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板三弦”课堂教学设计结构简介_教学设计论文

数学“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板块论文,课堂论文,结构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的提出

目前广大中学数学教师都积极探究高效教学设计方式,其中以“问题串”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结构已被很多教师所研究和实践.这种“问题串”结构形式的教学设计是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一种较有效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仍感觉到这种“问题串”教学设计有其局限性,即它仅仅体现数学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而对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如何整体思考,针对设计的每个问题教师如何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学生活动后教师如何进行目标达成反馈等问题,没有特别关注.为此,我们在以“问题串”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现简介如下.

二、“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

“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分两个层面:“板块设计”与“三串设计”.

“板块设计”是解决教学设计中如何对学生学习任务进行整体思考的逻辑结构设计.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般采用的是过程性板块结构,如“创设情境→探究活动→拓宽练习→课堂小结”.这种结构虽也能完整反映一堂课的环节,但难以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我们提出的板块设计是突出学习任务的板块结构,其模式如图1所示.

如对七年级“有趣的七巧板”一课的教学,其学习任务板块设计可分为第一板块:学会制作七巧板;第二板块:认识七巧板中线及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第三板块:拼常见的几何图形;第四板块:拼生活中的卡通图形.这四大板块构成学生本节课学习任务的逻辑结构.再如:对“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可设计四大板块的学习任务,即第一板块: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第二板块: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第三板块:如何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含特殊解);第四板块:生活中的二元一次方程.这种以学习任务为逻辑的板块结构设计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和编排后形成的清晰的学习任务板块.

“三串设计”是针对每一个板块的学习任务如何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具体设计,分为:(1)教师的有效问题串设计;(2)针对每个问题学生的有效活动串设计;(3)针对每个活动后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其结构如表1所示.

针对上述结构,现提供一个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第三板块“如何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含特殊解)”的学习任务时,“三串设计”的结构如下页表2所示.

“三串设计”中,“有效问题串设计”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是目前广大数学教师研究和实践比较多的领域.章建跃老师在《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中所提供的案例均体现出这一特点,许多中学数学杂志所刊登的教学研究文章中都有数学有效问题串设计的相关案例,并形成了一些经验和方式.上述“二元一次方程”案例设计中,第三板块通过五个问题展开数学活动,这五个问题是学生探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五个递进学习的过程,是目标层次的逐步递升,它是学生探求二元一次方程解这一学习目标的具体分解与可操作化实施.因此,这里的问题串设计不仅能体现出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层次,而且能体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有效活动串设计”是针对问题呈现后,学生采用何种学习方式的设计.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常常忽视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导致课堂活动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盲目及低效,从而导致整个课堂的低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并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那么学生活动的设计如何能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从而真正达成活动建构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设计时,应针对每个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倾听、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同时设计时要明确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能给予怎样的支持.在上述“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案例中,第一个问题可以先由学生自我探求(基于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解的认识),再同桌相互交流(基于学生具体探究过程中的多样性);第二个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基于有了对第一个问题的基础,学生能自我分析);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分析(基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的理解及对前两个问题的感悟,进行转化分析);第四个问题由学生自我感悟、同桌交流归纳(基于对前三个问题的理解,学生能辨析不同方法);第五个问题先独立探求再小组讨论(基于对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一般方法掌握后,如何寻找限制条件的解还缺乏经验).这种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多样化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后,用什么方式来检测活动效果的设计,即用何种反馈方式来观察学生学习效果.目前课堂中教师反馈方式大多采用单一的“一问一答”反馈形式.其实,目标达成反馈形式多样,可一问一答,可教师巡视,并在巡视中及时帮助学生,可在巡视观察后根据学生学习结果,呈现学生各种学习情况进行资源分析,可采用同伴互助互评,还可由个别学生(或小组)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式生生交流等.同样在上述二元一次方程案例教学设计中,第一个问题,由于学生探求过程具有无序性,因此选择教师巡视后,呈现学生在探求时的不同思路,进行分析反馈,并帮助学生;有了第一个问题的反馈分析,第二个问题的反馈方式只要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帮助学困生即可;第三个问题可在学生学习活动后,采用将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不同方法进行呈现并分析的反馈方式;第四个问题是一个归纳型问题,反馈方式是由学生代表表述,教师及时归纳即可;第五个问题是对上述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同样可采用呈现教师巡视中学生的不同结果并对其分析.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只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后的目标达成反馈方式,才能真正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在具体课堂教学实施时需关注反馈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关注追问艺术,同时及时归纳.

以上“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能反映出一个完整且有效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习效果的本质教学设计.

三、“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1.体现设计的高效性

美国教育博士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提出促进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任务导向,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在“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中,强调学习任务的明晰呈现,并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具体的学习任务导向,同时针对每个问题设计合适的多样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并通过合适的反馈方式来确保学生成功率.因此,这种教学设计能清晰地体现这五种关键行为,突出了该设计结构的高效性.

2.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效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对教学内容的清晰梳理,并以清晰的且具有逻辑关系的学习任务板块呈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对于每板块内容以“问题串”为导向的设计过程中,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对活动的指导作用及活动后对教学目标达成反馈的全过程.

3.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效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更应反映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板块中,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特别强调针对不同的问题,学生采用不同的数学活动方式,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因此,“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是改善当前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的视角

1.关注学习任务板块的内容逻辑结构

在具体确定学习任务板块设计时,首先要明确该任务板块的内容在学段中前后的联系,并结构化地分析这些内容.如在设计“轴对称(第一课时)”时,由于小学已初步感知了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所以要明确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轴对称内容主要是由形的认知转向内在规律的探究.基于此,学习任务板块设计可设计成三大板块:(1)研究一个图形的对称性;(2)研究两个图形的对称性;(3)研究上述两种对称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应关注板块与板块间的教学联系,不能让教学内容孤立地呈现.如我们可以用“上述我们研究了什么,接着我们可以研究什么”等语言将之与教学连接,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过渡语言要清晰.

2.关注问题串设计的有效性

问题设计是“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实中,教师随意问、不会问,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或不能精心设计这些问题.如在设计初中数学九年级“确定圆的条件”的教学内容时,部分教师往往直接向学生抛出学习课题,然后照本宣科进行教学活动,而没有精心设计导入问题.事实上,学生对“确定圆”的含义难以理解.因此,在导入时有必要通过问题设计将之通俗化、清晰化.笔者给出下列问题设计:

问题1:我们前面学过怎样画圆,请同学们随意画圆,可画多少个?

问题2:当这个圆受条件限制,比如圆心在点A,你能画多少个圆?比如半径为2cm,你能画多少个圆?

问题3:假如这个圆的圆弧受条件限制,比如圆弧经过点A;比如圆弧经过A、B两点;比如圆弧经过A、B、C三点,你能画出这个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怎样画圆.这就把“确定圆”通过合适的问题设计将之通俗化为怎样画圆,学生清楚明了.

3.关注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应是高效课堂设计的又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采用“呈现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或不论教学内容怎样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的学习活动方式,缺少对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判断.具体进行学生活动设计时,应重视活动设计的适合性,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认知基础,选择的学习活动不同.对于一般识记性问题可独立思考;对于探讨性问题,可设计独立思考或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对于实验操作性问题可小组合作;对于经验分享性问题可同伴交流;对于理解应用性同题可先独立思考,再同伴交流.

4.关注目标的预设与达成反馈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关注的是课时目标,其描述比较空泛.“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将这些较“空泛”的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个教学环节和问题中,使得目标由问题清晰呈现,问题围绕目标设计,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设计用什么方式对每个小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观测.如前所述,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或学习活动后,教师可选择多样方式来观测这些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形成合适的反馈方式.目前课堂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的确切预设与分解及课堂中如何及时反馈目标的达成情况还没有得到广泛关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实践.

5.关注预设留白与生成

“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是一种教学预设.预设问题时要留有空白,留有学生思考拓展的空间,留有余地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同时,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也是一种预设,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具体活动时出现的生成性资源.特别是在学习活动后的反馈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及时的分析,这些生成性资源不是预设所能及,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

中学数学课堂改革应始于对教学设计的改革,我们在努力尝试,“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结构只是我们尝试的一条路径.

标签:;  ;  ;  ;  

数学“板三弦”课堂教学设计结构简介_教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