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特征及其三个代表性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代表性论文,特征论文,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1)12-0038-06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主要在英国和美国兴起的又一马克思 主义思潮。对于它的出现,其创立者之一牛津大学的G.A.科亨教授有这样一段论述:“ 我认为,当今有三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当中那些从事马克思主义传统研究的人注意。它 们是关于反对和推翻资本主义的方案的设计、正确性和策略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 们想要什么?一般说来,甚至更具体点讲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社 会?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想要这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究竟错在哪?社会主义又对 在哪?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已 不是原来的工人阶级,或已不是过去认为的工人阶级,这一事实对于实践意味着什么? ”(科亨:《历史、劳动和自由》,第12页,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大多数分 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都是围绕科亨提出的三个问题展开的。由此不难看出,分 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说到底是源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所导致的社会基本矛盾 的激化,是要对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问题给予更好的回答。
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特征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声称,他们追求的是重构一种既是科学的又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他们所谓的科学理论,一是指符合20世纪分析哲学标准的理论,即概念清晰、论 证严谨的理论;二是指不仅有对社会历史的宏观描述,而且还应有对社会历史的微观分 析的理论。他们所谓的革命理论,是指有助于人类解放的理论。从他们规定的科学的和 革命的理论出发,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尽管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但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一些概念不清晰,论证不严谨;二是对社会历史问题只有宏观 的论述而缺少微观的分析;三是一些理论或者已经过时,或者是错误的。他们提出,要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革命的理论,就必须运用分析的方法对它进行重构、修正和补 充。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其原因就在于此。然 而,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哪些理论已经过时,哪些理论是错误的,以及哪些理论需要 修正和补充等问题上,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存在很大分歧。这样一来,分析的马克 思主义的一般特征就集中体现在用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上,体现在它重构 马克思主义时所采用的分析的方法上。概括地讲,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
第一,推崇分析哲学的方法,反对辩证法。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传统的马克思 主义中有很多地方在表述上概念不清晰,论证不严谨,而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革 命的理论,就必须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重构。科亨在他的成名之作《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一书中明确提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马 克思本人在世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还很粗略,还没有达到20世纪分析哲学的清晰和 严谨的标准,而一种理论只有达到分析哲学的标准,才称得上是科学,因此,马克思有 关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还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科学。从重构他们所说的科学的马 克思主义出发,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极为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精细阐述。在分析的马克思 主义者的论著中,人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生产力、经济结构、剥削、阶级结构、拜物教、 基础和上层建筑、国家这些概念的煞费苦心的阐述。与这种对概念的精细阐述相伴的是 坚持系统而严密地论证各个概念在理论上的逻辑关系。这种认识从一个方面解释了分析 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偏爱形式逻辑和数学模型。
从推崇分析哲学的方法这一信念出发,所有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反对传统的马克 思主义所坚持的辩证法。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并不拥有自己独特的 和有价值的方法,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拥有这样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称为辩 证的方法。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虽然“辩证的”这个词在被使用时并不总是没有 明确的含义,但在用来表示一种与分析的方法相对应的方法时却从不具有明确的含义, 因而对辩证法的相信只能在一种不清楚的思想环境中存在。在他们看来,那种认为辩证 法构成推理的可靠方式,并认为从阐明社会理论的目的来看辩证法是优于形式逻辑的想 法,既是错误的又是有害的。他们认为,把矛盾作为解释的基本概念模糊了正确的和不 正确的推理模式之间的区别,并认为这种来自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可 理解性,使一些不能成立的论证混入了理论论争,因而造成大量复杂的广为流传的混乱 ,抑制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二,推崇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反对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任何一种理论要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和现象的宏观描述上。 他们认为,说资本主义必定要崩溃并且必然要为社会主义所取代并没有表明个人的行为 将如何导致这一结果,而只有个人的行为才能导致这一结果,因为从最终的分析来看, 任何结果都是由个人的行为构成的。基于这一思想,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把个人视为极 其重要的分析单位,认为所有社会科学的解释都可以还原为(至少在原则上可以还原为) 对个人行为的可能的说明。在他们看来,对任何社会事件的令人满意的解释都必须说明 为什么卷入事件的那些个人会那样行动。他们的这种主张被人们称作是理性选择的方法 论的个人主义,即以分别构成整体的微观成分和构成总体转变过程基础的微观机制,去 说明宏观现象的那种倾向。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所有社会现象都必须最终通过 作为个人的人的特性,如人的动机的形成、价值观、感情、能力、洞察力及知识等等来 说明。
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出发,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把社会形态和阶级描述为具有它 们自身发展规律的方法论的整体主义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把个人的 特性归结为各种类型的集体的存在,并因此赋予后者对它们的组成者在解释上的优先权 。但人的思想产生于个人心中,行为是个人的能力,而且仅仅是个人的能力,因此,就 解释社会行为而言,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是其他主义,个人都应是理论的逻辑起点。 整体的行为说到底只是构成它们的个人行为的体现,是个人行为的功能。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很多论点 。但他们认为,虽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许多观点被抛弃了,但它的价值取向却被保留 了。他们还认为,由于通过分析方法的严格检验,所保留下来的那些观点,比以前更有 说服力了,而被抛弃的观点从理智上讲是不能再保留了。
二、科亨的发展命题
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中,科亨侧重于用分析哲学的方法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 行辩护。他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一书中公开宣布:“我要为之 辩护的是一种老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种传统的概念。按照这个理论,历史从根本上说 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兴衰更迭促进或阻碍这种发展。”在这部著作及其他 论著中,科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如生产力、生 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进行了澄清,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 理做了与众不同的辩护。在他为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辩护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发 展命题”。
发展命题是科亨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出发提出的一个命题,这一命题讲的是生产力的 发展趋势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科亨之所以要提出和论证这一命题是因为在他看来,这一 命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基本的命题,但这一命题在马克思本人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 的著作中却缺少深入和严谨的论证。
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为什么会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科亨认为,这是由于人类身处物质生活 资料匮乏的历史环境,由于人类有能力提高生产力以解决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问题,由 于有理性的人类将不会无限期地放弃不断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发展生产力的机会,因此, 生产力具有发展的趋势,并贯穿整个人类历史。
他还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发展命题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自律的,“它独立于社会结构,它植根于人的本性和人的 处境这些根本的物质事实”。(科亨:《历史、劳动与自由》,第84页。)科亨强调,在 他对发展命题的论证中,用来支持发展命题的东西都是与社会结构无关的非社会的物质 事实。不能否认,生产力的发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由于非社会的物质事实方面的原因 而无法实现。例如,一场大地震的破坏、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能源已耗尽,或在任何生产 关系下都无法产生为现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剩余产品。在这些情况下,生产力发展被阻 碍的原因都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无关。如果这样的阻碍是非常普遍的,那假定生产力发展 的持续趋势就是不恰当的。当然,这不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离开一定的社会结构,尤 其是离开有利的生产关系。但有利的生产关系只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在条件,而不是生产 力趋于发展的内在根源。从生产力只有在有利的生产关系下才能发展这一命题得不出生 产力发展的根源是有利的生产关系的结论。总之,生产力趋于发展的最终原因不在于社 会结构,而在于那些与人性有关的非社会的事实,即人是有理性的,有革新精神的,以 及人受着生活资料匮乏的折磨。
第二,生产力趋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要通过提高生产力来解决生活资料匮乏问题 。科亨指出,不能否认,某些生产者采用先进的生产力有时是为了减轻他们自己的劳动 负担,但这只能构成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具体原因,而不能构成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原因可以是为了减轻劳动负担,也可以是别的。例如,一个自食其力 的农民采用了更先进的犁,可以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减轻他的劳动负担;一个资本家采用 了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说他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或增加他的利润,而不是为了减轻任 何人的劳动负担。然而,生产力趋于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因为这种进步减少了人类在物质 生活资料方面的匮乏,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原因起作用的情况下,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 因也仍然起作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在一定时期的流行说到底是因为它对于征服生活 资料匮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这一结果与改进生产力的资本家的动机之间相距有多 远。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普遍的,它贯穿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历史中。科亨承认, 因为不利的环境,某一社会即使在匮乏的情况下,也可能仍缺少一种对生产力进步而言 的内在发展(即不是通过与其他社会交往而导致的发展)趋势。然而,在作为一个整体的 人类历史中,只要环境不是总不利的,生产力的进步总会在某些地方发生,而且其成果 将会被保留。由此可以认为,在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历史中存在着生产力普遍的进步趋 势。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都是发生在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中,即使当它 发生在某地时没有对别的地方产生影响。生产力进步的社会很可能通过征服或其他形式 建立起对落后者的霸权,当这导致后者融合到前者中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更大的社会 整体的进步。如果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规律的,那就应当承认,在每一社会中都存在生 产力发展的趋势,这或是由于它的内在原因,或者是当不存在这样的原因时它被其他生 产力先进的社会拖入发展的航道。
三、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
如果说科亨是致力于运用分析哲学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辩护,那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 的另一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学院的J.罗默则热衷于对传统的马 克思主义的修正。他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博弈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剥削 和阶级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修正,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其中颇具影响的是他的非劳动价 值论的剥削理论。
罗默认为,虽然马克思用来作为其资本主义剥削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本身就存在问 题,但他所讲的资本主义剥削还是存在的,问题是要为这种剥削以及在其他社会存在的 剥削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础。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罗默提出了他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 理论。
什么是剥削?罗默认为,经济学中的剥削指的是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的收入(工资, 利润及其他个人收入)所能购买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少于他在生产活动中所付出的劳动 ,他就受了剥削,反之,他就剥削了别人。罗默对剥削概念的定义是以市场经济、资本 与劳动的替代性和理性人的最优化选择的存在为前提的。这里所说的市场经济,指的是 存在商品交换的经济;这里所说的资本与劳动的替代性,指的是在生产相同数量的某种 产品时,人们既可选择较少资本与较多劳动组合而成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也可选择较多 资本和较少劳动组合而成的资本密集型技术;这里所说的理性人的最优化选择,指的是 人具有理性,他们可以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作法。罗默认为,在市场经济中 ,只要存在资本稀缺和资本分配的不平等,一部分成员的劳动时间就会超过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而另一部分成员的劳动时间则会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他们之间就会 存在前者被后者剥削的关系。
从其定义的剥削概念出发,罗默解释了资本主义剥削发生的机制。罗默认为,在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当事人追求的是他们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如何实现他们的经 济效益,则受他们拥有的财产制约。资本家雇佣工人生产,是因为他们占有大量生产资 料,雇佣工人可以使他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工人出卖他们的劳动力,是因为他们不 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出卖劳动力是他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由于工人所得工 资所能购买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少于他在生产活动中付出的劳动,因而他们受了资本家 的剥削。由于资本家所得利润或利息所能购买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多于他们在生产活动 中付出的劳动,因而他们剥削了工人。罗默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剥削必然会 产生,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最初的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罗默提出的剥削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剥削源自财产占有的不平等而 不是劳动市场,并进而表明绕开劳动价值论也可以解释资本主义的剥削。为了说明这一 问题,罗默假设了只存在劳动市场和只存在信贷市场的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型。
(1)只存在劳动市场的经济。假定在这一经济中存在300个生产和消费谷物的成员,他 们每人每月要消费2单位谷物;这个社会存在两种生产谷物的技术,一种是资本密集型 技术(1单位谷物加上5天劳动可以生产出2单位谷物,即纯收入1单位谷物),另一种是劳 动密集型技术(10天劳动可以生产出1单位谷物,但不需要任何谷物的投入);在这300个 当事人中,有10人每人拥有30单位作为资本的谷物,其他290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 一无所有;存在劳动市场,均衡工资率是每10天1单位谷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5天 。
在这一经济中,10个拥有30单位谷物的有产者每人可以雇用15个无产者从事10天劳动 。在此期间,每个无产者利用有产者提供的2单位谷种和资本密集型技术,生产出4单位 谷物。这4单位谷物中的2单位谷物用来补偿谷种的投入,1单位谷物用来支付工人的工 资,剩下的1单位谷物是有产者的利润。这样,每个有产者投资30单位谷物,得到15单 位谷物的利润,利润率为每月50%。150个出卖自身劳动力的无产者在获得1单位谷物的 工资后,还必须利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再从事10天劳动生产另1单位的谷物,以满足他每 月2单位谷物的生计需求。这样,他们每月共从事20天的劳动。另外140个无产者则完全 利用劳动密集型技术进行独立的生产,他们虽不受雇于那10个有产者,但他们也要劳动 20天以生产出他们每月所需的2单位谷物。罗默指出,剥削在这一劳动市场经济中的存 在是十分明显的。290个无产者,不论他们是否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都受到剥削,因为 他们每月劳动20天,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5天。10个有产者显然是剥削者,因为他们 每人都不从事任何劳动,但却获得15单位谷物的利润。
(2)只存在信贷市场的经济。现在假设在上述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信贷市场替代劳 动市场。在这一经济中,10个有产者借出谷物而不是雇用劳动者,290个无产者既可以 采用无需谷种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也可以利用从有产者那里借来的谷物采用资本密集型 技术(但要向有产者支付利息)。10个有产者每人借给15个无产者30单位谷物,借贷谷物 的均衡利息率为每月50%。150个无产者每人利用借入的2单位谷物从事10天资本密集型 技术的劳动,生产出4单位谷物。这4单位谷物中2单位谷物用来偿还他所贷的本金,1单 位谷物用来支付利息,剩下的1单位谷物供他消费。这样,每个有产者贷出30单位谷物 ,获得15单位谷物的利息,获利率为每月50%。那150个无产者在获得1单位谷物后,还 必须再利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劳动10天以获得每月所需的另1单位谷物。另外140个无产者 则利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劳动20天,生产出其所需的2单位谷物。剥削在这一信贷市场经 济中的存在也是十分明显的。10个有产者显然是剥削者,因为他们每人都不从事任何劳 动,但却获得15单位谷物的利息。290个无产者,不论他们是否向有产者借贷,都受到 剥削,因为他们每月劳动20天,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5天。
罗默认为,以上两个模型表明,信用市场经济和劳动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类质 性,这表明即使不存在劳动市场,也可以存在资本主义的剥削,因而资本主义剥削的存 在只与生产资料的最初的不平等分配相关,与劳动市场存在与否没有必然联系。这就表 明,无须劳动价值论也可以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
四、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
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E.O.赖特也是一个重要人 物。他的研究重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问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将趋于两极化。一极是人数越来越多的受剥 削的无产阶级,另一极是人数越来越少的剥削人的资产阶级。然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既非纯粹的无产阶级 也非纯粹的资产阶级的中间群体,如众多的经理和高科技人员。这种情况对传统马克思 主义的阶级理论提出了挑战。对此赖特讲了这样一段话:“过去一百年来的历史使许多 马克思主义者确信,那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关系两极分化存在深化趋势的观点是 不正确的。……在工资收入者中,专业的和技术的职位的增长、大型公司及国家中经理 阶层的发展至少已造成了对简单的两极分化结构的显著的侵蚀。”(赖特:《阶级》, 第8—9页,伦敦,新左派书店,1985)。为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做出新的说 明,赖特提出了他的“中间阶级”理论。
在剥削与阶级的关系问题上,赖特吸取了罗默有关财产、剥削和阶级相互关系的观点 ,也认为财产的不平等是剥削的存在及阶级划分的基础。但他对什么是财产,以及由他 所讲的财产所导致的剥削形式又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赖特认为。财产不仅指生产资料财 产,它还包括劳动力财产、组织财产和技能财产。他指出,在封建社会,不平等分配的 主要财产是劳动力,封建地主占有多于一单位的劳动力,而农奴占有少于一单位的劳动 力,这导致了地主对农奴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分配的主要财产是生产资料 ,资本家占有大量生产资料,而工人一无所有,这导致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在苏东 国家官僚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平等分配的主要财产是对生产活动的组织,经理或官 僚组织生产活动,而非组织者则无权过问,这导致了经理或官僚对非组织者的剥削。在 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平等分配的主要财产是技能,专家拥有技能,一般人不拥有技 能,这导致了专家对一般人的剥削。
在赖特看来,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财产的不平等分配虽然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财产 的不平等分配,但同时也存在组织财产的不平等分配和技能财产的不平等分配。与后两 种财产的不平等分配相对应,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由这两种财产的不平等分配而导致 的剥削关系和阶级结构。他根据这三种财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分配,划分了资 本主义社会中的两大类12种人。第一大类是生产资料财产的占有者。它由三种人构成: 一是拥有足够的资本雇用工人自己不劳动的资本家;二是拥有足够的资本雇用工人但自 己必须参加劳动的小雇主;三是拥有足够的资本从事为销售而进行的生产但不雇用工人 的小业主。第二大类是非生产资料财产的占有者。它由九种人构成:一是拥有较多技能 财产和较多组织财产的专家经理;二是拥有较多技能财产和较少组织财产的专家管理者 ;三是拥有较多技能财产和不拥有组织财产的非管理专家;四是拥有较少技能财产和较 多组织财产的中级技能经理;五是拥有较少技能财产和较少组织财产的中级技能管理者 ;六是拥有较少技能财产和不拥有组织财产的中级技能工人;七是不拥有技能财产但拥 有较多组织财产的无技能经理;八是不拥有技能财产但拥有较少组织财产的无技能的管 理者;九是既不拥有技能财产也不拥有组织财产的无产者。
赖特对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分析显然是要表明它并不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他还 进而提出,处于资本家和无产者之间的10个“中间阶级”是理解全部资本主义阶级结构 的关键,并对“中间阶级”做了这样的界定,即它们处于这样一种地位,从某一方面看 ,它们剥削别人,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又被剥削。非管理专家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由 于他们不拥有资本,他们受到资本家的剥削,但他们拥有技术财产,他们又剥削别人。 另一个典型是无技能经理,他们也不拥有资本,因而受资本家的剥削,但他们拥有组织 财产,他们又剥削别人。“中间阶级”的这种既受剥削又剥削别人的情况使得它们处于 剥削关系中的矛盾地位。
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暗示,资产阶级的最可怕对手并不是只受剥削的无产者,而 是既受他人剥削同时又剥削他人的拥有组织财产或技能财产的“中间阶级”。
收稿日期:2001-09-16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命题逻辑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个人技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