机制
以即时网络典型应用微博客为例,微博客不对称的关注关系保证了信息即时扩散的高效性。当同时在线(包括web网页在线、手机在线等)的人群达到一定规模后,当一条重要新闻受到关注或重要评论受到追捧时,这种信息流动模式就会产生核分裂效应。一条信息通过信息源的即时传播,大规模关注者的信息即时再传播,就有可能实现信息的即时扩散。
(3)即时化的大规模社交
即时网络形成一种即时化的网络社区,其基本单元是用户(人)。这种社区具有网络社交的功能,并与SNS等社交网络功能紧密结合一起,可以帮助人们管理在线社会关系。由于信息传播即时化、信息渠道便捷化,用户可以实时与“好友”保持联络,并可以随时了解朋友及其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他们将会更容易地分享兴趣、活动或其他信息,而这通常是现实对话所无法实现的。以微博客为例,在微博客上实现社交的过程极为简单,通过添加“关注”即可成为对方的“粉丝”,“评论、转发、私信”等功能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由这个添加“关注”行为所形成的是一种不对称的人际关系,这种过程很容易将人际关系从熟人的圈子扩展到陌生人,因而使得个人社交范围大大拓宽,“粉丝”可高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
二、即时网络传播对信息监管的挑战
即时网络时代的到来接近实现了互联网梦想家们的终极理想:“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由于传播机制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变互联网原有的格局,也将对传统媒体以及社会各个层面带来巨大的变革。在即时网络时代,大多数人能够随心所欲地利用任何通过数字传输的形式或媒体——文字、音乐、图片、视频、代码等等——进行自我表达。世界上其他相似社会中的人几乎都可以即时、免费地接触到人们所创造的一切。人们可以方便、即时地接触到包罗万象的大量免费信息④。新型的网络技术和方式使得组织内的声音更加多元化、更加平等。这种多元化与平等性也改变了传统的网络治理和监管,传统的网络监管方式对于新的网络应用存在着局限性。
1.信息过滤和监控难度增加
即时网络时代信息控制权被进一步分解到了网民个人手里,信息即时传播缩短了信息更新的周期。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和事实几乎同步发生。新闻传播时效性则由原来的定时报道发展成为全时报道,即“定时”(通常对于日报来说是24小时周期)—“即时”(第一时间报道)—“实时”(对事实的同步报道)—“全时”(随时报道)⑤。当数千万、数亿网民同时在线更新信息时,可能引起互联网平台上出现大量的冗余信息。信息消解速度的极大降低,相对博客等应用较长的更新周期和动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审核时间,即时网络时代平台上信息更新的最短时间单位可以以秒计算。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传统的监管模式在信息监管的时效性上大打折扣。发布信息的即时性和信息源选择的个性化大大增加了信息过滤的难度,从而使那些即兴的、非理性化的、情绪化的言论得到传播的机会大大增多。另外,在3G时代,手机将成为发布信息的重要通道。当手机与互联网无缝结合,意味着其传播过程中控制环节增多,需要对手机传播与互联网传播双渠道进行有效管理。
2.严厉地网络封锁失效
即时网络使管理者试图依靠切断信息的流向来达到阻止传播更加困难。伊朗大选期间实行了严厉的网络管控,首先暂停了手机短信服务,继而又加强了对互联网的控制,切断了伊朗境内对境外部分网站的访问渠道,并一度阻止了部分聊天工具的使用。目的在于阻止反对派候选人穆萨维的支持者利用网络为竞选造势,力图将“网络战”的威胁全面消除。虽然伊朗当局采取了严厉的网络管制措施,然而从效果上看并不理想,民众依然能够利用新兴的网络应用例如twitter突破封锁,对某个节点的封杀已无法完全控制信息传播。从以上案例来看,网络封锁和多样化的发布渠道作为一对矛盾体,使粗暴的网络封锁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可借鉴国外治理经验
国外互联网治理原则,总体上来看是管过去,不管未来。纵观世界各国,均无事先出台专门针对某一项互联网新业务及其提供者的管理办法和法规。针对既有互联网应用从产业和网民两个层面,联合国倡导通过自下而上的对话协商机制来完成公民社会、政府和私人部门三者之间沟通。
1.改进现有的监管体系
(1)监管服务提供商
在即时网络最发达的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对服务提供商进行监管,目的是保护未成年用户远离网络犯罪和不良内容。
为了建立长效机制,2008年5月,经过与Facebook、MySpace就网络安全问题历时数月的谈判后,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和49个州的官员达成跨州协议,对Facebook、MySpace等社交网站增设40多项安全限制,旨在保护未成年用户远离网络色情和暴力。新增的安全限制包括禁止有前科的性犯罪者使用社交网站、限制成年用户在线搜索未满18岁用户的权限、建立一个特别工作组寻求甄别用户年龄和身份的方法⑥。
(2)立法制裁传播非法信息和网络犯罪
国外已经存在一些要求对互联网新业务进行立法的呼声。例如,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署(ENISA)越来越强调社交网络的危险性。为了防范“数字化911”,2008年5月,ENISA建议欧盟严密监查Facebook和MySpace等社交网站,并通过立法对未经允许恶意将照片公布到网络并散播的用户进行制裁。ENISA将建立多种语言的信息共享和警报系统,并正在讨论如何与全欧盟的电信监管机构合作。自伦敦地铁爆炸案后,英国政府对信息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发展迅速的社交网络也被纳入了监管范畴,目前英国政府正在考虑监控通过MySpace、Facebook等社交网站发送的信息,以保障国家安全。
2.新尝试
各国政府在对互联网新业务的事中监管方面的尝试非常谨慎。
(1)服务提供商保存用户信息,实现信息源可追溯
由于互联网用户存在较强的不可控性,因此对信息发布类业务服务提供商进行监管是当前比较可行的做法。例如2007年3月,美国联邦法院办公室会议提出,保存数据对于调查犯罪活动很重要,因此Web网站必须保存上传图片或视频内容的用户身份,至少应保留用户的IP地址资料,以方便警方调查上传内容是否合法。针对即时网络信息控制权被分散所带来的信息传播不可控问题,此措施能够实现信息发布源的可追溯与可控制。
(2)多手段综合治理
从全球来看,韩国应当是互联网监管力度较大的国家,该国在治理淫秽网络视频方面采取了多手段综合治理对策,从制度、技术、法规等方面治理淫秽网络视频,值得针对其他互联网应用管理措施的借鉴。
首先,控制传播源头。韩国建立了一套监控和举报体系,以拦截非法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韩国信息通信部在该部的情报通信伦理委员会内设立了一个24小时运行的“非法有害信息举报中心”,由各大门户网站向举报中心派出工作人员从事专门的监控工作。
其次,控制传播受众。从2007年6月份开始,韩国信息通信部利用技术手段阻止网民从国外网站下载并转载淫秽视频,并对上传淫秽视频的个人和存在管理漏洞的网站运营商进行法律制裁。
最后,加强相关立法。韩国信息通信部将发布一部互联网伦理法规,以限制色情材料和其他不良信息在网上传播。新法规将要求本地门户运营商过滤淫秽、诽谤和其他不良信息,不遵守规定者将得到法律惩罚。
(3)构建第三方机构监督机制
一些国家依靠第三方机构发现社区类互联网新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向政府和公众反映,对社区类互联网新业务的监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如,英国一家独立观察机构“防欺诈咨询小组(FAP)”在2007年5月向政府提交报告,称“第二人生”用户可以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在国际间转移资金,并且不会有被查出的风险,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此外该小组还列出“第二人生”中的其他风险,包括信用卡诈骗、身份窃取、洗钱和逃税。
四、即时网络时代网络治理机制
1.从监管思维到治理思维
纵观下示图表,从传统媒体到即时网络,信息环境、传播模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本文提出在现有网络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网络治理理念。
政府一方面完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需要探索与自下而上机制的融合,以鼓励网络发展,维持程序与网络多元化、自由化的平衡,保护言论自由、隐私权,并尊重市场自由竞争。这一理念可以从互联网治理理论找到依据。按照联合国发起成立的互联网治理工作组于2005年6月提出的定义:“网络治理指的是国家、私人部门和公民社会在它们各自角色的范围内制定和执行的原则、标准、规定、决策程序,以及规范互联网发展和使用的共同计划。”互联网治理是一个多角色参与的治理,即“国家、私人部门和公民社会”(“私人部门”也可以理解为“市场”或从业者)⑦。
在模式上,“监管”反映出政府监督功能,是自上而下的、单一主体的管理模式;而“治理”则建立在多主体管理架构之上。在理念上,政府监管是净化网络环境和网络舆论;而“治理”的基本原则与终极目标是还原互联网的民主属性,形成自觉、自主、自治的网络舆论平台。在实践上,“监管”倾向于通过强制性内容审查与过滤“防患于未然”;而“治理”则强调在自发式、自律性的网络环境中多种意见的交流与碰撞。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治理理论,来观察中国互联网发展。将上述理论中国家、私人部门、公民社会三个参与者,分别对应于政府、产业、网民,可发现三次浪潮中网络管理原则的差异性。
(1)在Web 1.0时期,鼓励发展为主
政府、产业、网民这三者基本是独立的,彼此联系较少。国家推动基础建设,产业基本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发展,网民大多以被动的方式“阅读”互联网,对互联网信息的贡献较少。信息自由增长,为信息安全留下隐患。
图1 网络治理的参与者
资料来源:互联网实验室
图2 Web 1.0网络治理模型
资料来源:互联网实验室
(2)在Web 2.0时期,施行监管机制
政府、产业、网民三者强烈作用,政府管制力度空前加强。管制力度加大、产业发展自由逐渐减少、网民自由程度大大降低。强力干预多,对话协商少,这是Web 2.0网络监管的主要特点。
图3 Web 2.0网络治理模型
资料来源:互联网实验室
(3)在即时网络时期,需要建立网络治理的机制
倡导网络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致力于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和互利互补的合作。网络治理的治理结构是不同于集市(自愿)与自上而下(强制)的复杂结构,网络是一个有着共同价值诉求的自组织系统。它不同于市场中自愿的个体行为,又不同于自上而下的命令服从体系。网络治理的治理机制在于信任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培育。信任机制是网络的运作基础,其地位类似于市场的价格机制或科层的权威机制,而信任机制的落实,又需要回到协调机制的构建上。
图4 即时网络的网络治理模型
资料来源:互联网实验室
只有在价值协同、信息共享以及诱导与动员等方面建立起良好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培育起成员间的信任关系以及成员与集体之间的信任关系,最终实现互利互惠的合作。
2.形成即时网络的治理机制
即时网络治理机制的主旨就是,在现有自上而下的网络+监管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社会自下而上的机制,完善政府、产业、网民这三者之间的协商对话、良性互动机制。
(1)政府层面
第一,跟踪即时网络前沿发展趋势
需要具备全球视野,深刻洞察互联网、即时网络前沿发展趋势,确立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抓住即时网络的大机遇,在即时网络时代具备国家软实力之竞争能力。建立研究、跟踪全球互联网前沿发展趋势的网络智库。
首先,跟踪、研究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数字思想家新出版的图书、论文、博客文章、采访观点等。数字思想家的范围包括互联网、IT、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把握前沿发展趋势的未来学家、科技类著名专栏作家、业界高层、知识产权及网络法律方向专家。
其次,跟踪网络产业、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网络政策与政治研究、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等方向的大学研究机构、商业研究机构、政府及非政府组织机构、国家智库的最新动态。内容包括发表的期刊文章、研究报告、年度统计数据、数据及趋势预测、重大会议动态等。
第二,发展本土即时网络新应用,提升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如何让我们的发展得到更广泛的国际认可和舆论支持,如何让中国的软实力不断增强,都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以微博客为代表的即时网络不仅是互联网技术的新潮流,它还可能会引发整个政治话语体系的新变化。我们需要提高自主意识,通过加大发展力度,鼓励产业和网民发展,以将网民资源留在属于本国的服务器上,将信息产业命脉紧紧握在自己手中。
第三,善用新媒介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日益增多,网络民意问政已成为民主政治的亮点。互联网成为了民意诉求新渠道,政府也需要提高使用新型即时媒体工具与民沟通、服务于民的能力。提高政府自主意识,加强信息公开,有助于实现政府管理、服务的创新,为政府与大众搭建一个透明、高效、便捷的数字政府沟通平台。
(2)产业层面
第一,服务提供商引导积极的网络舆论氛围
虽然即时网络信息传播控制权被释放,改变了传统媒体加工编辑信息后再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的模式,可以起到一定的议题设置功能,但是服务提供商仍然可以主动介入议题设置,引导用户参与讨论积极向上的话题。例如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就是在自动统计的基础上由网站编辑提出的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又为大众所关注的话题,通过热门话题推荐营造了贴近生活的微博客话题氛围,做到避免可能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话题的升级聚焦。服务提供商需要积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营造网络文化的优质大环境。针对危害国家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的不良信息采取信息控制,让积极正面的信息成为主流。
第二,传统媒体加强行业自律
传统媒体与即时新媒体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传统媒体正在寻求与即时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需要严守把关作用,在采用新媒介的新闻源时进行严格鉴别,并标注信息来源,防止误导舆论,防止虚假信息扩散传播。其次,无论是传统媒体机构还是媒体从业者在使用微博等即时媒体时需要加强行业自律维护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3)公民社会层面
第一,建立新的互动机制沟通意见领袖
对于微博客的管理而言,可以团结并大力发展一批公信力强的微博客意见领袖。由于意见领袖一般颇具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被认同感,因此容易吸引受众的跟随。建立活跃于微博客平台上的意见领袖的沟通机制,通过加强日常沟通、强化激励等措施,发挥意见领袖在舆论引导工作中的协调作用,并可以通过参与相关信息的转发起到过滤与把关的职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尊重网络文化的多样性
社会生活中文化具有多样性,这是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网络文化中,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特征依然存在。即时网络应用体现出的是给予了人们平等对话的网络空间,营造符合即时网络发展规律的平等、民主、共享的网络文化氛围,与网民形成共鸣,形成真正的网络文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第三,倡导公民意识,鼓励网民监督
即时网络时代,人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⑧,网民有权控制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因此,加强公民意识,引导网民自律是网络治理的重要内容。倡导网民自觉遵纪守法,倡导文明上网、理性上网,遵守社会公德,不发布不良信息,网民之间互相尊重,不进行人身攻击,维护即时网络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这一切都有赖于公民意识的提高。
注释:
①[美]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②互联网实验室:《第三浪》,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③John Borthwick博客:http://www.borthwick.com/weblog/。
④[美]安德鲁·麦卡费:《为何互联网没有让我们变笨》,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007/0002501.shtml。
⑤陈力丹:《即刻的新闻期待——网络时代的新话题》,《新闻前哨》,2011年第1期。
⑥陈英杰:《国外互联网新业务信息安全管理对策》,《现代电信科技》,2009年第5期。
⑦曾润喜、徐晓林:《社会变迁中的互联网治理研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
⑧[美]舍基:《未来是湿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