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3—6岁儿童自我中心行为现状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现状论文,城区论文,自我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广大教育界、心理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人认识到成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追溯到学龄前期(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众多的案例中均可证实这一点),这段时期的心理发展正常与否对个体日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有重要意义。美国“都市准备测验”和“都市成就测验”结果表明,学前期个体的社会情绪机能与日后的智力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重视学龄前期儿童发展非常重要。但就目前家庭教育而言,众多的家庭以儿童为中心,生活围绕“小太阳”运转,对儿童的教育仅仅满足于会计算、会背诗词、会用几种乐器……有许多家长对其教育方式今后可能给儿童带来心理问题这一点却浑然不觉,十分令人忧虑。其中,非常明显的就是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极端化发展,对此,广大幼教工作者有深刻的体会,它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问题。
所谓自我中心行为,在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是指某些主、客观相互作用方面缺乏的鉴别能力。其实质上是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表现为不良的个性特征,譬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满等倾向。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较低的形式。譬如2—6岁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征服符号”(the conquest of the abject ), 它由婴儿阶段“征服物体”(the conquest of the abject)发展而来,此阶段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对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局限,皮亚杰认为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加速其认知发展,早日解脱自我中心,皮亚杰先生的观点,对自我中心行为研究和幼儿教育极富启示意义,为教育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幼教工作者面对幼儿日益严重的自我中心行为,也进行了教育干预,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如儿童自我中心行为基本表现是什么?它与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文化程度有怎样的关系?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是否具有年龄特征?如何系统地矫正自我中心行为?等等。本调查研究拟对这些问题作初步探索,以期为学龄前儿童自我中心行为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选取乐山城区不同办学水平的三所幼儿园3—6岁共600 余名幼儿作被试。因幼儿作答困难,调查通过儿童父母和教师获得资料。
(二)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座谈、访问等方法。
问卷是在广泛占有有关文献基础上反复讨论编制而成的。初步编好问卷后,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修改完善,最后形成了《学前儿童行为调查表》(家长、教师用)。问卷由两大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儿童的背景特征,如性别、年龄、家庭构成、家长受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为自我中心行为表现及家长早期教育观。
问卷施测时,以幼儿园为单位集体完成,问卷回收率为100%, 有效卷率86%。本报告采用的数据即是有效卷统计的结果。
三 结果及其分析
(一)家长早期教育态度
幼教工作者的大量经验表明,儿童包括自我中心行为在内的行为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家长的教养方式决定于其所持教育态度(观点)。那么,家长的早期教育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家长文化程度与早期教育态度统计表
(表中数据为“%”)
知识 自理 身体 与人
重视: 传授 能力 健康 交往 做人
初中以下
4232128 6
中专含高中
333013
1113
大专及其以上 213612
1219
X323312
1013
x=10.28 p>0.05
表1组间可以看出, 家长文化程度与早期教育的态度并无显著关系(P>0.05)。从总体看, 各种文化程度的大多数家长认为早期教育重在提高幼儿自身技能、掌握知识(达65%),而对幼儿的素质要求如健康身体、与人交往合作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视(仅占35%)。
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家长受教育程度越低,对早期教育传授知识的要求越强(初中以下者为74%,而大专以上者为57%),对做怎样的一个人重视不够(初中文化以下者仅占26%的家长重视,而大专以上者为43%)。那么,幼儿自我中心行为程度与家长文化程度相关吗?我们进一步作了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家长文化程度与幼儿自我中心行为统计表
行为程度(人次、百分比)
较重 一般 较轻
初中以下 474(56)
67(8)
309(36)
中专含高中 479(46)
84(8)
487(46)
大专及其以上
254(38)
36(5)
380(57)
N 1027(47) 187(7) 1176(46)
x=77.1 P<0.01
表2组间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 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幼儿自我中心行为表现存在非常显著的组间差异(P<0.01)。家长文化程度越高, 其子女自我中心行为减少,家长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中专含高中、大专及其以上的幼儿,自我中心行为出现频率分别为64%、54%和43%。这一结果与经验和理性思维结果是一致的。应该说,正如表1所显示, 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其所持早期教育态度也不一样,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各异,教育效果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因此总体而言,家长文化越高,所持的社会观、人之发展观等优于文化较低的家长,其子女自我中心行为的表现也应该比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表2表明,虽然城区3—6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较重者为47%,比人们印象中的比例低得多,但它广泛存在,值得幼教工作者充分重视,这也是本研究的背景之一。
(二)自我中心行为的性别差异
正如表2显示,自我中心行为广泛存在于儿童身上。 它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或者说,一般而言,教师教育干预关注的重点应是男性儿童还是女性儿童?为此,本研究对不同性别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3 不同性别儿童自我中心行为情况统计表
行为程度(人次、百分比)
较重 一般较轻
男691(51)
91(7)
578(42)
女545(45)
95(8)
570(47)
x=8.660
P<0.05
表3组间表明,性别不同,儿童自我中心行为有较显著的差异(P<0.05)。男性儿童自我中心行为高于女性儿童,如任性、霸道等行为。这一结果与家长经验是一致的。在多数家长的眼中,男孩不如女孩“好管”,这一体验其实就包含了男孩自我中心行为较女孩更为明显的涵义。
这一结果对幼儿教育具有较重要的启示意义,就幼儿园教师而言,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干预应重点关注男性儿童而不是女性儿童,这样才能从整体上降低儿童自我中心行为出现率,以便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儿童自我中心行为的年龄差异
在每个年龄段自我中心行为是否有差异?程度是否一致?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3—6岁儿童自我中心行为比较表
行为程度(人次、百分比)
较重 一般较轻
3岁
188(46) 39(10)
178(44)
4岁
489(52) 88(9)363(39)
5岁以上518(42) 73(6)634(52)
x=51.4 p<0.01
表4及研究者访谈表明,总体而言,3—6 岁儿童自我中心行为随年龄增加而有逐步减弱的趋热(P<0.01)。 这一结果与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理论是一致的。同时,表中表明3—4岁儿童自我中心行为高于2—3岁儿童,这一结果极可能与3—4岁儿童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性倾向和要求增强,而大多数家长不甚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这一特点,将这方面的表现统统斥为“任性”、“不听话”等有关。
对资料的进一步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同年龄的儿童自我中心行为的具体表现有一定的差异:2—3岁儿童自私行为倾向较显著,主要表现在独占玩具用品,不会与同伴分享等;4岁以上儿童自满、 霸道行为倾向表现较显著,主要体现在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不会与人合作、谦让,如对待自己的作品、对于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待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等所表现的不正确行为。
四 结论
1 家庭环境是幼儿产生自我中心行为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幼儿直接面对的简化的社会环境,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空间,家庭成员的角色,责任感,幼儿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都对幼儿行为(包括自我中心行为)观念产生影响;幼儿父母受教育程度往往透过其教育观、教养方式作用于幼儿。
2 幼儿自我中心行为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随年龄的增加,自我中心行为逐步减弱。其中2—3岁幼儿自我中心行为较3—4岁幼儿弱,这可能只是一个例外,也可能与3—4岁儿童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性倾向增强,而被调查者不了解幼儿这一心理特点有关。二是不同年龄幼儿自我中心行为表现不同,譬如,2—3岁幼儿更多地表现为自私倾向,不与同伴分享玩具;4 岁以上幼儿更多地表现为霸道等行为倾向。
3 幼儿自我中心行为具有性别差异。从总体看, 男性幼儿自我中心行为较女性幼儿更明显;就自我中心行为外现的不同行为倾向而言,男性幼儿更多地表现为霸道、任性;女性幼儿更多地表现为自私倾向。
* 本报告系1996年度四级共管项目“城市学前儿童自我中心行为矫正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
* * 本报告由费汪洋、高远才、何玉兰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