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阅读教学无疑是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常谈的教学重点,同时,不管是新课标改革、中考导向还是素质教育,都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仅是关系到语文考试成绩好坏的重要判断标准,更是一个人人文素养丰富与否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深阅读培养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这个极度追求速度的时代里,浅阅读已经逐渐成为了初中生普遍的阅读方式。受迫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应用,文学作品的阅读时间已经被挤出了中学生的生活。更令人心急如焚的是,部分中学生读物为了应对这一冲击,正在变得逐步走向两个极端:成人化和低龄化[1]。在颇受中学生喜爱的读物当中,要么是内容相对低龄化的漫画,例如《小猪佩奇》、《哆啦A梦》等类型的图像读物;或者是充满了成人内容的网络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往往不高,为了网络流量而到处拼凑文章,文章内容都是对恋爱、暴力、投机甚至色情的描述,这些内容基本无益于初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更不必说有益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了。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摆脱浅阅读的困境,培养深阅读能力,进一步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自会阅读境界”是一个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当主动带领学生进入深阅读状态,进而培养学生的深阅读能力。本文为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当中对学生深阅读能力的刻意培养,探究初中学生深阅读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方案。
1.深阅读概论
关于何为“深阅读”,这一概念目前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其定义于1994年第一次被 Birkerts 所提出,他对于深阅读的理解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达到了自由的状态,使得我们的主观的、联想的冲动被解放,这就是深阅读。”经过近些年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将这一概念进行丰富和完善,目前学界对于深阅读这一概念的主要研究分为三个维度[2]。第一,深阅读区别于浅阅读在于信息获取的目的不同。浅阅读强调的是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主要是为了获得信息、消遣时间、提升认知层面中的宽广程度。而深阅读是为了思维的拓展、素养的提升进行阅读的,其作用是在阅读者的认知层面中增加知识的深度。第二,深阅读强调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要求阅读者能够沉浸在读本之中,进一步感受到厚重的情感。第三,深阅读强调阅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深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阅读者单方面的参与。当文本与读者相遇的时候,读者能够将注意力从感官上离开,进一步与文本中的思想和情感深度交流。总而言之,深阅读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以信息的获取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行为,其主要表现为在阅读行为中阅读者通过认知参与、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三者一起组成的阅读状态。浅阅读相较于深阅读在先天上就缺乏人文精神,浅阅读的核心部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人文关怀、审美理想背道而驰,仅仅是追求享乐化、效益化。这种阅读方式不仅不能够让中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获得帮助,对于学生人生的发展和规划也会出现阻碍。
2.深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践
阅读这一过程并非单一的信息获取过程,初中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追求一种功利性的阅读方式。而教师在阅读课堂上也更多的是教导学生如何运用“答题套路”进行阅读题的作答,这种只追求阅读答题的阅读课堂让学生对阅读的体验非常不好,认为阅读就像是做理科题一样,找准套路就可以获得高分。其实,这种“套路”教学非但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考试成绩的提升,对学生在作文、文言文理解等方面也造成较大的困惑,因为缺乏深阅读的积累,许多学生在面对一些需要思考的文本阅读时,往往陷入较大的困境。笔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初中生进行深阅读的教学和指导,不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成绩,也能提高整体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赏析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文本,对学生进行深阅读能力培养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深阅读能力。
2.1感知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深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阅读的过程中,并且要运用自身的情感去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爱上阅读,能够真实地投入到文章中去。所以,深阅读能力的培养中,要求学生先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产生共情。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较为繁重,教师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进一步唤起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的过程中,我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比较少接触到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的表达方式和赏析方法不足,许多学生觉得现代诗看完之后不知所云,提不起阅读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讲授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诗《未选择的路》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设计在课室当中运用塑造教学情境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诗歌意境之中,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这首现代诗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创造清晨静谧的环境;播放具有充满朝阳蓬勃气息和虫鸣的纯音乐,然后让学生模拟选择两条路中的任何一条的导致不同的情境,通过用事先准备好的PPT超链接去展示不同的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让学生明白人生中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人生就是在不同的选择之下变得色彩斑斓。经过这些情境的建设,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中表达的情感,最后在全班一起有情感的朗读中,完成了一次全班的深阅读体验。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能够感受到现代诗对意境塑造的魅力,集体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的音乐美、建筑美。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认知到行为到情感均参与到文本阅读当中,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升,才能使学生的深阅读能力得到增强。
2.2 探究细节——让阅读慢下来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曾说过:“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3],不管是小说的叙事推进和结局暗示,还是散文的情感抒发和表达,优秀的作品往往都是通过细节描写展示情感的。但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全世界的知识都可以在瞬息之间得到共享,目前这世界上每天发行的新书、刊物、报纸等读物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阅读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仅仅是追求信息的浏览,而忽略了信息深度的挖掘,更加忽略了文本中对于细节的描写。因此,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慢下来,潜心去发掘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进一步感受细节的作用,是深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一番探索。在教授《社戏》这一篇小说时,许多学生不甚了解社戏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地方文化的演变,学生的生活体验也骤然不同,学生不了解鲁迅写社戏这一活动的目的也是必然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细节的发掘和诠释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找出表现“我”在想要去看社戏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和表现乡民淳朴性格的词句并感受其作用。
2.3分组探讨——在交流中进步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对于散文的赏析教学是困扰广大师生的难题,同时,这也是学生深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突破口。教师在散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的审美意识不够,审美能力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思路,将以往重视审美结果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重视审美过程为重点的教学方式[4]。我们的散文阅读课堂往往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还是学生与学生情感体验的交流,更是促进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要改变学生的审美体验,优化审美方法,提高审美技巧,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体验到散文阅读的乐趣。通过学生交流而得到的阅读体验是老师在教学中无法给予学生的,如果只注重阅读结果而由老师一直填鸭式地灌输,其作用并不大,亦或适得其反。在学生的深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其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的交流碰撞而产生共同的情感火花时,才真正算是投入到了深阅读状态当中。
2.4紧扣学情——以生为本
对于有一些文本的阅读,往往从教师成人的情感体验角度较容易理解的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困惑。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发现,学生往往比较难理解阅读文本中所想表达的真实含义。笔者将学生的阅读问题进行归类,发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三个问题:感受不深、理解不准确、鉴赏不用心。故导致对阅读文本的主旨理解不到位。所以,对于学生深阅读能力的培养还要紧扣学情,以生为本,从适合学生理解文本的角度去考虑,选择或改变教学和引导阅读的方式方法。笔者最后在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去品味、探讨在琐碎的描述当中,“我”与父亲之间的那种不说出来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两代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们各抒己见,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深阅读状态,达到了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对话的层面,自然而然地就从文本中感觉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3.结论
初中阶段的学生深阅读能力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一方面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所面临的困境,随时进行教学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同时,在面对外部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教师对于中学生的学情把握也非常重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对学生的深阅读能力培养,教师需要让学生沉下心来阅读,自己主动参与到深阅读状态中,感受阅读给人生带来的改变,这对于学生的自我成长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张琦.把浅阅读引向深阅读——中学生读物的时代课题[J].语文知识,2010(04):67-69.
[1] [2]刘婷婷.浅阅读延“深”的特征分析与实践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12):80-84.
[3]林旭灯.浅谈语文教师对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究[J].亚太教育,2016(31):206.
[4]王美霞.深阅读,巧摘抄,精表达[J].语文知识,2014(08):11-13.
论文作者:吴良凤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过程中论文; 情感论文; 这一论文; 笔者论文; 阅读者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