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第一次开始消费_居民收入论文

如何看待中国第一次开始消费_居民收入论文

怎样看待我国首次实行消费启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次论文,怎样看待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消费启动。为此,政府于下半年提高了中低阶层居民的收入增长率。怎样看待消费启动这一新事物?让我们作些具体分析。

一、消费启动与投资启动同行

首次消费启动是与投资启动同行的。从理论上说,消费和投资两种启动机制的基本功能不同。消费启动的作用是引发以家庭为支柱的消费性需求。投资启动的作用则是扩大以企业投资为支柱的生产性需求。所谓政府投资,仅仅是指资金来自国家预算,它仍然是由企业组织实施的。在全部投资中,一定的份额将形成居民收入。目前国际市场疲软,我国出口受到严重的制约。必须着力扩大国内市场,要扩大内需和扭转市场疲软的态势,单靠投资启动不行,单靠消费启动也不行。这就是当今实行投资、消费双启动的客观经济背景。

然而,与投资启动同行的消费启动,不但作用力度不足,还具有两大局限性:第一,作用领域比较狭窄。消费启动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经济增长。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消费品生产增长;二是间接促进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但是由于力度不够,此次消费启动主要是影响消费品生产,对于生产资料生产作用似乎不大。即使对消费品生产一时也难以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原因是商品积压严重,库存积压连年增长,不可能为力度不足的消费启动所容纳。只有在市场卖清的条件下,消费启动才能起到积极促进消费品生产的作用。第二,作用过程不全。消费对经济运行的启动作用,需通过生产和投资两个环节来实现。就消费品生产而言,消费性需求的扩大仅为其提供市场容量,生产能力的扩充要靠投资予以保证。从生产资料生产来看,由消费性需求转化而来的生产性需求,仅为其提供市场容量,它的生产能力的扩充也要靠投资来保证。在投资过度扩张之后,实行消费启动需要压低投资增长率,同时提高收入增长率。但是投资是实行消费启动的一个基本环节,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率又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要看到:(1)消费品产业的投资, 是实现消费性需求向生产性需求转化的手段;(2 )生产资料产业的投资,是实现一种生产性需求向另一种生产性需求转化的手段。但是,当前首次消费启动的过程残缺不全。表现在:(1)难以大量引发投资。 这是因为,目前不但存在商品的普遍过剩,而且存在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2)由于缺乏投资,目前消费性需求不能转化为生产性需求, 同时也谈不到各种生产性需求的相互转化。

二、以城市市场为重点

首次消费启动着眼于全国市场,但它是以城市市场为重点,从城市市场起步的。目前城乡市场皆相当疲软,在居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民收入增长尤其缓慢的情形下,消费启动以城市为重点,可以说,这是一条唯一可行的途径。居民收入是实现消费启动的基本杠杆。以城市市场为重点实现消费启动,是基于如下一些考虑:1.以非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来抑制城市市场的疲软,进而带动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城市居民收入,除资产收入(如利息、股票收益)外,还有两大类别:(1 )由企业收入分配而形成的个人收入,即企业职工收入;(2 )由财政收入分配而形成的个人收入。这主要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收入,享受失业保险或社会保障的人员的收入,在当前还暂时包括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的收入。因其具体情形繁杂,可统称为非企业职工收入。在全部城市居民收入中,各类企业职工的收入占主要地位。因而一般地说,实行消费启动应主要依靠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非企业职工收入也将相应增长,但占次要地位。任何一个企业收益的增长,皆取决于它本身生产经营,但市场环境的好坏,对企业收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企业职工收入,基本上属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中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阶层。此次非企业职工的收入以相当快的速度增长,再加上其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这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城市市场疲软的扩展。而随着城市市场环境的改善,企业生产和收入都将有所增长。这样,就为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提供了可能。

2.以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来振兴城市市场,从而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非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可以产生抑制城市市场疲软的作用。但是,由于它在城市居民收入中的份额不占优势,其力量还不足以全面克服城市市场的疲软,更谈不到能够振兴城市市场。城市市场的振兴,关键在于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另外还依赖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只有城市市场形势的好转,企业收入才能迅速增加。正因为如此,它和非企业职工收入不同,后者依托财政资金的分配,可以一步到位,前者则需经历一定的过程。规律性的现象是:在市场形势趋向好转的条件下,那些马上可获得丰富利润的企业,将先增加职工收入,一时尚不能实现盈利的一些企业,只有当它们能够取得一定的利润之时,才会给职工增加收入。另外,若干严重亏损的企业即使扭亏为盈,也难以给职工大量增加收入。简言之,各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

3.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来抑制农村市场的疲软,从而带动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近几年农村市场容量之所以萎缩,是因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时还出现负增长,因而,由启动城市市场所促成的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可起到抑制农村市场疲软的作用。随着城市市场疲软的缓解,农村市场疲软也将趋向于缓解,其商品容量不断扩大,而农村市场商品容量的扩大,将会带动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这是因为,为农村市场所容纳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品。鉴于农村人口多倍于城市人口,农村也理应成为工业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因而,城市居民收入,特别是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既依存于城市市场,更依存于农村市场。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有所不同,它主要依赖于城市市场。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之所以异常缓慢,就是因为城市市场上粮食、棉花和工业消费品严重积压,其市场价格跌落。所以,由启动农村市场所促成的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可起到迅速扩大城市市场容量的作用。而随着城市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农村市场也必将彻底摆脱疲软,进而走向兴旺和发达。

关于以城市市场为重点的消费启动,我们应有这样一些认识:第一,虽然此次消费启动以增加一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为杠杆,但它的能量或力度却决定于全体居民收入的增长。即是说,不仅决定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还决定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其过程的长短,将以全体居民收入增长率的高低为转移。第二,虽然此次消费启动以扩大城市市场容量为重点,但其功能却是振兴全国市场。即是说,不能仅停留于扩大城市市场容量,还要扩大农村市场容量,其作用,将以全国市场从疲软转向兴旺的进程为基本标志。第三,以非企业职工收入为杠杆的消费启动,属于财政型消费启动。与以企业职工收入为杠杆的货币型消费启动比较,财政型消费启动面对的困难要多。解决办法是:既要重视协调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又要妥善调节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而避免相互牵制和制约。

三、抑制、缓解和转化

实行消费启动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抑制。即抑制市场疲软,中心是要控制商品的积压。积压商品仍然存在,但规模不再扩大。商品积压仍造成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但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也不再增加。这个阶段上,非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应带动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若情况果然如此,即整个城市职工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那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城市市场疲软的蔓延,城市市场的商品容量也将有所扩大。此时物价水平仍在下降,不过其下降的幅度可维持在现有的水平之上。在这个阶段上,对城市市场疲软的抑制,是通过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商品需求的扩大做到的。但导致市场疲软的另一个因素——几乎遍及各个产业的超前生产却依然存在。不过由于物价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且此时仍没有回升的希望,因而它赖以长期生存的根基已严重动摇。

第二阶段:缓解。即缓解市场疲软,要逐步压缩积压商品的规模,同时提高生产能力的利用率。这个阶段上,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应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当然,这要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因为城市市场疲软不再扩展,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将会起到缓解市场疲软的作用。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则可抑制农村市场疲软的扩展或蔓延。就是说,城乡市场形势都会有某种程度的转变。物价水平下降的幅度必定缩小,甚至止跌回升。在这个阶段上,由于市场的强大压力,超前生产将逐渐被淘汰。城乡市场形势的好转,这时主要依赖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对于超前生产的控制,对城乡市场形势的好转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相互促进,这就为摆脱全国范围的市场疲软提供了可能。

第三阶段:转化。即市场从疲软走向繁荣兴旺。其目标是,市场既不存在商品积压的束缚和制约,又不存在令人忧虑和烦恼的商品短缺。与此相联系的是,生产能力获得了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这个阶段上,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它应能带动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如果能够真的做到这一点,全国市场的商品容量将迅速扩大;物价总水平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动荡之后,也将走向基本稳定。

消费对经济运行的启动作用,不但表现在市场方面,更反映在生产和投资上。生产的增长不再受商品严重积压的牵制,因为随着全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市场上商品需求已明显放大。另一方面,超前生产在市场的制约下已退出历史舞台,不会再产生新的积压。由于生产能力已得到比较合理的利用,要增加生产,就必须增大投资。生产和投资的增长,将为市场容量的扩大提供可靠的保证。在这时,消费启动的作用就会全面地显示和展现出来。

标签:;  ;  ;  ;  

如何看待中国第一次开始消费_居民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