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物理复习指导及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复习指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近三年浙江理综高考物理试题知识点分析
全国高考试卷命题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革,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基本稳定,通过对最近三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理综(物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从试题结构来说理综试卷结构已较稳定,物理卷占120分,符合《考试大纲》中规定的40%的比例要求,所有题目连续设置在整卷中间;选择题与计算题基本按难度递进排列;选择题为不定项选择;物理试题都是单学科试题,没有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试题。
1.由于受到题量的限制,题目配置比较稳定和有规律,选择题共8题,一般来说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各1题,力学3题,电学2题;实验题分为2小题,其中的第(2)小题通常是电学内容;计算题为3题,其中力学2题,电学1题。
2.虽然这三年的试卷各部分知识的占分比例略有不同,但还是能够看到力、电这两部分的分值分配趋于稳定和合理。由于实验题中的第(1)题命题的内容随年份有所变化,导致光学、电学内容的不定项选择题数可能产生1题的波动。
(二)从试题涉及的知识点来说,由于考查主干知识的需要,理综(物理)试卷涉及的知识点已较稳定。
1.力学中选择题必考的内容为牛顿运动定律 (与运动学结合),万有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结合),振动和波。计算题通常为多个物体(中间常有绳子或弹簧)或多过程问题,涉及的物理规律有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胡克定律、平抛运动规律等。
2.电学选择题必考的内容为电磁感应,另有一题是电场及磁场中的带电粒子问题。计算题通常为带电粒子在电场或磁场中运动,或与安培力有关的力电综合题。
3.热学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多为气体状态变化、热和功(热力学第一定律)、分子运动论。
4.光学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多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光速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光电效应等。
5.原子物理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通常是氢原子的能级、跃迁、粒子的结构、核反应方程及质能方程,由于原子物理以介绍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知识为主,主干知识并不明显,命题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散一些。
二、近三年高考试卷能力要求分析
2004年的《考试大纲》,是把整个理综的能力要求合写在一起,能力要求表述为:①理解能力;②推理能力;③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④获取知识的能力;⑤分析综合能力。2005年《考试大纲》对能力的要求进行修订,重新又回归按学科表述。物理学科的能力要求为:①理解能力;②推理能力;③分析综合能力;④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⑤实验能力。2006年《考试大纲》对能力的要求与2005年相同。
2005年《考试大纲》关于能力的修改除了在能力要求上回归到体现物理学科特色的5种能力表述外,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实验能力”要求的提高。
2004年《理科综合》(物理)对实验能力的表述为: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2005年《理科综合》(物理)对实验能力的表述为: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一)近三年高考试卷能力要求比较
从上表分析可以看出,物理高考题除了个别题目涉及识记外,几乎考查的就是《考试大纲》中指出的5种能力,选择题以考查理解、推理能力为主,计算题以考查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能力为主。
(二)高考理综(物理)试卷做到了在注重考查各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能力,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点考查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
1.分析与综合高能力要求的典型
(2005年第24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 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地时D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图1
这是一道经典的力学综合题,由于题目涉及多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多种能量转化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2006年第25题)有个演示实验,在上下面都是金属板的玻璃盒内,放了许多锡箔纸揉成的小球,当上下板间加上电压后,小球就上下不停地跳动。现取以下简化模型进行定量研究。
如图2所示,电容量为C的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A和B水平放置,相距为d,与电动势为ε、内阻忽略不计的电源相连。设两板之间只有一个质量为m的导电小球,小球可视为质点。已知:若小球与极板发生碰撞,则碰撞后小球的速度立即变为零,带电状态也立即改变,改变后,小球所带电荷符号与该极板相同,电量为极板电量的α倍。不计带电小球对极板间匀强电场的影响。重力加速度为g。
图2
(1)欲使小球能够不断地在两板间上下往返运动,电动势ε至少应大于多少?
(2)设上述条件已满足,在较长的时间间隔T内小球做了很多次往返运动。求在T时间内小球往返运动的次数以及通过电源的总电量。
A.正确解答
(1)用Q表示极板电荷量的大小,q表示碰后小球电荷量的大小。要使小球能不停地往返运动,小球所受的向上的电场力至少应大于重力,则
本题来自演示实验,并且渗透了建模的思想方法。由于题目较长,对学生心理上产生一定压力。与常见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电场中的上、下加速运动相比,本题的带电小球多了一个重力,显得“不太对称”。本题对优秀学生来说的一个难点是电量计算。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两极板间取一个截面,根据通过这个截面的平均电流强度与通过电源的电流强度相等分析;另一个学生能听懂的等效分析方法是:先根据电容器充放电原理弄清通过电源的电量与两板电量变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就容易认识“一个周期内小球在两板中均获得了2q的电量,但通过电源的电量也只是2q”。
B.典型错误
①对ε的理解有误,错当作介电常数或电场强度;
②电容器带电量理解有误,以为一块极板所带电量为电容器所带电量的一半;
③以为导电小球上下运动过程完全等效,受力分析相同,运动时间相同;
④总电量计算有误,以为每一次碰撞改变2q,。
2.实验高能力要求的典型
近几年实验试题来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注重自行设计实验,自行选择器材。2005年物理实验题第22(2)题在以往注重考查实验方法迁移的基础上,能力要求有了较大提升,突出了实验的创新能力。由于题目所提供的理想电压表量程小于被测电源电动势,需要学生打破课本实验的思维和方法定势,从方法上进行创新,运用所提供的器材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
[2005年第22题(2)]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Ω)。
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V,量程0.8A的电流表A(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4Ω,滑动变阻器R′,电键K,导线若干。
(1)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元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
B.典型错误
典型错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违反了安全性要求,电路中的电流表与电压表不可能同时处于安全状态。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保证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不超过3V,电流表的读数肯定要大于1A。
另一类错误主要是违反了可行性的要求。如图7和图8所示。这两种电路设计虽然能够保证电流表和电压表同时处于安全状态,但对于图7电路来说,在所列的方程组中,电流表的内阻与电源内阻已经整合为一个整体,因电流表电阻未知,故从原理上讲就无法求得电源内阻。对于图8电路,由于R′是滑动变阻器,无法进行读数,使所列方程无法求解,故无法满足题目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要求。
三、近三年高考试卷的特点分析
(一)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最近几年的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覆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各部分中的主干知识,如牛顿定律、动量和机械能守恒、电场和磁场、电路和电磁感应的规律等。2005年试卷中力、电两部分内容的试题合计有102分,为物理总分的85%,试卷中运用“力与运动观点”“能量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试题占73分,为总分的61%,充分体现了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主要思想方法的命题思路。2006年试卷更注重的是“力和运动观点”,整卷占50多分,体现了命题更注重基础性。
(二)部分试题情境比较新颖,突出能力考查
大多数试题的物理情境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或似曾相识的,但也有部分试题陈中出新,通过题目条件及设问方式的改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006年第24题)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传送带是高中学生常见的运动模型,试题情境与常规的传送带模型不同的是,传送带并不是一直在做匀速运动,而是先匀加速,后匀速。
(三)注重以实际问题为原型,让考生建立物理模型
试题的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从而考查考生知识迁移和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6年第23题)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km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6.0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
本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通过建模转化为物理模型。本题在求解时的典型错误是物理模型构建不正确。如将“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 d=3.0km处进行一次爆炸”理解为爆炸物在人的头顶上方3.0km处,建构了上、下传播模型,或将模型构建为竖直向上传播到云层,又斜向下传到人 (直角三角形路径)的模型等。
(四)注重细节分析
由于试题命题的范围是主干知识,考生对知识与基本模型(情境)又比较熟悉,而体现能力要求的多物体与多过程的题目又不宜多出,试题就会更加关注细节,通过细节的考查看出考生的思维是否有序与严谨。
(2006年第17题)图9所示为一“滤速器”装置的示意图。a、b为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一束具有各种不同速率的电子沿水平方向经小孔O进入 a、b两板之间。为了选取具有某种特定速率的电子,可在a、b间加上电压,并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加一匀强磁场,使所选电子仍能够沿水平直线OO′运动,由O′射出。不计重力作用。可能达到上述目的的办法是
图9
A.使a板电势高于b板,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B.使a板电势低于b板,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C.使a板电势高于b板,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D.使a板电势低于b板,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本题只有对上述四种情况的电场力与洛仑兹力的方向进行有序分析后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
(2006年第21题)如图10所示,在匀强磁场中固定放置一根串接一电阻R的直角形金属导轨。aOb (在纸面内),磁场方向垂直纸面朝里,另有两根金属导轨c、d分别平行于Oa、Ob放置。保持导轨之间接触良好,金属导轨的电阻不计。现经历以下四个过程:①以速率v移动d,使它与Ob的距离增大一倍;②再以速率v移动c,使它与Oa的距离减小一半;③然后,再以速率2v移动c,使它回到原处;④最后以速率2v移动d,使它也回到原处。设上述四个过程中通过电阻R的电量的大小依次为,则
考生不难推出电量Q与磁通量的变化量成正比,本题的关键是对这四种情况下的磁通量的变化量要仔细、有序地分析,最好是能够画出图11,答案就一清二楚。
四、2007年浙江理综高考物理试题预测
(一)2007年浙江理综高考物理试题的结构与知识点分布
2007年试卷在结构上应该与前几年相同,力、电、热、光、原几部分内容的占分比例也不会偏离前几年的配置情况。试题涉及的知识点仍是前面分析、提及的主干知识,“力与运动的观点”和“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仍将是整个物理试卷的主线,试卷的难点仍然应该在电学实验、力学综合题或力电综合题上。电学实验虽然最近几年已经多次考查了,但2007年实验的第(2)小题应该仍然出在直流电路实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应该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二)试题的“能力点”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经过高三的复习以后,一般的物理问题可能会感到不困难,难的是一些具有“能力点”的问题。试卷中涉及“能力点”的问题通常有以下几类,教师在复习时应该加以重视。
1.多物体、多过程问题
一般来说,物体越多,过程越多,角度越多,题目的难度也越大,这是因为这种问题需要的是首先对单个物体或单个过程的分析,然后在物体之间或过程之间进行综合。高考计算题中的难题的情境设计通常是两个物体,两个过程,力与运动和能量两个角度结合,或者是一个物体,多个过程,力与运动和能量两个角度结合,这种情境设计既能够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能够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够考查考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具有较多的“能力点”。
2.建模问题
典型的物理模型由于在教学时已为学生所熟知,针对典型模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已经变成模式识别,这类问题不太能够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试卷中出现新情境的题目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模问题对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有其特有的价值,使得试题具有“能力点”。
3.对细节的准确把握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分析,一个好的认知结构与一个不够完善的认知结构的区别,既可能是结构层次上有差异,也可能是结构的丰富程度上有差异。细节可以反映学生对于某个概念的理解程度,也能够反映学生对于某个过程的掌握程度,既可以体现在对题目中某个词的理解是否确切上,也可以体现在解题过程的流畅上,还可能表现在对于临界条件的准确应用上。在试卷中关注细节能够考查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程度,细节也就成为考查中的“能力点”。
五、2007年浙江理综高考物理部分复习建议
(一)把握理综试题结构与基本特点
全国理综试卷的基本结构和主干知识已经明确,我们有理由相信,2007年的试卷风格跟最近几年相比将相对稳定。教师研究最近几年的试卷结构和主干知识有利于教师把握复习的重点,提高针对性,避免平均用力和在部分内容上要求过高。在具体方法上,对能力要求较低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整理,对解释性和记忆性内容重点关注知识网络的建立,减少低层次习题的数量,对主干知识,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分析和多种方法求解,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针对学生基础进行复习
复习缺少针对性的表现之一是教师不关注学生存在的“低级错误”。忽视“低级错误”,使学生在最容易得分的地方失分是复习中的最大失误。高考中经常有一些“低级错误”,如“电压表两端再并联另一只电压表”“将固定电阻画成变阻器”“对不同物体和不同过程的表示在符号上不加区分(不用足标),从而导致混淆”等,只要教师在平时能够及时向学生指出这类错误,这种“低级错误”应该容易避免。
复习缺少针对性的表现之二是不考虑学生基础,追求练习题目的难度。由于考生的增多,高考试题要做到有合适的难度和区分度必然会适当降低题目难度,或者整卷在难度上保持一定的梯度,教师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基础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训练,在“巩固中求发展”,在复习中一定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基础,避免只针对“压轴题”进行复习,避免不切学生实际的题海战术。
(三)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
力学与电学实验都有考查考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题材,可能由于力学实验相对直观一些,原理明确一些,变式少一些,高考实验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在电学实验。一般来说,电学实验的内容和变式丰富,既可以是器材选择、电路设计、实物线路连接,也可以是电压表串联、电流表并联等,另外,电学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也是全方位的,可以是分析、比较、判断,可以是设计,还可以考操作,特别是电学实验需要学生具有全面、系统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者,电学实验的变化很多样,可以是新实验用旧方法,可以是新实验用新方法,也可以是旧实验用新方法等等;为命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为了解决一个电学实验问题,学生需要系统考虑内、外接法,分压式、限流式连接,电源电压、电表量程、变阻器阻值,固定电阻大小,可变电阻范围,甚至要考虑最大电流和额定功率等,这种全面而系统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便经过专题复习,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境变化,还是能够检测出一个考生的能力水平,这也许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重点放在电学实验的原因。在实验复习时,必须基于课本实验的器材、方法,进行拓展与变式,在实验复习中一定要开放学生的思维,设计多种方案,并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认知结构,优化解题方法
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求解得到的结果相同,但不同学生表达的烦琐程度和解决问题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差很大。这种现象在平时可能是一个不太会引起教师关注的问题,但在时间紧张的考试中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为了预防这一现象出现,要求教师在复习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在解题时表现出的认知结构是否完善和优化,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选择的方法是否合理等。对于一个题目的求解,教师不应仅仅核对答案是否正确,也应常常让学生展示其求解过程,对于不同的求解过程和求解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和评价,使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多展示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或过程,既要能够把它分解开来,研究细节,发现隐含条件和变化特征,还要能够把它们联系起来,寻找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同时也注重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要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取决于教师头脑中是否有完善的认知结构。一个认知结构完善的教师常常表现在组织例题或选择学生练习时,给学生的练习不应该是随意的,也不应该是教师“喜欢”的,而是教师依据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的需要而精心组织的。例如,一个物体参与多个过程的题目,教师在组织题目时应该自己首先有一个结构,一个物体所受的力可以是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物体参与的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平抛(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振动等。对于多个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用细绳、轻杆、弹簧等相互连接。
(五)既有训练,又有总结与提升
复习时需要有一定量的题目进行训练,但更重要的是“练有所得”,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很重要的区别是“练后功夫”,要重视让学生提炼解题方法与经验,使其“显性化”,教师自身也必须注重积累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并适时地进行传授。
(六)加强对优秀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
高考是面向全体考生的考试,高考试题一般来说应该用最常规的方法来求解,我们看到的高考标准答案都是这样。部分参加过竞赛辅导的优秀学生会用非常规方法解题,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因为非常规方法并非是教师对其物理本质讲的最透的方法,非常规方法并非是学生用的最熟的方法。在常规方法能够求解的问题中,非常规方法并不一定能简化问题的求解,还有可能留下一些破绽,前些年常有同学用“平均力”“惯性力”“系统动能定理”等方法求解一些题目,得分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