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的生态革命_政治论文

论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的生态革命_政治论文

论信息化条件下的政治工作生态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政治工作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E221;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74(2007)02—0098—05

政治工作的生态革命,是推进政治工作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信息时代,作为一个动态的综合性体系的政治工作生态构成的诸因素及其存在的总体环境条件和相互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其内部生态看,由于社会环境受到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作用,特殊的虚拟空间使得政治工作组织系统、运行方式、对象、目标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其外部生态看,政治工作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随着“网络空间”的出现和虚拟实践的兴起,形成了新的工作环境。这表明,信息化条件对政治工作实践的深刻影响,是从政治工作生态革命的层面上发生的。从生态与生态系统建设的角度认识它,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产生的巨大变革。

一、政治工作生态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政治工作生态的基本涵义

生态是与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相关的一个范畴。所谓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状态”。就一般意义而言,某一事物的生态,是指影响和制约该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外部因素,即所有与之相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总和。所谓政治工作生态,即对政治工作行为和过程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的诸因素的总和。政治工作生态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体系,既包括政治工作系统的内部生态,又包括政治工作系统的外部生态。内部生态,包括政治工作中介、政治工作组织系统、运行方式、对象、目标;外部生态,包括与政治工作相关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无论其内部生态还是外部生态,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政治工作,影响和制约着政治工作的目标和效能。

政治工作生态同政治工作本身密不可分,认清政治工作生态的作用,对做好政治工作至关重要。政治工作的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都是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政治工作实践中,应树立生态意识,科学地认识其生态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实现政治工作的目标,因势利导地发挥生态的积极作用。首先,生态从不同的角度制约着政治工作的决策。政治工作的决策,必须立足社会实践,不仅要考虑当前需要,而且要预测未来效果;不仅要着眼局部效应,而且要重视长远效益。其次,确定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离不开对所处时代环境的正确把握,即离不开对时代主题和基本国情以及一定的社会存在所产生的社会意识的正确把握。再次,任何政治工作方式都与具体的政治工作实践及其所处的客观生态相联系,其调整、选择取决于具体的政治工作任务和特点,取决于政治工作的具体目标及其所处的内外生态。从实际情形看,选择政治工作方式的根据是生态因素的状况、诸因素相互联系的清晰或模糊程度,以及生态的有序或无序状况等。最后,衡量政治工作效果不能脱离具体的政治工作生态。生态对政治工作的影响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或影响效率、或影响效果、或影响过程。良好的生态,有利于政治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生态,积极改善生态,提高政治工作效能。

(二)政治工作生态的主要特征

客观性。政治工作生态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政治工作活动之外并制约政治工作活动的存在物。政治工作生态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既蕴涵着物质实体或物质关系,又蕴涵着意识形态或人际关系。而这一切又都有其各自的存在方式和运行规律,都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生态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把握生态,而不能以回避或以自己的兴趣好恶对待政治工作生态。

系统性。政治工作生态是一个系统。组成政治工作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这几方面不仅分别自成系统,而且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结构。政治工作生态的系统性说明,在对待生态问题上,首先必须树立系统观念,重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其次,必须注意构成政治工作系统和诸系统之间的结构、层次和制约关系。再次,政治工作生态的系统性要求立足系统的角度,利用生态为政治工作服务。

复杂性。政治工作生态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复合体,其中包含着相互交叉、矛盾运动着的多种因素。其一,政治工作生态既包含着可控的、能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因素,又包含着不可控的、无法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因素。伴随着生态自身的发展,这两类因素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作用和转换。同时,一些潜在的东西会逐步转化成现实的生态因素。其二,政治工作生态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又有随机可变的因素,在主体意志的参与下,这两种因素会发生复杂的变化。这就要求认清政治工作生态的复杂性,不断增强生态意识,锤炼治理生态和利用生态的能力和品格。

可塑性。政治工作生态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是可以被改造和利用的。生态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只能听其自然、任生态自由摆布。相反,政治工作者不仅能认识和利用生态,而且还可以治理和改造生态,使自在的生态变成为我的生态。当然,这种“治理”和“改造”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认识和掌握客观生态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使生态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按照政治工作的价值目标推动生态的发展,使客观生态为政治工作实践服务。

二、信息化催生政治工作的生态革命

当代,信息化是政治工作发生生态革命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信息化使政治工作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信息化环境中,不仅政治工作活动中的信息传递方式、信息作用方式,而且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的建构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触发了政治工作领域的生态革命。

一是社会信息化改变了政治工作的实践生态环境。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和虚拟实践的兴起,政治工作的实践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对政治工作来说是一场深刻地改变着其系统内外的“环境革命”。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接收和传递信息。由于技术和网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控的,如何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准确掌握人的思想变化,增强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其难度大大增加。网络文化的发展,加速了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侵袭更加突出,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坚持政治工作的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决定着政治工作的前途和命运。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人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个性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思维方式的复杂化特征更加明显,采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实现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的沟通,直接影响着政治工作的效果。互联网的隐蔽性使人们在一人一机的匿名环境下失去传统社会对行为的约束,导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如何保持健康的人格,成为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互联网的交互性为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便利,受教育者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政治工作的灌输,而是要求平等交流,从而对政治工作的权威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手段带来了信息获取的方便和信息传播的迅捷,公开、透明日渐成为政治工作环境的主要特征,政治工作如何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开展并接受对象的评判与检验,需要政治工作者做出回答。

二是信息网络的发展改变了政治工作对象的交往生态环境。信息网络的发展,在社会领域,对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变化,推动着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的方式向基于网络化的间接交往方式转变,人际交往在广度和深度上将大大超越现实社会中的交往。网络化的环境下,“数码个人”(digital individual)、“虚拟自我”(virtual self)同时出现,人们凭借电脑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有的虽然从未谋面,但彼此之间可以建立联系,形成了虚拟的人际关系。信息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交往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科学,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二是社会交往意识由封闭向开放转变;三是社会交往的空间和范围越来越大。信息时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也改变了官兵交往的生态环境。首先,改变了官兵交往的观念。官兵越来越崇尚用快捷、方便、图文并茂的手段进行交往。官兵将交往视为个人能力的表现,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改变了官兵交往的方式。官兵由以往主要通过信件、走访、固定电话等方式进行交往向以电子邮件和短信息为主的电子传媒方式转变。再次,改变了官兵交往的范围。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得官兵的交往范围不但超出了营区,而且超出了驻地。最后,改变了官兵的交往对象。网络时代,官兵交往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家人、战友,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不管是近的还是远的,都有可能成为官兵交往的对象,且交往的随机性很大,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信息时代官兵交往形态的变化,是政治工作生态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是信息化媒体改变了政治工作的信息生态环境。当代,信息传播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革命。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的增大和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政治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媒体战。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的,它除了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特征。信息化媒体的交互性,以电子邮件、公共论坛和个人网页等手段,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弥补了传统媒体传播途径的局限,使信息传播变成了互动传播,实现了知识联网和全社会的知识共享。媒体的即时性带来了信息传递效率的极大提高,跨越了地域限制的互联网络,真正做到了使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全球发生的最新大事,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信息化媒体的延展性,从时间上看,收到任何新的信息可及时发布出去,并且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修改、增补、删除;从空间上看,有几乎无限的信息发布空间,丰富快捷的链接和可以无穷无尽拓展的“栏目”、“版面”,不像传统媒体受到纸张等的制约,不同的网络媒体之间还能通过超文本和超链接形成有机的对接组合,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突破时空限制、信息汇聚一起、可以无穷尽地延伸扩展的超巨型媒体,从而将信息的立体化、全球化传播变为现实。在宏观层面上,新媒体正在与电信、广播、报业、出版融合在一起,彻底改变着传统媒体和传播业的整体形态。在微观层面上,网络媒体中的信息本身就呈现着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融合。信息化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整合,组成了超级信息媒体,利用信息化媒体开展政治工作,将使受众置身于强大的信息洪流中。总之,信息化媒体的运用,使政治工作形态和样式与传统政治工作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四是信息化战争改变了战时政治工作的心理生态环境。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战争形态和战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官兵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心理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对战时政治工作的心理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信息化条件下,信息传播时效性增大,信息技术把全球连成一个整体,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瞬间就可以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同样,世界各国的信息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由四面八方汇集到一个地方。处在这样一种信息环境里,外界的舆论对部队作战心理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媒体报道的广泛性便于战时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对战争的进程、发展和结局等进行广泛详实的报道。而代表各方利益的观点(正确的或错误的,真实的或虚假的)会对官兵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信息化战争,陆、海、空、天、电融为一体,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融为一体,军事打击与心理打击融为一体,这种战场心理环境容易导致参战官兵的“恐高”心理、怯战心理、焦躁心理和厌战心理的产生。显然,战场心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战时政治工作提供精神动力的需求、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是研究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时政治工作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

三、政治工作生态革命衍生的政治工作新形态

军事形态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政治工作的形态从本质上看也是社会技术形态的反映和体现,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发生的政治工作生态革命则是生成政治工作新形态的直接成因。从信息化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政治工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上考察,政治工作将不断衍生出一些新的形态。

(一)开放的政治工作环境

信息时代给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与以往任何时代都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信息化环境对社会全体成员都是开放的。可以说,因特网延伸到哪里,人们便可以在虚拟实践创造的“仿真世界”中,借助技术的屏障生成的“掩体”,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追求一种不受约束的“虚拟自由”。虚拟世界的“自由”使各种思潮犹如荒芜的野草蔓延到现实世界,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于处在信息社会开放环境下的政治工作来说,无疑增添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政治工作必须认真应对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政治工作必须面对开放的环境,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网络化浪潮、信息高速公路使各种意识形态的交融和碰撞成为全方位。可双向交流的网络,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稳定的年轻官兵来说,尤如“潘多拉的盒子”。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传播渠道多、范围广,要求政治工作充分运用各种传媒,拓宽渠道,提高时效性,增强影响力。信息传递速度更加快捷,信息量空前增大,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运用高新传媒技术实现政治工作传媒手段的现代化,进一步扩展政治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是军队政治工作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二)全新的政治工作主客体互动形式

互动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流和行为交往过程。政治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以人际互动为内容的实践活动。它的特殊性是由政治工作所指向的对象特性、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性所引发的。这些又可还原和归结为政治工作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状和特殊结构。政治工作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在其现实性上,集中表现为政治工作的双主体性特征。政治工作的双主体性特征源于内存于政治工作活动之中的主客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设计和实施政治工作活动的重要依据。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互动机制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体模式,摒弃了单一主体的观念,信息化客观上为确立“双主体”意识提供了技术条件。在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出来,政治工作对象在网络环境下成为能动性、自主性的个体。就政治工作性质而言,这并未违背政治工作的原则。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为平等的人际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网上,人格上真正的平等实现了人际关系上真正的互动。互联网使主客体的互动交流更加灵活,更加便捷,更加平等,领域更加宽广。全新的政治工作互动机制强化了民主平等意识。政治工作对象的人格、自尊心、个体需要和合法权益得到了尊重,改变了以我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动中,促进了政治工作对象素质的提高。政治工作互动也是主体人角色不断转换的过程,是主体人自我教育、共同提高的途径。网络政治工作形成的这种互动机制,还确立了“主体可逆性”意识,使政治工作者和政治工作对象能够相互转换,有利于调动政治工作对象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和效果。

(三)虚拟化的政治机关和政工队伍

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向虚拟实践领域拓展。政治工作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无疑要受到虚拟化趋势的影响。实践证明,虚拟实践的发展已经影响到政治工作的组织体制,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虚拟政治机关和政工队伍将应运而生。虚拟政治机关是通过计算机分形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信息网络技术,把传统的政治机关的职能数字化、网络化,为部队提供政治工作信息服务和保障而形成的一种政治机关职能环境。政治机关依托网络系统构筑的信息环境,为部队提供政治机关的领导和指导职能。在虚拟的政治机关信息环境下,网络终端无论延伸到何处,其终端用户都可以及时了解各级党组织和政治机关开展政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方便、迅捷地获取开展政治工作的相关信息。虚拟政治机关作为一个功能上的实体,是政治机关办公自动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虚拟政治机关在范围上以全军政治工作信息网络为基础,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反应灵敏的政治工作信息网络,确保了政治工作信息的畅通,使政治机关能够迅速及时地掌握情况,做出正确决策,指导部队开展政治工作。其次,虚拟政治机关使实体政治机关真正做到全方位、全时空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在政治工作网络环境中,基层能够通过虚拟政治机关及时反映基层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其三,虚拟政治机关为基层官兵行使民主监督权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比尔·盖茨说过,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虚拟平等”远比现实世界中的平等容易实现。对于关系到基层的各项重大决策,基层可以从虚拟政治机关中获得相关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对政治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其四,在未来战争中,虚拟政治机关通过指挥自动化系统,及时地传达上级的指示、命令,快速地掌握和处理战场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快、解决问题快、上情下达快、下情反馈快、决策指挥快,从而保证部队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政治机关的指挥,政治机关任何时候都能掌握部队的情况。其五,虚拟政治机关是部队连接社会的新型纽带。网络社会使部队官兵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虚拟政治机关则为加强部队与社会的联系提供了新的通道。虚拟政治机关把军队、家庭、社会纳入一个整体,通过协调三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政工”格局。

与现实中的政治工作队伍相比,虚拟政工队伍的成员组成非常广泛。从政治干部、普通战士到某一方面的专家、教授直至家庭成员,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一定的网络使用手段,都可以成为虚拟政工队伍中的一员。虚拟政工队伍的出现,扩大了我军政治工作队伍,是对传统政治工作队伍的扩展与补充。同时,虚拟政工队伍解决了传统政工人员因时空限制而制约其潜能发挥的问题;还可以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开展政治工作,增强了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四)网络化的政治工作手段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跨入网络化社会。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新手段,拓展了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处在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模式从工作、学习、教育、休闲到消费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工作作为进行思想教育、传播先进文化、引导思想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更容易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信息网络化,拓展了政治工作的新时空,开辟了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提供了政治工作的新手段。政治工作的虚拟实践手段,将为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网络化的政治工作手段主要有:(1)办公自动化手段。政治工作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与政治工作进一步融合,办公自动化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政治工作办公环境网络化、信息运转无纸化、办公地点自主化、办公设备智能化的实现,能够大大降低政治工作业务处理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2)网上教育手段。网上教育,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网络多媒体课件、网络答疑、网络讨论等形式,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它克服了传统教育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激活受教育者参与的热情,从而给政治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3)网上学习手段。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军营创造了新的平台、手段和途径。网上学习手段显现出极大的优越性。网上学习具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凡是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上网学习,时间、地点能够随意安排,官兵个人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使得个性化学习得到实现。网上学习还具有可重复的优势,学习内容明白的可以一带而过,不明白的可以多学几遍,直到学懂弄通为止。(4)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手段。随着政治工作信息化的推进,网上思想工作方式应运而生。由于信息网络具有很强的隐匿性,网络思想工作者可以一个“虚假”的身份直接参与网上交流,使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悄悄润入工作对象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信息网络拓宽了思想工作的渠道,从“面对面”的交谈到“键对键”的交流,工作对象没有了戒备、逆反心理,交流沟通可以“毫无顾忌”,真正实现了主客体的双向互动,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5)网上组织指挥手段。全军军事训练网、全军政工网以及各单位局域网的开通与运行,为政治工作网上组织指挥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平台。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可以通过军队政治工作组织指挥网络,实时地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达到全军每一个基层连队和边防哨所,使每一名官兵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新动态,也能及时地将基层官兵的意见、建议等及时上传。此外,部署政治工作的各种会议,如传达上级指示精神、政治工作干部集训、政治工作经验交流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实施,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战时政治工作指挥网络的建设,更好地保证了党委对作战的统一领导,也提高了政治机关开展战时政治工作的时效性。(6)虚拟实践手段。政治工作信息化的推进,使政治工作虚拟实践得以实现。计算机模拟技术,为政治工作在不同情境之下的运行模式创造一个生动、具体的仿真环境,使政治工作者可以在没有经过直接实践的情况下,研究探讨平时和战时开展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借助于虚拟实践,政治工作者可以对现实条件下难以开展的政治工作进行模拟,以期获得在真实条件下政治工作依此开展将会出现的结果,避免工作中不必要的挫折与弯路。政治工作的虚拟实践手段,将为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标签:;  ;  ;  ;  ;  ;  ;  ;  ;  ;  ;  

论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的生态革命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