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放射影像与X线影像对骨质疏松患者测定的价值分析论文_徐雯1,刘鹏飞2

数字化放射影像与X线影像对骨质疏松患者测定的价值分析论文_徐雯1,刘鹏飞2

(1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 上海 200081)

(2上海市同济医院外科 上海 200065)

【摘要】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患者测定中实施数字化放射影像与X线影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接受骨密度测定的骨质疏松患者105例进行观察,针对105例患者分别实施数字化放射影像(实验组)与X线影像检查(参照组),对比两组检查方式的价值。结果:两组骨质疏松患者检查后对比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度、辐射量、测定所需时间等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针对骨质疏松患者实施骨密度测定过程中给予数字化放射影像的检查价值更为显著,能缩短测定时间,减少辐射量,提高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骨质疏松;数字化放射影像;X线影像;测定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140-02

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营养缺乏、内分泌异常、胃肠吸收不良、肝肾疾病、药物影响、遗传因素、恶性肿瘤等)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存在正常的钙化现象,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极易骨折、身长缩短、驼背、呼吸功能异常等[1],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早期的临床诊断及临床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价值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分析数字化放射影像与X线影像测定骨质疏松患者的应用价值,我院针对收治的105例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了检查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接受骨密度测定的骨质疏松患者105例进行观察,10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男性病患59例,女性病患46例,最大年龄患者83岁,最小年龄患者50岁,年龄均值为(69.27±5.46)岁,病程2至9年,平均病程为(5.01±1.33)年;105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痛、腿疼、驼背、易骨折等。

本次观察开展之前,105例骨质疏松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观察的目的、形式、内容及结果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次观察均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针对105例患者分别实施数字化放射影像(实验组)与X线影像检查(参照组),参照组X线影像检查:采用柯达生产的X线诊断仪,对患者全身进行检查,应用数码探测器重点对患者髋骨、颈椎等部位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实验组数字化放射影像:采用柯达生产的数字化X线摄影机,根据机器的操作说明展开检查,选择患者的非优势手,将手放置在专用的手膜板位置上,结合实际检查操作说明提前设置曝光条件,输入患者基本信息,采用自行检测,将原始图像传送至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处理,获得最终的检测结果。

1.3 疗效判定

针对参照组与实验组实施X线影像检查与数字化放射影像检查后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度、辐射量、测定所需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实施X线影像检查后的诊断准确率为89.52%(94/105),实验组实施数字化放射影像检查后的诊断准确率为98.10%(103/10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6.64,P=0.01)。

参照组实施X线影像检查后的特异性为85.71%(90/105),实验组实施数字化放射影像检查后的特异性为95.24%(100/10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5.53,P=0.02)。

参照组实施X线影像检查后的敏感度为84.76%(89/105),实验组实施数字化放射影像检查后的敏感度为93.33%(98/10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3.95,P=0.04)。

参照组实施X线影像检查后的辐射量为(5.12±1.26)mrem,实验组实施数字化放射影像检查后的辐射量为(0.002±0.001)mrem,两组相比差异显著(t=41.62,P=0.00)。

参照组实施X线影像检查后的测定所需时间为(7.56±1.33)min,实验组实施数字化放射影像检查后的测定所需时间为(3.59±0.96)min,两组相比差异显著(t=24.80,P=0.00)。

3.讨论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现阶段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由于老年患者身体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提高了骨骼的脆性[2],导致生活过程中极易出现骨折现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

临床中一般针对骨质疏松患者实施影像学确诊,常规X线影像检查属于较为基础的检查方式,对于骨密度的测定准确性并不高,且检查耗费的时间较长,对于患者来说会产生相应的辐射,不适合重复多次的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数字化放射影像属于临床中发展迅速的新型诊断方式,具有无创、辐射小、准确率高及诊断耗费时间短等优势,能有效弥补及改善X线影像检查中的漏洞现象,应用在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测量过程中主要通过DR数码探测器检查患者骨量的吸收情况,将数码信号转变为骨矿含量,最终获得骨密度值,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度,且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较高[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数字化放射影像检查的实验组骨质疏松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度、辐射量、测定所需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实施X线影像检查的参照组骨质疏松患者,说明针对骨质疏松患者测定骨密度的过程中给予数字化放射影像检查的检查价值高于X线影像的检查价值,能直观检测出患者骨密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针对骨质疏松患者测定骨密度过程中给予数字化放射影像检查的检查价值优于X线影像检查,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儒斌,陈红.X线与CT在评估症状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4450-4451.

[2]毕光辉.数字化放射影像与X线影像在骨质疏松测定中的对比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15(4):613-613.

[3]郭宝英,朱魏,赵太茂.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X线、MRI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1):124-126.

[4]翟黎明,刘晓旭.数字化放射影像与X线影像在骨质疏松测定中的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a2):613-613.

论文作者:徐雯1,刘鹏飞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  ;  ;  ;  ;  ;  ;  ;  

数字化放射影像与X线影像对骨质疏松患者测定的价值分析论文_徐雯1,刘鹏飞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