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教材(必修部分)人文教育版与新世纪版的比较与教学思考_课程标准论文

高中生物实验教材(必修部分)人文教育版与新世纪版的比较与教学思考_课程标准论文

人教版与新世纪版高中新课程《生物学》实验教材(必修部分)比较及教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新课程论文,人教版论文,教材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18X(2008)02-0042-04

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生物学科选用的两套教材分别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编写、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教材(简称“新世纪版”)。

一、两套新教材特点的比较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脉络清晰

1.对课程标准既全面落实,又灵活安排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两套教材都全面落实了课程标准,即,都选择其中的主题、“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作为教材内容的基本组成。

两套教材在章节的划分和排列顺序上表现出不同。新世纪版教材的章节基本上按照课程标准的主题设置和排序,稍有改变,如,必修1中,主题4、5合并为一章;必修2中,主题以章出现时前后顺序有所调整,章标题表述上也稍有不同;必修3中,主题4设为两章。比较而言,人教版有较大的调整,表现在:必修1中,主题1和3分别被分为两章,主题4、5合并为一章;必修2中,主题2被分为三章,同时将主题5合并入其中的一章;必修3的章标题尽管按照课程标准的主题设置,但前后排序进行了调整。

教材内容组织上的不同显示出教材编写者在处理教材内容的组织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尽管程度有所不同;反映出编写者对新课程标准的不同思考、把握,即教材编写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表现教材特色和增强适应性;同时也表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并不是教材的章节划分,而只是基本要求。

2.注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程标准中设计了很多“活动建议”,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两套教材都落实了这些“活动建议”,以“活动”或“实验”的方式呈现,力求实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两套教材对实验的安排还表现出如下特点:(1)在“活动建议”之外增加了一些实验。仅以必修1为例,人教版增加了3个实验,新世纪版增加了6个实验。这些增加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2)有些实验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如,课程标准中建议的活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人教版采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新世纪版采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这样的设计为教师提供了思路,有利于教师多方借鉴,从而创造性和灵活性地教学。(3)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验材料供实验选择。这一点在很多实验中都是如此。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实验。

从以上实验设计可以看出,两套教材的编者都在贯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创造性地实现了教材编写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在保证基础实验能力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了能力培养空间。

3.突出重点内容,化解难点内容

两套教材对于高中阶段生物学学习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都进行了恰当处理,即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在教材中的表现是:重点内容在标题中出现后,在文字和插图上着力体现;化解难点的表现是:将难点分散,辅助以插图、表格、各种补充材料等,以多种形式呈现,从而化难为易。如,生物的有丝分裂过程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两套教材都使用了较多的笔墨,既用文字解释细胞有丝分裂,又辅以多种形式,如选配多种插图和照片,包括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将这部分内容用多种形式交替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设计重点和解决难点的方式在两套教材中还有多处。

总的来看,两套教材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都能恰当把握和呈现,不分伯仲。

(二)教材内容的呈现和表达方式丰富

1.用多样化的教材栏目呈现教材内容

使用多样化的栏目设计呈现教学内容,进而达成教育目的,是这两套教材的共同特点。人教版教材有31个栏目:科学家访谈、章引言、章题图、正文、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相关信息、思考与讨论、练习、实验、科学前沿、知识链接、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史话、问题、科学家的故事、模型建构、技能训练、知识窗、学科交叉、探究、想象空间、资料搜集和分析、批判性思维、课外制作、科学·技术·生活、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章小结、自我检测、网站登录。新世纪版教材设置12个栏目:章引言、章题图、本章学习要点、正文、本节要点、小资料、思考与练习、活动、建议活动、演示、课外读、章小结。

如此多样化的栏目设计,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仅有正文、图表和作业三种栏目较为单调的设计风格。两套教材栏目的数量有很大差别,与新世纪版相比,人教版多出了19个栏目。栏目数量上的差别应该是编者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研究的不同结果的呈现。

2.图文并茂丰富教材的表现力,增加教材的可读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两套教材都能够充分使用图文表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中的不同内容,从而丰富教材的表现力,增加教材的可读性,表现在:对生物学名词概念、原理、规律等,都以文字呈现,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现象等,能酌情通过图片或表格来呈现。

此外,两套教材都增加了很多相关图文,使教材凸显特色。从数量上看,在名词、概念方面,两套教材相同的有24个,人教版又增加了10个,新世纪版又增加了16个;在现象和原理方面,两套教材相同的有44个,人教版又增加了5个,新世纪版又增加了4个;在插图方面,两套教材相同的有34幅,人教版又增加了96幅,新世纪版又增加了34幅;在表格方面,两套教材没有相同的表格,人教版中有4个,新世纪版中有2个。从性质上看,对于增加的文字,人教版侧重在知识量的扩展,新世纪版侧重在知识的完整性;对于增加的图片,人教版教材中既有很多与增加内容相关的图片,还有不少点缀性图片,如“象与鼠”,新世纪版教材则主要是与增加内容相关的图片。

教材这种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增加了教材的表现力和可读性,表现在:(1)高度的图文匹配:教材中的名词概念、原理、规律等与形态、结构、现象等是有机联系的,教材在处理相关的图文时也注意了其有机联系,因此,形成了高度的匹配,文字直观化,图表深刻化;(2)图文的继承性:图文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此,经典与现实的结合使教材良性发展。

(三)注重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引导

1.多种栏目交替引导教学过程

用多种栏目呈现教学内容,也暗含着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从以上两套教材多种栏目的设计来看,人教版教材暗含的对教学过程的引导大致是:章引言——章题图——节题图——问题探讨——本节聚焦——实验——探究——正文内容教学——知识窗——技能训练——相关信息的引入——知识链接——学科交叉——想象空间——问题——模型建构——资料分析——资料搜集和分析——批判性思维——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生活——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课外制作——思考与讨论——练习——科学前沿——章小结——自我检测——网站登录。新世纪版教材暗含的对教学过程的引导大致是:章引言——章题图——本章学习要点——本节要点——正文内容教学——小资料——活动——建议活动——演示——课外读——思考与练习——章小结。

之所以提出上述对教学过程的引导是大致的,是因为在不同的章节中,这些栏目既不是全都出现,也不是都以固定顺序出现,这也反映出编者对教学过程引导的主导思想是:教师教学中可以在这些栏目的引导和启发下,灵活使用这些栏目,而不必拘泥于固化的思路。同时,很多栏目是针对学生设计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师“用教材教”的具体落实。

在栏目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中,两套教材对其中的活动设计也有引导,活动设计均包括: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讨论。其中,方法步骤很具体,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在人教版的另一类活动——探究中,其设计包括:背景介绍、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结论、交流和应用等。新世纪版的另一类活动——建议活动,其设计包括背景介绍、提示和讨论三部分内容。这些活动设计都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引导。

2.注重设计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落实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等能力。两套教材都注意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了不少探究性活动。人教版教材在每节内容一开始,就以“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栏目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教材中开辟有“探究”活动,而且在“练习”中的拓展题中也设置了一些探究性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目的探究探索生命本质。在新世纪版教材中,“活动”、“建议活动”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思考和练习”中也设计了一些资料探究性问题,以培养学生对资料探究的能力。

归结起来,两套教材中专设的探究活动的数量是:人教版教材中共有16个探究活动,其中,必修1有7个,必修2有3个,必修3有6个;新世纪版教材中共有18个探究活动,其中,必修1有7个,必修2有6个,必修3有5个。

3.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侧重强调的。两套教材都注意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表现在:(1)在每部分内容之后都设计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习题。人教版教材的节后有“练习”,章后有“自我检测”;新世纪版教材中节后有“思考与练习”等。(2)正文中穿插评价类栏目。人教版教材每节开始有“问题探讨”,正文中穿插有“思考与讨论”“问题”等。(3)有些栏目内设计有评价题。人教版教材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技能训练”栏目中有讨论题,在“实验”和“探究”栏目后有讨论题等;新世纪版教材中,在“活动”“建议活动”“演示”栏目中有讨论题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两套教材都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注意两者的结合,这样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四)注重与其他课程资源紧密结合

教材本身就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两套教材本身都凸显出了课程资源的特点,即,具备完备的基本知识体系,从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等层面选择和呈现内容等。此外,两套教材都注意与其他课程资源的结合,包括互联网、生物学期刊、专业书籍等,这样的设计,力求更进一步扩展师生的视野,更有效地达成高水准的教学效果。

(五)版式设计和印刷装帧均达到较高水平

两套教材的版式设计和印刷装帧均达到较高水平。从版式设计来看,教材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定,开本适当、图文并茂、全彩色印刷、色彩协调、版面美观;同时,标题设计、排版格式、字体大小和字号变化、页面留白、行距字距、图片安排等恰到好处,非常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在印刷装帧方面,两套教材均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定,图文清晰、墨色匀正,教材色彩层次丰富;教材裁剪整齐,装订牢固,不仅美观,而且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二、对教师使用新教材教学的思考

新教材表现出很多新特点,大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也给教师发挥潜能留出空间。不过,新教材也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有如下教学思考。

(一)坚持“用教材教”的理念

新教材表现出很强的基础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在内容选择上既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又有适当的扩展;在呈现方式上,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既丰富了教材的表现力,又有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引导。这些都体现出教材对不同的地区和学生而言,存在着适应性选择的特点。对教师而言,使用具有新特点的教材进行教学,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在“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导下,既坚持基础,又灵活应变,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原则,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从而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改革的培养目标。

(二)准确把握教材

两套教材有很多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即,在章节的划分、图表的数量和配置、实验活动的扩展内容、栏目的设置、探究活动的选择,以及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设计和引导等方面都有不少不同之处。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更多种类的教材可能有更多的不同,因此,准确把握教材就成为教学前的必要工作。

在内容选择和组织方面,两套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世纪版教材分章与课程标准中的各主题有较严格的对应关系,这便于教师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对课程标准内容的落实,也便于对教学结果进行检查。但这样的设计相对来说缺少一定的灵活性。相比较而言,人教版教材在分章上与课程标准主题之间的对应性相对较弱,大大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有些章节仅从标题难以看出与课程标准主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教师备课时需要仔细琢磨,找到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还要思考造成这种不对应的可能原因,甚至还要面对学生对此问题提出的质疑,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有些是创造性的,有些在实验材料等方面有很大的选择性,这与以往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有很大不同。这样的实验设计提示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内容,可以在把握实现实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进行实验的选择和设计,选择替代实验或替代的实验材料。

从教材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处理来看,教材设计得固然比较细致,但如何把握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研究,准确理解,从而达到教学中的准确传递。

多样化的栏目设计,以及图文并茂的教材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表现力,增加了教材的可接受性,但为什么要设置这些栏目,栏目的本质何在,不同栏目有什么差别,如何使用增加的图文等问题,都还需要教师仔细研究,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灵活把握和有效使用。

教材设计有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引导,利用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对于教师而言,如何使用好这些引导,尤其是对探究性学习和教学,还需要教师慢慢体会和消化。如,对探究性活动的安排、取舍和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精心研究、认真组织,才有可能达到教材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

对学生既进行形成性评价,又进行终结性评价,这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因此,如何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等,还需要教师在研究中把握。

(三)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

两套教材都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既便于教师的教,也便于学生的学,表现在:(1)图文并茂,图文的高度匹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学习的参与度,形成有效学习。(2)教材的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为高中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所接受。(3)知识比较系统和完整,知识呈螺旋式上升设计,是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既便于所有学生学习,也便于那些在初中学得不够扎实的学生学习,避免了学生因以往学习不够扎实而产生的被动,这种初、高中教材内容略有“重复”的现象,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把握。(4)丰富的栏目设计,使教材变得生动和立体,使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在多种栏目的交替中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内在知识,这进一步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5)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很多来自生活,包括现象、实例和应用,使教材内容变得贴近学生,吸引学生主动探究,也使教材的可读性大大增加。

(四)注意教材的新变化

两套教材中还设计了很多参见的内容,如,两套教材中对于核酸的内容,都有参见后面即将学习的《遗传与进化》分册的相关内容。这是一种创新,但是要让教师和学生适应,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还要琢磨如何进行教学。

标签:;  ;  ;  ;  

高中生物实验教材(必修部分)人文教育版与新世纪版的比较与教学思考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