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社会经济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形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在《资本论》最初草稿中所提出的“三形态”理论是学术界近几年来研讨的一个热点。这一研讨涉及到“三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艰巨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等问题。在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目标模式的今天,重新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发掘其理论遗产,并赋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内容,不仅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三形态”理论的内涵、实质及当代意义

在作为《资本论》的第一个草稿的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以 人类个体从原始的、狭隘的,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为线索,以个体之间建立社会联系的形式为标志,把整个人类发展历史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①a]这里,以人自身发展程度为特征的三大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本质上是三种不同经济形式的演进,是经济类型的演变在人自身发展上的反映,它们可以相应地被看作是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市场经济形态和时间经济(产品经济)形态。对此,马克思后来在正式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作了详细的说明。

马克思认为,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人之间呈现着直接互相依赖的关系(自然、血缘联系和直接的统治服从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作“自然的共同体”。在这种形态下,“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②a]并且任何人都不具有独立的人格,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

然而,在市场经济形态下,高度发展的商品生产,瓦解了人们的直接依赖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只有通过物与物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来。马克思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①b]

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展,达到产品经济时,人类才能摆脱物和金钱对自己的支配,真正有可能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当然,社会完全用产品经济取代市场经济,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产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②b]

根据社会经济的不同形态以及马克思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演进图式,在时间序列上,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社会;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与时间经济相对应的只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由上可见,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第一,它以人的发展为尺度,以社会经济的性质和发展形式为基本内涵,揭示出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经济史。就经济类型而言,任何社会都要经过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未来时间经济阶段,它们是相继递进的。但是,每一种经济形式内部却可以跳越社会形态。

第二,它表明历史的发展有其连续性。作为历史发展深刻内容的生产力,只能是循序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不可能按人们的主观愿望任意跳过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因此,一个特定的社会有机体的所有制形态的跳跃式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发展所制约。只有把社会所有制形态的变更和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次更替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全面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以上两点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东方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普遍规律,防止左倾空想论,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它启迪人们必须充分估计到东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许多方面,包括所有制、国家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但却“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那些“自然的发展阶段。”[③b]马克思“三形态”理论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就是它指明了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任何民族和地区都无法跨越的历史阶段。所以,我们不能在世界历史的普遍规律之外来理解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跨越”问题。应当看到,这种“跨越”本身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以及东方落后国家必须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为前提的,并且这种“跨越”是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言的,而资本主义生产力却难以跨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组织管理方法等等,都是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社会形态所望尘莫及的。因而,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跨越实践也就显得更艰巨、更复杂、更曲折。既然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超越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态以后,并没有随着所有制的变更而跳过资本主义所处的社会经济形态——市场经济形态,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掌握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一切优秀成果,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高速度、高效益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发展“三形态”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怎样搞市场经济,这是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按照马克思当年设立的“三形态”图式,自然经济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支配地位,产品经济(时间经济)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而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在经过过渡时期以后,立即以成熟的形态出现,其运行机制将是:人们组成自由人联合体,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劳动时间的社会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一切生产部门都由整个社会统一管理,一切生产和再生产活动都由整个社会统一按计划调节。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般社会主义概念,是与商品生产、市场经济不相容的。所以,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来理解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呢?马克思是科学家而不是预言家,唯物史观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因此,我们不能苛求19世纪的马克思对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所遇的问题作出具体的直接的回答,更不能拘泥于马克思的字句,而是应该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来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三形态”社会发展理论,并遵循着唯物史观关于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人类第二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原理,深刻理解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从而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态理论。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把市场经济形态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而把社会主义社会理解为以产品经济(时间经济)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最初形态,这主要是由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局限性造成的。

纵观世界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市场经济一般和市场经济特殊是辩证的统一,从而构成了各种现实的市场经济的具体形式。各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既由其共性而相互联系,又由其特殊性而相互区别。如果把各种市场经济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就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有其共性的,这就是:它们都以企业为法人主体,自主地决策、经营和自负盈亏,让产品和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依据价格成本自由流动;并通过市场信号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社会需要。就此而论,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独有物,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也不存在根本的矛盾。马克思当年在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所阐明的关于生产社会化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其次,我们还必须明确现实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测的社会主义的区别,明确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这是我们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根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正在使社会主义从科学走向现实。“现实的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其理论上的继承性,但也有相当大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曾预言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发达的一些国家先行取胜。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以落后的小生产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就是说,东方落后国家在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以后实现的社会主义明显地不同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即不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指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种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它面临的重大任务是解放和发展较低层次的生产力。为此,它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过渡性的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就是说,在这个阶段里,它既要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而奋斗,又要从物质上为社会主义本身创造前提。因此,我们在理论上就不能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在超越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态以后,就可以按照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标准,宣布消灭市场经济,直接进入到产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70余年来,社会主义由一国的实践到多国的实践以及所遭受的挫折和局部的暂时的失败,已经说明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不能照搬照抄的,否则就会极大地延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一些东方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并没有一帆风顺地建立起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低地估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先天不足,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可逾越性,把资本主义所处的市场经济形态和它的所有制形态完全混淆起来,错误地以为可以在落后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并从书本和教条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所设想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原则当作了社会主义的现成模式。其结果教训不胜枚举。为此,我们的思维就应该跳出非此即彼的禁锢圈,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地论述在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发展时期里,将存在着何种经济形式。但是,我们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看,从马克思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所必备的前提和条件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以及其它条件的制约关系,存在着市场经济,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现象,是历史的必然。同样,它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目前,全球的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了以微电脑为代表的信息社会阶段,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起着促进世界各国继续发展的作用。而且,不可否认,由国家计划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灵活性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却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使效益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大胆引进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当然,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除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特殊性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研究我国的具体情况,尤其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等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原则。在经济运行中,力求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稳定与和谐中求发展、求速度、求效益,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日益巩固和完善,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稳步地从初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结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状况而建立的新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它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扬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非但不是对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否定,反而是对其认识的深化,它进一步证明了“三形态”图式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常规性”和“顺序性”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对生产关系的根源性,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

注释:

①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

②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4页。

①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7页。

②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89页。

③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07页。

标签:;  ;  ;  ;  ;  ;  ;  ;  ;  ;  ;  ;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