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关系论文,大学毕业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往大学毕业生毕业统分统配的就业格局已经被打破,“市场引导,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① 的就业模式已经形成,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问题也已经成为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焦点。择业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以及家庭的双重影响。笔者将随机抽取的江苏省8所高校2005届文、理、工科的毕业生作为抽样样本,发放问卷656份,回收问卷643份,有效问卷60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2%。
一、社会关系的变化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
正如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描述的那样,传统中国的社会关系是在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以家庭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体现了关系的亲疏远近,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人际关系。梁漱溟认为建立在家庭及亲缘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在性质上具备伦理性,是情与义的结合。翟学伟指出:“传统中国人的关系建立靠的是天然的血缘和地缘关系,然后再进行复制或延伸出其他关系,如朋友、同事、同学、战友等。因此,只要有天然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存在,就可以义务性地和复制性地确保彼此之间的亲密和信任关系。”②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差序格局”所阐述的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差序格局”的中心点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社会,这一格局中离己最近的关系是家庭,家庭是人们获得社会稀缺资源的惟一社会基本组织。但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家庭的变迁,人口流动的频繁,大多数社会成员被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单位组织’中,呈现出单位组织对个人的重要性。”③ 这一变化在城市中尤为多见,在农村,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差序格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由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繁,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开放,人们在寻找社会关系时不会完全遵循“差序格局”中所描述的由家庭关系、亲戚关系到朋友关系的顺序,人们还会主动地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一)强关系在择业中的作用有所弱化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S·格兰诺维特(M.S.Granovetter)认为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关系。按照互动频率次数的多少、感情力量的深浅、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的多少将社会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存在于群体的内部,用于维系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而弱关系存在于不同群体、组织之间,为不同的群体和组织建立纽带联系。
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强关系,在此笔者将强关系定格在父母的社会关系。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认为父母的社会关系“重要”的占50.3%;59,8%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和41.1%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认为父母的社会关系“重要”;认为“不重要”的仅占13.6%。这是因为从大学毕业生社会网络的组成来看,在步入社会之前,大学毕业生个人社会网绍构成的形式较为单一,以父母的社会关系为代表的强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大学毕业生社会网络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关系信任度的特点,这些先赋性的特点使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都可以直接对强关系加以运用。重视父母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出于对父母的信任以及从保证择业安全的考虑出发的。
强关系在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作用又有所弱化。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毕业生中真正通过家庭的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比例并不高,各类毕业生招聘会或人才市场日益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选,通过各类毕业生招聘会或人才市场找到工作是择业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强关系在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的作用有所下降。51.5%的大学毕业生是通过“各类毕业生招聘会或人才市场”找到工作的,通过父母的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仅占27.2%。强关系参与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比例也远低于没有参与择业的比例,选择“参与程度很高”的仅占16.5%。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择业过程中,虽然以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为代表的强关系依然受到重视,但大学毕业生对强关系的依赖程度已有所下降,弱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青睐。
(二)弱关系在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作用提高
格兰诺维特在他的“弱关系假设”中指出,弱关系相对于强关系而言,分布的范围广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起到了信息桥的作用。它可以将信息带给不属于本群体的人,也可以使不同群体的人能够超越不同的社会界限获取信息。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强关系来源于相同阶层的内部,获得社会资源的相似性高,重复性大;而弱关系来源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获得资源的相似性低,重复性小,更容易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实现工具性目标时,弱关系比强关系更为重要。罗纳德·伯特(Ronald Bud)的“结构洞”理论对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进行了延伸,即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拥有的多少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能否将间断网络中的“结构洞”填补起来以占据获得信息的优势。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过程实际上就是完善和扩展有利于个人择业的社会网络的过程,通过择业网络,大学毕业生可以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减少就业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在市场化的今天,强关系的固定性和封闭性已经阻碍了大学毕业生对多样化信息和机会的获得,而通过对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社会关系的运用则会利于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主动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弱关系去寻找信息,加强择业网络的异质性,通过填补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从而获得就业机会。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肯定了各类毕业生招聘会或人才市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的作用。43.3%的被调查对象将“各类毕业生招聘会或人才市场”列在最有效的找工作途径中的第一位。有43.9%的大学毕业生的父母没有参与择业,其中分别有36.5%和50.7%来自城市和农村家庭的父母没有参与子女的择业。65.4%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是通过各类毕业生招聘会或人才市场找到工作的,高于来自城市大学生的43.6%。而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与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相比在择业中无疑是弱势群体。因此,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走出家庭的封闭系统,步入开放的社会网络中去。由于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他们比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更看重如各类毕业生招聘会或人才市场等以弱关系为代表的社会关系。由此可见,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对父母的依赖已有所减弱,对弱关系作用的重视更加体现了大学毕业生自我观念和独立意识的增强。
二、社会关系的变化促进了青年的竞争意识
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大学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提出了要求。只有在个人能力得到不断加强的基础上通过竞争才能够获得择业中所需的社会关系。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在社会关系的构建中也显得越发地重要。
大学毕业生首先重视个人交往能力,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获得有利社会关系的钥匙。分别有65.5%和32.7%的被调查大学毕业生认为“个人的交往能力”在择业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大”和“具有一定作用”。其次是对个人技能的掌握和学历层次的要求,即需要掌握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他们认为拥有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体现了个人能力的强弱,在调查过程中,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看重个人能力的社会,54.9%的被调查大学毕业生认为个人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成功择业的关键因素。
此外,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更看重个人的能力,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为60.3%,略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的66.1%。56.5%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将找到工作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略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的52.9%。他们认为在择业过程中具备以下三种个人能力的人最能够获得就业机会,依次是“个人交往能力”、“较高的学历”和“掌握的技能”;而“学习成绩”、“掌握的技能”和“较高的学历”在择业过程中则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家庭关系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
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大学毕业生对父母的社会关系的依赖有所减弱,这促进了大学毕业生进一步走出家庭去适应社会。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又与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关系的变化促进了双方的沟通,使大学毕业生的成长在家庭内部受到了父母的认可和尊重,对大学毕业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对个人发展有最直接影响的微观环境,父母是家庭中的核心。从家庭系统理论来看,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和情感上的依赖对职业的决策具有影响。
择业对于大学毕业生以及他们所在的家庭而言是一件重要的事情,82.0%的被调查者将自己的择业与家庭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大学毕业生与父母就择业问题进行沟通时,需要有彼此的尊重,在遇到意见分歧时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氛围。可见,父母与子女之间良好的沟通环境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对大学毕业生就择业问题与父母沟通的情况来看,90.5%的大学毕业生通常采用电话及面对面的方式与父母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其中,73.5%的大学毕业生会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77.2%的父母会主动与子女进行沟通。在沟通的主动性方面,父母与子女双方都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但是父母比子女更为主动。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在沟通中与父母的意见一致,其中,6.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与父母意见一致的情况很多”,46.6%选择了“与父母意见一致的情况较多”。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大学毕业生会与父母进行协商。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父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效率较高;大学毕业生与父母进行沟通时的氛围良好,其中,感到较为满意的占69.0%,选择“不满意”的仅为3.4%。
我国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毕业生与父母间的和谐沟通。一方面,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人口容量下降。家庭规模的变化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更为直接、沟通的方式更为便捷、沟通的频率更为频繁,使得在子女的择业问题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接触更多,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倾听对方意见的机会也更多。另一方面,家庭模式呈现出由传统以纵式父子关系为中心的主干家庭向以横向夫妻关系为中心的核心家庭转变。家庭模式的变化体现了传统父母权威,尤其是传统的父权明显衰落。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更为平等、民主,在择业问题上子女与父母之间协商的情况较多,意见一致的情况较多。父母的权威并不能代表子女的意愿,因此,沟通是解决分歧,做出利于子女未来发展决定的最佳方法。
古往今来,择业都是被广大青年以及他们的家人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择业反映着社会关系的变迁,择业促动着人的转变,择业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命运。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看似一个仅与个人、与家庭有关的问题,可是它却反衬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体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息息相关。
注释:
① 张凌寒:“大学生就业相关主体之市场行为规范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第20期;
② 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谈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③ 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